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4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较少时的血涂片形态学特点及阅片经验分享
1
作者 王庚 张镓 +9 位作者 王欣 黄媛 毛镭篥 韩红 张馨霏 伍博深 连荷清 方喆君 李柏蕤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镜下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享血涂片阳性检出的阅片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首诊触发血细胞复检规则并进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4例DLBCL确诊患者和8例IVLBCL确诊患者的外周血涂片标本和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10例、盗汗4例、体重下降7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5例,肝大2例,脾大8例;以上DLBCL和IVLBCL患者出现外周血侵犯时,使用低倍镜浏览患者外周血涂片可于血膜边缘及尾部残留血边线处见直径达正常淋巴细胞2倍及以上的特征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该类细胞胞体大,染色质成熟程度不一,可呈条索样排列;细胞核形不规则,可见扭曲、折叠、切迹;胞质呈现强嗜碱性,颗粒少见。结论 血常规提示两系或三系减低时,应查看患者临床病历。若见全身B症状(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涂片应首先重点查看血膜边缘及残留血边线中是否存在直径大的涂抹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噬血细胞,然后在低倍镜下浏览血片头部或头体交界处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以及时提示临床。尤其见噬血细胞时,应警惕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外周血涂片 手工推片 机器推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T2D基因突变及其共突变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2
作者 木提拜尔·米吉提 漆小龙 +8 位作者 热那古力·阿不来提 田文昕 刘沙 马卫媛 王增胜 安利 毛敏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 李燕 《肿瘤防治研究》 202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伴KMT2D基因突变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伴随突变基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55例初诊DLBCL患者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包括KMT2D突变在内的475种热点基因。根据有无KMT2D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KMT2D基... 目的探讨伴KMT2D基因突变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伴随突变基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55例初诊DLBCL患者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包括KMT2D突变在内的475种热点基因。根据有无KMT2D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KMT2D基因突变型组及KMT2D基因野生型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伴随突变基因的差异和生存差异。结果KMT2D突变频率为31%,突变型患者以老年居多(P=0.07),双表达阳性患者较少(P=0.07)。与KMT2D基因野生型相比,KMT2D基因突变分别与CDKN2A(OR=2.82,P=0.01)和BCL2(OR=3.84,P=0.016)基因共突变率高,而与MYC(OR=0.11,P=0.013)基因突变为相互排斥。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KMT2DmutBTG2mut突变患者较KMT2Dwt BTG2mut(P=0.07)、KMT2Dwt BTG2wt(P=0.05)患者具有较差的OS,而KMT-2Dmut CD79Bmut患者较KMT2Dmut CD79Bwt患者具有较好的OS趋势(P=0.09),未发现其他伴随基因对预后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2.751,95%CI:1.169-6.472,P=0.02)、LDH水平升高(HR=2.461,95%CI:1.396-4.337,P=0.002)、Ki-67指数>80%(HR=1.875,95%CI:1.066-3.299,P=0.029)及KMT-2DmutBTG2mut(HR=4.566,95%CI:1.348-15.471,P=0.015)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KMT2D突变的DLBCL患者常伴随多种基因突变,其中伴BTG2基因突变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二代测序 KMT2D基因 共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苏于泰 雒雪萍 +5 位作者 付珊 李奕 李婧文 郑伟燕 马平 王海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和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7例DLBCL患者的病...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和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7例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追踪随访,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中位年龄76岁。随访9~38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在治疗2~3个疗程后的首次评估中,5例达到部分缓解(PR),2例达到完全缓解(CR);后续随访中,6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在治疗9个月时疾病进展,26个月时死亡。预估平均总生存期(OS)为32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3.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4级血液学毒性。结论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作为三靶点、免化疗靶治疗联合方案,在既往接受治疗或新发高龄DLBCL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维奈克拉 泽布替尼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力辨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经验
4
作者 苏雪雪 徐力 《国医论坛》 2025年第2期56-59,共4页
徐力教授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提出“三段六辨”抗癌模式。治疗上采用三段分期,即辅助治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根据疾病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结合六辨原则,... 徐力教授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提出“三段六辨”抗癌模式。治疗上采用三段分期,即辅助治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根据疾病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结合六辨原则,即识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指标水平、病机特点、证候虚实及兼夹症状,进行精确的DLBCL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三段六辨 徐力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基因扩增的原发性胰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罗丹 曲桂梅 《现代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发生在胰腺的c-Myc基因扩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yc基因扩增的原发性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病例1,DLBCL,非生发中心型;病例2,DLBCL,生发中心型。病例... 目的探讨发生在胰腺的c-Myc基因扩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yc基因扩增的原发性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病例1,DLBCL,非生发中心型;病例2,DLBCL,生发中心型。病例1未手术治疗,病例2行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化疗。2例患者均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龙(R-CHOP方案)化疗,病例1总生存期18 d,病例2总生存期15个月。结论c-Myc基因扩增的原发性胰腺DLBCL患者临床表现与胰腺癌相似,病情易进展,预后很差,美罗华R-CHOP方案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建议采取更激进的治疗方式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 C-MYC基因扩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CAR-T治疗的护理
6
作者 赵林娣 赫洋 《上海医药》 2025年第2期67-71,89,共6页
本文总结1例TP53突变合并多基因异常所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AⅣ期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多措施联合预防右上肢肿块处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疼痛评估及WHO癌痛三阶... 本文总结1例TP53突变合并多基因异常所致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AⅣ期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的预见性护理,包括多措施联合预防右上肢肿块处皮肤破溃及压疮的发生;疼痛评估及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做好患者疼痛管理;个体化制订专属的心理护理方案;严格消毒隔离预防移植后低细胞期感染发热,鉴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反应;制定个体化的CAR-T治疗神经毒性评估方法等。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0d出院,右上肢肿块明显缩小,臂围基本同左上肢,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AR-T治疗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沙 李燕 《医学综述》 2025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经传统疗法治疗后仍会复发,因此亟须寻找新的DLBCL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免疫疗法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了解免疫抑制性细胞在肿瘤发展中的机制、开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经传统疗法治疗后仍会复发,因此亟须寻找新的DLBCL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免疫疗法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了解免疫抑制性细胞在肿瘤发展中的机制、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对DLBCL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微环境 免疫抑制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吴福珍 谢春红 黄锦雄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497-5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简称miR)-146a-5p、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33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简称miR)-146a-5p、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33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miR-146a-5p相对表达水平,以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XNIP水平。ENCORI数据库预测miR-146a-5p与TXNIP的靶向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与DLBCL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采用COX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miR-146a-5p相对表达水平上升,TXNIP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患者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组织学分型、单核细胞计数、Ki67阳性率有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呈负相关(r=-0.503,P<0.001)。miR-146a-5p低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miR-146a-5p高表达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40,P<0.001)。TXNIP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TXNIP低表达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52,P<0.001)。多因素COX分析表示,LDH水平≥250 U/L、组织学分型生发中心型、单核细胞计数≥0.6×109/L、Ki67阳性率≥70%、miR-146a-5p相对表达水平是导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TXNIP水平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miR-146a-5p、TXNIP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微小核糖核酸-146a-5p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Caspase-3、c-Myc表达的临床意义
9
作者 杨帅 陈芙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的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另选取同期9...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c-Myc)的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另选取同期96例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炎(RHL)患者作为RHL组。比较两组术前组织中Caspase-3、c-Myc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组织中Caspase-3和c-Myc表达的相关性;根据1年后随访结果,比较生存患者与病死患者组织中Caspase-3和C-Myc的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LBCL组组织中Caspase-3、c-Myc阳性表达率低于RHL组(P<0.05)。不同病理参数患者的Caspase-3比较:Ann Arbor分期Ⅰ~Ⅱ期高于Ⅲ~Ⅳ期,non-GCB型低于GCB型,IPI评分0~2分患者高于3~4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阳性表达率比较:IPI评分0~2分患者高于3~4分患者,结内低于结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织中Caspase-3表达与病理分类呈正相关(P<0.05),与Ann Arbor分期、IPI分数呈负相关(P<0.05);c-Myc表达与IPI评分、原发部位呈负相关(P<0.05)。生存患者组织中Caspase-3和c-Myc阳性表达率低于病死患者(P<0.05)。联合检测Caspase-3和c-Myc的敏感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DLBCL组织中Caspase-3、c-Myc的表达与DLBCL的疾病进程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骨髓细胞病毒癌基因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ENN和深度森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风险预测
10
作者 乔宇 张岩波 +9 位作者 余红梅 曹红艳 周洁 王俊霞 张高源 于凯 王雪嫚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目的对山西省某肿瘤医院血液科2011—2020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并经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498例患者构建2年内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第一步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特征选择算法并结合临床医师意见筛选出对DLBCL达到CR的患者两年复发率影响较大的21个变量因素,第二步用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与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and edited nearest neighbor)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数据,将原始未处理数据和两种不平衡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分别使用7种分类器进行模型预测。第三步用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做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第四步使用准确率(accuracy)、查准率(precision)、灵敏度/召回率(sensitivity/recall)、特异度(specificity)、F1值(F1-score)和G均值(G-means)比较模型分类性能,采用Brier分数(Brier score,BS)评价模型校准度。结果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下的深度森林算法表现最好(accuracy=0.932,precision=0.949,recall=0.944,specificity=0.910,F1-score=0.946,G-means=0.926,Brier score=0.068)。结论本文使用SMOTE-ENN不平衡方法与深度森林分类器结合的方法,对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两年复发进行预测,模型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不平衡数据 复发预测 深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胸腺癌的CT特征对比分析
11
作者 郑钊文 段晓蓓 +3 位作者 林茵 陈小娟 聂中新 陈相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胸腺癌的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9年4月—2023年2月经手术切除/穿刺活检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前纵隔DLBCL和胸腺癌的患者共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7~8... 目的:对比分析前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胸腺癌的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9年4月—2023年2月经手术切除/穿刺活检且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前纵隔DLBCL和胸腺癌的患者共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7~81岁,中位年龄53.0岁(Q1:36.0;Q3:61.8)。所有病例在病理确诊前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阅读CT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周围侵犯、坏死区域面积和交界面等。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者的CT征象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前纵隔DLBCL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7~81岁,中位年龄35.5岁(Q1:29.0;Q3:50.3),胸腺癌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9~71岁,中位年龄57.0岁(Q1:51.5;Q3:64.5)。两组在跨越中线、病灶形态、侵犯周围结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0.215;P=0.582);包绕纵隔大血管、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1;P=0.017)。76.7%(23/30)胸腺癌和88.9%(16/18)DLBCL表现为不均匀强化(P=0.294);胸腺癌内部钙化、明显强化的数量高于DLBCL(P=0.005;P<0.001)。两组在内部坏死、坏死区域占比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P=0.063);50%(8/16)DLBCL坏死区交界面清晰呈“假性囊腔征”,明显高于胸腺癌组13.6%(3/22)(P=0.012)。结论:前纵隔DLBCL与胸腺癌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DLBCL较多出现跨区生长、血管包绕和“假性囊腔征”,胸腺癌经常发生胸膜侵犯、内部钙化和明显强化,上述胸部MSCT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大B细胞 弥漫性 胸腺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的表达量及临床意义探究
12
作者 贾光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的表达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LBCL患者76例(纳入DLBCL组)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L)患者70例(纳入RH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93... 目的:探讨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的表达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LBCL患者76例(纳入DLBCL组)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L)患者70例(纳入RH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的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miR-193a-3p及miR-146b-5p在DLBC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RHL组(P<0.05),二者的表达水平与Ann-Arbo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有关。miR-193a-3p、miR-146b-5p的表达水平与DLBCL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随着miR-193a-3p、miR-146b-5p表达水平的降低,DLBCL临床分期越高(P<0.05)。淋巴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表达下调是DLBCL临床高分期的危险因子(OR>1,P<0.05)。结论:DLBCL组织中miR-193a-3p、miR-146b-5p表达水平下调,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二者的表达水平与DLBCL的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DLBCL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miR-193a-3p miR-146b-5p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3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9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卜晓红 王富强 +1 位作者 戴静 王彩玲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DLBCL肿瘤组织及病灶旁正常组织的Caspase-9、CMYC表达水平,分析Caspase-9、CMY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aspase-9、CMYC表达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aspase-9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80.56%,CMYC阳性率为36.6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1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患者DLBCL肿瘤组织Caspase-9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和3~4分患者,CMYC阳性率低于Ⅲ~Ⅳ期、3~4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占比、IPI评分中3~4分占比、CMYC阳性表达占比分别为73.08%、65.38%、69.23%,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5.29%、32.35%、11.76%,Caspase-9阳性表达占比为23.08%,低于预后良好组的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PI评分、Caspase-9、CMYC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预后不良风险是Ⅰ~Ⅱ期的9.008倍;IPI评分3~4分预后不良风险是0~2分的10.298倍;Caspase-9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0.622倍;CMYC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19.922倍。结论Caspase-9、CMYC异常表达参与DLBCL的进展,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且Caspase-9、CMYC异常表达是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DLBCL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半胱氨酸蛋白酶-9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15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旷仁钊 段劼 +1 位作者 冯凌 王远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术后病理均为DLBCL。3例术后随访1~5年,1例术后化疗5年无病生存,1例活检术后放化疗2年无肿瘤复发,1例仅行手术后16个月肿瘤复发而死亡。结论颅骨原发性DLBCL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或活检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术后行放化疗,预后较好;术后未行放化疗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原发性肿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17
作者 李丛辉 罗红缨 +1 位作者 王健 邝学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07 mm×81 mm×89 m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回声及条索状强回声,呈网格状(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超声检查 超声微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与磁共振成像特征研究
18
作者 朱红娜 曲晓瑜 +2 位作者 王昞 陆慧琴 苏安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外周血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眼眶DLBC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眼局部肿块48例(100.00%)、眼球活动受限38例(79.17%)、眼球突出33例(68.75%)、视力下降25例(52.08%)、复视17例(35.42%)和鼻出血9例(18.75%);眼眶DLBCL好发于肌锥外间隙(54.17%),病变多位于眼眶上方(52.08%),T1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60.42%),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56.25%)和高信号(29.17%),扩散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高信号(58.33%),表观扩散系数图主要表现为低信号(60.42%)。2组患者在病理组织学分型、CD20阳性表达、CD79a阳性表达、CD45RO阳性表达、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学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DLBCL组患者外周血PLR高于原发性DLBCL组,NLR、LMR低于原发性DLB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DLBCL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MRI可作为其主要诊断手段,结合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及外周血PLR、NLR、LMR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免疫组化 T2加权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19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
20
作者 陈景连 黄仁青 +2 位作者 王小平 林英 张茜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52-154,158,共4页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测定血液中EB病毒DNA的阳性检出率、LDH水平和铁蛋白水平的区别。结果 淋巴瘤组DNA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的对比中淋巴瘤组中的LDH和铁蛋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LDH和铁蛋白高代表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就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对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重大意义,检测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DNA LDH 铁蛋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