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学科的治学与育人--张岂之教授谈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茂泽 孙学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张岂之教授在长期治学和研究生培养中,总结出研究生的培养要兼和、守正和日新。兼和指应努力做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虚心吸收其他学科、其他学人的长处,形成自得之见;守正主要指做正派的人,有正义感,追求实现社会公正,在学术上走正道,... 张岂之教授在长期治学和研究生培养中,总结出研究生的培养要兼和、守正和日新。兼和指应努力做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虚心吸收其他学科、其他学人的长处,形成自得之见;守正主要指做正派的人,有正义感,追求实现社会公正,在学术上走正道,讲学术道德,自觉地树立优良学风;日新即要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人文学科 治学 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先生与宋明理学史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立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4-230,共7页
张岂之先生在宋明理学史的研究方面,有宏博阐论与精深造诣。所参与之《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资料繁富,议论风生,而在论证过程中,并非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是转进一层,高层建瓴地注意并引领时代思想的探讨。对理学发生背景与发展阶段... 张岂之先生在宋明理学史的研究方面,有宏博阐论与精深造诣。所参与之《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资料繁富,议论风生,而在论证过程中,并非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是转进一层,高层建瓴地注意并引领时代思想的探讨。对理学发生背景与发展阶段及相关诸流派的关系的论述具卓识与创见,对理学群体的特征和发展及前者与当时社会与文化的互动,尤其是理学家在合作与冲突过程中逐渐成形的思想与特色的分析精到深刻。所主持两卷本《宋明理学史》达到对宋明社会与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对宋明理学及相关的佛、道思想发展脉络的深刻地理悟以及很高的抽象把握能力和综合创意水平。对理学诸多学术专题也有独特而又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宋明理学 思想史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结合”的学术视阈和学术方法——张岂之先生史学志业述略 被引量:3
3
作者 藏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9-58,共10页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 张岂之先生毕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以中国思想史为核心,以华夏文明的演进为主线,以民族复兴为最终归宿,并逐渐将研究的视角从思想史延伸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其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此外,张岂之先生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鲐背之年的坚守——张岂之教授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继训 藏明 《管子学刊》 2017年第2期95-99,共5页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qu...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先生教育研究纪事 被引量:2
5
作者 藏明 《西部学刊》 2015年第5期77-80,共4页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先生除了在思想史、史学、哲学等方面有着极深的学术造诣外,其在数十年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张先生将"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先生除了在思想史、史学、哲学等方面有着极深的学术造诣外,其在数十年的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张先生将"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人文观"运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倡扬中,此外,其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彰显出了兼和、守正、日新、经世致用、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教育人文观 研究生培养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与传承:张岂之学术思想述略 被引量:1
6
作者 藏明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以学术史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研究方法,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以学术史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研究方法,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先生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略评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荣庆 《宜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9-74,共6页
简要叙述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 ,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发展方向、儒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简要叙述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 ,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发展方向、儒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等研究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思维原则与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文化史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先生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略评
8
作者 陈荣庆 何良凤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7-69,共3页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 ,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等研究中...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我国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张岂之先生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 ,指出张岂之先生在中国思想史通史研究、发展侯外庐学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儒学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及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等研究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思维原则与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中国思想文化史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与会通精神相得益彰——论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
9
作者 瞿林东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2,188,189,共14页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荡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张岂之 教育观念 人文精神 会通精神 相得益彰
原文传递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
10
作者 张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7-10,共4页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员)一、史学史与学术史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概念范畴:史学学术史。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学术史的研究和撰述,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员)一、史学史与学术史本书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概念范畴:史学学术史。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学术史的研究和撰述,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到刘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近代史学 史学方法论 历史学家 新史学 张岂之 中国考古学 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通为一”:论张岂之学术思想的精神特质
11
作者 郑建钟 《唐都学刊》 2023年第4期76-83,共8页
人的一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身份角色,学术人的一生也会从事多种类型的研究,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以其九十余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集教育、管理和研究于一身的“求道者”的生动形象。综合梳理张先生各阶段学术思想中的五个维度:... 人的一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身份角色,学术人的一生也会从事多种类型的研究,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以其九十余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集教育、管理和研究于一身的“求道者”的生动形象。综合梳理张先生各阶段学术思想中的五个维度:“真假孔子观”“伦理两重观”“儒学人学观”“文明历史观”“会通文化观”,清晰地展现了其学术“殊途而同归”的思想轴心在于“人”,在于求索一个整全而完善的“人”,这是张岂之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与学术的“求道之思”而通达“道通为一”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学术思想 精神特质 道通为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发行仪式上的发言
12
作者 肖永明 《华夏文化》 2018年第2期7-8,共2页
尊敬的张先生、各位嘉宾、各位师友: 今天很荣幸参加《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的发行仪式。这里,我要向张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祝贺张先生九十华诞,祝福张先生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祝愿张先生能够在新时代为中华文化复兴、为中国学术事... 尊敬的张先生、各位嘉宾、各位师友: 今天很荣幸参加《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的发行仪式。这里,我要向张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祝贺张先生九十华诞,祝福张先生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祝愿张先生能够在新时代为中华文化复兴、为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也非常感谢张先生二十多年来对我的教诲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仪式 发行 书信 教授 健康长寿 文化复兴 学术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春草话美育 文化育人沁心脾——张岂之先生的人文美育思想探析
13
作者 张俊杰 《华夏文化》 2022年第1期58-62,共5页
“美育”(aesthetic educaiton)即美的情感教育,作为近现代明确的教育理念,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J.C Schiller 1759-1805)提出的。他在《美育书简》中指出,“从人性的概念中一般地推导出美的普遍概念”,“与人性的理想一起我们... “美育”(aesthetic educaiton)即美的情感教育,作为近现代明确的教育理念,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J.C Schiller 1759-1805)提出的。他在《美育书简》中指出,“从人性的概念中一般地推导出美的普遍概念”,“与人性的理想一起我们同时获得了美的理想”。席勒的立论主要是针对当时欧洲出现的启蒙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的对人价值的迷失,因此他强调完美的人格应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文化育人 席勒 启蒙理性 美育 美的理想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序
14
作者 张岂之 《华夏文化》 2012年第1期4-4,共1页
我的职业是在大学教书,平时也有一些社会活动,这大都是学术交流一类的事情,如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给青年学子们就我比较熟悉的问题谈些看法。我每次参加这类活动,事前都做准备,写有发言稿或讲演稿。当然,对于这些并非机械使用,... 我的职业是在大学教书,平时也有一些社会活动,这大都是学术交流一类的事情,如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给青年学子们就我比较熟悉的问题谈些看法。我每次参加这类活动,事前都做准备,写有发言稿或讲演稿。当然,对于这些并非机械使用,而是视具体情况有所增减。日积月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岂之 学术研讨会 社会活动 学术交流 青年学 发言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家、导师、君子——编、读《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记
15
作者 徐海 《华夏文化》 2018年第1期9-11,共3页
时人寒冬,西安冷气逼人,而西北大学多功能会议中心室内却春意盎然。《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新书发布及座谈会在此举行,我作为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代表,和责任编辑一道参加了新书的此次活动。
关键词 张岂之 书信 教授 江苏人民出版社 导师 君子 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张岂之教授访问记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越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0-46,53,共8页
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张岂之教授访问记张越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52年,张岂之先生在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随侯外... 关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张岂之教授访问记张越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52年,张岂之先生在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期间,随侯外庐先生赴西北大学任教。1954年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 张岂之 人文修养 文化史 侯外庐 跨世纪 人才培养 《论语》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系传统文化 助推人文繁盛——读《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允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4-176,共3页
张岂之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张先生的立身治学,不仅霜溉门人弟子,也惠及社会各界的众多崇仰者。在学生、读者、听众心目中,张先生既是一位现代学术素养深厚的科研工作者,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岂之 人文 科研工作者 学术素养 史学家 教育家 张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人”——张岂之的人文教育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藏明 张茂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2,共7页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张岂之在“人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契合,辅以西方相关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张岂之不断丰富着“人文教育观”的内涵,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构建、研学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人文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并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会通,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岂之 人学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新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岂之教授“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简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4-15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思想文化 思想史研究 张岂之 教授 博士论文 深入浅出 研究所 教育家 硕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略述张岂之先生的新作《中华人文精神》
20
作者 闻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如果你有机会到陕西桥山黄帝陵参观,你一定能够看到大殿正面那块“人文初祖”匾额。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从这里发源,渗透在厚厚的黄土地上。近读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人文精神》一书(西... 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如果你有机会到陕西桥山黄帝陵参观,你一定能够看到大殿正面那块“人文初祖”匾额。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从这里发源,渗透在厚厚的黄土地上。近读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人文精神》一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文精神 民族优秀文化 张岂之 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 文化会通精神 略述 民族精神支柱 创造精神 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