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中DAB2IP、GSK-3β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芳 尚雪飞 +4 位作者 孙鹏娟 彭燕 温实 部晶 王素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DAB2互作蛋白(DAB2IP)、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结直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CF)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异型增生性ACF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镜检查中使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其中结肠正... 目的观察DAB2互作蛋白(DAB2IP)、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结直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CF)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异型增生性ACF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镜检查中使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其中结肠正常黏膜38例、异型增生性ACF 40例、管状腺瘤40例、腺瘤癌变35例,均经病理确诊,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DAB2IP和GSK-3β。结果 DAB2IP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步降低,分别为94.7%、77.5%、52.5%、14.3%,P均<0.05;GSK-3β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步升高,分别为13.2%、57.5%、75.0%,97.1%,P均<0.05;在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瘤癌变过程中,DAB2IP和GSK-3β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76,P<0.05)。结论 DAB2IP低表达与GSK-3β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作为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的物生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异常隐窝灶 管状腺瘤 DAB2互作蛋白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异常隐窝灶中BAI1、VEGF蛋白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芳 部晶 +4 位作者 张鹏 安亚伟 尚雪飞 彭燕 成志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56-859,共4页
目的观察BAI1、VEGF在结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管状腺瘤及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联合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ACF,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异型增生性ACF、40例结肠管状腺瘤伴... 目的观察BAI1、VEGF在结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管状腺瘤及腺瘤癌变中的表达。方法联合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ACF,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异型增生性ACF、40例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35例管状腺瘤癌变及32例结直肠正常黏膜标本中BAI1和VEGF的表达。结果 BAI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及管状腺瘤癌变组中的阳性率逐步降低,分别为93.8%、72.5%、45%、11.4%,且异型增生性ACF组阳性率明显低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P<0.05),结肠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异型增生性ACF组(P<0.05),管状腺瘤癌变组阳性率明显低于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VEGF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及管状腺瘤癌变组中的阳性率逐步升高,分别为9.4%、52.5%、62.5%、94.3%,且异型增生性ACF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P<0.05),管状腺瘤癌变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型增生性ACF组及管状腺瘤伴异型增生组(P<0.05);在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管状腺瘤癌变过程中BAI1和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656,P<0.05)。结论 BAI1低表达与VEGF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为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管状腺瘤 异常隐窝灶 BAI1 VEGF 窄带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例大肠异常隐窝灶的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明 郭文 +9 位作者 文剑波 文萍 龚敏 李兴 赖丽霞 付云辉 刘立玺 唐琳 徐林芳 王桂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669-671,共3页
目的了解大肠异常隐窝灶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ACF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370例,在距肛门25~30 cm以下给予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记录发现远端大肠... 目的了解大肠异常隐窝灶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ACF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370例,在距肛门25~30 cm以下给予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记录发现远端大肠ACF病例数及ACF数目,并且行病理检查。结果 370例患者共发现256例ACF病例(69.19%)。正常黏膜组、增生性息肉组、腺瘤组、结肠癌组ACF患病率分别为58.21%、78.18%、82.05%、88.89%。256例ACF患者Ⅰ级106例(41.41%)、Ⅱ级82例(32.03%)、Ⅲ级68例(26.56%)。病理有异型增生病例数39例(10.54%),均为轻度异型增生;病理无异型增生217例(58.65%)。有ACF组增生性息肉的发生率为16.8%,腺瘤的发生率25.0%,结直肠癌的发生率12.5%;而无ACF组分别为10.53%、12.58%、3.51%。结论异常隐窝灶是常见结肠镜下病变,异型增生ACF病变并不少见。ACF可能是结肠腺瘤和大肠癌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内窥镜检查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灌胃对结肠异常隐窝灶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王晨 韩艳 张旖晴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4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灌胃对结肠异常隐窝灶(ACF)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24只。干预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及LP菌悬液1×1010 CFU/m...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灌胃对结肠异常隐窝灶(ACF)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24只。干预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及LP菌悬液1×1010 CFU/mL灌胃,1次/d,连续灌胃7 d;灌胃结束后第7天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第2次注射后第7天再次给予LP菌悬液1×1010 CFU/mL灌胃;对照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EDTA溶液及PBS灌胃,模型组给予颈背部皮下注射1,2-二甲基肼30 mg/kg及PBS灌胃,方法同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于造模第1、9、18周3组各取8只大鼠,收集其新鲜粪便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构;采集大鼠尾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取大鼠结肠,用0.2%亚甲蓝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ACF形态结构并记录其数目。结果造模第10周,模型组大鼠皮毛暗淡无光泽,运动减少,反应缓慢,体质量降低;造模第20周,部分大鼠肛门变形。干预组大鼠仅于造模第13周出现精神不振。对照组大鼠结肠未见ACF形成。造模第9、18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ACF多(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结肠ACF少(P均<0.05)。干预组拟杆菌门、螺旋菌门比例较模型组高(P均<0.05),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较模型组低(P均<0.05)。模型组、干预组造模第1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第9、18周干预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LP灌胃可调整ACF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降低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异常隐窝灶 植物乳杆菌 大鼠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常规内镜对大肠癌异常隐窝灶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5
作者 冯家立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3种常见内镜对大肠癌异常隐窝灶的诊断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筛选肠镜检查患者共600例,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常规内镜、染色内镜、窄带内镜进行肠镜检查,并进行病理检查,统计各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操作时长.结果染色内镜在... 目的探讨3种常见内镜对大肠癌异常隐窝灶的诊断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筛选肠镜检查患者共600例,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常规内镜、染色内镜、窄带内镜进行肠镜检查,并进行病理检查,统计各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操作时长.结果染色内镜在发现率、判断准确率较其余两种方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在进展初期发现微小的异常隐窝灶,但操作时间较另外两组长,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异常隐窝灶诊断方面染色内镜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早期防治大肠癌提供良好的诊断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内镜 染色内镜 窄带内镜 异常隐窝灶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异常隐窝灶中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永建 徐华 +2 位作者 邵牧民 余学问 何沁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8期795-796,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肠黏膜异常隐窝灶(ACF)与正常肠黏膜、腺瘤及腺癌中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ACF、正常肠黏膜、腺瘤及腺癌组织中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结果异常增生型ACF与正常肠黏... 目的探讨肠黏膜异常隐窝灶(ACF)与正常肠黏膜、腺瘤及腺癌中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ACF、正常肠黏膜、腺瘤及腺癌组织中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结果异常增生型ACF与正常肠黏膜相比较,APC、K-ras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腺瘤相比较,β-caten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C、K-r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腺癌比较,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型ACF与正常肠黏膜比较,APC、K-ras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腺瘤比较,β-cate-n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腺癌比较APC、β-catenin、K-ras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增生型ACF、腺癌中K-ras蛋白阳性表达与β-catenin蛋白异位表达呈正相关(P<0.05),APC蛋白阳性表达与K-ras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ACF作为最早期的癌前病变具有异常的蛋白表达,异常增生型ACF尤为明显。APC、β-catenin、K-ras蛋白表达异常相互作用促进了大肠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APC Β-CATENIN K-RAS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隐窝灶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方瑄 陈洪生 +1 位作者 李国东 刘明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76-379,共4页
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在表型和分子学变化上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高度相似,与CRC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被视为CRC的癌前病变。很多化合物对ACF具有治疗效果,抑制其发生和恶性变,可以视为对CRC的预防作用。本文... 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在表型和分子学变化上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高度相似,与CRC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被视为CRC的癌前病变。很多化合物对ACF具有治疗效果,抑制其发生和恶性变,可以视为对CRC的预防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各种化合物通过不同途径对ACF的治疗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治疗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在伺机性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岳辉 刘燕兵 +5 位作者 李清峰 邵兰 彭浒萍 龙沛琪 王伟飞 戴文华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1-72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的价值,从而寻找新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背靠背"的检查方案筛查...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的价值,从而寻找新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背靠背"的检查方案筛查直肠异常隐窝灶,每例患者随机取1块异常隐窝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428例患者中,高清(HD)模式发现异常隐窝灶数目553个,平均(1.29±2.423)个;HD+i-scan模式发现异常隐窝灶1024个,平均(2.39±3.984)个,HD和HD+i-scan模式异常隐窝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405,P<0.01)。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预判异型性直肠异常隐窝灶的灵敏度为47.1%,特异度为96.8%,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吻合系数κ=0.490(P<0.001)。结论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能清晰识别人直肠异常隐窝灶,并能通过iscan功能较好地预判其性质,在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筛查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的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灶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季华 邓丽丽 +4 位作者 陈明卫 赵晓彤 张群慧 万丽娟 王亚雷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6个月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干预对新诊断T2DM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灶(ACF)数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新诊断T2DM患者,按1∶1∶1∶1被随机分配至低剂量二甲双胍组(LDG组,500 mg/d),中剂量二甲双胍组(MDG组,1000 mg/d),高... 目的探讨持续6个月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干预对新诊断T2DM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灶(ACF)数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新诊断T2DM患者,按1∶1∶1∶1被随机分配至低剂量二甲双胍组(LDG组,500 mg/d),中剂量二甲双胍组(MDG组,1000 mg/d),高剂量二甲双胍组(HDG组,1500mg/d)和对照组(UTG组,未服用二甲双胍),每组均为3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应用放大结肠镜对4组直肠ACF数目进行测量,同时收集并测定临床参数指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MDG组干预6个月后直肠ACF数目减少[(7.7±6.1)vs(6.1±4.4)个/人,P<0.05];与干预前比较,HDG组干预后3个月、6个月后直肠ACF数目减少[(7.4±5.7)vs(5.1±4.6)vs(4.5±3.4)个/人,P<0.05或P<0.01],其中6个月后直肠ACF数目较3个月时进一步降低(P<0.05)。相关分析发现,6个月后ΔACF与ΔFPG、ΔHbA_1c、Δ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ΔHOMA-IR、ΔHbA_1c是ΔAC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新诊断T2DM患者的直肠ACF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呈现剂量相关性,部分原因可能与其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IR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结直肠癌 异常隐窝灶 二甲双胍
原文传递
通过清除细胞抑制异常隐窝细胞灶的唯一缓泻剂:聚乙二醇
10
作者 TachéS. ParnaudG. +2 位作者 Van Beek E. Corpet D. 郝筱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6年第11期57-57,共1页
Objective.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n osmotic laxative,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colon cancer in rats. In a search for the underling mechanisms, the hypothesis that fecal bulking and moisture decrease colon carcino... Objective.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an osmotic laxative,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colon cancer in rats. In a search for the underling mechanisms, the hypothesis that fecal bulking and moisture decrease colon carcinogenesis was tested.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PEG effects on crypt cells in vivo . Material and methods. Fischer 344 rats ( n =272) were injected with the colon carcinogen, azoxy-methane. They were then randomized to a standard AIN76 diet containing one of 19 laxative agents (5%w/w in most cases): PEG 8000 and other PEG-like compounds, carboxymethylcellulose, polyvinylpyrrolidone, sodium polyacrylate, calcium polycarbophil, karaya gum, psyllium, mannitol, sorbitol, lactulose, propylene glycol, magnesium hydroxide, sodium phosphate, bisacodyl, docusate, and paraffin oil. Aberrant crypt foci (ACF) and fecal values were measured blindly after a 30-day treatment regimen.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the removal of cells from crypts were studied in control and PEG-fed rats using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TUNEL and fluorescein dextran labeling. Results. PEG 8000 reduced the number of ACF 9-fold in rats ( >40-fold) a fecal marker of epitheliolysis in the gut ( p < 0.001). PEG normalized the percentage of fluorescein dextran labeled cells on the top of ACF ( p < 0.001). Conclusions. Among laxatives, only PEG afforded potent chemoprevention. PEG protection was not due to increased fecal bulking, but in all likelihood to the elimination of cells from precancerous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缓泻剂 异常隐窝灶 结肠癌 多库酯钠 大鼠 作用机制 乳果糖 甲基纤维素 梧桐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内镜、染色内镜与常规内镜对远端大肠ACF发现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明 郭文 +7 位作者 文剑波 文萍 龚敏 胡兆鹏 李兴 刘立玺 徐林芳 王桂良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比较常规内镜与窄带内镜(NBI)、染色内镜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镜组... 目的比较常规内镜与窄带内镜(NBI)、染色内镜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镜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镜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镜、NBI组及染色内镜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与常规内镜相比,NBI组、染色内镜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镜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镜较常规白光内镜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镜低。常规白光内镜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苯唑酸对牛脂促进的大鼠结肠癌发生的影响
12
作者 苗鲁杰 白石良介 +5 位作者 藤濑剛弘 柿本隆志 岩切龙一 藤本一真 施瑞华 李学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67-1772,共6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1(COX-1)选择性抑制剂莫苯唑酸对牛脂促进的大鼠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共108只.腹腔注射AOM(azoxymethane)后予不同牛脂含量饲料(混合0.12%莫苯唑酸)12wk,通过对结肠总ACF及多隐窝ACF(≥4个异常隐窝/病灶)计...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1(COX-1)选择性抑制剂莫苯唑酸对牛脂促进的大鼠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共108只.腹腔注射AOM(azoxymethane)后予不同牛脂含量饲料(混合0.12%莫苯唑酸)12wk,通过对结肠总ACF及多隐窝ACF(≥4个异常隐窝/病灶)计数,评估莫苯唑酸对结肠肿瘤形成早期的影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AOM后予以10%牛脂饲料(混合0.12%莫苯唑酸)44wk,观察莫苯唑酸对肿瘤发病率及数量的影响.BrdU评估肿瘤周围外观正常黏膜的增殖状况,Westernblot检测黏膜β-catenin的表达,探讨莫苯唑酸影响肿瘤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12wk时,莫苯唑酸组ACF尤其是多隐窝AC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4wk时莫苯唑酸组肿瘤发病率及平均肿瘤数量分别为66.7%和2.5±2.3,低于对照组(100%、5.3±1.2)(P<0.05);莫苯唑酸组隐窝增殖细胞的数量均显示出下降趋势(5±0.82vs3.25±0.50;7.75±0.96vs4.75±0.50,均P<0.05),且表现出趋向于生理分布的变化.β-catenin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苯唑酸可有效抑制牛脂促进的大鼠结肠癌发生,这可能与结肠隐窝上皮细胞β-catenin的表达及增殖受到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灶 环氧化酶-1 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早期肠道菌群发酵液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谯蔚茜 吴霜 +3 位作者 肖秀丽 夏天 易红 龙汉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时期肠道菌群发酵液对结直肠癌中Lo Vo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肠道菌群发酵液干预Lo Vo细胞,采用CCK8法、凋亡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Lo 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应用RT-...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时期肠道菌群发酵液对结直肠癌中Lo Vo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肠道菌群发酵液干预Lo Vo细胞,采用CCK8法、凋亡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Lo 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应用RT-qPCR检测IL-6、STAT3、PI3KCA mRNA水平。结果增殖实验、凋亡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显示,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时期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能显著抑制Lo Vo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P <0. 05),并减少IL-6 mRNA水平(P<0. 05)。结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Lo Vo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其可能通过代谢产物之一丁酸影响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异常隐窝灶 肠道菌群发酵液 WN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