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125%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股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被引量:3
1
作者 游志坚 沈七襄 +1 位作者 陈利民 黄日华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77-178,共2页
关键词 0.125%轻比重布比卡因 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股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PO技术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1/3骨折的效果探讨
2
作者 唐德胜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6期152-154,共3页
目的 :探讨用MIPPO(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技术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1/3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胫骨下1/3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5)... 目的 :探讨用MIPPO(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技术与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1/3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胫骨下1/3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MIPPO技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与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1/3骨折相比,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下1/3骨折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PO技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胫骨下1/3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中配合及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艳 董源 《全科护理》 2014年第36期3391-3392,共2页
[目的]分析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并加强术中配合,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36例,并通过术前准备、健康教育等方式加强术中检查。[结果]经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后,本组36例病人的手术均... [目的]分析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并加强术中配合,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36例,并通过术前准备、健康教育等方式加强术中检查。[结果]经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后,本组36例病人的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病人出现并发症,术后成功率为100%。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胸腰椎骨折病人入院后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加强术中配合,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金盘 王清富 +1 位作者 杨韩英 陈铁锋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3期37-39,共3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术式分为2组:对照组105例,予传统开...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术式分为2组:对照组105例,予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15例,予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内固定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治疗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压缩性骨折
原文传递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下肢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美芳 王金凤 魏賜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17期133-137,共5页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疗法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目标...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疗法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疗法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前、手术开始10 min时、手术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O_(2))、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术后6周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结果: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手术开始10 min时MAP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10 min时、手术结束时MA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手术开始10 min时、手术结束时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1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SaO_(2)均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NT-proBNP、hs-CRP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NT-proBNP、hs-CRP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观察组NT-proBNP、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周,观察组的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目标导向液体疗法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更佳,有利于降低术后NT-proBNP、hs-C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疗法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下肢骨折 平均动脉压 N-端脑利钠肽前体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
6
作者 宋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O)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1年八月至2023年八月间于本院住院之胫骨平台骨折6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其分成 MIPO与 ORIF两种类型,各3...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O)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1年八月至2023年八月间于本院住院之胫骨平台骨折6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其分成 MIPO与 ORIF两种类型,各32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MIPO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0.6±12.4)min,明显短于ORIF组的(90.3±1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出血量为(85.2±18.5)ml,明显少于ORIF组的(128.4±2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6±1.4)周,显著早于ORIF组的(15.1±1.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IPO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4.4%(27/32),明显高于ORIF组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MIPO组的切口感染率和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3.1%(1/32)和0%(0/32),均低于ORIF组的9.4%(3/32)和6.3%(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内固定术比较,方法 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促进了骨折愈合,改善了膝关节功能,减少了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余建文 桑泽坤 +2 位作者 周孟森 刁天月 杨挺 《中外医疗》 2019年第30期71-73,共3页
目的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施以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2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2),施以开放复位骨内固定术及经皮微创... 目的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施以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2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2),施以开放复位骨内固定术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相关标准、并发症等。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525,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施以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干预,患者恢复速度快,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方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 四肢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汤佳 汤玉泉 +3 位作者 李谋林 宋瑞清 喻海筹 伍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传统L形切口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康复进程、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汤华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9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手术情况、术后恢复进程、膝关节功能、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为(85.41±6.38)min,短于对照组的(96.87±7.58)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5.89±5.14)mL、(101.58±12.43)mL,均少于对照组的(80.76±6.35)mL、(151.87±15.36)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4±0.45)d、(11.52±1.32)周、(9.12±1.15)d,均短于对照组的(5.41±1.16)d、(13.41±1.46)周、(11.32±1.2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关节炎指数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治疗TPF患者可减轻机体创伤,降低应激水平,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关节镜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0
作者 陈思 陈进 程强 《当代临床医刊》 2025年第2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对髋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髋部骨折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围术期...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对髋部骨折患者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髋部骨折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VAS评分呈逐渐下降态势,其中手术后12 h及24 h,VAS评分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指标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0.00%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相较于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程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加快术后康复。但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髋关节置换 疼痛程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荣 蔡卜磊 +3 位作者 支音 司家文 张剑飞 史俊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DCF)手术治疗方法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DCF)手术治疗方法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骨折髁突并用1颗长14~16 mm的螺钉固定,然后复位向前内侧移位的关节盘,并用1颗锚固钉锚固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颌面部CT、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MRI检查,对伴有下颌骨其他部位的骨折,同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利用Sim Plant Pro 11.04软件CMF模块进行术前、术后,健侧、患侧下颌支高度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利用术前、术后MRI中关节盘与髁突顶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评价关节盘锚固术的准确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面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后颌面部CT显示,37例(48侧)囊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率96%)。所有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19例单侧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健、患侧下颌支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MRI图像显示,35例(46侧)关节盘回到原有的解剖位置,有效率为92.0%(46/50)。术后远期随访显示,38例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平均开口度35.67 mm,最大侧方咬合平均值为4.45 mm,最大前伸咬合平均值为5.63 mm;开口型偏斜2例(5.3%),关节弹响2例2侧(4.0%);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另外1例(2.6%)随访3个月后仍出现患侧抬眉困难,口服甲钴胺片后症状缓解。结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常伴发TMJ关节盘移位,且方向与移位的骨折片一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囊内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关节盘锚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伟 张国平 任立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目的 观察在兔骨质疏松模型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对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42只,分为两组,A组21只,予以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B组21只... 目的 观察在兔骨质疏松模型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对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42只,分为两组,A组21只,予以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B组21只,予以PKP手术,观察两组模型术后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的变化,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改变.结果 两组兔模型行PK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椎体承载压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椎体承载压力能力提高较A组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18个月两组模型承载压力能力逐渐下降.术后观察18个月,A组手术椎体术后平均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B组模型18个月后手术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8.81±4.12)%恢复至(80.17±8.38)%,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30.13±4.27)°恢复至(8.69±2.41)°.B组椎体术后高度测量值和Cobb角的变化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较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可更好地改善邻近椎体后凸角度,更显著地改善椎体承载压力的能力,PKP治疗骨质疏松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生物力学 椎体骨折
原文传递
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案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雷洋 张文化 冯佳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经MIPPO结合LCP(A组)或ORIF(B组)治疗的5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经MIPPO结合LCP(A组)或ORIF(B组)治疗的5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术后骨性愈合、短缩畸形的发生率及恢复优良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骨性愈合率,改善患者术后踝关节的功能,因此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接骨 锁定加压钢板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斌 周道政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10-614,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骨质疏松骨折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骨质疏松骨折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骨密度值、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椎体术后平均高度以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试验组术后5、10及15个月的骨密度分别为(0.073 2±0.008 1)、(0.070 8±0.008 0)及(0.067 5±0.006 3)g/cm^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5个月后手术椎体前缘和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38.34±4.23)%和(49.85±4.43)%恢复至(81.53±8.32)%和(60.16±6.28)%,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30.16±4.15)°恢复至(8.53±2.26)°;试验组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高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椎体弯曲和压缩实验最大载荷量、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椎体后凸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髁状突颈部骨折125例治疗体会
15
作者 杨寿康 严国南 孙国良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下颌髁状突颈部骨折 治疗 开放复位坚固内固定 颌间牵引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例股骨颈骨折治疗体会
16
作者 邵华荣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开放复位肌蒂骨瓣移植内固定术 ,和双头加压螺钉对股骨颈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 :4 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2 1例 ,开放复位缝匠肌、肌直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 15例 ,股方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 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开放复位肌蒂骨瓣移植内固定术 ,和双头加压螺钉对股骨颈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 :4 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2 1例 ,开放复位缝匠肌、肌直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 15例 ,股方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 9例。所用内固定物 ,双头加压螺钉 30例 ,折尾螺钉 8例 ,三翼钉 6例 ,松质骨螺钉 1例。结果 :随访 36例 ,随访期 1~ 5年 ,骨折全部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 1例 (开放植骨术、三翼钉固定 ) ,可疑股骨头坏死 1例 (开放复位肌骨瓣植骨 ,加压钉固定 )。髋关节功能评价 :开放手术 2 0例 ,其中三翼钉 1例 ,折尾螺钉 2例 ,加压螺钉 17例 ,髋关节功能达优 4例占 2 0 % ,良 10例占 5 0 % ,差 6例占 30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16例 ,其中三翼钉 1例 ,普通松质骨螺钉 1例 ,加压螺钉 14例 ,髋关节功能达优 11例占 6 8% ,良 3例占 10 % ,差 2例占 12 %。结论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材料应首选双头加压螺钉 ,闭合复位小切口双头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关键步骤是准确复位并打入合适导针 ,与开放肌蒂骨瓣植骨内固定术相比 ,操作简单 ,疗效好 ,危险小 ,费用低 ,关节功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 开放复位肌蒂骨瓣移植内固定 双头加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7例分析
17
作者 陈刚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2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目的 探讨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结果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粉碎性骨折行开放复位并行内固定术中及术后。原因主要有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对术后出现垂腕、掌指关节不能背伸... 目的 探讨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结果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粉碎性骨折行开放复位并行内固定术中及术后。原因主要有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对术后出现垂腕、掌指关节不能背伸者,应采取多种方法早期处理。结论 提高医师对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危险性的认识,术中解剖清楚、操作轻柔是预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挠神经损伤 肱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邱少东 杨开杰 +2 位作者 文坤 何金龙 金群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6-500,共5页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D组与常规组,每组18例。3D组常规行螺旋CT扫描并复制重建CT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1:1实物模型,设计手...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D组与常规组,每组18例。3D组常规行螺旋CT扫描并复制重建CT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1:1实物模型,设计手术方案并在模型上进行"预手术",完成骨折断端的截骨、骨盆髋臼的矫形及复位内固定术,标记塑形所需的固定钢板、螺钉的方向及角度,应用于实际手术操作中。常规组常规行骨盆髋臼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结合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完成内固定术。[结果] 3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tta影像学标准,骨折复位质量3D组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8.89%;常规组优7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D组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为(16.00±1.94)分,常规组为(14.61±2.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有助于术者了解骨折特点并在术前制定优化、精确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精准复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骨盆髋臼骨折 3D打印技 开放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体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转子下骨折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刚 冯源 +2 位作者 李秉胜 刘亚 张永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6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9例行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28例行仰卧位...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6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9例行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28例行仰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仰卧位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侧卧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仰卧位组(P<0.05)。患者均获平均(15.91±1.74)个月随访,侧卧位组术后扶拐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仰卧位组(P<0.05),但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明显减少,而Harris评分、髋屈-伸ROM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时侧卧位组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髋屈-伸ROM显著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临床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仰卧位手术相比,侧卧位具有无需牵引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少、髋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转子下骨折手术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侧卧位 仰卧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