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2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特征及稳产对策
1
作者 刘立炜 周慧 +4 位作者 闫炳旭 焦玉卫 屈元基 金江宁 潘杨勇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两者为气田主要水侵形式。其水侵特征和影响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沿二级断层走向和垂向沟通边底水的能力较强,但垂直于断层方向的水侵影响较小,为局部性影响;裂缝具方向性和分布规则的特性,呈“整体分区、局部分带”的分布规律,气藏内部连通性、气藏见水顺序和水侵速度是裂缝分区分带的外在表现,对气藏水侵有全局性影响。针对气田水侵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依据裂缝空间分布规律优化井网、加强化学堵水和注气解水锁2种配套采气技术攻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 超深气田 裂缝 水侵特征 稳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T2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评价实验及模拟
2
作者 刘永福 张如杰 +5 位作者 李洪 杨文明 郭德强 乐平 张博 耿洁 《非常规油气》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为明确库车坳陷东部T2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程度,开展了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分析和岩心反凝析伤害评价实验,通过数值模拟评价了不同初始地层压力和不同采气速度下反凝析伤害程度。结果表明,阳霞组和克孜组在反凝析初期的气相渗透率伤害较弱,... 为明确库车坳陷东部T2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程度,开展了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分析和岩心反凝析伤害评价实验,通过数值模拟评价了不同初始地层压力和不同采气速度下反凝析伤害程度。结果表明,阳霞组和克孜组在反凝析初期的气相渗透率伤害较弱,阳霞组反凝析伤害主要发生在20~40 MPa,克孜组反凝析伤害主要发生在11~24 MPa,阳霞组最大反凝析伤害程度高于克孜组;岩心绝对渗透率与最大反凝析伤害程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y=63.438x^(-0.153),R^(2)=92.49%);不同初始地层压力下,全直径岩心模型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为27.23%,在模型初始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初期,模型最大凝析油饱和度快速减小;采气速度越大,初期的最大凝析油饱和度越大,其对应的平均地层压力相对更高,反凝析伤害主要发生在近井30 m内,在生产末期,反凝析伤害主要发生在近井40 m内,但采气速度为8%和10%在近井20 m内压力过低,凝析油饱和度小于采气速度5%的凝析油饱和度。该研究成果对其他凝析气藏反凝析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凝析气 反凝析伤害 初始地层压力 采气速度 伤害半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褶皱冲断构造形成演化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库车坳陷西段米斯坎塔克背斜为例
3
作者 杨秀磊 吴珍云 +4 位作者 尹宏伟 王宏斌 董少春 崔键 马德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积盆地中,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当盐下基底地层较为平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倾向于发育两翼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当盐下基底地层存在先存坡折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易发育两翼非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2)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对后期挤压变形中盐岩的侧向流动具有阻挡作用,促使盐岩在基底坡折带处聚集增厚,进而加强盐上覆地层的褶皱作用,导致盐上覆地层发育非对称式盐相关褶皱,且褶皱翼部易发育调节性逆冲断层。结合库车坳陷西段却勒地区盐下基底形态特征、米斯坎塔克背斜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及实验模拟结果,推断研究区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分布对盐上覆地层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影响米斯坎塔克背斜构造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坡折带 盐构造 物理模拟 库车坳陷 米斯坎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和下步勘探方向
4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杨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3,共14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闭;②三叠系—侏罗系发育3类有机相5套规模优质烃源岩,与3套区域储盖层构成超深层良好生储盖组合;③源岩、储层、盖层、断层等4因素控制大油气田的形成,根据其空间配置关系建立了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立体成藏新模式;④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下步重点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两类,常规油气领域包括克拉苏深层多层系立体油气聚集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气、中秋—迪那构造带多目的层岩性油气藏、南斜坡岩性地层+潜山复合型油气藏等有利区;非常规油气领域包括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阳霞组和三叠系塔里奇克组深层煤岩气和中下侏罗统、上三叠统深层陆相页岩气。上述认识对于丰富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理论,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陆相碎屑岩 多层构造变形 分层运聚 立体成藏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5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卫欢 单长安 +4 位作者 朱松柏 黄钟新 刘汉广 朱兵 吴长涛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剪切缝和张性裂缝,且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未充填和半充填裂缝占比较大;克深A、克深B气藏裂缝的平面分布差异主要由构造位置和应力演化的不同所导致,其中克深A气藏裂缝有效性优于克深B气藏。②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和有效性存在差异,背斜高点部位裂缝有效性最高,鞍部和翼部近断裂处虽裂缝密度大但有效性较低;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砂、泥岩厚度比与裂缝密度呈非线性关系,当砂岩厚度和泥岩厚度的比值达到6.1时,裂缝密度出现最大值,当比值大于6.1时,裂缝密度逐渐减小。③研究区裂缝的发育可提高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裂缝网络系统可有效连接低渗透储层,提升了油气的成藏效率、运移能力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剪切缝 张性裂缝 构造部位 裂缝密度 砂泥岩厚度比 储集能力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南斜坡西段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7
作者 张昊 吕修祥 +4 位作者 王晓雪 李素梅 朱毅秀 蒲明宇 李燕琴 《石油科学通报》 2025年第1期35-50,共16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前人对于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实验,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系统分析研究区原油来源、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Ⅰ和Ⅱ两类原...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但前人对于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实验,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系统分析研究区原油来源、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Ⅰ和Ⅱ两类原油,Ⅰ类英买力原油的三环萜类总体具有C_(19)<C20<C_(21)>C_(22)<C_(23)(升-降-升型)特征,碳同位素偏轻,油源对比指示其源岩为三叠系黄山街组烃源岩;而Ⅱ类却勒-羊塔-玉东原油三环萜类具有C_(19)>C20>C_(21)>C_(22)<C_(23)(降-降-升型)特征,碳同位素值偏重,油源对比指示源岩为侏罗系恰克马克组烃源岩。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及二维剖面模拟,分析认为Ⅰ类油为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16~5 Ma运移至古潜山储层聚集成藏;Ⅱ类油为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5~2 Ma运移至白垩系、古近系聚集成藏。结合不同族群原油平面分布,推测两个成藏时期所形成的秋里塔格构造带褶皱区的分布是两类原油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16~5 Ma时期秋里塔格构造带褶皱段致使研究区西部油气输导体系不畅通,所以Ⅰ类油藏分布于研究区东部;5~2 Ma时期秋里塔格构造带褶皱段致使研究区东部油气输导体系不畅通,致使Ⅱ类油藏分布于研究区西部。虽然秋参1井靠近烃源岩且在两个成藏期都处于油气运移路径上,但因为一直未发育有效圈闭导致失利;西秋2井因工程原因失利,研究发现,在该井潜山储层含油可能性较大,建议加深钻探。同时发现研究区烃源灶周缘西秋古隆起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带的条件。本文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油气聚集 油气成藏过程 族群划分 秋里塔格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复杂地表区地震采集关键技术及应用
8
作者 陈飞旭 何伟 +3 位作者 裴广平 胡善政 徐凯驰 马川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由于地形剧烈起伏、近地表结构复杂、地表岩性复杂多变以及地下构造复杂等原因,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程度较低。地震资料采集是油气地震勘探的关键环节之一,采集资料的品质决定了地震勘探的效果。为了在塔里木... 由于地形剧烈起伏、近地表结构复杂、地表岩性复杂多变以及地下构造复杂等原因,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程度较低。地震资料采集是油气地震勘探的关键环节之一,采集资料的品质决定了地震勘探的效果。为了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复杂山地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资料,近年来在该区开展了持续、深入的采集技术攻关,形成了适用于该区的一系列地震采集关键技术。该系列采集技术应用结果表明:1) 基于三维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可以从偏移成像角度更加经济有效地论证不同观测系统的有效性,观测系统的炮道密度和接收线距是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2) 通过将爆炸仿真方法引入到地震激发模拟分析之中,形成了基于激发仿真的激发参数优化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模拟不同地表岩性参数、炸药参数、激发方式等对地震激发效果的影响;3) 采用空腔激发技术可以降低爆轰初始压力,延长爆轰冲击的持续时间,减少用于破碎岩石的能量,从而增加产生的弹性波的能量转化效率;4) 通过高精度表层模型正演及约束层析反演分析表明,库车山前戈壁区一定密度的超深微测井能够大幅改善静校正效果,超深微测井密度达到3口/12 km较为合适。综上认为,该系列技术的应用为库车地区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库车地区勘探开发取得持续性的突破。Due to the dramatic topographic ups and downs, complex near-surface structure, complicated and variable surface lithology, and complex underground structure, the seismic data in the Kuqa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has a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a low degree of tectonic implementat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key links in oil and gas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acquired data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high-quality seismic data in the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 of Kuqa in the Tarim Basin, continuous and in-depth acquisi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 and a series of key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ies applicable to this area have been formed. The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eries of acquisition techniques show that: 1)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of observation system based on 3D model orthogonal evolution can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observation systems more economically and effici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ffset imaging, and the channel density and receiving line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aging;2) The excitati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excitation simulation has been formed by introducing the explosion simulation method into seismic excitation simulation analysi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different ground surface data. This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face lithological parameters, explosive parameters, and excitation methods on the effect of seismic excitation;3) The use of cavity excitation technology can reduce the initial pressure of the blast, prolong the duration of the blast impact, and reduce the energy used to break the rock, thus increas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e generated elastic wave;4) Through the high-precision surface modeling and the constraints of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inver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Kuche pre-mountain The analysis of high-precision surface modeling and constrained stratigraphic inversion shows that a certain density of ultra-deep micro-logging wells in the Kucha pre-mountainous area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atic correction, and the density of ultra-deep micro-logging wells reaches 3 wells/12 km. In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eries of technologie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obtaining high quality seismic data in the Kucha area, and ensured the sustainable breakthrough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Kuch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 复杂地表区 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优化 激发仿真 空腔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水体产能解释——以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9
作者 谷晓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地下水是油气流转的动力和载体,其地球化学特性和流动模式与油气的产生、迁移、聚集、保存紧密相关。库车坳陷克深地区以CaCl_(2)水型为主,表现为高矿化度;总矿化度与Cl^(-)和Na^(+)+K^(+)离子浓度呈正相关;Mg^(2+)和Ca^(2+)离子浓度随... 地下水是油气流转的动力和载体,其地球化学特性和流动模式与油气的产生、迁移、聚集、保存紧密相关。库车坳陷克深地区以CaCl_(2)水型为主,表现为高矿化度;总矿化度与Cl^(-)和Na^(+)+K^(+)离子浓度呈正相关;Mg^(2+)和Ca^(2+)离子浓度随总矿化度升高而增大;SO_(4)^(2-)和HCO_(3)^(-)离子浓度与总矿化度呈散点关系;地层水水型可划分为过渡带水、夹层水、凝析水及水层水四类。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地层凝析水对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产水量通常较低,气井往往能够实现高产气流量,且能保持稳定;夹层水体由于规模有限,产能受致密层影响,致使产能差异显著,通常气井初始阶段,水的产出量相对较高,后随开采持续,气体产出量逐步上升,产水量则逐渐减少;水层水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性产能;过渡带水体特征通常具较低的油压、少量的产气量和产水量,不具备工业开采的价值。明确地层水的不同类型,可为准确把握气藏规模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 地层水 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西部阿瓦特—博孜地区构造变形差异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会文 陈龙 +3 位作者 吴超 陈汉林 顾成龙 程晓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2-1097,共16页
库车坳陷西部的阿瓦特-博孜地区位于构造挤压转换区,沿走向构造变形差异显著。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建模,模拟了其形成演化过程,讨论了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阿瓦特地区盐下沿克深... 库车坳陷西部的阿瓦特-博孜地区位于构造挤压转换区,沿走向构造变形差异显著。本文基于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建模,模拟了其形成演化过程,讨论了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阿瓦特地区盐下沿克深断裂远距离逆冲推覆,形成上下叠置的两套沿侏罗系煤层滑脱的逆冲体系;盐上发育厚度较小的阿瓦特凹陷;盐构造以不整合型为主。博孜地区盐下在克深断裂以北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变形,以南为沿煤层的滑脱,整体为楔形叠瓦冲断构造;盐上发育厚度巨大的拜城凹陷;盐构造以整合型为主。模拟结果表明,温宿古隆起限制了中生界至古近系的沉积范围,阻碍了变形的向前传递,是造成阿瓦特-博孜地区变形差异性的最主要原因。先存盐底辟构造和南天山的差异挤压作用对该区域的差异变形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综合地震剖面解释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演化过程表明,该区域构造活动具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构造变形开始于早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时期,在上新世早期康村组沉积之后发生显著的构造加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西部 构造建模 离散元数值模拟 古隆起 差异变形 盐底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振平 杨宪彰 +4 位作者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煤层 膏盐岩层 滑脱层 构造分层变形 油气分层运聚 深层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山前气体钻井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胥志雄 冯少波 +5 位作者 范玉光 张权 李宁 陈凯枫 颜辉 赵云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塔里木油田从2006年来在库车山前大北、博孜、迪北3个区块开展了气体钻井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针对塔里木库车山前高陡巨厚砾岩层研磨性强、可钻相差、井壁稳定性差等,开展了空气钻井技术的探索、升级配套以及优化完... 塔里木油田从2006年来在库车山前大北、博孜、迪北3个区块开展了气体钻井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针对塔里木库车山前高陡巨厚砾岩层研磨性强、可钻相差、井壁稳定性差等,开展了空气钻井技术的探索、升级配套以及优化完善,有效解决了库车山前砾石核心区地层难钻的问题,大幅提高了钻井效率,新实施井平均机械钻速达到6.93 m/h,是同区钻井液钻进的两倍以上,钻井周期较设计缩短54.2%;针对迪北构造阿合组致密敏感性储层采用氮气钻完井技术,“零污染”钻进,扩大了勘探发现,提高了开发产能,DB104井日产气量高达72.6×104m3,日产油量51.36 m3,与同区块常规钻完井方式相比,大幅度提高了日产气量。但气体钻完井中仍然存在油钻杆完井管柱不能满足长效安全生产等问题,建议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以保障氮气钻安全钻进和开发。通过文章的梳理,有助于塔里木油田气体钻井技术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国内其他区块的气体钻井技术升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山前 致密砂岩气藏 阿合组储层 气体钻井 提速提效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井砂垢堵塞成因及靶向解除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立虎 江同文 +4 位作者 潘昭才 孙涛 张宝 吴红军 易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4,共10页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 塔里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具有超高温、超高压、高矿化度、储层裂缝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气井生产过程中砂垢堵塞问题突出,据统计最高影响气田产能达800×104 m^(3)/d。为实现超深气井高效解堵,通过气水两相结垢热力学预测模型、裂缝性储层岩石力学实验、井筒内气液固流动模拟等研究,揭示了超深气井砂垢复合堵塞成因,并形成了靶向解堵复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温流动压降结垢、裂缝面破裂出砂”是超深气井出砂结垢的内在机理;②结垢固化松散砂桥形成复合堵塞是气井堵塞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中靶向除垢是解堵复产的关键所在;③靶向除垢解堵区域为井筒变径处和井周5 m内基质—裂缝系统,气井堵塞率30%~60%为最佳解堵时机;④非酸性除垢解堵液相比常用的酸性解堵液,在同级别溶垢能力的基础上,腐蚀速率降至0.49 g/(m^(2)·h),可同时满足低腐蚀和高效除垢的技术要求。结论认为,形成的超深气井靶向除垢解堵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超深气田规模应用159井次,有效率达93.3%,累计增产天然气75.08×10^(8)m^(3),已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井快速解堵复产的“冬保良方”,可为国内外同类气田解堵复产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山前超深层 高温流动压降结垢 裂缝性储层出砂 砂垢复合堵塞 非酸性靶向除垢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杂色沉积建造中铀矿化的特殊岩石矿物特征——以库车坳陷新近系吉迪克组铀矿点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强 肖菁 +6 位作者 刘念 王强强 许强 武勇 严张磊 刘梦魁 丁桐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8-1280,共13页
近年来,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在中新生代红杂色沉积建造中不断取得找矿突破,但关于红层中的铀成矿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库车坳陷新近纪红层中发育大量铀矿化露头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红杂色层中铀富集机... 近年来,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在中新生代红杂色沉积建造中不断取得找矿突破,但关于红层中的铀成矿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库车坳陷新近纪红层中发育大量铀矿化露头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红杂色层中铀富集机理。通过系统的沉积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对吉迪克组红杂色层铀矿化点进行解剖,发现了较为特殊的铀矿化类型:矿化层产于干旱背景下湖相沉积环境,呈薄层透镜状产于大套红色泥岩中,矿化岩性为灰绿色泥灰岩并发育大量红化硅质团块,矿化具有层控特征并与硅质团块密切相关,硅质团块具有红化微晶石英、萤石、铀石、方解石以及少量自然砷、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矿物组合,与华南花岗岩型硅质脉铀矿化极为相似,显示出深部热液成因特征;综合判断该矿化层具有沉积和热液双重作用,是特殊的热水沉积型铀矿化。这类铀矿化的发现为深部热液携带铀进入沉积盆地发生铀成矿作用带来直接有力证据,丰富了陆相盆地沉积型铀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新近纪 吉迪克组 红杂色层 硅质团块 热液铀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侏罗系腐殖煤三环萜烷异常分布原因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敏 项威 +1 位作者 张文俊 李洪波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35,共13页
三环萜烷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各类原油与烃源岩中,具有较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及环境指相意义。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库车坳陷10个腐殖煤样品进行分子化合物研究,发现库车河剖面与卡普沙良河剖面腐殖煤三环萜烷的分布模式差异迥然,库车... 三环萜烷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各类原油与烃源岩中,具有较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及环境指相意义。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库车坳陷10个腐殖煤样品进行分子化合物研究,发现库车河剖面与卡普沙良河剖面腐殖煤三环萜烷的分布模式差异迥然,库车河剖面主要分布模式为“C_(19)下降型”(C_(19)>C_(20)>C_(21)<C_(23)),卡普沙良河剖面主要分布模式为“C_(21)主峰型”(C_(19)<C_(20)<C_(21)>C_(23))与“C_(23)主峰型”(C_(19)<C_(20)<C_(21)<C_(23))。研究还发现库车河剖面与卡普沙良河剖面腐殖煤成熟度存在明显差异,成熟度的增长会引起三环萜烷的总量上升以及单个三环萜烷化合物绝对量的变化,但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镜质体反射率(R o)<1.5%),三环萜烷分布模式不发生改变。卡普沙良河剖面腐殖煤三环萜烷分布模式的变化主要受还原环境以及海侵作用引起的细菌等微生物对高等植物的生物改造及低等水生生物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萜烷 沉积环境 分布模式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地层压力预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伟 李刚 +5 位作者 王国瓦 买振 杨绍存 于春勇 郑鹏飞 殷文荣 《地下水》 202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纵向发育多套压力系统,超压成因机制差异化显著,钻井施工难度大。因此,地层压力准确预监测对钻井工程参数、泥浆性能、井身结构优化及安全高效钻井意义重大。... 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纵向发育多套压力系统,超压成因机制差异化显著,钻井施工难度大。因此,地层压力准确预监测对钻井工程参数、泥浆性能、井身结构优化及安全高效钻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地震、测井、钻井资料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克拉苏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以及纵横向压力分布特征研究,基于传统dc指数压力预监测方法,引入全烃校正系数创新优化了dc指数计算模型,提高了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10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符合率高,计算结果相对误差为平均5.7%,效果较好,适用于复杂成因和地层,能够为塔里木油田钻井现场规避井漏、卡钻等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压力预测 压力监测 Eaton法 DC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隐性断层特征与发育模式
17
作者 金江宁 易泽军 +5 位作者 李青 王海学 屈元基 姜涵博 李志豪 何韫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能否有效识别隐性断层直接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然而,由于膏盐岩层的影响,盐下构造的地震分辨率较低,使用地震属性方法识别隐性断层难度较大。本次以大北地区为例,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思路,在钻井与地震属性方法识别的3条隐性断层基础上,通过断距—距离曲线分析主干逆冲断裂的分段性,并结合应力分析,建立了两种隐性断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隐性断层的形成受局部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控制。主干逆冲断层构造转换带是隐性断层优势发育位置,随着断层发生分段生长连接,构造转换带将由挤压应力状态逐渐变为走滑应力状态,形成的隐性断层走向也将发生变化。区域应力的走滑分量则是控制北东向隐性断层远离主干边界断层后走向,维持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成果将为库车坳陷隐性断层的识别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逆冲断裂 隐性断层 断距—距离曲线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英买力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中深层砂岩储层孔隙保存机制
18
作者 张亮 朱毅秀 +4 位作者 周露 秦凯旋 蒋俊 熊荣坤 李泽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5-1087,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英买力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物性好,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综合利用岩心观察、系列薄片(普通、铸体、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英买力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物性好,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规律不明。综合利用岩心观察、系列薄片(普通、铸体、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资料和成岩过程重建与物性恢复技术,分析英买力地区中深层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的岩性与物性,探寻其孔隙特征与保存机制,划分储层类型和明确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该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杂基含量较低,其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孔隙,其次为次生孔隙,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巴什基奇克组中深层砂岩原生孔隙得以保存主要在于其形成的沉积环境与经历的成岩和成储演化:首先砂岩形成于高水动力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不断叠置的河道形成了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的水道复合砂体,强水动力使得砂岩碎屑颗粒含量高、分选较好,为原生孔隙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早期长期浅埋和后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演化方式使砂岩经历了较弱的压实作用改造,同时晚期深层超压作用大大增强了砂体抗压实能力,残余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最后坳陷不断降低的古地温梯度使得残余原生孔隙得以有效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中深层储层 库车南部斜坡带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
19
作者 刘世伟 别康 +4 位作者 王冬冬 倪小威 刘敏 徐思慧 冯加明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661-66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多成因裂缝发育为储层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储层基质岩块孔隙小,是典型的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面对埋藏深、岩性复杂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低、喉道细、连通性差、非均质强的问题使得储层有效性...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多成因裂缝发育为储层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储层基质岩块孔隙小,是典型的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面对埋藏深、岩性复杂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低、喉道细、连通性差、非均质强的问题使得储层有效性评价面临不确定性。单井在物性和裂缝定性评价发育相当的情况下,测试产能差别大,迫切需要开展测井评价攻关研究。从孔隙度、裂缝参数、地应力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影响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品质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选取孔隙度、裂缝孔隙度、裂缝宽度以及裂缝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等参数,利用测试资料刻画砂岩储层品质,通过调整主控因素相关系数对储层质量进行区分,建立储层品质因子,形成一套利用储层品质因子识别储层有效性的方法。该方法在新井解释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期的解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致密砂岩 裂缝参数 最大水平主应力 储层品质因子 储层有效性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山前巨厚砾石层震动控制方法的研究
20
作者 李宁 陈凯枫 +4 位作者 宋国志 杨小龙 邹博 富强 阳君奇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库车山前巨厚砾石层软硬交错,钻进过程中钻具震动强烈,“蹩跳钻”现象严重,对钻头、地面设备等损伤严重,制约了山前主力油气区块的提速提效。为有效降低井下震动,保护井下工具、提高钻头使用寿命,文章设计了一款具有较好抗冲击、抗涡动... 库车山前巨厚砾石层软硬交错,钻进过程中钻具震动强烈,“蹩跳钻”现象严重,对钻头、地面设备等损伤严重,制约了山前主力油气区块的提速提效。为有效降低井下震动,保护井下工具、提高钻头使用寿命,文章设计了一款具有较好抗冲击、抗涡动和稳定性的PDC钻头;针对正在使用的碟簧减震器、防粘滑工具等减震工具存在的不足,研制出了震动解耦工具DDS,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带震动解耦工具DDS的钻具组合。现场试验表明,新配置的钻具组合在井下工作时钻头处测得的震动均值平均降幅达到30.2%,震动峰值平均降幅17.4%,新研制的钻头减小了对钻头和复合片的冲击,延长了钻头的使用寿命,满足了快速钻进需求,为国内砾石层钻进过程中的震动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山前 砾石层 震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