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国盛 王哲 +2 位作者 王林和 郝云龙 温国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7,共6页
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 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居群有性更新幼苗动态进行6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臭柏幼苗苗高的年均生长率为24·69%,冠幅的年均生长率达到44·4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方内幼苗总株数动态变化率均值31%,编号幼苗的平均死亡率8·88%,幼苗株数的增长大于幼苗的死亡,更新状况良好。幼苗高度大于20cm的死亡株数占总死亡株数的7·89%,幼苗的死亡率呈现出随着幼苗的高度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臭柏幼苗生长速度以高度大于20cm的植株最快,达到9·43cm·a-1,幼苗的生长速度与幼苗的高度级成正比。对影响臭柏天然更新的气候因子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幼苗平均高度与冬季(11—3月)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夏季(6—8月)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冠幅与夏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幼苗的总株数动态变化率与冬季降水量和春季(4—5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编号幼苗的死亡率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臭柏 天然更新 幼苗动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林不同耐阴性植物幼苗动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云 金毅 +4 位作者 王志平 苏晓飞 胡广 徐礼根 于明坚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6-435,共10页
马尾松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森林类型,多呈斑块状.马尾松林多处于干扰后森林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其后期可能演替为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因此,了解斑块生境中马尾松林的更新演替动态,对管理我国亚热带地区... 马尾松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森林类型,多呈斑块状.马尾松林多处于干扰后森林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其后期可能演替为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因此,了解斑块生境中马尾松林的更新演替动态,对管理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林内不耐阴和耐阴植物幼苗的短期动态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片段化斑块生境中马尾松林的更新动态特点.结果发现:在0.5~3.5a的多个时间尺度上,耐阴植物幼苗的存活能力较不耐阴植物幼苗强,而耐阴植物和不耐阴植物幼苗的补员率和相对生长率并无差异.岛屿面积和岛屿形状指数对于幼苗存活和补员无显著影响.同时,耐阴灌木的幼苗组成中占绝对优势,而其他功能群幼苗比例较低,表明千岛湖岛屿马尾松次生林内耐阴植物更新较不耐阴植物好;岛屿大小和形状对更新群落的短期动态无明显作用;群落更新层的优势功能群为耐阴灌木.结果提示:千岛湖的片段化马尾松林林下层动态的方向性,有利于耐阴植物更新;但在较短时间尺度(≤3.5a)上,片段化斑块的性质对于群落幼苗更新的影响可能较小;耐阴灌木在片段化马尾松林林下层有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片段化 次生林 演替 幼苗动态 耐阴性 生长型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灾后粤北山地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幼苗更新动态 被引量:14
3
作者 区余端 苏志尧 +2 位作者 解丹丹 柯娴氡 李镇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08-2715,共8页
对遭受2008年雪灾破坏的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进行连续3 a(2008—2010年)的监测,研究在冠层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的林下幼苗动态,旨在了解幼苗灾后的更新规律及其对冠层结构变化(以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来表示)的响应。结果表明,12个优势... 对遭受2008年雪灾破坏的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进行连续3 a(2008—2010年)的监测,研究在冠层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的林下幼苗动态,旨在了解幼苗灾后的更新规律及其对冠层结构变化(以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来表示)的响应。结果表明,12个优势种的林下幼苗对冠层恢复有明显的响应。非参数的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显示,优势种幼苗的组成和分布存在着极显著的年际差异(P<0.001);其中2008年与2009年及2010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01);2009年与2010年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冠层LAI的变化情况相应:2008年LAI最低,2009年LAI值迅速增加;2010与2009年相比LAI增长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同的优势树种幼苗对样方中LAI变化的响应不同,阳性树种幼苗的相对多度和频度一般会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锐减,阴性及耐阴树种幼苗数量则随冠层恢复而增加。随着冠层恢复,林下指示种截然变化。2008年的林下幼苗指示种为8个喜光的种类,而2010年则仅见较耐阴的香楠Randia canthioides为指示种。指示种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幼苗对冠层恢复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自然干扰 幼苗动态 叶面积指数 非参数的多元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对紫茎泽兰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4
作者 王文琪 赵志模 +1 位作者 王进军 陶热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1-15,113,共6页
在四川西南部的攀西地区选择撂荒地、路边、人畜严重干扰的马尾松林地、植被保持较好的马尾松林地和灌木林地5个有代表性的生境,从2004年4月紫茎泽兰种子成熟、散播到2005年3月,对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紫茎泽兰幼苗的出土和生长情... 在四川西南部的攀西地区选择撂荒地、路边、人畜严重干扰的马尾松林地、植被保持较好的马尾松林地和灌木林地5个有代表性的生境,从2004年4月紫茎泽兰种子成熟、散播到2005年3月,对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紫茎泽兰幼苗的出土和生长情况进行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以撂荒地生境最高,灌木林生境最低;紫茎泽兰幼苗的发生量以路边生境最多(298株/m2),极显著地高于其它4种生境,灌木林生境的发生量最少(24株/m2)。各生境次年3月幼苗的存活率均较低,仅为3.8%~7.2%。生境也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光照充足的撂荒地和路边生境对紫茎泽兰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一年后的植株高度、茎基直径以及地上、地下部的生物量等指标最高;光照相对不足的3个林地生境各项指标较低。而根冠比和根重比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群落特征紫茎泽兰幼苗生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条件变化对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幼苗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杞金华 章永江 +4 位作者 张一平 刘玉洪 鲁志云 武传胜 温韩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21-2528,共8页
为探讨环境水分条件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林下乔木幼苗动态的影响,以及木材密度和幼苗在干旱中死亡率的关系,研究了哀牢山常绿阔叶林2005—2011年的总体和主要树种幼苗(黄心树、多果新木姜子、多花山矾、鸭公树和大花八角)的死亡率,并分析... 为探讨环境水分条件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林下乔木幼苗动态的影响,以及木材密度和幼苗在干旱中死亡率的关系,研究了哀牢山常绿阔叶林2005—2011年的总体和主要树种幼苗(黄心树、多果新木姜子、多花山矾、鸭公树和大花八角)的死亡率,并分析了幼苗死亡率和旱季幼苗根系所在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旱季降水量、旱季降水日数以及木材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苗死亡率与旱季降水日数、旱季浅层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旱季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2)总幼苗及5种乔木幼苗的死亡率均在2010年(西南干旱)达到有观测以来最高,是2009年的2—10倍,其中多花山矾、黄心树幼苗的死亡率最高,大花八角幼苗的死亡率最低;3)在种间,幼苗2010年干旱中的死亡率和木材密度显著正相关,即木材密度较大的物种幼苗死亡率更高。研究表明林下幼苗由于根系较浅,对降雨变化较为敏感,因而受到了这次干旱的较大影响。由于木材密度较低的树种在干旱中有较低的死亡率,干旱频度和强度的增加可能使低木材密度幼苗的丰富度增加,森林的组成也将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幼苗动态 土壤质量含水量 降水 木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石胜友 李旭光 +3 位作者 王周平 齐代华 许文蔚 何正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1,共5页
对缙云山风灾迹地森林群落在 1 1年恢复过程中的幼苗动态、群落结构、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 1 )在恢复的前 2年 ,马尾松、大头茶的幼苗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川灰木、小叶栲的幼苗 ,其他树种的... 对缙云山风灾迹地森林群落在 1 1年恢复过程中的幼苗动态、群落结构、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 1 )在恢复的前 2年 ,马尾松、大头茶的幼苗占绝对优势 ,其次是川灰木、小叶栲的幼苗 ,其他树种的幼苗较少 ;恢复后的第 8年 ,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树种的幼苗增加 ,马尾松和大头茶的幼苗减少 ;恢复后的第 1 1年 ,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占优势 ,林下无马尾松幼苗 ,大头茶的幼苗也较少 .( 2 )群落的垂直结构日益明显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和胸面积都有大幅度增加 .( 3 )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增加 ,生态优势度降低 ,群落向着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物种多样性 生态优势度 缙云山 风灾迹地森林群落 群落动态 群落结构 幼苗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凹叶厚朴幼苗更新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旭 杨志玲 +2 位作者 雷虓 陈慧 麦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42,共7页
凹叶厚朴为我国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其较高的药用价值,野生资源遭到无节制的盗砍,造成种群数的衰退和群落残败。调查浙江省遂昌县桂洋林场不同群落野生凹叶厚朴的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凹叶厚朴种群大小级为不典型的"J"型,种... 凹叶厚朴为我国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其较高的药用价值,野生资源遭到无节制的盗砍,造成种群数的衰退和群落残败。调查浙江省遂昌县桂洋林场不同群落野生凹叶厚朴的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凹叶厚朴种群大小级为不典型的"J"型,种群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凹叶厚朴以萌生更新为主,随着群落郁闭度的增加,萌生苗的比例增高,但不同群落平均萌枝数量、平均胸径及株高无显著差异。实生苗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植株呈现变矮、变细的趋势;凹叶厚朴实生和萌生苗在不同群落中年龄结构差异均极大,针阔叶混交林中更新良好,针叶林大量高龄幼苗生长缓慢,且植株不易进入上层空间,常绿阔叶林中存在严重的更新不良现象;各群落中,更新幼苗株高和胸径增长量均随郁闭度的增加呈现极显著下降的趋势,其中实生苗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影响实生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草本层盖度和厚度、枯落物盖度、腐殖质厚度及土壤含水率;影响种群萌生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群落的光照及温湿度。因此,降低上层林冠密度,减少草本层、枯落物等的覆盖对于维持种群的发展、缓解其濒危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叶厚朴 年龄结构 更新特征 幼苗生长动态 更新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杉幼苗更新及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栋 李丹春 +3 位作者 齐昊 张文宇 付作霖 齐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88,共6页
【目的】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濒临灭绝.通过调查白龙江林区不同群落红豆杉的更新状况,为红豆杉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区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分析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更新... 【目的】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濒临灭绝.通过调查白龙江林区不同群落红豆杉的更新状况,为红豆杉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区红豆杉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分析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更新特征、更新的环境因子及红豆杉濒危的机制.【结果】红豆杉更新以萌生为主,更新状况良好,随着群落郁闭度的增加红豆杉萌生苗增多,不同的样地红豆杉平均苗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无显著差异.分枝数与温度、光照呈显著的负相关,胸径、高度增长量与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草本层厚盖度、枯枝落物厚盖度、腐殖质厚度和土壤含水率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影响种群萌生更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群落的光照及温湿度,因此,调节林分郁闭度或人工开林窗、增加林内光照和温度,促进红豆杉幼苗的更新,对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缓解其濒危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幼苗生长动态 更新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s of Soil CO_2 Profile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Seedlings Under CO_2 Concentration Doubled
9
作者 韩士杰 张军辉 +1 位作者 周玉梅 邹春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7期852-857,共6页
The gas_well system permanently installed in the soil was adopted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 2 profiles and seedling root growth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Takenouchi) Che... The gas_well system permanently installed in the soil was adopted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 2 profiles and seedling root growth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Takenouchi) Cheng et C. D. Chu.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Open Research St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1999 to 2001. Four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in the rectangular open_top chambers (OTCs): ambient CO 2+no_seedling, 700 μmol/mol CO 2+no_seedling, ambient CO 2 +seedlings, 700 μmol/mol CO 2+seedling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oil gas synchronous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dynamics of CO 2 profiles were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seedlings. There were more roots distributed in the top soil and the boundary layer across soil and sand, which mad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 2 profiles due to respiration root. Compared with the ambient CO 2, elevated CO 2 led to the peak of CO 2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shifted from soil surface layer to the boundary layer as seasonally growing of seedling roots. It is suggested the gas_well system is an inexpensive, non_destructive and relatively sensitive method for study of soil CO 2 concentration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_doubled soil CO 2 profiles gas well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 seedlings root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Seedling and Sapling Densitie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between Canopy Gaps and Forest Understori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in Bangladesh
10
作者 Tarit Kumar BAUL Anwarul Islam CHOWDHURY +3 位作者 Md Jamal UDDIN Mohammad Kamrul HASAN Tapan Kumar NATH Lars Holger SCHMIDT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Canopy openings have a vital role in forest structure,regeneration,and plant composition.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ensities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between canopy gaps(o... Canopy openings have a vital role in forest structure,regeneration,and plant composition.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ensities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between canopy gaps(openings)and forest understories(in dense canopies)in a sub-tropical forest of Bangladesh.We objectively identified 42 canopy openings between transect lines and 42 main plots in dense canopies,sampled for regeneration and young tree patterns.For the regeneration study,we placed 2 m×2 m four subplots in each canopy opening and the main plot of dense canopy,thus making a total of 336 subplots.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eedlings,saplings,and trees were significantly(P≤0.05)higher in the dense canopy than in the canopy opening.Although,most dominant and frequent regenerating species such as Diospyros pilosula,Garcinia cowa,Brownlowia elata,and Lithocarpus polystachya were common in both dense canopy and openings,the canopy openings ha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Value Index,sugges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ap dynamics in the dominance of native floral species.The dense canop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st compositions because 12 regenerating species,including Stereospermum suaveolens and Diospyros montana,were not found in the canopy openings,implying that rain forests must maintain a high canopy cover for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opening disturbance forest dynamics native flora SEEDLING SAP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