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耿明斋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而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农村工业化并不就是把企业散布在农村 ,而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纳进非农产业 ,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工业化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耿明斋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共7页
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河南大学副教授耿明斋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对于工业化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过极不相同的解释,但是概括来说,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外乎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解释是:工业化是工业,... 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河南大学副教授耿明斋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对于工业化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过极不相同的解释,但是概括来说,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外乎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解释是:工业化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以及由此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农业区 工业化 工业经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考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耿明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6-35,共10页
文章以长垣县为案例,对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探讨了诸如相对恶劣的区位及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够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促动因素、人口流动为什么是此类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企业为什么会在农村散布而... 文章以长垣县为案例,对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探讨了诸如相对恶劣的区位及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够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促动因素、人口流动为什么是此类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企业为什么会在农村散布而不是向城市集中等问题,最后就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和能够做什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农业区 工业化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模式转换与对策探讨——以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邵明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转换农业技术模式尤为重要。采用理论分析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河南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业技术模式转换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遵循诱致性轨迹,注重转换过渡模式,即以农民社会资本... 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转换农业技术模式尤为重要。采用理论分析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河南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业技术模式转换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遵循诱致性轨迹,注重转换过渡模式,即以农民社会资本为纽带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土地适度渐进规模经营,以村集体、宗族等为核心发展种子、生物科技、中小型机械设备等农业技术服务的互助组织,通过农村智力回流机制培养规模经营和互助组织主体等。并对影响农业技术模式转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模式转换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模式 诱致性技术变迁 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复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90-192,共3页
论述了经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山东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小城镇建设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家生成机制探讨——以长垣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理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6-41,共6页
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偏好的企业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是制度变迁 的产物,崇尚自由竞争,鼓励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企业家的生成。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良好制度环境, 企业家的生成是困难的。
关键词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企业家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能人供给机制研究——基于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智力回流现象的剖析与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明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292-11294,11297,共4页
通过阐述国内学者关于能人经济研究情况发现,能人经济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模式。探讨了农村智力回流理论,指出农村智力回流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对农村经济能人供给具有直接和乘数效应。剖析了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能人智... 通过阐述国内学者关于能人经济研究情况发现,能人经济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模式。探讨了农村智力回流理论,指出农村智力回流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对农村经济能人供给具有直接和乘数效应。剖析了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能人智力回流供给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省之间的转移为主,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加快,回流现象将变为常态;在农村智力回流开始呈现并呈现逐渐流行的情况下,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存在足够的潜在获利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能人 农村智力回流 供给 河南省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思考
8
作者 王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6,共4页
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起点或现实基础就是农业国家,其必然途径就是启动和完成工业化。本文以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传统平原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域是目前我国工业化整体... 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起点或现实基础就是农业国家,其必然途径就是启动和完成工业化。本文以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传统平原农业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域是目前我国工业化整体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要想顺利启动其工业化进程,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必须从制度因素入手,以引导社会成员进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为切入点来完成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以及二者实施机制的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变迁,从而启动工业化进程、增长经济绩效、实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平原农业区 制度变迁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
9
作者 赵复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149-151,共3页
农村城市化正在成为真正改变农村现状的关键。以山东乡镇工业化发展为例,分析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提出了发挥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域中心城市 内在机制 外部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集群发展探析——以河南夏邑产业集群为例
10
作者 张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3085-3087,共3页
重点探讨位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的夏邑县的食用菌加工、火机加工和铸造加工3个典型产业集群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支持、园区建设、资源优化整合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平原农业区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产业 夏邑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钟博星 何太蓉 +1 位作者 张喆 邬玉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积 时空格局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淮北平原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特征与问题聚类识别的平原农业区乡村生态修复策略——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盛硕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25,共6页
平原农业乡村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持续广泛的影响,林地、湿地等生态斑块萎缩,自然过程受到干扰。乡村生态修复是提升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途径,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过程的依赖性强,在地性的生态特征和生态问题分析是提... 平原农业乡村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持续广泛的影响,林地、湿地等生态斑块萎缩,自然过程受到干扰。乡村生态修复是提升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途径,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过程的依赖性强,在地性的生态特征和生态问题分析是提出适应性强的生态修复策略的前提。在识别区域自然过程分析和在地性生态问题识别的前提下,梳理遵循自然过程的平原生态农业区乡村生态修复逻辑,提出面向生态问题的平原农业区生态修复实践框架,并以典型的平原农业城市——辽宁省黑山县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对黑山县生态特征的认知,通过多尺度分割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969个具有相似特征的研究样本,采用K-Medoids方法聚类为8类。进一步将黑山县分为6个生态修复单元,提出在地性修复策略,修复区域主导自然过程和林水生态微循环,增强平原农业乡村地区生态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生态修复 平原农业区 生态问题 自然过程 K-Medoid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单一走向多样:平原农业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途径——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一非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31,共6页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平原农业区 生境 生物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 空间连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山南平原农业区“无核白”葡萄商品化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伟伟 徐世彦 +2 位作者 李峰 肖萍 万怡震 《陕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103-106,126,共5页
关键词 哈密山南平原农业区 无核白葡萄 商品化栽培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中原崛起的新突破点
15
作者 赵亚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8-90,共3页
中部崛起是我国进入新发展时期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如何在中部六省中实现率先崛起,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省内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为此问题提供... 中部崛起是我国进入新发展时期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如何在中部六省中实现率先崛起,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省内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 中原崛起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农业区林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季宝平 杨维 +1 位作者 韩朝阳 党国胜 《陕西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关中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林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大荔县作为关中平原主要的农业大县,其林业发展经历了6个不同的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策稳定性严重影响着群... 关中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调整,林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大荔县作为关中平原主要的农业大县,其林业发展经历了6个不同的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策稳定性严重影响着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渠路坝段产权不够明晰,使渠路坝绿化成果难以巩固,绿化林木与农田争地严重,严重制约了平原农业县林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农业区 林业发展定位 大荔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生物群落立体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明 吴桐 《吉林农业》 2019年第16期26-26,共1页
运用磷脂脂肪酸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不同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耕种层(0~25cm)生物及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吉林省农业区的立体农业模式是以立体农业的定义为基础下,并且合理应用天然丰富的资源、人工生产以及生物资源,... 运用磷脂脂肪酸技术对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不同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耕种层(0~25cm)生物及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吉林省农业区的立体农业模式是以立体农业的定义为基础下,并且合理应用天然丰富的资源、人工生产以及生物资源,通过立体农业模式来对生物物种、农耕的层次、能量循环以及各个物质转化转变等技术来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这些要素提升了农耕的效率。本文对平原农业区的生物群落立体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农业区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立体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3年东北平原农业区城镇化时空变化
18
作者 王景发 刘广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9期258-259,共2页
以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3年全球夜间灯光指数数据集,利用ArcGIS 10.6等处理软件与像元计算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城镇化水平的年际变化与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上看,2000—2013年... 以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3年全球夜间灯光指数数据集,利用ArcGIS 10.6等处理软件与像元计算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城镇化水平的年际变化与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上看,2000—2013年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城镇化水平呈显著扩张趋势;从空间分布情况上看,中国东北平原农业区城镇化扩张以大城市扩张为主、小城镇产生与扩张为辅的规律发展,城镇化扩张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等交通较发达地区,交通因素对城镇化扩张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夜间灯光指数 东北平原农业区 时空变化 2000—201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山前农业区地下水位强降弱升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光辉 田言亮 +2 位作者 王电龙 严明疆 王金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针对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问题,采用时间序列异变特征和趋势分析方法,基于小时级、自记监测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通过农业区灌溉期、非灌溉期地下水位变化程度的差异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 针对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问题,采用时间序列异变特征和趋势分析方法,基于小时级、自记监测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通过农业区灌溉期、非灌溉期地下水位变化程度的差异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在主灌溉期呈"cm/d"级(大于1.0 cm/d)下降、非灌溉期呈"mm/d"级(小于1.0 cm/d)上升的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量、年内降水分配状况及其影响的农业开采强度密切相关。前期降水偏枯,灌溉期地下水位下降过程线和年内水位上升过程线的大部分位于当地多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线之下;前期降水偏丰,位于趋势线之上。农业集中开采是地下水位"cm/d"级下降特征的动因,厚大包气带是地下水位"mm/d"级上升特征形成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平原农业区 浅层地下水 农业开采 降水量 强降弱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两岸不同类型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占仓 《河南科学》 1989年第1期164-170,共7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省黄河两岸不同类型区农村经济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区未来近期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论述了保障各种模式运行应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最后结论: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一定地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也不... 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省黄河两岸不同类型区农村经济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区未来近期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论述了保障各种模式运行应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最后结论: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一定地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也不同,而农业在各种模式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发展模式 河南 黄河两岸 域经济 中南部工业 东部平原农业区 西部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