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利斯·米勒的新媒介文学场域解读
1
作者 邓群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20世纪中后期是文学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时代,希利斯·米勒将研究视野转向文化领域,关注新媒介、气候、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其中新媒介是其重点关注的方向。文学和媒介是两个共生要素,当代文学受到电子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 20世纪中后期是文学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时代,希利斯·米勒将研究视野转向文化领域,关注新媒介、气候、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其中新媒介是其重点关注的方向。文学和媒介是两个共生要素,当代文学受到电子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的影响,文学不再以实质性的印刷书籍呈现和传播,创作由作家个人创作变成人机互动,阅读由纸质文本到电子数码符号,新媒介和文学呈现生态互动的局面。米勒在思考新媒介和文学关系的基础上,发掘新媒介对文学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影响,以此构建新媒介视角下的文学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新媒介 文学 传播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边界与理论旅行的潜能——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2
作者 张丽瑶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作为一名比较文学学者,米勒在文化多元语境下思考并重新定义多元,并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生发出自己的文学翻译观。他认为文本是可译的,但受“不可减约的他者性”的影响,原文在跨越不同文化、国家、语言的边界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形。... 作为一名比较文学学者,米勒在文化多元语境下思考并重新定义多元,并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生发出自己的文学翻译观。他认为文本是可译的,但受“不可减约的他者性”的影响,原文在跨越不同文化、国家、语言的边界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形。在米勒的翻译理念中,译者作为“叛逆者”,要在承认原文没有可确定的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携带一个文本跨越边界。读者则要在尊重文化“他者性”的前提下,朝向两个方面阅读。一方面是尽可能回到作品的原始语言,照顾好关于作品的内在的异质性、矛盾性、奇异性和非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建立一种作品翻译后必然变形的意识,从而在己方文化中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改造,使两方文化在他者性的碰撞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翻译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被引量:9
3
作者 肖锦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后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论对话中的身份重构与话语转型——希利斯·米勒中国行的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曾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从1988年开始,希利斯·米勒开始了与中国文论同行的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历程。三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本土信息员"到成为中国同行的转变,与中国学者展开了围绕"全球化""电讯时代的文学危机""解... 从1988年开始,希利斯·米勒开始了与中国文论同行的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历程。三十年间,他完成了从"本土信息员"到成为中国同行的转变,与中国学者展开了围绕"全球化""电讯时代的文学危机""解构性阅读/修辞性阅读"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并对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所了解。希利斯·米勒与中国同行的对话成为中西文论交往对话的典型个案,说明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对话离不开密切接触、亲身经历、实地考察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同行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被引量:6
5
作者 秦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6,共4页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等理论中的关键性论述,试图说明:米勒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达到体现文本发生的无源性、动摇文本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揭示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解构批评 异质性 修辞 重复 叙事 述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晓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7,112,共6页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批评及其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蔡熙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6,共5页
解构主义大师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研究生涯是从研究狄更斯开始的,他的成名作《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通过细读狄更斯的六部小说,重点探讨了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识问题。米勒的意识批评,将狄更斯的小说解读为作者世界观的表征,将意识作... 解构主义大师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研究生涯是从研究狄更斯开始的,他的成名作《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通过细读狄更斯的六部小说,重点探讨了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识问题。米勒的意识批评,将狄更斯的小说解读为作者世界观的表征,将意识作为作者与读者的会合点,提出了客观现实和主观心理的融合的文学观念,颠覆了时代精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示了米勒作为批评领域极具争议的人物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意识批评 意识 查尔斯·狄更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凤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0-104,125,共6页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异质性。米勒对重复问题作出的新阐释使其成为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之一。由此,拟对该概念的哲学和文化渊源、本质含义、与米勒前期批评思想的承继关系以及与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异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了解米勒早期独特的解构观及其思想中的传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重复 互文性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2-75,共4页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阅读伦理观 互文性 不可读性 误读 解构主义 《阅读的伦理》 文学批评 伦理道德 现代阐释学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文化、数字文化、诗学和解释学——与希利斯·米勒讨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立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9,共10页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对中国学者朱立元的论文《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终结》提出了商榷意见。他反对许多中国学者关于当代文字媒体正在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看法,强调那应该是“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的转...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对中国学者朱立元的论文《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终结》提出了商榷意见。他反对许多中国学者关于当代文字媒体正在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看法,强调那应该是“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的转变。米勒的观点确实超越了中国学者的“视觉文化”论,总体上值得肯定。但是,米勒没有考虑中国的特殊文化语境。从中国的网络文学急速发展现实来看,当前印刷文化与数字文化是比翼双飞、相辅相成,绝非米勒所谓“不可逆”的此消彼长。米勒主张文学批评中的诗学研究与解释学研究互不兼容,必须把怎么说(诗学)和说了什么(解释学)区分开来。米勒的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片面性。实际上,不管诗学还是解释学,两者都既重视内容又关注形式,它们并非对立的,而是兼容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印刷文化 数字文化 诗学 解释学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和语言的困惑——论希利斯·米勒早期文学批评之嬗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希利斯·米勒早期文学批评聚焦于意识批评的方法,他对维多利亚时期众多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现象学阐释。米勒意识批评向解构批评的嬗变过程经历了意识和语言关系的双重束缚。他对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形式的认识以及与乔治·布莱在意... 希利斯·米勒早期文学批评聚焦于意识批评的方法,他对维多利亚时期众多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现象学阐释。米勒意识批评向解构批评的嬗变过程经历了意识和语言关系的双重束缚。他对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形式的认识以及与乔治·布莱在意识批评思想上的差异构建了其解构主义批评立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乔治·布莱 意识批评 解构批评 意识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 被引量:3
12
作者 穆秀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Z期24-25,共2页
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集大成的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上,希利斯·米勒依然是一个贡献极大的批评家,本文将以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理论的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等进行探邃,从而弥补理论界... 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集大成的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上,希利斯·米勒依然是一个贡献极大的批评家,本文将以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理论的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等进行探邃,从而弥补理论界对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本质观 结构观 批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勇闯“因特网星系中的黑洞”——希利斯·米勒晚年对电讯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涛 顾明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4-34,157,共12页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他指出为了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重塑文学的权威,必须深入文本,巩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虚拟建构的主体地位,挖掘文学阅读的现实意义。米勒提出“修辞性阅读”“错时性阅读”和“天真的阅读”等一系列文本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并且倡导一种新型全球性、非欧洲中心化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米勒对全球化和电讯时代文学的积极探索给当前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但他为应对互联网和多媒体对传统文学的挑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批评路径仍然是一项未竟之业,尚有待于后来人去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电讯时代 全球化 文学研究 修辞性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文学理论研究走向的一种可能——希利斯·米勒的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晖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9-91,95,共4页
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就如何重建当今文艺学,如何确定文学边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米勒提出的“新形态的文学”和“新的文学理论”概念,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为传统文... 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就如何重建当今文艺学,如何确定文学边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时米勒提出的“新形态的文学”和“新的文学理论”概念,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为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的可能,这对我们认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走向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新形态的文学 “文学性”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现代文论转型期的特殊美学观——以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锡南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2-47,共6页
20世纪初,印度现代文论进入复杂而微妙的转型期,这一特殊动态也反映在文艺或美学领域。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阐释,也对当时轻视印度艺术、美学的某些西方中心论者予以驳斥。他们为殖民时期印度思想的西方传... 20世纪初,印度现代文论进入复杂而微妙的转型期,这一特殊动态也反映在文艺或美学领域。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阐释,也对当时轻视印度艺术、美学的某些西方中心论者予以驳斥。他们为殖民时期印度思想的西方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其某些论述也带有强烈的"反话语"痕迹或民族主义色彩,值得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库马拉斯瓦米 M.希利亚南 印度美学 现代文论 梵语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不)可能性——读希利斯·米勒《跨越边界:翻译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屠云峰 《科教文汇》 2010年第34期152-153,共2页
希利斯·米勒在《跨越边界:翻译理论》中提出理论翻译的(不)可能性有两个原因:理论源头的消逝与语言的自我分裂。而这也是翻译本身(不)可能性的原因。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翻译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文本性与文本的道德性——论J.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
17
作者 段国重 秦旭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从内部修辞研究转向外部关系研究,其中伦理学转向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解构主义因其文本内部形式主义研究备受质疑,作为回应,J.希利斯•米勒提出道德的文本性和文本的道德性二位一体的阅读伦理思想。米勒使用...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从内部修辞研究转向外部关系研究,其中伦理学转向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解构主义因其文本内部形式主义研究备受质疑,作为回应,J.希利斯•米勒提出道德的文本性和文本的道德性二位一体的阅读伦理思想。米勒使用解构主义修辞学批评手段,指出康德形而上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德律”能指的无限滑动,揭示康德道德哲学企图接近,但无法最终抵达语言外先验伦理原则的道德文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米勒借助德曼“阅读的寓言”等思想,揭示文本的不可读性,以及读者面对文本时的道德要求,提出其阅读伦理思想,这是一种基于文学语言述行功能并勾连文本修辞研究和文化政治研究的伦理性阅读行为,而非伦理性阅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阅读的伦理 道德的文本性 文本的道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终结”观——与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观比较
18
作者 曾洪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7-63,共7页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 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了吗——围绕希利斯·米勒的四篇文章
19
作者 邬春立 《红河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7-89,93,共4页
J.希利斯.米勒在他所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中虽然其观点从过去认为"文学及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终结于现在"转变为"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但其论述依然没有摆脱其"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和技术决定论这两个... J.希利斯.米勒在他所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中虽然其观点从过去认为"文学及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终结于现在"转变为"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但其论述依然没有摆脱其"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和技术决定论这两个核心观点的规约,因此,他的推导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而这往往正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事实上,电子媒介的确促使文学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变,但是这和文学存亡与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文学的存在发展决定于人与文学之间的根本性关系断绝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电子媒介 文学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观新探
20
作者 申屠云峰 曹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74-77,共4页
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用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作指导而有了重要的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初步讨论:(1)米勒的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2)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本质的修辞性;(3)从解构主... 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用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作指导而有了重要的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初步讨论:(1)米勒的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2)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本质的修辞性;(3)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结构的非有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言语行为理论 修辞性 非有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