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希利斯·米勒的新媒介文学场域解读 |
邓群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4 |
0 |
|
2
|
跨越边界与理论旅行的潜能——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
张丽瑶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
肖锦龙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4
|
中西文论对话中的身份重构与话语转型——希利斯·米勒中国行的意义 |
曾军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5
|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
秦旭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6
|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
张晓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7
|
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批评及其反思 |
蔡熙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8
|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
王凤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9
|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
张旭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10
|
印刷文化、数字文化、诗学和解释学——与希利斯·米勒讨论 |
朱立元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1
|
意识和语言的困惑——论希利斯·米勒早期文学批评之嬗变 |
秦旭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 |
穆秀丽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勇闯“因特网星系中的黑洞”——希利斯·米勒晚年对电讯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思考 |
冯涛
顾明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2 |
2
|
|
14
|
“文学性”:文学理论研究走向的一种可能——希利斯·米勒的启示 |
杨晖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5
|
印度现代文论转型期的特殊美学观——以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为例 |
尹锡南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6
|
翻译的(不)可能性——读希利斯·米勒《跨越边界:翻译理论》 |
申屠云峰
|
《科教文汇》
|
2010 |
1
|
|
17
|
道德的文本性与文本的道德性——论J.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 |
段国重
秦旭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3 |
0 |
|
18
|
试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终结”观——与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观比较 |
曾洪伟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9
|
文学终结了吗——围绕希利斯·米勒的四篇文章 |
邬春立
|
《红河学院学报》
|
2009 |
0 |
|
20
|
希利斯·米勒文学观新探 |
申屠云峰
曹艳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