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氏巨猿研究九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张颖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6-1026,共21页
步氏巨猿从发现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但是其化石材料仍然局限于产自19处洞穴堆积化石地点的4件不完整下颌骨和近2000颗游离牙齿。在现有的化石材料和地点基础上,同仁们已经对步氏巨猿的系统发育关系、演化趋势、体质量和体型大小、生态... 步氏巨猿从发现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但是其化石材料仍然局限于产自19处洞穴堆积化石地点的4件不完整下颌骨和近2000颗游离牙齿。在现有的化石材料和地点基础上,同仁们已经对步氏巨猿的系统发育关系、演化趋势、体质量和体型大小、生态、食性、绝灭原因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探讨,最大程度地揭开了这一大型人科成员的神秘面纱。虽然现有共识将步氏巨猿视为猩猩亚科中Sivapithecus-Indopithecus支系上一个特化的末梢成员,但该认识尚需突破性化石材料尤其是颅骨形态的检验。根据推测体质量和体型大小,步氏巨猿应该为地栖四足行走者,这一点也有待颅后骨骼尤其是四肢骨骼化石材料的检验。本文除系统梳理其研究历史之外,也对诸如“神秘古猿”究竟是人是猿、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上新世化石记录空白等与步氏巨猿后续研究和我国早期人类演化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期待将来在中国南方地区能有突破性的新发现,重新给人属早期演化相关理论注入中国乃至亚洲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人科 神秘古 范式转换 上新世间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武隆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巨猿化石
2
作者 胡海虔 黄万波 +4 位作者 魏光飚 代辉 熊璨 何树兴 姜涛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梅子湾大洞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一处水平溶洞,新近发现了9枚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大量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梅子湾大洞巨猿的牙齿化石尺寸偏小、龋齿率高、中老年个体比例大,属于早期的步氏巨猿类型。伴... 梅子湾大洞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一处水平溶洞,新近发现了9枚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大量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梅子湾大洞巨猿的牙齿化石尺寸偏小、龋齿率高、中老年个体比例大,属于早期的步氏巨猿类型。伴生动物群的多个物种也曾在重庆巫山龙骨坡、广西柳城巨猿洞、贵州毕节扒耳岩和广西崇左百孔洞及布兵盆地吹风洞等产地出现,表明梅子湾大洞巨猿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该地点为重庆地区继巫山龙骨坡遗址以来的第2个巨猿化石点,其发现扩大了长江中上游流域巨猿化石的分布范围,增添了早更新世巨猿地理分布点,在南北纵向分布上填补了重庆巫山龙骨坡与贵州毕节扒耳岩之间的地理分布空白。长江中上游巨猿化石的再次发现,对巨猿及其动物群的演化、绝灭、地理分布和环境背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哺乳动物群 早更新世早期 梅子湾大洞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25
3
作者 金昌柱 秦大公 +4 位作者 潘文石 王元 张颖奇 邓成龙 郑家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左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群 热带雨林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毕节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凌霞 同号文 +2 位作者 许春华 袁振新 蔡回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54,共7页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贵州毕节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介绍了巨猿化石发现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毕节扒耳岩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贵州毕节巨猿化石的发现,填补并扩大了巨猿化石的地史分布范围,对研究巨猿演化及云贵高原地质环境变化等相关...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贵州毕节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介绍了巨猿化石发现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毕节扒耳岩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贵州毕节巨猿化石的发现,填补并扩大了巨猿化石的地史分布范围,对研究巨猿演化及云贵高原地质环境变化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扒耳岩动物群 贵州毕节 早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程捷 郑绍华 +3 位作者 高振纪 张兆群 冯晓波 王晓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80,共8页
本文重点研究了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时期的气候和环境。通过孢粉、氧化物、磁化率、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表明,高坪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古人类生存时的... 本文重点研究了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早期人类和巨猿生存时期的气候和环境。通过孢粉、氧化物、磁化率、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表明,高坪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古人类生存时的气温比现今高,但降雨量比现今少,而且在1.95~2.14MaBP和2.15MaBP发生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温事件,降温幅度可达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人 巨猿 气候 环境 早更新世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科化石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元 秦大公 +3 位作者 金昌柱 潘文石 张颖奇 郑家坚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7,共15页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共有7属11种,包括了4个绝灭种,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古地磁的测...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共有7属11种,包括了4个绝灭种,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古地磁的测年结果为距今在120—160万年,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三合大洞鼠类除了个别广布型外均为东洋界成员,而且几乎都是树栖和半树栖以及林地生活的种类,与大哺乳动物反映的生态特征基本一致,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气候温暖炎热,森林茂盛的环境。三合大洞鼠类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巨猿动物群缺少鼠类记载的空白,这对于探讨其生态环境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中期 鼠科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凌霞 金昌柱 +1 位作者 秦大公 潘文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8-1144,共7页
文章报告了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中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这些新化石材料为研究巨猿演化及华南地区更新世动物群时代演化及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三合大洞共出土巨猿牙齿56枚,除上犬齿,其他上、下颌牙齿种类齐全;从牙齿发育及磨... 文章报告了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中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这些新化石材料为研究巨猿演化及华南地区更新世动物群时代演化及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三合大洞共出土巨猿牙齿56枚,除上犬齿,其他上、下颌牙齿种类齐全;从牙齿发育及磨损情况判断,这些材料代表了婴幼年、青少年、青壮年、中年及老年各年龄阶段的至少5个个体。测量了牙齿大小,并与其他的巨猿化石点的材料进行对比,认为三合大洞的巨猿牙齿与武鸣、巴马的巨猿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物群组合特征及时代意义,探讨巨猿的牙齿大小时代演化趋势,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崇左三合大洞 牙齿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毕节扒耳岩巨猿地点的偶蹄类 被引量:5
8
作者 董为 赵凌霞 +3 位作者 王新金 蔡回阳 郑远文 张忠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C.(R.)unicolor)、羚牛(未定种)(Budorcas sp.)、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羚羊(未定种)(Gazella sp.)、斯迈提丽牛(未定种)(Leptobos(Smertiobos)sp.)8个种类。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中的偶蹄类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湖北建始龙骨洞的偶蹄类可比性最大。毕节偶蹄类含有较多的古老种类,指示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同时显示其生态环境为植被既有密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草地(或草坡),局部镶嵌有半开阔树林,而附近分布有一定的水域,气候温暖,非常适合高等灵长类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毕节扒耳岩 裂隙堆积 早更新世 巨猿动物群 偶蹄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9-343,共15页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猿牙齿化石 早更新世 么会洞 广西布兵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早更新世的鼠科化石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元 秦大公 +1 位作者 严亚玲 金昌柱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1-571,共11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早更新世 泊岳山巨猿 鼠科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巨猿牙齿化石龋病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康信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1-197,共7页
本文共调查了 2 6 7枚从鄂西山区收集的巨猿牙齿化石龋病发生情况 ,发现其中有 5 2枚 (占 19 5 %)的颊齿有程度不同的龋蚀现象 ,其患龋率显著高于古人类 ,同时也高于广西巨猿的患龋率。巨猿牙齿的这种高频率龋蚀现象 ,除牙齿结构因素... 本文共调查了 2 6 7枚从鄂西山区收集的巨猿牙齿化石龋病发生情况 ,发现其中有 5 2枚 (占 19 5 %)的颊齿有程度不同的龋蚀现象 ,其患龋率显著高于古人类 ,同时也高于广西巨猿的患龋率。巨猿牙齿的这种高频率龋蚀现象 ,除牙齿结构因素外 ,可能与该物种食性的狭窄化和营养贫乏导致牙齿不良钙化有关 ,是伴随巨猿体型的巨型化而趋向该物种衰退和绝灭的病理表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巨猿 牙齿化石 龋病观察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猿牙齿釉质厚度及对食性适应与系统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立召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但非"超厚"类型,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釉质厚度 演化分析 食性适应 显微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为 王元 +3 位作者 白炜鹏 张颖奇 刘金毅 金昌柱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6-318,共13页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哺乳动物里共有4种偶蹄类化石:裴氏猪(Sus peii)、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以及周氏水牛(Bubalus chowi)。缺缺洞的裴氏猪... 广西崇左缺缺洞早更新世晚期堆积中出土的与巨猿伴生的哺乳动物里共有4种偶蹄类化石:裴氏猪(Sus peii)、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以及周氏水牛(Bubalus chowi)。缺缺洞的裴氏猪是这个种目前在地理分布上最靠南的记录。缺缺洞产出的广西巨羊下颌骨具有肿厚现象,与以储钙为主的大角鹿和容纳下犬齿的李氏野猪的下颌肿厚原因不同,而可能与广西巨羊以类似竹子和甘蔗之类的坚韧食物为食的食性有关。缺缺洞的周氏水牛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水牛,可能是中更新世水牛的祖先。猪属和巨羊属在中国和西欧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均有分布,指示自新近纪晚期以来欧亚大陆发生过动物群的迁徙或交流事件。缺缺洞动物群各个成员的生态习性指示在早更新世晚期缺缺洞一带生态环境为热带森林-林灌环境,周边有一些浅的水域。这种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巨猿以及相关的高等灵长类在那里生息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巨猿 广西 缺缺洞 广西崇左 早更新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建始早期人类及巨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捷 高振纪 +2 位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刘丽萍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1-625,共5页
产出地层、磁性地层学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表明,产出地层处在极性年表松山反极性时的留尼旺亚时到奥都威亚时之间,早期人类化石和部分石器产出层位的时代应早于2.15 Ma,与巫山龙骨坡人类化石地点接近。
关键词 早期人类 年代学 巨猿 湖北 哺乳动物化石 人类化石 磁性地层学 巫山龙骨坡 对比研究 产出层位 反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和南方古猿类食性假说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3期205-217,共13页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表明,在柳城巨猿洞局部地区的堆积中可能有少量时代稍晚的巨猿牙齿标本。晚期步氏巨猿与早期的相比,后部齿显著增大而前部齿则无显著差异。从步氏巨猿牙齿在大小上的演化趋势来看,南非南方古猿类中的纤细类...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表明,在柳城巨猿洞局部地区的堆积中可能有少量时代稍晚的巨猿牙齿标本。晚期步氏巨猿与早期的相比,后部齿显著增大而前部齿则无显著差异。从步氏巨猿牙齿在大小上的演化趋势来看,南非南方古猿类中的纤细类与粗壮类之间在齿列比例上的不同不一定意味着其食性上有大的差异,纤细类与粗壮类也未必有“属”这一分类级别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氏巨猿 牙齿 南方古 食性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釉质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资奎 张文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7-97,共11页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现代人牙齿和产自广西柳城县社冲村楞寨山巨猿洞,更新世早期的巨猿牙齿的超微结构。巨猿牙齿的表层釉质是Ⅰ型釉柱结构,厚度约为50-6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型及少量Ⅱ型釉柱结构。现代人...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现代人牙齿和产自广西柳城县社冲村楞寨山巨猿洞,更新世早期的巨猿牙齿的超微结构。巨猿牙齿的表层釉质是Ⅰ型釉柱结构,厚度约为50-6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型及少量Ⅱ型釉柱结构。现代人牙表层釉质亦为Ⅰ型釉柱结构,厚度小于10μm,表层下,牙尖中心区处为Ⅰ型釉柱,其余为Ⅲa和Ⅲb型以及少量Ⅲ型釉柱。可以认为,这种差别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此外,本文从研究方法上提出,研究釉柱横切面构造的最合适部位为牙尖部位的咬合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质 巨猿 牙齿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柳城巨猿洞早更新世爪兽化石(奇蹄目,哺乳动物纲) 被引量:5
17
作者 同号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7-365,共19页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柳城巨猿 早更新世 爪兽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建始新发现的巨猿化石地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春华 陈醒斌 +1 位作者 冯小波 杨年友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59+97,共7页
1990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一个田野调查小组在建始县工作时,观察了该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化石,其中有一步氏巨猿的右下第二前臼齿.这枚巨猿牙齿和伴生的动物化石是1... 1990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一个田野调查小组在建始县工作时,观察了该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化石,其中有一步氏巨猿的右下第二前臼齿.这枚巨猿牙齿和伴生的动物化石是1986年冬,该县高坪区桑园乡麻扎坪村农民李明武挖地时发现的,并在化石地点挖一小坑,后将所得化石出售给高坪区供销社收购站。建始县文管所获悉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石种 湖北建始 新发现 步氏巨猿 咬合面 前臼齿 地点 地质时代 云南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境内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化石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0-502,共13页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猿 偶蹄类 古生态 更新世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演化地位的评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726,共10页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论。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早期(1.9 MaBP)巨猿牙齿化石的古蛋白质研究^([1])。结果显示,巨猿牙齿牙釉质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古代蛋白质,这些古蛋白质由409个特有的肽组成,分属6个内源性蛋白。对这些古老蛋白质的研究表明,巨猿在系统发育上属于猩猩分支系统,大约从10~12 MaBP前分化出来并独立演化。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如此古老的分子证据,提示古蛋白质研究有望为探索早期物种(包括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简要回顾巨猿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并对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的演化地位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猿 古蛋白质 早更新世 吹风洞 布兵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