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工农业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万宝珍 叶小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7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江西省 工业总产值 工农业增长速度 工农业发展 时间序列 工农业关系 动态关联分析 江苏省 物质生产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家骥 《农业经济问题》 1988年第10期14-18,共5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哪种战略选择去协调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部门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尤其对于农业及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工农业协调发展 产业部门 战略选择 现代化 工业化 增长率 稳定增长 消费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工农业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新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毛泽东的工农业协调发展思想,是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它包含着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这对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毛泽东 工农业协调发展 现实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测度及实证分析
4
作者 王汉斌 李春鹏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6-170,共5页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大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本文论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关系以及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大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本文论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关系以及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比三个主要指标,并对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进行实证测度分析,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和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测度分析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农业协调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
5
作者 曹新 《桂海论丛》 1999年第6期44-47,共4页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有两种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偏斜发展战略。偏斜发展战略只在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适用,而当进入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必须采取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在实践中纠正四个方面的偏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偏料发展 工农业协调发展 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6
作者 王茵茵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6期39-41,共3页
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意义,而泉州工农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文章阐述了泉州工农业发展现状,讨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泉州 工农业协调发展 机理 工业反哺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由工业反哺农业向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被引量:7
7
作者 曹俊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28,共5页
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需要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工业欠账论、农业弱质性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 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需要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工业欠账论、农业弱质性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工业反哺农业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当及时实现由工业反哺农业向工农业协调发展战略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城市企业下乡和新型城镇化等途径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反哺农业 反哺理论 工农业协调发展 战略转变
全文增补中
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体制演进考察
8
作者 高军峰 《桂海论丛》 2013年第4期78-81,共4页
我国工农业发展与资源配置方式直接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城乡工农业部门资源配置的隔离格局,造成农业生产的"内卷化"及城市工业低效率和高消耗的恶性循环;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形成城乡工农业部门资源配置的双向互动格局;... 我国工农业发展与资源配置方式直接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城乡工农业部门资源配置的隔离格局,造成农业生产的"内卷化"及城市工业低效率和高消耗的恶性循环;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形成城乡工农业部门资源配置的双向互动格局;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和农业资源向城市和非农产业逆向流动;以工哺农背景下的包容性增长体制使工农业部门资源配置和流动趋向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经济体制演进 经济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相互驱动 工农业协调发展
9
作者 刘根旺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1-63,共3页
产业链相互驱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刘根旺近几年,芮城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芮城实际,具有芮城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既抓农业现代化建设,又抓工业现代... 产业链相互驱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刘根旺近几年,芮城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芮城实际,具有芮城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既抓农业现代化建设,又抓工业现代化建设,农工并举,实行工农业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发展战略 产业链 工农业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发展和完善合作制的一个重要课题——常熟市探索工农业协调发展新路子的调查
10
作者 江苏省委农工部 常熟市委农工部联合调查组 《农业经济问题》 1985年第11期23-26,共4页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在常热市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常熟市农村主要依靠发展乡、村工业,巩固壮大了合作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作为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条具有特色的成功的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在常热市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常熟市农村主要依靠发展乡、村工业,巩固壮大了合作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作为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条具有特色的成功的发展途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目标,怎样利用发达的工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三化”,这是历史赋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和完善合作制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制 工农业协调发展 常熟市 农村合作经济 经济发达 农村经济 集体经济 现代科学技术 专业化 “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统筹工农业协调发展
11
作者 侯春福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36期83-85,共3页
如今我国存在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发生,与此同时,在农业灌溉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对一种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为主要技术的农业发展模式展开了研... 如今我国存在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发生,与此同时,在农业灌溉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对一种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为主要技术的农业发展模式展开了研究。采取滴灌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进行定量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从而进一步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保障了农作物产量。除此之外,将经过过滤后的沼肥沼液采取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可以充分发挥出农村禽类、畜类的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作用,实现变废为宝,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一氧化碳也可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在农作物生产中发挥作用,可以将一氧化碳通过温室大棚为农作物提供碳源。加大力度应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还可以促进聚氯乙烯的消化,避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对氯碱行业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对滴灌设备的租赁和对废弃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可以拉动内需,整个产业链条形成了闭环,实现了对工业农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技术 统筹 工农业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调发展:苏南现代化的成功之路与战略导向——“苏南工农业协调发展和现代化”研究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南客 唐仲勋 +1 位作者 张卫 蒋影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4-75,共12页
工农业协调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现代化启动时期的重要特色,也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贵探索。本项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对8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工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历程和互动特征进行了系统实证分析,揭示了苏南工... 工农业协调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现代化启动时期的重要特色,也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贵探索。本项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对8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工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历程和互动特征进行了系统实证分析,揭示了苏南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对其它地区发展的启迪意义;然后,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苏南工农业协调发展中的利益协调、要素协调、结构协调、进度协调等标志进行了理论概括,并进一步论述了促成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及其社会效应;最后,作者根据90年代苏南新发展阶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农产业间若干不够协调乃至于失调的现象作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实现苏南工农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苏南现代化 苏南农村 苏南乡镇企业 农业现代化 农村工业化 苏南地区 苏南农业 乡镇工业 战略导向
原文传递
理顺关系 重构机制 实现我国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勇 汪艳 《改革与理论》 CSSCI 1996年第6期33-36,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与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工农业协调,是指工农两大产业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所保持的相互适应的比例配置关系,主要包括两者之间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产品交换及利益分配的比...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与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工农业协调,是指工农两大产业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所保持的相互适应的比例配置关系,主要包括两者之间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产品交换及利益分配的比例关系,这是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只有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协调 重构机制 工农业发展 理顺关系 工农业协调发展 工业化 农业就业份额 发展机制 政策取向 “剪刀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协调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
作者 冉光和 张晓燕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7-141,共5页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998—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研究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促进了工农业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发展均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998—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研究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促进了工农业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发展均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即金融服务对农业发展的边际效应大于对工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服务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具有很强的持久效应,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持久效应较弱。相关的政策建议是:优化信贷结构,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避免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建立引导工业资金回流反哺农业的机制;合理优化金融对工业经济的投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建立金融服务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服务 工农业协调发展 面板VAR
原文传递
以农业为基础 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15
作者 陈焕友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8-14,共7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86年首次翻番,1993年提前7年实现第二个翻番的基础上,1994年达到40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86年首次翻番,1993年提前7年实现第二个翻番的基础上,1994年达到4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财政收入293亿元,出口创汇8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3%和49.2%。在全省经济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明显。最近几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农业为基础 乡镇企业 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工作 双层经营体制 粮棉生产 经济薄弱村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文传递
关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工农业关系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桂兰 高占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工业化过程 工农业关系 发展阶段 农业部门 资本原始积累 中级阶段 资本积累 工农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 工业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工农业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关系
17
作者 陈伟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4-78,共5页
本文运用现代均衡与非均衡理论,认为我国工农业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可持续性非均衡的特征,从变量均等(或变量协、调)的涵义出发,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结构的不协调是造成我国工农业非均衡发展的表层原因,从行为确定的含义出发,造成这种... 本文运用现代均衡与非均衡理论,认为我国工农业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可持续性非均衡的特征,从变量均等(或变量协、调)的涵义出发,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结构的不协调是造成我国工农业非均衡发展的表层原因,从行为确定的含义出发,造成这种非均衡状态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是由产业特性(或产业优势),计划偏好(及其刚性约束),信息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应以均衡为取向,其目标模式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可持续的均衡状态,並要体现效率特征和公平原则,在很多情况下,两者需要权衡和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理论 工农业协调发展 工农业发展 论工 产业特性 大产业 工农关系 变量协调 非均衡状态 技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
18
作者 康云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1-17,共7页
作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开始步入第二阶段(中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上,工农业关系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工农业的发展都应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农业与工业的联系主要通过产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从宏观上调整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工农业关系 农业劳动生产率 工农业协调发展 农业劳动力 工业发展 工农业发展 平等交换 我国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农城乡必须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19
作者 詹武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10,共10页
工农城乡必须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詹武近年来,农业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制约越来越突出。问题的症结,正象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在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驱使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往往从农... 工农城乡必须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詹武近年来,农业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制约越来越突出。问题的症结,正象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在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驱使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往往从农业向效益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业协调发展 城市化模式 农村工业化 非农化 农业生产 社会主义 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现代化 农业劳动力 粮食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20
作者 石培玲 周雨琳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5-72,共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承担的一个严峻而重大的任务。对于贫穷落后而又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走向工业化,更是如何从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承担的一个严峻而重大的任务。对于贫穷落后而又有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走向工业化,更是如何从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上走出中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通过合作化奠定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基础、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乡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等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这一系列思考的独特贡献在于,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立足点,将农业现代化置于国家工业化的大战略中,并从两者协调发展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业现代化 工农业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