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列宁关于“工人民主制”的构想
1
作者
安然
刘国华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4期111-113,共3页
俄共(布)十大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由战斗命令制转向"工人民主制"的任务,并且对实施"工人民主制"的方式方法做了具体阐释,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但遗憾的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使这种转变并没有实现,&...
俄共(布)十大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由战斗命令制转向"工人民主制"的任务,并且对实施"工人民主制"的方式方法做了具体阐释,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但遗憾的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使这种转变并没有实现,"工人民主制"这一国际共运史上最符合共产党"阶级性"和"党性"原则的组织制度和结构设计未能取得全党的共识,故从来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过,从而为列宁去世后"民主的集中制"的扭曲与变形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组织原则
工人民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 工人民主制--列宁时期党内组织原则的演变
被引量:
12
2
作者
郑异凡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党的组织制度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革命与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主张实行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是为完善集中制提出来的,其落脚点是集中制。然而一旦有条件,列宁就尽一切可能利用民主机制,推动布尔什维克党向"工人...
党的组织制度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革命与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主张实行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是为完善集中制提出来的,其落脚点是集中制。然而一旦有条件,列宁就尽一切可能利用民主机制,推动布尔什维克党向"工人政党的民主组织过渡"。进入和平与建设时期,列宁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主张党的组织制度由集中制向民主制转变,可惜这一转变没有能够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
制
民主
集中
制
战斗命令
制
工人民主制
党的组织
制
度
原文传递
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五个提法论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万杰
王向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在苏联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先后有五种提法,即集中制、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工人民主制。这是列宁根据不同的客观历史形势和党面临的紧迫任务而适时提出和实行的。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这些原则仍然...
在苏联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先后有五种提法,即集中制、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工人民主制。这是列宁根据不同的客观历史形势和党面临的紧迫任务而适时提出和实行的。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这些原则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组织原则
集中
制
民主
制
工人民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月革命后俄共背离自由民主的历史教训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异凡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38,共5页
社会主义需要自由民主,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自由。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曾经许诺,一旦政权得到巩固就实施出版的完全自由。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对农民做了重大让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了市场机制,但是在政治领域...
社会主义需要自由民主,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自由。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曾经许诺,一旦政权得到巩固就实施出版的完全自由。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对农民做了重大让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了市场机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实行收缩政策,党内禁止派别,党外取缔其他社会主义党派,同时对知识分子、宗教、少数民族加强压制,实施严格的书报检查。党内有人建议发扬自由民主,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党的威望,但都无果而终。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整个社会失去监督,逐步走向个人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民主
言论自由
工人民主制
书报检查
社会监督
原文传递
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
2
5
作者
郑异凡
《今日东欧中亚》
CSSCI
2000年第1Z期28-35,共8页
一、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只能实行集中制 在谈到党内民主问题时,通常都把民主与集中作为一对矛盾。实际上,民主与集中各有其对立面: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集中的对立面则是分散,然而这两对矛盾又是密切相连的。
关键词
俄共(布)
党内
民主
集中
制
工人民主制
党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列宁关于“工人民主制”的构想
1
作者
安然
刘国华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4期111-113,共3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为10XJC7700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俄共(布)十大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由战斗命令制转向"工人民主制"的任务,并且对实施"工人民主制"的方式方法做了具体阐释,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但遗憾的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使这种转变并没有实现,"工人民主制"这一国际共运史上最符合共产党"阶级性"和"党性"原则的组织制度和结构设计未能取得全党的共识,故从来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过,从而为列宁去世后"民主的集中制"的扭曲与变形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组织原则
工人民主制
分类号
A82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 工人民主制--列宁时期党内组织原则的演变
被引量:
12
2
作者
郑异凡
机构
中共中央编译局
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文摘
党的组织制度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革命与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主张实行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是为完善集中制提出来的,其落脚点是集中制。然而一旦有条件,列宁就尽一切可能利用民主机制,推动布尔什维克党向"工人政党的民主组织过渡"。进入和平与建设时期,列宁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主张党的组织制度由集中制向民主制转变,可惜这一转变没有能够完成。
关键词
集中
制
民主
集中
制
战斗命令
制
工人民主制
党的组织
制
度
分类号
D053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五个提法论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万杰
王向华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8-200,共3页
文摘
在苏联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先后有五种提法,即集中制、民主制、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工人民主制。这是列宁根据不同的客观历史形势和党面临的紧迫任务而适时提出和实行的。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这些原则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
列宁
组织原则
集中
制
民主
制
工人民主制
分类号
A82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月革命后俄共背离自由民主的历史教训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异凡
机构
中共中央编译局
俄罗斯研究中心
出处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38,共5页
文摘
社会主义需要自由民主,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自由。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曾经许诺,一旦政权得到巩固就实施出版的完全自由。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对农民做了重大让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了市场机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实行收缩政策,党内禁止派别,党外取缔其他社会主义党派,同时对知识分子、宗教、少数民族加强压制,实施严格的书报检查。党内有人建议发扬自由民主,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党的威望,但都无果而终。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整个社会失去监督,逐步走向个人极权。
关键词
自由
民主
言论自由
工人民主制
书报检查
社会监督
分类号
D751.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512 [历史地理—世界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
2
5
作者
郑异凡
机构
中央编译局
出处
《今日东欧中亚》
CSSCI
2000年第1Z期28-35,共8页
文摘
一、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只能实行集中制 在谈到党内民主问题时,通常都把民主与集中作为一对矛盾。实际上,民主与集中各有其对立面: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集中的对立面则是分散,然而这两对矛盾又是密切相连的。
关键词
俄共(布)
党内
民主
集中
制
工人民主制
党史
分类号
D351.23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列宁关于“工人民主制”的构想
安然
刘国华
《黑龙江史志》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 工人民主制--列宁时期党内组织原则的演变
郑异凡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2
原文传递
3
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五个提法论析
张万杰
王向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十月革命后俄共背离自由民主的历史教训
郑异凡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5
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
郑异凡
《今日东欧中亚》
CSSCI
2000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