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8篇文章
< 1 2 1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1
作者 牛同训 于伟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近50年来,我国从工业时代逐渐转向了后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从“肌肉记忆”为主的技能人才逐渐向“以道御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演进。适应后工业时代的...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近50年来,我国从工业时代逐渐转向了后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从“肌肉记忆”为主的技能人才逐渐向“以道御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演进。适应后工业时代的需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智能化素养,且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和谐发展的“整全的人”,以及将学习作为一种积极人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信仰的“终身学习的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实践进路:一是人才培养理念要从“工具”转向“人本”;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双元”转向“三元”;三是人才培养体系要从“标准”转向“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效用地更新推动城市复兴的悖论解析——评霍华德·吉列《城市复兴悖论:美国后工业时代的进步与贫困》
2
作者 范晨璟 刘润函 +1 位作者 姚之浩 施展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城市更新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城市复兴的重要途径。在存量规划时代和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低效用地更新不仅是对旧有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再开发,也是对城市功能、形态、结构、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再塑造和再生,目的是改善人... 城市更新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城市复兴的重要途径。在存量规划时代和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低效用地更新不仅是对旧有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再开发,也是对城市功能、形态、结构、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再塑造和再生,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1],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相比如今高度城市化的发达国家,这些实践只能算刚刚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复兴 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更新 存量规划 城市品质 低效用地 进步与贫困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工业时代中的人
3
作者 吴琳 陈姿和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1-65,共5页
超工业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贯穿其中的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普遍化在便利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贫困,即导致时间的贫困、象征的贫困、审美的贫困。大多数人趋向被设定的美,其结果必然失落美本身。超工业时代由数字技术所... 超工业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贯穿其中的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普遍化在便利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贫困,即导致时间的贫困、象征的贫困、审美的贫困。大多数人趋向被设定的美,其结果必然失落美本身。超工业时代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贫困,以共时化取代历时化,导致物的趋同,于是人丧失了其独特性,这样的时代不仅失落了人,还破坏了共同体的稳定性。然而,破除超工业时代负面效应的力量就潜藏在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之中:数字技术的普遍化为群体性反思提供了可能;资本逻辑能够唤醒人的意识觉醒,在超工业化的今天,为人的本质的回归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资本逻辑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手工印相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发展
4
作者 王广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92-94,110,共4页
手工印相工艺是指起源于19世纪中期欧洲的图像印相工艺及其他衍生工艺,不包括胶卷、相纸等明胶银盐技术。从最初的每幅手工单独制作、有差别限量制作,到如今的机械化、无差别、无限量复制,工业时代相片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盛行空间性... 手工印相工艺是指起源于19世纪中期欧洲的图像印相工艺及其他衍生工艺,不包括胶卷、相纸等明胶银盐技术。从最初的每幅手工单独制作、有差别限量制作,到如今的机械化、无差别、无限量复制,工业时代相片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盛行空间性、消费性文化形态的后工业时代,手工印相工艺重新被发现、被重视。该文以手工印相工艺为对象,阐述其艺术价值、应用价值,结合产品设计思维,探析手工印相工艺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传承层面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当下社会让传统手工印相工艺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手工印相工艺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矿产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与验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雪 景山 +2 位作者 汪小祥 狄让丽 王菁华 《上海国土资源》 2021年第2期25-29,共5页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后工业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对矿产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有机地协调和谐发展,是当前需要着重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后工业时代矿产资源...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后工业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对矿产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有机地协调和谐发展,是当前需要着重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后工业时代矿产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分级、指标数据获取以及数据标准化处理等研究基础上,选择处于不同区位环境的国内外5个典型铅锌矿山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验证“后工业时代矿产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剖析该指标体系在铅锌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经验,指出该指标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为该指标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分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开发评价 指标体系 应用验证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工业时代艺术作品中的“精、气、神”——场由“神鸟”引发的沉思 被引量:8
6
作者 曾润 张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08-109,共2页
中国,一个拥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泱泱古国,五千年来一直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她如同一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含蓄内敛,优雅端庄,她的魅力是任何词语都不足以能形容的。篆刻、书法、陶瓷、水墨……几千年... 中国,一个拥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泱泱古国,五千年来一直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她如同一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含蓄内敛,优雅端庄,她的魅力是任何词语都不足以能形容的。篆刻、书法、陶瓷、水墨……几千年来勤劳而又智慧的中国人总是善于将理想、意境、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主观情感无数次寄托于作拜神祭祖或供人睱弄玩赏的器物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艺术作品 沉思 神鸟 历史文化 主观情感 审美趣味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 被引量:31
7
作者 杜祖贻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 李曼丽 教育内容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城市艺术区发展和规划 被引量:27
8
作者 孙萌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5,共6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空间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大卫哈维的后资本主义的全球都市现象。第二部分利用上述理论对正在经历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中国城市北京进行分析,试图从空... 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空间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以及大卫哈维的后资本主义的全球都市现象。第二部分利用上述理论对正在经历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中国城市北京进行分析,试图从空间再造的角度解释798艺术区从工厂到文化消费区的转变过程,并讨论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文章指出,艺术区空间是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再造的产物,它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但也难逃资本消费对空间的同质化。北京798十年间的蜕变,从根本上符合北京城市发展主流方向,并且是政治和资本合谋的结果。在全国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规划要不断适应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把文化艺术空间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全球都市 消费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 北京798艺术区 空间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科学化的历史演变、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从工业时代到高科技时代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魁 陈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本文以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技术史为轴线,论述了技术与科学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从工业时代到当今高科技时代技术的科学化发展变化,总结出技术科学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粗略探讨。
关键词 技术 科学 技术科学 工业时代 高科技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休闲在后工业时代的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邢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休闲作为文化消费的核心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支柱。本文通过后工业时代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休闲生活推进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休闲对于工业教育的挑战,休闲正导引着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的论述,指... 休闲作为文化消费的核心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支柱。本文通过后工业时代为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休闲生活推进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休闲对于工业教育的挑战,休闲正导引着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的论述,指出休闲在后工业社会将成为人们追求自我化精神生活的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 工业时代 生活方式 人性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萨卡生态村共居社区——后工业时代的乡村社区及其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丽 周婕 李鹍 《新建筑》 201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以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生态村共居社区为例,分析了生态村与共居社区的发展理念及其"耦合"关系;归纳了该社区独特的空间设计特点,如考虑经济成本和收益最大化的适应性绿色建筑设计,以紧凑布局和共有建筑为特征的集中共享公共空间... 以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生态村共居社区为例,分析了生态村与共居社区的发展理念及其"耦合"关系;归纳了该社区独特的空间设计特点,如考虑经济成本和收益最大化的适应性绿色建筑设计,以紧凑布局和共有建筑为特征的集中共享公共空间设计,以及预想规划和改扩建设计所表现出的非正规性设计特点;指出自下而上的可持续发展是后工业时代乡村社区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萨卡生态村 共居社区 乡村社区 工业时代 非正规性设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与绿洲城市:从农牧时代到工业时代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一民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4期1-14,94-96,共17页
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其独特的绿洲生态系统对新疆城市的影响显著。绿洲和绿洲城市成为新疆城市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城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农牧业时代新疆绿洲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绿洲城市与绿洲具有一致性... 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其独特的绿洲生态系统对新疆城市的影响显著。绿洲和绿洲城市成为新疆城市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城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农牧业时代新疆绿洲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绿洲城市与绿洲具有一致性特点——不平衡性、分散性和封闭性;二是新疆绿洲城市数量少、规模小,长期发展缓慢。进入工业时代,新疆绿洲城市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初步形成绿洲城市区域体系;二是绿洲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经济城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多功能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四是绿洲城市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新疆绿洲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新疆城市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双重困境——解读丹尼尔·贝尔的世纪性预言 被引量:5
13
作者 展立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在1960年代担任“2000年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多次提出:进入2000年以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将从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社会。所谓后工业社会,...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在1960年代担任“2000年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多次提出:进入2000年以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将从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社会。所谓后工业社会,是以知识生产(替代物质生产)为轴心组织起来的社会,其中理论知识处于首要地位,大学则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中心机构。一般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丹尼尔 工业时代 贝尔 工业社会 预言 解读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城市的理性增长 被引量:3
14
作者 申晓英 王雅丽 《经济导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47,共2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后工业时代,很多城市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美国提出理性增长战略应对城市病。该理论经过三波发展演变过程,有六大要素,内容日趋完善。
关键词 工业时代 理性增长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与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文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清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6-131,共6页
地方性知识是格尔茨人类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西方后现代知识观的一个集中体现。地方性知识概念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深描民族志方法,正是人类学对当下世界后现代状况的一种积极回应。作为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工业时代的设计... 地方性知识是格尔茨人类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西方后现代知识观的一个集中体现。地方性知识概念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深描民族志方法,正是人类学对当下世界后现代状况的一种积极回应。作为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文化,正是世界后现代状况的一个集中表现。因此,面对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文化,我们正可以借鉴格尔茨地方性知识和深描民族志方法的独特视角来加以阐释和描述。这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将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获得对后工业时代设计文化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工业时代 设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所·触媒·性能——后工业时代英国体育建筑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立刚 康健 《新建筑》 2015年第5期88-93,共6页
由于政策法规导向、时代需求转变、技术平台进步及场所文化消费等多重因素的介入,后工业时代的英国体育建筑发展呈现出形态流体信息化、功能簇群复合化、技术应用立体集成化、场所设施现代化等新特点。通过分析英国后工业时代体育建筑... 由于政策法规导向、时代需求转变、技术平台进步及场所文化消费等多重因素的介入,后工业时代的英国体育建筑发展呈现出形态流体信息化、功能簇群复合化、技术应用立体集成化、场所设施现代化等新特点。通过分析英国后工业时代体育建筑发展流变,结合国内体育建筑设计案例,探讨我国未来体育建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建筑 工业时代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中的新闻人、新闻机构与新闻生态——《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报告摘要 被引量:9
17
作者 万小广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3,共2页
2012年12月初,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Tow数字新闻中心(TowcenterforDigitalJournalism,ColumbiaJournalismSch001)发布了一份题为《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顺时而动》(PostIndustrialJournalfsm:Adaptingt0thePresent)的研究报告。... 2012年12月初,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Tow数字新闻中心(TowcenterforDigitalJournalism,ColumbiaJournalismSch001)发布了一份题为《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顺时而动》(PostIndustrialJournalfsm:Adaptingt0thePresent)的研究报告。这份100多页的报告由著名学者克里斯·安德森、克莱·舍基等人合作完成。该报告从新闻人、新闻机构和新闻生态三个层面,系统总结了网络媒体如何冲击乃至重构传统新闻业,对我们思考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转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份报告的要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新闻机构 新闻人 新闻业 转型 生态 摘要 传统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晓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73,共5页
作为工业时代最为典型的文化艺术样式,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现代视觉神话。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广告,在其作为表层结构的视听表象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个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神话。影视文化的大众性、流行性... 作为工业时代最为典型的文化艺术样式,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现代视觉神话。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广告,在其作为表层结构的视听表象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个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神话。影视文化的大众性、流行性、消费性和商业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文化 工业时代 视听元素 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大众性 流行性 消费性 商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再利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梅洪元 费腾 王宇 《城市建筑》 2009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结合建筑实例分析后工业时代旧工业建筑的多种转型模式,指出在社会产业结构深刻转变的当下对旧工业建筑转型再利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 工业建筑 转型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跨文化设计在数字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嘉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本文从描述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界定了数字交互产品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跨文化设计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还应用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差异模型,从... 本文从描述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界定了数字交互产品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跨文化设计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还应用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差异模型,从五个维度对不同数字交互产品设计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其设计经验及相应设计准则,为现时跨文化数字交互产品设计提供依据及参考,从而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用户创造出更加有效的交互行为和服务体验内容的数字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设计 文化差异模型 数字交互产品 工业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