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强震短临综合预测研究
1
作者 薛艳 洪敏 +1 位作者 余怀忠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滇地区3个重点区域(川滇交界东部、云南西北和云南西南地区)6级左右和7级左右地震的权重集成临界值,可作为短临预测的参考依据。根据宏、微观异常报告,计算20202023年3个重点区域每个月的P_(z)值。结果显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P_(z)值的峰值点或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少数地震发生在高值后的降低过程中。权重集成P_(z)值可以对群体异常进行定量描述,有助于短临预测决策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综合预测 权重集成法 强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藏交界藏式碉房营造机制历时性研究--以四川甘孜乡城县为例
2
作者 张莉 王红军 《建设科技》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对乡城县香巴拉镇典型村落营造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现代乡城香巴拉藏式碉房的演化路径,包括形同质异型和形别意同型。并借助地域系统历时性研究理论,对比乡城县近百年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的变化。认为乡城县围... 本文对乡城县香巴拉镇典型村落营造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现代乡城香巴拉藏式碉房的演化路径,包括形同质异型和形别意同型。并借助地域系统历时性研究理论,对比乡城县近百年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的变化。认为乡城县围绕“因地制宜”及“宗教文化”的营造机制在逐步瓦解,建造成本与个体使用价值成为左右近年营造机制选择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乡城藏式碉房营造机制文化延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藏交界 藏式碉房 营造机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计算的川滇地区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研究
3
作者 赵宇 任叶飞 +3 位作者 张鹏 刘也 王宏伟 温瑞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我国川滇地区尚未通过场地信息建立各自适用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大量工程场地钻孔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速度剖面随机生成经验模型,针对不同V S30和土层厚度组合的21种工况进行随机剪切波速剖面模拟... 我国川滇地区尚未通过场地信息建立各自适用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模型。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大量工程场地钻孔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速度剖面随机生成经验模型,针对不同V S30和土层厚度组合的21种工况进行随机剪切波速剖面模拟生成。选取NGA-West数据库中的基岩场地强震动记录作为输入进行一维等效线性化场地地震反应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在不同场地和不同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地震动输入下与震级、距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震中距和震级对场地地震反应影响均有限。场地放大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据此建立了适用于川滇地区的场地非线性反应经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场地非线性效应与现有理论及认识相一致,残差分析亦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四川地区和云南地区的模型系数差异明显,体现了场地条件区域性差异的影响,也表明建立区域性经验模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川滇地区 场地非线性反应 经验模型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发生率指数对川滇地区强震的预报效能研究
4
作者 姜祥华 刘杰 +2 位作者 孟令媛 韩颜颜 陈佳维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应用地震发生率指数方法对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川滇地区发生的11次强震开展了震例回溯研究,发现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在强震前不到半年内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出现显著增强。不同时空预测参数下的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地震发生率指... 应用地震发生率指数方法对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川滇地区发生的11次强震开展了震例回溯研究,发现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在强震前不到半年内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出现显著增强。不同时空预测参数下的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地震发生率指数对川滇地区的强震具有短期预报能力。当预测半径为90 km、预测时长为80 d时,地震发生率指数的预报效能最佳,R值评分约为0.60,显著性水平α约为0.000 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发生率指数 地震增强 地震平静 地震预测 预报效能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5
作者 郭祥云 房立华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振月 李春来 苏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96,共26页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机制,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MSTASI)和Vavrycuk的迭代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性质和摩擦系数。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σ1和最小主应力轴σ3总体上倾角较小,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1以NW-SE和NWW-SEE向为主,从北到南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性质以走滑型为主,局部兼有逆冲型和拉张型,整体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一致。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交会地区R值相对较高,有明显的挤压特征;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和小江断裂带的R值均在0.25~0.5之间,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拉张应力可能远小于挤压应力;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则木河断裂带的R值均在0.5~1之间,表现为NW-SE向压缩和NE-SW向拉张,且挤压应力大于拉张应力。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的摩擦系数也有差异: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相对较低,在0.75以下,鲜水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偏高,在0.80以上。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上的构造应力相对较高,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应力更高,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主压应力轴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特征及趋势分析
6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吴微微 杨晶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研究计算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川滇地区8071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及重点观测区域(龙门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南段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进行了应力降的时间... 本研究计算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川滇地区8071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震源区及重点观测区域(龙门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南段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进行了应力降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应力降变化趋势,本研究认为2021年漾濞M_(S)6.4地震震源区观测到了显著的应力降前兆变化信息,地震发生前1年起应力降即显著上升。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在主震后短期内发生了应力降快速上升—下降的变化,并且目前应力降没有明显的回升趋势。川滇菱形块体南端红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应力降值较高,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降出现相对高值,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因此,应对这两个地区的应力降变化进行持续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震源参数 应力降 2021年漾濞地震 2022年泸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统计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1 位作者 郭文峰 李玉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4期33-40,共8页
基于《中国震例》,梳理总结了1966—2018年川滇地区120次5级以上地震震前6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及特征参数,并提出了各异常的半定量预测指标。结果显示,川滇地区6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按次数排序依次为:震前显著事件88次,地震平静42次,地震... 基于《中国震例》,梳理总结了1966—2018年川滇地区120次5级以上地震震前6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及特征参数,并提出了各异常的半定量预测指标。结果显示,川滇地区6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按次数排序依次为:震前显著事件88次,地震平静42次,地震空区39次,地震条带25次,地震窗24次,震群11次;其中,4项异常多出现在中强震前的中短期阶段,多数中强震发生在这些异常区内及其附近地区;部分特征参数与中强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其他观测异常来综合判定震情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图像异常 中国震例 预测指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殷允可 李昊瑞 +2 位作者 张铭 王良杰 姜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驱动因素对实现生态系统高效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在空间上如何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评估生态系统...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驱动因素对实现生态系统高效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在空间上如何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采用RMSE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气候区存在明显差异,WY整体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NPP和SC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2)WY∩NPP的权衡最高值在中温带为0.317,最低值在高原气候区为0.181。WY∩SC在不同气候区RMSE变化幅度较小,由南向北呈现递减趋势;中亚热带气候区WY∩SC的权衡程度最高,为0.295,南温带的权衡程度最低,为0.229。NPP∩SC的RMSE差值最小,仅有0.064,高原气候区权衡程度略低于温带和亚热带。(3)在不同气候区自然因素对权衡关系作用显著高于社会因素,但在人口密集区,人为活动可以部分突破自然因素的约束,使其对权衡的影响有所提升。因此,在制定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针对性措施时,应考虑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王连春 金艳彬 +5 位作者 孙风霞 王贺方 叶凡 康立南 李云川 罗筱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44-47,共4页
研究氮肥、磷肥、钾肥(N、P、K)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适宜N、P、K施肥的最佳比例,为川滇无患子幼苗的规模化培育及促进川滇无患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施肥试验研究氮(N)、磷(P_(2)O_(5))、钾(K_(2)... 研究氮肥、磷肥、钾肥(N、P、K)配比施肥对川滇无患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适宜N、P、K施肥的最佳比例,为川滇无患子幼苗的规模化培育及促进川滇无患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施肥试验研究氮(N)、磷(P_(2)O_(5))、钾(K_(2)O)3种不同配比施肥下,川滇无患子幼苗生长发育变化及根系形态的变化。说明施肥能够促进川滇无患子幼苗生长及影响生物量的积累分配。施肥处理过的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等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苗高和地径增量中以T8(N_(2)P_(1)K_(3))处理最为明显,T6(N_(3)P_(1)K_(2))生物总量和根系形态综合比较最优,说明促进川滇无患子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方为N_(2)P_(1)K_(3),施肥用量分别为尿素4g/株、过磷酸钙1.5g/株、氧化钾3g/株。能促进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发育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_(3)P_(1)K_(2),施肥用量是为尿素6g/株、过磷酸钙1.5g/株、氧化钾2g/株,即氮的施用量处于中等水平,磷肥施用量处于较低水平和钾的施用量处于高等水平时川滇无患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效果最好。即氮的施用量处于高等水平,磷肥施用量处于较低水平和钾的施用量处于中等水平时川滇无患子的生物总量和根系形态综合发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无患子 配方施肥 幼苗生长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法的应用综述:以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琰 徐玉超 +3 位作者 范晔 孙贵成 董泽义 韩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200,共20页
大地电磁法(包括音频大地电磁、宽频带大地电磁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是探测近地表至上地幔深度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以其对低阻体的敏感性,在深部结构探测、地震孕育环境、地球动力学以及地热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川滇地区处于... 大地电磁法(包括音频大地电磁、宽频带大地电磁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是探测近地表至上地幔深度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以其对低阻体的敏感性,在深部结构探测、地震孕育环境、地球动力学以及地热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川滇地区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诸多(微)板块在此碰撞拼贴,是青藏高原内部物质东流或块体侧向挤出的重要通道。川滇地区受板块边界的断裂带或者说缝合带相互切割及影响,是解析区域构造变形、孕震环境以及物质迁移的重要窗口。在简要介绍大地电磁法理论的基础上,也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方法,本文综述了大地电磁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主要包括在地震孕育、火山和地热活动、成矿活动、构造与动力学以及电磁同震效应方面的应用,以较全面的视角为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川滇地区大地电磁学领域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法 川滇地区 深部结构 动力学 地震电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建模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12
作者 孙晓 鲁人齐 +2 位作者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47,共21页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立体性、层次性和活动性,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现今变形特征、活动断裂规模、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活动性 构造特征 地震危险性 川滇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特征及地震危险性数值
13
作者 李彦欣 董培育 赵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而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带总应力演化结果。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的构造应力积累速率较高,达到1.0~1.5 kPa/a。2022年泸定MS6.8地震破裂区在一个地震复发周期内的构造应力积累量约为0.177 MPa,而历史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量为0.07 MPa,二者共同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此外,安宁河断裂带地震空区在前次地震离逝时间(约487 a)内的总应力积累量约为0.3 MPa,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历史地震离逝时间均为千年左右,总应力积累量>1.0 MPa,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活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 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准则的库仑应力转移模型的地震活动研究以川滇地区为例
14
作者 王力维 王辉 +1 位作者 曹建玲 姚琪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4,共19页
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年来强震活动频繁,该地区的强震活动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利用速率—状态摩擦准则和区域地震目录,计算并得到了川滇地区1976—2019年发生的8次MW≥6.5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扰动所导致的M_(S)≥5.0地震活... 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年来强震活动频繁,该地区的强震活动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利用速率—状态摩擦准则和区域地震目录,计算并得到了川滇地区1976—2019年发生的8次MW≥6.5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扰动所导致的M_(S)≥5.0地震活动率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20—2023年间实际发生的M_(S)≥5.0地震大多数发生在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率高值区。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到强震引起的应力扰动与不同区域孕震环境的共同影响。强震应力扰动场对后续地震活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震源区附近,而部分区域较高的地震活动率则与当地较高的背景地震活动有关。川滇地区M_(S)≥5.0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地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南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瑞丽—龙陵断裂、澜沧江断裂以及长宁地区等。本文研究结果为川滇地区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库仑应力 速率—状态摩擦准则 背景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功能群植物分布格局的MaxEnt模型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油志远 马淑娟 +4 位作者 王长庭 丁路明 宋小艳 尹高飞 毛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主要功能群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控气候因子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基于青藏高原第2次科考数据(2019-2021年),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的4种典型物种(莎...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主要功能群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控气候因子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基于青藏高原第2次科考数据(2019-2021年),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的4种典型物种(莎草科-矮嵩草;禾本科-垂穗披碱草;杂类草-鹅绒委陵菜;豆科-异叶米口袋)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矮嵩草、垂穗披碱草、鹅绒委陵菜和异叶米口袋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1.09万、9.23万、17.12万和16.53万km^(2),主要位于川滇高原中部和北部区域。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显示,4个物种生境适宜性对生存环境具有相似的生态要求,且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均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年均温等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在未来气候背景下,4个物种适宜生境面积均呈扩张趋势且平均海拔均升高了100~200 m,但变化速率趋于减缓,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稳定性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原 高寒草甸 功能群 气候变化 生境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与断裂分布研究
16
作者 范潍箐 许志河 +5 位作者 邓淼 杨耀 顾观文 万永魁 王顺吉 王英杰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为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卫星重力对川滇地区开展大尺度的重力异常特征、地震断层和地震机制研究。通过对卫星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揭示川滇地区地震断裂性质和地震机制。布格重力异常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 为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及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卫星重力对川滇地区开展大尺度的重力异常特征、地震断层和地震机制研究。通过对卫星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揭示川滇地区地震断裂性质和地震机制。布格重力异常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异常范围为-50~200mGal,鲜水河断裂带为-350~-500mGal,则木河断裂带为-200~50mGal,安宁河断裂带为-300~-50mGal。重力异常显示龙门山断裂向北西移动,安宁河为东西倾向,则木河为北西倾向。不同解析方法显示哈克法可明确地块边界,罗森巴赫法能更好地描绘断裂空间分布。4条断裂带的重力异常变化源于地块挤压作用形成的“Y”字型交汇,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卫星重力获取的布格重力值,能较好地反映该区不同块体的重力异常特征;(2)川滇地区四阶趋势分析求取的剩余重力异常,可较好地反映该区地质体异常形态;(3)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和鲜水河断裂重力梯度异常带由松潘-甘孜地块及地壳高密度物质向东南和北东方向的挤压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龙门山断裂 卫星重力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凋落物处理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雅 蔡苗 +2 位作者 扎西塔杰 王甫豪 卢杰 《高原农业》 2024年第6期590-600,共11页
为研究凋落物不同输入处理对川滇高山栎林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凋落物为对照,设置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两种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研究凋落物不同输入处理对川滇高山栎林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以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凋落物为对照,设置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两种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凋落物量的输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凋落物输入处理后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以及全氮含量的影响显著,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凋落物被移除后,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以及全氮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对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以及全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在经历了8个月的凋落物不同输入处理后,土壤有机碳及其部分组分与土壤养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凋落物处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金沙江特大桥首吊成功——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18
作者 郎小峰(文/图) 《交通企业管理》 2024年第2期I0002-I0003,共2页
2024年1月21日17时30分,历经4小时精密作业,由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川滇金沙江特大桥1#端梁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上部结构安装新阶段,大桥建设取得新进展。川滇金沙江特大桥为沿江高速连接格巧高速控制性工... 2024年1月21日17时30分,历经4小时精密作业,由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川滇金沙江特大桥1#端梁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上部结构安装新阶段,大桥建设取得新进展。川滇金沙江特大桥为沿江高速连接格巧高速控制性工程,大桥主桥为1060米单跨双塔钢桁梁悬索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结构 钢桁梁悬索桥 控制性工程 路桥 吊装就位 金沙江特大桥 沿江高速 川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川滇两省跨界水域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水质情况分析
19
作者 杨婉奕 《陕西水利》 2024年第5期97-99,共3页
为监测金沙江水质情况,准确分析泸沽湖、金沙江水质变化情况,在四川省负责和云南省协助下对金沙江中、下游水质情况进行分析。两省各自负责省域内的水质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成果可知,泸沽湖、金沙江水质优,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 为监测金沙江水质情况,准确分析泸沽湖、金沙江水质变化情况,在四川省负责和云南省协助下对金沙江中、下游水质情况进行分析。两省各自负责省域内的水质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成果可知,泸沽湖、金沙江水质优,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5月及10月所有监测断面均达到规定水域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监测 数据分析 川滇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食两用植物川滇变豆菜无性繁殖技术
20
作者 樊天佑 胡兵稳 段正勇 《林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2期95-96,共2页
通过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2种方式的试验,研究了川滇变豆菜(Sanicula astrantiifolia)的无性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分株繁殖最佳时间为9月和11月,伤口以ABT生根粉处理最佳;扦插繁殖以老枝扦插效果最好,以ABT生根粉处理成活率最高。这些结果... 通过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2种方式的试验,研究了川滇变豆菜(Sanicula astrantiifolia)的无性繁殖技术。结果表明:分株繁殖最佳时间为9月和11月,伤口以ABT生根粉处理最佳;扦插繁殖以老枝扦插效果最好,以ABT生根粉处理成活率最高。这些结果为川滇变豆菜的无性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变豆菜 Sanicula astrantiifolia 无性繁殖 分株繁殖 扦插繁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