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克拉通崆岭杂岩孔兹岩系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邱啸飞 杨红梅 +3 位作者 卢山松 张利国 段瑞春 杜国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崆岭杂岩出露有一套覆盖于古老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本文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同位素稀释法(ID-TIMS)矿物–全岩Sm-Nd等时线测年。研究结果表明,榴线英岩形成于2078±... 崆岭杂岩出露有一套覆盖于古老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本文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同位素稀释法(ID-TIMS)矿物–全岩Sm-Nd等时线测年。研究结果表明,榴线英岩形成于2078±31 Ma。榴线英岩Nd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_(Nd)(t)值介于-4.9与-2.3之间),对应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91~2.70 Ga之间,表明大多数样品形成于封闭体系中。结合前人在同一套岩石组合中报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推测崆岭杂岩孔兹岩系可能沉积于2.13~2.08 Ga,其原岩沉积物主要来自下伏的古老地壳物质,且其源区存在中太古代的初生地壳增长。扬子陆核经历的古元古代(2.08~1.94 Ga)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与全球广泛存在的同时期(2.1~1.8 Ga)碰撞造山事件有关,暗示其很可能是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崆岭杂岩 孔兹 Sm-Nd同位素等时线 同位素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崆岭杂岩的组成、时代及地质演化 被引量:56
2
作者 马大铨 李志昌 肖志发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3-241,共9页
崆岭杂岩包括下部基底片麻岩和上部表壳岩两部分。作者采自下部的13个斜长角闪岩样品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3290±170Ma(2σ),加入4个伴生灰色片麻岩样品后等时线年龄变为3150±79Ma(2σ)。采自... 崆岭杂岩包括下部基底片麻岩和上部表壳岩两部分。作者采自下部的13个斜长角闪岩样品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3290±170Ma(2σ),加入4个伴生灰色片麻岩样品后等时线年龄变为3150±79Ma(2σ)。采自上部的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分别获得锆石U_Pb一致曲线年龄为2427±42Ma(2σ)和2031±4Ma(2σ)。基于这些新的数据和前人的工作成果,探讨了崆岭杂岩的形成和地质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崆岭杂岩 地质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5
3
作者 魏君奇 王建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TTG片麻岩和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TTG片麻岩中存在少量斜长角闪岩包... 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TTG片麻岩和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TTG片麻岩中存在少量斜长角闪岩包体。该包体中的锆石可分为岩浆结晶锆石、变质改造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三类。(1)第一类原生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为(3000±24)Ma,MSWD=2.4,代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拉斑玄武岩的成岩时间,指示崆岭杂岩中以包体形式存在的斜长角闪岩(3.0Ga),是黄陵结晶基底和扬子克拉通中出露的最古老岩石。(2)第二类变质改造锆石的U-Pb年龄为(2715±9)Ma,MSWD=1.4,代表黄陵地区第Ⅰ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Ⅰ期(2.75~2.7G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使TTG花岗岩及其拉斑玄武质岩石包体,变质为TTG片麻岩及其斜长角闪岩包体。(3)第三类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558±40)Ma,MSWD=0.93,代表黄陵地区第Ⅱ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Ⅱ期构造热事件(2.6~2.5Ga)与"水月寺运动"相关,造成黄陵地区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的不整合面。总之,黄陵地区第Ⅰ期和第Ⅱ期变质事件的共同作用,将黄陵花岗岩-绿岩型地体转变为晚太古代稳定陆块,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0Ma的克拉通化。(4)斜长角闪岩包体中锆石的平均εHf(t)为-11.59^-3.98、平均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为3.4Ga,表明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3.2Ga)的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岭杂岩 斜长角闪包体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岭杂岩中混合岩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风清 赵文平 +1 位作者 左义成 李宗会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6年第2期81-85,共5页
崆岭杂岩主体由TTG和变质表壳岩组成,是华南出露时代最老的结晶基底,前人报道的大量同位素年龄证实崆岭杂岩主体形成于太古代。崆岭杂岩中以钾长花岗质脉体为代表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发育,使用单颗粒锆石U Pb测年方法获得的年龄为(1 803... 崆岭杂岩主体由TTG和变质表壳岩组成,是华南出露时代最老的结晶基底,前人报道的大量同位素年龄证实崆岭杂岩主体形成于太古代。崆岭杂岩中以钾长花岗质脉体为代表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发育,使用单颗粒锆石U Pb测年方法获得的年龄为(1 803±30)Ma,表明崆岭杂岩遭受了吕梁运动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岭杂岩 混合 同位素年龄 吕梁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13
5
作者 魏君奇 景明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0-983,共14页
通过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的TTG片麻岩和角闪岩类岩石,以及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角闪岩类以围岩或包体的形式存在于TTG片麻岩的周围和内部。角闪岩类围... 通过崆岭杂岩中角闪岩类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的TTG片麻岩和角闪岩类岩石,以及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角闪岩类以围岩或包体的形式存在于TTG片麻岩的周围和内部。角闪岩类围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998.9Ma,原生岩浆锆石的U—Pb年龄为3013Ma,均代表角闪岩类原岩的形成时间,且与包体状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年龄(3.0Ga)相同。说明以围岩或包体存在的角闪岩类,其原岩的形成年龄均为3.0Ga。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角闪岩类原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陆初始裂谷环境。角闪岩类岩石中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043Ma,指示黄陵地区存在第Ⅲ期(2.1~1.9Ga)角闪岩相热变质事件,且该期热变质作用将松散的陆源碎屑岩等变质为孔兹岩系,从而构成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并与晚太古代稳定陆块焊结在一起,最终完成整个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岭杂岩 角闪 锆石U-PB年龄 SM-ND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核崆岭杂岩太古宙地壳演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邱啸飞 陈伟雄 +2 位作者 徐大良 赵小明 童喜润 《华南地质》 CAS 2022年第1期56-66,共11页
扬子陆核黄陵穹隆出露了目前扬子克拉通已知的最古老结晶基底——崆岭杂岩,是了解扬子克拉通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将近年来崆岭杂岩太古宙岩石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扬子陆... 扬子陆核黄陵穹隆出露了目前扬子克拉通已知的最古老结晶基底——崆岭杂岩,是了解扬子克拉通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将近年来崆岭杂岩太古宙岩石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扬子陆核太古宙岩石时空分布规律及地壳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约束。结果表明,扬子陆核地壳演化过程可分为始太古代原始地壳形成与演化、中太古代早期地壳生长、中太古代晚期加厚地壳熔融、新太古代地壳生长与再造以及新太古代末地壳岩石变质改造等五个阶段,对应了太古宙地质演化的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岭杂岩 太古宙 地壳演化 地球动力学过程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崆岭杂岩新太古代花岗片麻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邱啸飞 杨红梅 +6 位作者 赵小明 卢山松 江拓 段瑞春 刘重芃 彭练红 魏运许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5-426,共12页
以崆岭杂岩中新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岩石成因和扬子陆核~3.0~2.6Ga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形成年龄为2 673±... 以崆岭杂岩中新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岩石成因和扬子陆核~3.0~2.6Ga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形成年龄为2 673±39Ma,且遭受了古元古代(2 042±27Ma)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花岗片麻岩富Si,贫Mg、Cr、Ni,具有Eu、Sr和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花岗片麻岩的εNd(t)值在-1.9~-0.1之间变化,对应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3.15~3.01Ga,锆石饱和温度为789~825℃,显示岩体可能形成于初生长英质地壳物质在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以崆岭杂岩为代表的扬子陆核可能完整记录了~2.9~2.6Ga板块俯冲-碰撞-后碰撞与造山作用相关的完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 花岗片麻 崆岭杂岩 构造意义
原文传递
扬子陆核古元古代变质事件——来自孔兹岩系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17
8
作者 邱啸飞 赵小明 +5 位作者 杨红梅 魏运许 吴年文 卢山松 江拓 彭练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6-714,共9页
崆岭杂岩除太古宙结晶基底外,还出露一套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相对于结晶基底,目前对于该套表壳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有限。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崆岭杂岩除太古宙结晶基底外,还出露一套以含石墨和富铝矿物为特征的孔兹岩系。相对于结晶基底,目前对于该套表壳岩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有限。对该套孔兹岩系中代表性岩石类型榴线英岩开展了变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榴线英岩变质年龄为1964±12Ma。结合前人在相近地层岩石组合中报道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推测崆岭杂岩孔兹岩系原岩可能沉积于2.1~2.0Ga。扬子陆核的古元古代变质-岩浆作用可能与全球广泛存在的同时期(2.1~1.8Ga)碰撞造山事件有关,暗示其很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崆岭杂岩 孔兹 锆石U-PB 年代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洪山打鼓石群沉积时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浩 徐大良 +2 位作者 魏运许 邓新 彭练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725,共11页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年结果显示,该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古老的年龄为3.1~3.2Ga,最年轻年龄为1124Ma,并在2.65Ga和2.75Ga出现统计峰值,且年龄组成与崆岭杂岩区和杨坡杂岩区的多期岩浆活动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鄂西地区神农架群沉积于1.1~1.4Ga,主要统计峰值年龄为1.6Ga、2~2.1Ga、2.7~2.8Ga。因此,打鼓石群沉积时间晚于神农架群,两者非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山 打鼓石群 碎屑锆石 神农架群 崆岭杂岩 杨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2.0Ga的区域变质事件对南北黄陵古元古代差异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超 苑金玲 +4 位作者 郭盼 黎方云 孔令耀 杨金香 毛新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913,共15页
扬子陆核黄陵地区发育较为完整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片麻岩、表壳岩组合(即崆岭杂岩),前人调查研究认为南北黄陵Ar-Pt1具有一致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演化过程。笔者分别对南北黄陵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北黄陵2件样品(HL0... 扬子陆核黄陵地区发育较为完整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片麻岩、表壳岩组合(即崆岭杂岩),前人调查研究认为南北黄陵Ar-Pt1具有一致的物质组成和地质演化过程。笔者分别对南北黄陵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北黄陵2件样品(HL013-1、HL013-2)均存在大量锆石发育岩浆核-变质边结构,都获得~2.8 Ga原岩结晶年龄和~2.0 Ga变质年龄;而南黄陵1件样品(HL005-3)以具振荡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为主,仅获得~2.9 Ga原岩结晶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2.0 Ga的变质年龄在北黄陵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花岗片麻岩、表壳岩中广泛发育,而在南黄陵相似建造中均未获得,一定程度上说明北黄陵地区广泛遭受~2.0 Ga的区域变质作用而南黄陵不发育,南北黄陵在古元古代可能处在不同地块或者同一地块不同部位。2.1~1.6 Ga的构造岩浆事件的分布特点说明扬子陆块可能存在多条古元古代造山带,扬子陆块古元古代以多块体拼贴为特点,广泛记录2.1~1.6 Ga的构造岩浆事件说明扬子陆块是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崆岭杂岩 古元古代 ~2.0Ga变质事件 哥伦比亚超大陆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黄陵基底的形成及演化
11
作者 魏君奇 王建雄 +2 位作者 王晓地 裴康达 付强 《华南地质》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黄陵背斜核部出露的太古宙-元古宙杂岩,构成扬子克拉通黄陵基底,是研究扬子克拉通的最重要窗口。黄陵基底的组成主要包括太古宙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组成的陆核;古元古代孔兹岩系构成的高级地体;以及之后形成的...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黄陵背斜核部出露的太古宙-元古宙杂岩,构成扬子克拉通黄陵基底,是研究扬子克拉通的最重要窗口。黄陵基底的组成主要包括太古宙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组成的陆核;古元古代孔兹岩系构成的高级地体;以及之后形成的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花岗岩类和基性岩脉等,是8期岩浆事件(3.2~3.0 Ga、3.0~2.8 Ga、2.8~2.6 Ga、2.3~2.2 Ga、1.85 Ga、1.0~0.97 Ga、086~0.79 Ga、0.77~0.75 Ga)、2期角闪岩相构造-热事件(2.6~2.5 Ga、2.0~1.9 Ga)和克拉通化事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黄陵基底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水月寺运动”、“兴山运动”和“晋宁运动”的塑造和改造,并对Kenorland、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均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黄陵基底 崆岭杂岩 太古宙陆核 古元古代克拉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