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文辉 卢涛 +3 位作者 周建云 康永祥 马克明 刘国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88-894,共7页
岷江上游流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其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69科,726属,21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 岷江上游流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其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69科,726属,21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包含有1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14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地理过渡特征明显,区系成分新老并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成分为主;沿海拔梯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在该区未来的生态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其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保护现有物种,并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殊抗性的珍贵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特征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13
2
作者 南希 严冬 +2 位作者 李爱农 雷光斌 曹小敏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4期113-120,共8页
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发,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取坡度、坡向、坡形、起伏度、到河流的距离、到断裂带的距离、工程地质岩组,以及植被盖度等8个相关要素作为判别因子,用自然聚类法作状态划分,通过... 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发,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选取坡度、坡向、坡形、起伏度、到河流的距离、到断裂带的距离、工程地质岩组,以及植被盖度等8个相关要素作为判别因子,用自然聚类法作状态划分,通过信息量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于山地灾害发生的贡献,并结合降雨量对岷江上游流域作灾害危险性分区。分析得出坡度>33.96°,起伏度>220 m,坡向为东、东南、南,坡形为凹且程度超过27.19 m,到河流距离<0.64 km,距离断裂带<3.19 m,软弱岩和较硬岩石为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条件;流域山地灾害中度危险及以上区域面积约7 392.5 km2,占全区29.8%,沿山谷、河谷地带集中分布的特征明显。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弱,灾害点空间分布与危险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验证了分区结果和信息量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论可为流域建设及灾害防治提供区域尺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山地灾害 信息量模型 自然聚类法 危险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小军 江洪 +1 位作者 朱求安 黄梅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3,共4页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小径流量增大,且裸地增加对径流影响最显著。模拟径流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加量主要产生于雨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径流 SWAT 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M空间尺度对岷江上游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石磊 杨武年 +2 位作者 陈平 何静然 曾珍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6,共5页
DEM分辨率是描述DEM地形精确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决定DEM使用范围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此处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Arc GIS为技术支撑,分析DEM空间尺度对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首先,采用7组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通过5类不同特... DEM分辨率是描述DEM地形精确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决定DEM使用范围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此处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Arc GIS为技术支撑,分析DEM空间尺度对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首先,采用7组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通过5类不同特征参数的提取来进行DEM尺度效应的定量分析。其次,借鉴坡度中误差法思想和信息熵理论,综合分析高程、坡度和地面粗糙度来确定该地区DEM研究的分辨率合理范围。结论表明:随着DEM栅格大小的不断增大,高程区间和坡度随之减小;地面粗糙度的减小表现出地形的平坦化;信息熵所包含的内容减少;河网总长度和河网密度也随之变短变稀疏。文中岷江上游流域特征提取研究的DEM最佳空间分辨率区间为30-6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岷江上游流域 空间尺度 流域特征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发育阶段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浩 董廷旭 +1 位作者 李勇 文星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694-698,共5页
对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发育阶段及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研究区地貌演化规律及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通过均值变点法获取岷江上游流域水系网络最佳提取阈值,运... 对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发育阶段及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研究区地貌演化规律及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通过均值变点法获取岷江上游流域水系网络最佳提取阈值,运用起伏比法计算岷江干流东西两侧各亚流域盆地发育期次.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和汶川—茂县断裂所围合川西高原地区的大型亚流域盆地均处于早壮年期发育阶段,其发育期次比断裂外侧岷山断块和龙门山冲断带地区亚流域盆地发育期次相对年轻.究其原因,主要是断裂活动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断裂上盘块体沿断层面垂直隆升,位于其上的亚流域盆地处于不均衡发育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地貌发育阶段 集水面积阈值 均值变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抗生素残留评价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黎 胡尧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2期99-101,共3页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影响下的土壤会抑制自身呼吸,土壤的氧化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土壤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对土壤的不良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相对健康的土壤环境...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影响下的土壤会抑制自身呼吸,土壤的氧化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土壤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对土壤的不良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相对健康的土壤环境十分重要。提升抗生素残留整治能力,能够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因此,可通过抗生素残留评定等方式,增强岷江上游地区的土壤抗生素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生素残留 评价研究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威夷 李玲 雷孝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124,128,共7页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 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0、2001、2007与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流域1990-2014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4年间,流域林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流域总体的破碎度增加,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说明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不大,景观的蔓延度指数减小速率缓慢,流域中的优势斑块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流域各景观类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复杂化,其中林地破碎化最高,草地占总的景观面积比例最大是该流域的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斑块的复杂度最高。运用SPSS软件进行驱动力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是导致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抱璞模型的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尹铎皓 范雲鹤 +1 位作者 周君华 刘铁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6,共4页
基于Budyko假设,利用傅抱璞模型计算了1980-2003年间岷江上游流域的实际蒸散,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实际蒸散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傅抱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实际蒸... 基于Budyko假设,利用傅抱璞模型计算了1980-2003年间岷江上游流域的实际蒸散,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实际蒸散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傅抱璞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实际蒸散。岷江上游流域1980-2003年间平均年实际蒸散为304.6mm,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95%信度检验),下降速率为-0.78mm/a。四季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在95%信度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岷江上游流域实际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雨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抱璞模型 岷江上游流域 实际蒸散 趋势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岷江上游流域水文模拟与干旱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菡 赵金鹏 郭斌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1期95-101,共7页
以地势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的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013~2017年水文、气象观测、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及DEM等数据,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模拟岷... 以地势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的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013~2017年水文、气象观测、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及DEM等数据,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模拟岷江上游流域日径流量变化过程,并采用基于SWAT计算的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岷江上游流域典型年份干旱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岷江上游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校正期及验证期R2和ENS值均在0.70以上;(2)SW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文变化过程,实测与模拟的逐日径流量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尤其是6、7月主汛期时段的模拟效果最好;(3)基于SWAT计算的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岷江上游流域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助于实现干旱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岷江上游流域 逐日径流量 水文模拟 干旱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诗羽 张毅 +1 位作者 王昌全 曾志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统计样本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面积75.0%,低植被覆盖区仅占15.2%。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 500~3 000m和坡度25°~45°达到最大值;阳坡的植被覆盖度略大于阴坡。各地形因子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低植被覆盖区受坡度影响较显著,极高度植被覆盖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显著,其他植被覆盖区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结论]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地形因子变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岷江上游流域 植被覆盖度 地形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抗生素残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尧 马晓黎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38-40,共3页
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微生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抗性基因,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机体抗药性增强,造成抗生素对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效用降低,影响某个种群的长远发展,因此,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也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岷江上游... 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微生物、动物以及人类的抗性基因,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机体抗药性增强,造成抗生素对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的效用降低,影响某个种群的长远发展,因此,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也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岷江上游寿溪河流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现状、抗生素来源、抗生素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降低土壤中抗生素的措施等几个方面,以期为降低抗生素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抗生素 土壤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融雪量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亚丽 万育安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年第6期68-73,共6页
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带区域对融雪进行准确估计,对径流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融雪模块进行融雪计算分析,得到日尺度内的降融雪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位于岷江上游流域发源地附... 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带区域对融雪进行准确估计,对径流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融雪模块进行融雪计算分析,得到日尺度内的降融雪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位于岷江上游流域发源地附近的雨量站各项数值均较大,降雪占比大于20%,而越靠近上游流域出口附近,降雪占比逐渐减小,到上游流域出口紫坪铺站占比基本为零,该研究为类似流域的融雪量时空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 有效降水 岷江上游流域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岷江上游流域构造活动强度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常直杨 王建 +1 位作者 白世彪 张志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8-574,共7页
目前,利用DEM衍生的地貌参数对大面积区域构造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岷江上游流域为例,利用ASTER GDE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该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HI)、河长坡降指数(SL)、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盆地形状指数(BS)、... 目前,利用DEM衍生的地貌参数对大面积区域构造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岷江上游流域为例,利用ASTER GDE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该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HI)、河长坡降指数(SL)、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盆地形状指数(BS)、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比(VF)和水系分维数(FD)6种地貌参数,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量化了研究区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结果显示:岷江上游流域有较高的SL、AF、BS值,较低的VF及FD值,中等HI值,其IAT值为1.33,分类等级为1级,表明该流域侵蚀程度强烈,流域形态狭长,河谷呈V型形态,受构造活动影响显著,地貌发育处于幼年期晚期,中年期早期。研究结果与区域地质背景较为吻合,该方法可为进一步探讨区域构造活动差异性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地貌参数 DEM 岷江上游流域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兵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143,共6页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递变性,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由于受水资源的约束和特殊区位优势的影响,岷江上游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转变为生态产业体系模式、节水型生产生活模式、生态型城乡发展模式,同时...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递变性,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由于受水资源的约束和特殊区位优势的影响,岷江上游流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转变为生态产业体系模式、节水型生产生活模式、生态型城乡发展模式,同时还应当采取切实措施,系统全面地考虑流域较长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能力 计算模型 岷江上游流域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15
作者 计扬 巴仁基 +3 位作者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8-659,共12页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小信息熵 岷江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明珠 俞烜 +3 位作者 宋新山 严登华 尹吉国 胡东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6-48,53,共4页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 利用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内松潘、成都、雅安、乐山4个气象站点1951─2001年共51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站年内降水集中在汛期4─9月,均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②4站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松潘站在1958─1975和1985─2001两个时间段内降水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雅安站降水呈一致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成都站从1969年降水开始减少,且1996─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乐山站从1967年开始降水呈减少趋势,且1991─2001年降水减少趋势显著。③松潘和乐山站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周期,而雅安和成都站的年代际周期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游及青衣流域 降水 趋势 降水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震后重灾区泥石流新特点研究—以岷江流域上游为例
17
作者 谭嗣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19年第1期00043-00044,共2页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参考文献及实地踏勘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泥石流灾害情况,归纳并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重灾区泥石流的新特点。结果表明:①泥石流灾害隐患数量剧增,泥石流规模更大、分布更广。②处于衰退期、停歇期的泥石流重新复活,泥石...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参考文献及实地踏勘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泥石流灾害情况,归纳并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重灾区泥石流的新特点。结果表明:①泥石流灾害隐患数量剧增,泥石流规模更大、分布更广。②处于衰退期、停歇期的泥石流重新复活,泥石流发生频率显著增加。③泥石流启动雨量、雨强降低。④高位泥石流首次爆发多具群发、溃堵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流域上游 泥石流物源 震后泥石流新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余恩旭 张明芳 +2 位作者 蒋志魏 徐亚莉 邓诗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7,共11页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5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被覆盖度影响;而灌木和草地土壤侵蚀主要受制于降水。综上,未来该区域生态恢复需要重点加强对高海拔带(>2500 m)、坡度大于25°以及草地区域的植被恢复研究,进一步提高各类型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开展流域土壤侵蚀分类治理,提高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土壤侵蚀 动态评价 时空特征 植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