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
1
作者 窦洋浩 赵其华 郑秀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3,共11页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较为复杂。基于振动台试验,设计并制作岩层倾角大于坡角的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研究其在单向和耦合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斜坡的水平向动力加速度存...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较为复杂。基于振动台试验,设计并制作岩层倾角大于坡角的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研究其在单向和耦合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斜坡的水平向动力加速度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高程放大效应,在距坡表20 cm深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趋表放大效应,且斜坡对耦合向地震波的动力响应更强烈。低幅值、低频率条件下,斜坡对天然波的动力响应较正弦波强烈;斜坡的水平向加速度峰值(PHA)放大系数随着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当频率增大且接近斜坡的自振频率时,斜坡的PHA放大系数会显著增大。耦合向地震波对波形、幅值、频率影响下的PHA放大系数均有促进放大的作用;相比单向地震波,耦合向地震波对斜坡的破坏作用更大。地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破坏过程可总结为三个阶段:斜坡中上部裂隙产生阶段→裂隙扩展、贯通阶段→斜坡中上部滑塌、斜坡失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表法的岩质斜坡永久位移快速计算方法
2
作者 李丞 张永进 +2 位作者 曾科 徐兴倩 屈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5,共6页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统上,大多数研究采用图表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快速评价岩质斜坡的地震稳定性,目前缺乏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方法。如何构建临界加速度模型是计算斜坡永久位移的前提条件...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统上,大多数研究采用图表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快速评价岩质斜坡的地震稳定性,目前缺乏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方法。如何构建临界加速度模型是计算斜坡永久位移的前提条件。为此,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平均界解)和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新方法。对概化岩质斜坡进行数值建模,基于1 960次的案例计算结果,绘制了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图,通过2次拟合统计分析,构建了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与斜坡几何条件和强度参数的函数表达式,并将本文方法与Newmark模型和数值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计算精度比Newmark模型更接近数值解。所开发的岩质斜坡永久位移计算方法高效、便捷,不仅能够用于单体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计算,还可以为计算区域尺度内大量斜坡的永久位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图表法 有限元极限分析 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 临界加速度 Newmark模型 永久位移 快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任光明 夏敏 +2 位作者 李果 刘昌 张富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3193-3200,共8页
顺层岩质斜坡是常见的斜坡结构类型之一,对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研究已较深入,一般认为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以滑移–拉裂、滑移–弯曲(或溃曲)模式为特征。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及大量现场调查发现,陡倾顺层岩质斜坡还... 顺层岩质斜坡是常见的斜坡结构类型之一,对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研究已较深入,一般认为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以滑移–拉裂、滑移–弯曲(或溃曲)模式为特征。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及大量现场调查发现,陡倾顺层岩质斜坡还存在一种典型的变形破坏形式,即倾倒变形。结合具体的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的实例,详细分析、总结该类斜坡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斜坡分析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倾倒变形是在河谷演化、成坡过程中,岩层在平行坡面的最大主应力作用下由坡脚开始从下至上作悬臂梁弯曲,最终导致岩层根部折断,形成倾倒体;当坡体内折断带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坡体将发生滑动形成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倾倒 滑坡 变形破坏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层状岩质斜坡破坏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邹威 许强 +2 位作者 刘汉香 陈龙 王龙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3-149,共7页
以"5.12"汶川地震背景为基础,对不同岩性组合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文中介绍了振动台试验过程,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察处理分析,考察了边坡的破坏现象特征、变形破坏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力作用下... 以"5.12"汶川地震背景为基础,对不同岩性组合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文中介绍了振动台试验过程,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察处理分析,考察了边坡的破坏现象特征、变形破坏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力作用下边坡的变形破坏程度、特征以及稳定性不仅与地震波的类型、加载方向、频率、振幅有关,同时还受边坡的岩体性质、高程、微地貌、结构面等地质因素控制,对于同一岩性组合边坡,在同种地震波和等振幅作用下,合成向ZX向、X向和Z向激振对边坡的破坏性依次增强;在等振幅和激振方向下,正弦波15Hz、10Hz和天然地震波对边坡的破坏性依次减弱;随着振幅增加,各种地震波对边坡的破坏程度加剧。水平层状岩质边坡破坏主要发生在顶部尤其是靠近坡肩部位,其破坏受层面控制。在地震作用下呈拉裂-剪切-滑移式破坏。在相同地震波作用下,上软下硬边坡先于上硬下软边坡破坏,大振幅作用时顶层岩体震碎呈散体状滑落,形成滑坡;而上硬下软边坡破坏主要是岩层后缘拉裂后整体剪切错动,最终形成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 岩质斜坡 边坡工程 边坡稳定性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启动速度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罗刚 胡卸文 顾成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3-490,共8页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裂面形成机制、"楔劈"岩块的杠杆作用和碎屑岩块的滚动摩擦效应。对应于该失稳模式,采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地震作用下顺层岩体斜坡锁固段的破坏判据和突发剪断时锁固段岩体的形变能公式。考虑锁固段岩体形变能释放的优势方向,运用能量转化原理,给出了更为合理和精确的顺层岩质滑坡突发启动速度公式,进而确定滑坡启程速度。其研究结果为滑坡灾害范围和冲击损害程度提供有效定量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 动力失稳机制 顺层岩质斜坡 临滑形变能 启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层缓倾岩质斜坡地下水作用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苗朝 石胜伟 +1 位作者 谢忠胜 张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0-55,共6页
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作用对川东缓倾岩质滑坡大规模的爆发起到关键作用。以川东典型红层缓倾岩质斜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渗流规律,并从地下水的物理作用和力学作用两方面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 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作用对川东缓倾岩质滑坡大规模的爆发起到关键作用。以川东典型红层缓倾岩质斜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渗流规律,并从地下水的物理作用和力学作用两方面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层状和块状岩体斜坡中主要是通过原生层面和节理裂隙运移,孔隙水压力主要集中在斜坡后缘,靠近前缘水压力逐渐降低。川东缓倾岩质滑坡是在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物理软化泥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降雨入渗形成的水平推力、扬压力及软弱结构面强度的降低导致滑坡的启动;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1结构面形成与贯通阶段;2泥岩夹层软化阶段;3强降雨启动破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规律 物理力学作用 数值模拟 形成演化过程 缓倾岩质斜坡 川东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 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郭明珠 谷坤生 +3 位作者 张合 孙海龙 王晨 刘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6-1316,共11页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沿江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滑坡和潜在滑坡,对在建的川藏铁路构成严重的威胁。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不同地震动参数、输入波类型和软弱结构面对斜坡动力响...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沿江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滑坡和潜在滑坡,对在建的川藏铁路构成严重的威胁。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不同地震动参数、输入波类型和软弱结构面对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斜坡的自振频率随着输入地震波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振动强度为0.3g和0.6g是斜坡启裂和失稳的临界动力条件。斜坡具有明显的高程效应,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坡表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在1/4坡高和坡顶处较大。坡内竖直向加速度放大系数随高程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频率对斜坡动力放大响应影响较大。斜坡对低频地震波的放大效应不明显,甚至有抑制作用。随着频率的增加,斜坡的动力放大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幅值的增加,斜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振动强度为0.3g~0.4g时达到最大值。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斜坡对天然波的放大作用高于人工合成波。软弱夹层的存在使输入的地震波出现了明显的放大,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简称FFT)发现,软弱夹层的位置对输入地震波的频段的敏感程度不同。该试验揭示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此类斜坡的失稳破坏机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顺层岩质斜坡 软弱夹层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区奉节县典型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常中华 伍法权 +1 位作者 张二勇 柴建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0-24,共5页
从奉节地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充分分析研究该地区斜坡的物质成分组成、结构特征、岩层组合特点,同时考虑长江河谷的发育变迁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将研究区斜坡结构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顺倾坚硬岩层斜坡、顺倾软弱岩层... 从奉节地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充分分析研究该地区斜坡的物质成分组成、结构特征、岩层组合特点,同时考虑长江河谷的发育变迁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变化的影响,将研究区斜坡结构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顺倾坚硬岩层斜坡、顺倾软弱岩层斜坡、顺倾软硬岩互层斜坡,反倾坚硬岩层斜坡、反倾软弱岩层斜坡、反倾软硬岩互层斜坡。论文从斜坡变形破坏形态入手,归纳、总结了以上6种类型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特点:总体上看,坚硬岩层组成的斜坡以断裂、崩塌变形破坏为主,而软弱岩层组成的斜坡以弯曲、滑动、塑性流动变形破坏为主。由于岩性本身存在强度差异,而且由于不同的岩层组合,及其与不同坡向的组合,造成各类斜坡的变形破坏又独具特点。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重力作用、降雨及地下水作用、河流冲刷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所划分的不同结构类型的斜坡,以上3种动力地质作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最终在各种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奉节地区复杂多样的斜坡变形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变形破坏模式 成因机制 奉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跃飞 肖毅海 +1 位作者 刘海鸿 张杰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4-148,共5页
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时,一方面,应考虑斜坡的卸荷变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桥梁建设场地,除应评价其整体稳定性外,还应考虑表层危岩体及岩体蠕变对桥梁安全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平硐所揭示的高陡岩质斜坡中的强烈卸荷变形特... 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时,一方面,应考虑斜坡的卸荷变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桥梁建设场地,除应评价其整体稳定性外,还应考虑表层危岩体及岩体蠕变对桥梁安全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平硐所揭示的高陡岩质斜坡中的强烈卸荷变形特征,提出了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时应评价的内容及分析方法,对相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斜坡 桥址 卸荷变形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斜坡中缓倾裂隙分布与成因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雷 严明 +1 位作者 黄润秋 高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4-562,共9页
针对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结构面不均匀分布这一地质现象,以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斜坡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密度和河谷的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岩质斜坡中缓... 针对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结构面不均匀分布这一地质现象,以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斜坡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密度和河谷的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斜坡的表生改造段,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发育表现出明显间隔性分布特征,即中缓倾角结构面密集段、稀疏段相间出现,存在3~4个相对密集的结构面发育带,密集段结构面的面密度为10~18条/10 m2,稀疏段结构面的面密度为5~8条/10 m^2;中缓倾角裂隙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其几何及滑移特征,中缓倾角裂隙的形成是从雁列式微裂隙开始,随着裂隙的扩展、搭接,最终形成成具有工程地质意义的结构面;斜坡中缓倾角裂隙间隔性分布是由于挽近地质时期河谷演化过程中河谷的间歇性下切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中缓倾角裂隙 间隔性分布 河谷下切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谷区采空诱发缓倾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风 彭雄武 +2 位作者 史文兵 卢家琦 吴明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6-130,共5页
为研究采空区变形对河谷区岩质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以贵州省清镇市小二岩斜坡为研究对象,运用底摩擦物理模型试验,将物理模型分别设置为预制裂隙组和无预制裂隙组,研究采空区变形影响下岩质斜坡破坏过程,并探讨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 为研究采空区变形对河谷区岩质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以贵州省清镇市小二岩斜坡为研究对象,运用底摩擦物理模型试验,将物理模型分别设置为预制裂隙组和无预制裂隙组,研究采空区变形影响下岩质斜坡破坏过程,并探讨该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初步研究发现:①两组试验共同点是由于采空区导致小二岩斜坡出现变形,小二岩斜坡为缓倾上硬下软型结构,采空区上覆顶板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导致采空沉陷。②无预制裂隙组模型总的变形演化过程为采空沉陷-坡体中产生拉裂缝-裂隙拓展延伸至坡顶。③预制裂隙组模型总的变形演化过程为采空沉陷-卸荷裂隙贯通至坡脚-发生滑塌。④分析认为在对斜坡体预制卸荷裂隙后,卸荷裂隙对于斜坡的变形模式有较大影响,小二岩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表生改造和拉裂-滑塌(或拉裂-倾倒)2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缓倾岩质斜坡 变形破坏 卸荷裂隙 底摩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技术的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FFT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帅 李龙起 +2 位作者 邓小雪 田美 张悦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2-96,共5页
以汶川地震中失稳的干磨房滑坡为例,经充分分析工点的地质情况,结合FFT变换和3DEC离散元技术,提出一种新的陡倾斜坡动力失稳响应和失稳模式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顺层硬岩斜坡坡体中上部出现显著破坏面,坡脚... 以汶川地震中失稳的干磨房滑坡为例,经充分分析工点的地质情况,结合FFT变换和3DEC离散元技术,提出一种新的陡倾斜坡动力失稳响应和失稳模式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陡倾顺层硬岩斜坡坡体中上部出现显著破坏面,坡脚无明显破坏;陡倾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坡体中上部及坡脚均出现显著破坏面,破坏程度更严重;两类斜坡在同一水平高度处,由坡表向坡内一定范围内均出现显著破坏。研究成果有利于西南地区岩质斜坡失稳评价及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动力响应 3DEC离散元模拟技术 傅里叶频谱分析 失稳响应 失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斜坡动力特性及动力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明珠 谷坤生 +1 位作者 梁洲婕 王天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9-287,共9页
目的通过输入不同类型震动强度、频率和持时的地震波,探讨地震作用下斜坡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方法以四川昌都雪隆囊滑坡为原型,设计制作了1∶1000的试验模型,开展了包含软弱岩性组合和贯通性结构面的反倾岩质斜... 目的通过输入不同类型震动强度、频率和持时的地震波,探讨地震作用下斜坡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方法以四川昌都雪隆囊滑坡为原型,设计制作了1∶1000的试验模型,开展了包含软弱岩性组合和贯通性结构面的反倾岩质斜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强震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坡面和坡内竖直方向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增加,沿水平方向呈现节律性变化。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输入振幅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出现明显拐点的振幅为0.4 g。持时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最小。相较于汶川卧龙波,茂县波对斜坡的动力响应更加明显。结论加速度放大系数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动力参数对斜坡加速度放大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频率影响最大,振幅次之,持时影响最小。输入地震波频率越接近斜坡的自振频率,对斜坡的影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质斜坡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动力特性 动力参数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岩质斜坡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振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100,共5页
以地震作用下的非贯通节理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质斜坡的稳定系数受结构面的长度、密度、贯通率、展布方向等因素影响;节理面的位移放大效应和变形积累效... 以地震作用下的非贯通节理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非贯通节理岩质斜坡的稳定系数受结构面的长度、密度、贯通率、展布方向等因素影响;节理面的位移放大效应和变形积累效应明显;岩桥的破坏在地震初期比较剧烈,之后在地震作用下继续发生破坏,在经过地震波波幅较大的波段后,斜坡的变形破坏才稳定下来;地震作用下,岩桥内部应力波动剧烈,拉剪共同作用导致了岩桥的最终破坏;层间节理位移和层间摩擦应力分布很不均匀,不同位置的节理的动力响应也有较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破坏机制 地震作用 非贯通节理 数值模拟 位移时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响因素的隧道洞口岩质斜坡稳定性评价——以成兰铁路某隧道出口斜坡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时强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以成兰铁路某隧道出口斜坡为例,将地层岩性、岩体结构与地质构造、工程开挖、震动作用和地貌条件确定为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运用巴顿模型,获得主要结构面等效抗剪强度参数并应用于赤平投影分析;分别采用有限元和离散元软件对斜坡洞口... 以成兰铁路某隧道出口斜坡为例,将地层岩性、岩体结构与地质构造、工程开挖、震动作用和地貌条件确定为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运用巴顿模型,获得主要结构面等效抗剪强度参数并应用于赤平投影分析;分别采用有限元和离散元软件对斜坡洞口开挖及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综合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作出稳定性评价。最后给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隧道洞口岩质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几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岩质斜坡 稳定性评价 赤平投影 有限元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明珠 谷坤生 王天成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介绍了反倾岩质斜坡研究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振动台试验技术的产生、发展。系统总结了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中的动力响应规律、变形破坏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以往反倾岩质斜坡在振动台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介绍了反倾岩质斜坡研究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振动台试验技术的产生、发展。系统总结了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中的动力响应规律、变形破坏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以往反倾岩质斜坡在振动台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质斜坡 振动台试验研究 动力响应规律 变形破坏 演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志颖 郭明珠 +2 位作者 曾金艳 王晨 刘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66-2578,2592,共14页
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下归洼滑坡为原型,开展了含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斜坡峰值加速度PGA的放大系数和Hibert-Huang变换(Hibert-Huangtransform,简称HHT)时频特征分析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 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下归洼滑坡为原型,开展了含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斜坡峰值加速度PGA的放大系数和Hibert-Huang变换(Hibert-Huangtransform,简称HHT)时频特征分析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斜坡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明显“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PGA在坡表距离坡底1/4高度处、坡顶、软弱夹层处较大。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斜坡刚度逐渐降低,自振频率逐渐减小。当输入波幅值达到0.7g之后,斜坡发生开裂和结构变形。输入波幅值相同的情况下,PGA放大系数与高程呈正相关,同一测点随着输入波幅值增加,放大系数逐渐下降,不同输入波的类型和时间压缩比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差异较大。Hilbert谱显示,高程和软弱夹层对地震波能量有放大作用,高频部分的能量放大尤其明显。Hilbert边际谱表明,软夹层作用下高频部分的累积能量放大明显,在坡表距离坡底1/4高度处的测点能量突然增大,与加速度放大效应部分的结论类似;Hilbert边际谱显示,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增加,高频部分和代表斜坡自振频率部分的累积能量逐渐降低,输入地震波主频部分的累积能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表明斜坡逐渐损伤破坏,斜坡的模态特性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边坡工程 顺层岩质斜坡 软弱夹层 动力响应 HHT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的力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雷 黄润秋 +1 位作者 陈国庆 严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3-62,共10页
缓倾角破裂是岩质斜坡最常见的一种破裂形式,对斜坡演化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基于斜坡中应力场特征,利用颗粒流程序开展岩石的剪切试验,揭示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岩质斜坡中缓倾... 缓倾角破裂是岩质斜坡最常见的一种破裂形式,对斜坡演化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基于斜坡中应力场特征,利用颗粒流程序开展岩石的剪切试验,揭示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系统是一套瑞德尔低角度剪切破裂体系,由高序次张性雁裂隙和低序次共轭剪切裂隙组成;(2)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与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裂纹扩展首先从一组彼此近于平行雁行张破裂开始,随后低次序共轭剪切裂纹开始扩展,并与已有的雁裂纹贯通;(3)不同的围压下裂隙最终贯通模式不同。低围压下裂纹沿着早期产生的雁裂隙翼端发展并最终贯通,中围压下裂纹会沿着雁裂隙或共轭剪裂隙中部扩展并贯通,高应力下会生成一组新的雁裂隙,并与早期产生的裂隙相互搭接并贯通;(4)岩石最终破裂面形态与围压关系密切,中低围压下破裂面整体较为平直,但粗糙度大。高围压下破裂面整体呈曲线型,但较为光滑,粗糙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缓倾角破裂 形成机制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斜坡锁固段破坏模式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泮晓华 秦四清 薛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3-18,共6页
大型岩质斜坡的稳定性常受潜在滑面上的锁固段所控制,理解锁固段破坏机理是解决岩质锁固型斜坡失稳预测问题的关键。基于已有的岩质锁固型斜坡分类,对每一类斜坡锁固段破坏模式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层斜切式斜坡的锁固... 大型岩质斜坡的稳定性常受潜在滑面上的锁固段所控制,理解锁固段破坏机理是解决岩质锁固型斜坡失稳预测问题的关键。基于已有的岩质锁固型斜坡分类,对每一类斜坡锁固段破坏模式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层斜切式斜坡的锁固段破坏模式为拉剪破坏;顺层直剪式斜坡靠近坡脚临空面处的下部锁固段首先发生拉剪破坏,随之上部锁固段发生剪切破坏;均质岩桥式锁固段破坏模式为拉剪破坏,而挡墙式锁固段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锁固段 破坏模式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斜坡上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玉华 李春峰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1,共4页
结合工程实例,首先分析岩质斜坡上高填方路基失稳的基本类型,利用传统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确定填料及填料与斜坡地表接触带的抗剪强度参数;路基修筑完成后,在路基边坡埋设深层水平位移测试仪器对路基进行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路基的变... 结合工程实例,首先分析岩质斜坡上高填方路基失稳的基本类型,利用传统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确定填料及填料与斜坡地表接触带的抗剪强度参数;路基修筑完成后,在路基边坡埋设深层水平位移测试仪器对路基进行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路基的变形情况,评价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稳定性计算法确定填料的抗剪强度参数能保证填方路基的稳定;路基边坡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可对其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高填方 岩质斜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