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南段红岭铅锌矿床岩浆演化序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剑锋 王可勇 +3 位作者 权鸿雁 孙丰月 赵来时 张雪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9-1542,共14页
红岭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上,受NE向断裂控制。本文对红岭矿区及其外围主要岩浆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岭矿区与矿化关系密切... 红岭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上,受NE向断裂控制。本文对红岭矿区及其外围主要岩浆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岭矿区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乌兰坝岩体中浅褐黄色花岗斑岩、中粗粒花岗岩、灰褐色斑状花岗岩及深部钻孔揭露的细粒花岗岩测试结果分别为136.70±0.85Ma、144.1±1.5Ma、139.7±1.1Ma和144.82±0.81Ma,显示出由多阶段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的特征;乌兰楚鲁特岩体中浅褐灰色斑状花岗岩、含斑细粒花岗岩测年结果为141.9±1.2Ma、139.83±0.82Ma。根据锆石UPb测年的结果,得出两个岩体为同一次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的结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花岗岩类富SiO_2(75.50%~76.14%)、K_2O(4.38%~5.19%),贫Al_2O_3(12.25%~13.08%)、Ba(26.6×10^(-6)~164×10^(-6))、Sr(4.74×10^(-6)~46.0×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值为0.44~0.80,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显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表明其形成于伸展构造体系的造山后环境。本文根据对矿区及外围侵入岩年代学研究,结合矿区地质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史概括为:古亚洲洋双向俯冲可能延续到晚石炭世;约从二叠纪开始,该区进入了碰撞造山阶段;中三叠世-二叠纪的构造岩浆事件与碰撞造山后陆壳加厚和拆沉作用有关,同时标志着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终止;170~230Ma为该区构造活动的平静期;进入侏罗纪-早白垩世(120~170Ma),该区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活动的远程影响;120Ma~今,鲜有关于岩体年龄的报道,据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并未受到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强烈影响;并得出红岭铅锌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碰撞造山后陆壳伸展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岭铅锌矿床 岩浆岩序列 动力学背景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