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润湿性条件下适合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华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3-576,共4页
研制了无碱无聚合物且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值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于岩石表面润湿性条件为强亲油、中亲油、弱亲油以及强亲水情况,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该体系的采收率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增加到某个值时,随着渗透率的增大采收率迅... 研制了无碱无聚合物且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值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对于岩石表面润湿性条件为强亲油、中亲油、弱亲油以及强亲水情况,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该体系的采收率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增加到某个值时,随着渗透率的增大采收率迅速提高;然后随着渗透率的进一步增大,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将采收率不再增加时的渗透率值称为临界渗透率值。岩石表面亲水性越强,临界渗透率越低,适合于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的渗透率越小。实验表明,随着岩石表面亲水性的增加,可以使残余油滴活化的最小孔喉半径或渗透率明显降低,在低渗透率、特低渗透率以及超低渗透率的条件下,可将残余油驱替出来。因此,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不仅适合于中、高渗透率的油层,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用于低、特低和超低渗透率的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界面张力油体系 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低渗透率油藏 临界渗透率 岩心驱替试验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纳米基CO_(2)泡沫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 郭洋 +1 位作者 李付玉 胡丰旭 《能源化工》 CAS 2021年第5期6-11,共6页
通过进行CO_(2)泡沫驱替岩心试验,考察了不同电解质浓度和试验温度对SiO_(2)纳米微粒修饰后CO_(2)泡沫体系稳定性和流变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加入w(NaCl)从1%增加到15%时,驱替体系产生泡沫量明显增加,破裂完全用时显著延长,泡沫稳定... 通过进行CO_(2)泡沫驱替岩心试验,考察了不同电解质浓度和试验温度对SiO_(2)纳米微粒修饰后CO_(2)泡沫体系稳定性和流变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加入w(NaCl)从1%增加到15%时,驱替体系产生泡沫量明显增加,破裂完全用时显著延长,泡沫稳定性增加,同时泡沫流度下降;对于多种离子通过协同效应影响CO_(2)泡沫体系时,体系产生泡沫量显著增加,但是由于不同金属离子对纳米微粒表面双电层影响不同形成不平衡效应,导致泡沫体系稳定性下降。该试验结果可以为CO_(2)泡沫体系的配制及CO_(2)泡沫驱矿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 CO_(2)泡沫 纳米微粒 岩心驱替试验 泡沫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三次采油注气方法的试验研究(一)
3
作者 金佩强 《中外科技情报》 2005年第31期482-496,共15页
水气交替(WAG)注入被广泛用于提高轻油采收率。在本项试验研究中,通过进行三次采油混相和非混相岩心驱替试验将WAG工艺与连续注气(CGI)工艺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试验研究 三次采油 注气 岩心驱替试验 水气交替 采收率 WAG 非混相 工艺 轻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三次采油注气方法的试验研究(二)
4
作者 金佩强(摘) 《中外科技情报》 2005年第32期498-502,共5页
3三次采油注气阶段(EOR) 在表2和表3((C)部分)中提供了在使用两种盐水情况下进行的所有岩心驱替试验的采收率、残余油饱和度和CO2利用率数据。为了便于评价不同条件下和以不同三次采油方式进行的所有岩心驱替试验,需要一个常用... 3三次采油注气阶段(EOR) 在表2和表3((C)部分)中提供了在使用两种盐水情况下进行的所有岩心驱替试验的采收率、残余油饱和度和CO2利用率数据。为了便于评价不同条件下和以不同三次采油方式进行的所有岩心驱替试验,需要一个常用参数评价驱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注气方法 盐水 岩心驱替试验 采收率 残余油饱和度 CO2利用率 混相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EOR方法:低矿化度水/CO2交替注入法——海水驱后的低矿化度水驱通过提升润湿性改造效果来提高采收率:注入CO2将碳酸盐岩和砂岩的润湿性向亲水性转变,使采收率进一步提高
5
作者 Tadesse Weldu Teklu 《世界石油工业》 2017年第4期56-61,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提升低矿化度水驱经济效果的新型提高采收率(EOR)方法,试验时测量了最小混相压力、界面张力和接触角.岩心驱替试验设计为海水驱+低矿化度水驱+连续注入CO2。结果表明:海水驱后的低矿化度水驱通过提升碳酸盐岩...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提升低矿化度水驱经济效果的新型提高采收率(EOR)方法,试验时测量了最小混相压力、界面张力和接触角.岩心驱替试验设计为海水驱+低矿化度水驱+连续注入CO2。结果表明:海水驱后的低矿化度水驱通过提升碳酸盐岩润湿性改造效果来显著提高采收率,在低矿化度水驱后注入CO2使碳酸盐岩和砂岩的润湿性向亲水性转变,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低矿化度水中CO2较高的溶解度是残余油动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使注CO2的成本最小化以及达到最佳波及效率,建议现场应用情况下使用低矿化度水/CO 2交替注入EOE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R 低矿化度水 岩心驱替试验 低矿化度水/CO2交替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凝析油气测量凝析气藏相对渗透率 被引量:7
6
作者 郭肖 疏壮志 +1 位作者 郭平 刘建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2-84,共3页
由于缺乏精确测量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测试技术 ,我国凝析气藏油气相对渗透率均使用常规油气进行测试 ,采用真实平衡凝析油气体系对凝析气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岩心驱替测试还无先例。文章选用牙哈凝析气藏真实岩样进行了两组驱替实验 ,第... 由于缺乏精确测量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测试技术 ,我国凝析气藏油气相对渗透率均使用常规油气进行测试 ,采用真实平衡凝析油气体系对凝析气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岩心驱替测试还无先例。文章选用牙哈凝析气藏真实岩样进行了两组驱替实验 ,第一组是向岩样注入煤油 -氮气采用非稳态法 ,第二组是注入平衡凝析油气采用稳态法。此外 ,研究了两种测试系统下油气相对渗透率对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的影响 ,得出以下结论 :①凝析油气系统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向右移动 ,气相对渗透率下降非常快 ,油气相对渗透率高于煤油 -氮气系统的油气相对渗透率 ;②凝析油气系统的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比煤油 -氮气系统的凝析油临界饱和度约低 2 0 % ;③煤油 -氮气系统预测的气体产能、气油比、凝析油气采收率比凝析油气系统预测的结果低得多 ,但气藏压力下降较慢 ;④凝析油气系统与煤油 -氮气系统近井地带析出凝析油饱和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相对渗透率 临界饱和率 岩心驱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碱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统明 徐广宇 +1 位作者 周宇鹏 伍伟青 《油气井测试》 EI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研究了改性碱木质素ML(自制 )作为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和石油磺酸钠复配 ,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条件并进行了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ML能和石油磺酸钠、碱、聚合物配合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范围 ,用改性木质素代替 50 %ORS 41表面活... 研究了改性碱木质素ML(自制 )作为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和石油磺酸钠复配 ,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条件并进行了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ML能和石油磺酸钠、碱、聚合物配合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范围 ,用改性木质素代替 50 %ORS 41表面活性剂 ,复合驱采收率可达到 2 0 %左右 ,略高于纯ORS 41三元复合体系的复合驱采收率 ,使用改性碱木质素可较大幅度地降低驱油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碱木质素 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 界面张力 岩心驱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传统的单井快速“测-注-测”新技术
8
作者 杨兴琴 王环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9-299,共1页
化学驱油是现代EOR重要技术之一。传统“测一注一测”技术和实验室岩心驱替分析是评价储层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的2种常用方法。传统的“测一注一测”整个驱替测试过程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用传统技术注入的驱替剂达到离井眼约3121... 化学驱油是现代EOR重要技术之一。传统“测一注一测”技术和实验室岩心驱替分析是评价储层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的2种常用方法。传统的“测一注一测”整个驱替测试过程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用传统技术注入的驱替剂达到离井眼约3121远的产层段,不仅要求大剂量、长时间的注入过程,而且还要配备用于混合、处理驱替剂的地面设备。对于高孔隙度、欠压实地层或多孔性碳酸盐岩地层,难于取得用于岩心分析的有代表性的岩心。如果原油中含沥青质或树脂,在岩心取到地面的过程中会改变其润湿性,从而影响实验室对岩心样品原始润湿性状态的准确恢复及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对于非均质性碳酸盐岩,使用直径2.54cm的小尺寸岩心驱替试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只能使用直径10CiTI的大尺寸全岩心,而全岩心的取心成本高而且作业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 传统 岩心驱替试验 碳酸盐岩地层 单井 剩余油饱和度 作业时间 地面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法提高稠油采收率合理技术政策的实验室评价
9
作者 R.K.SRIVASTAVA S.S.HUANG +1 位作者 杨静 孙洪滨 《吐哈油气》 1998年第2期76-91,共16页
萨斯喀彻温省的大多数稠油油藏层薄且位于油田边缘,不适宜用热采方法。对这些稠油油藏而言,非混相的CO_2或天然气驱替工艺可能是十分有利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如果该工艺的确适用,将会采出90%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该地区无廉价的CO_2... 萨斯喀彻温省的大多数稠油油藏层薄且位于油田边缘,不适宜用热采方法。对这些稠油油藏而言,非混相的CO_2或天然气驱替工艺可能是十分有利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如果该工艺的确适用,将会采出90%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该地区无廉价的CO_2资源,可用含有CO_2的其它气体代替。本文采用萨斯喀彻温省研究委员会实验室研究结果来评价含85mol%N_2和15mol%CO_2烟道气的适用性,并评价稠油开发的多种开发技术政策。试验所用稠油(14°API比重)是从位于LOYMINSTER地区的SENLAC油藏收集到的。本项评价研究了驱替类型(二次或三次),注入方式(段塞试验及水-气交替驱替),原油类型(SENLAC含气原油与脱气原油),注入气体(烟道气及CO_2)等因素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SENLAC油烟道气所做的线性岩心驱替试验(28℃,2.5-2.7MPa实施状态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在三种不同注入方式(二次段塞、三次段塞及三次水气交替)之中,含气原油采用二次气段塞注入是稠油开发最适宜的注入方式。因为采用这种注气方法具有很高的驱替效率。 2.用三次水气交替方法比二次段塞方法可以采出更多的原油,因为前者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对流度的控制。 3.实验中用含气原油比用脱气原油总采收率高。这是由于含气原油的流度相对更为适宜,含气原油实验中操作压力略高一点。 4.烟道气可作为有效驱替介质,因为其原油采收率比采用CO_2仅低2-4个百分点。人们认为用烟道气方法获得的较好原油采收率是二个竞争机制的综合结果——一为由N_2提供的游离气驱机理,另一个由CO_2提供的溶解机理,这不同于CO_2驱占主导的溶解机理(由CO_2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采收率 石油地质储量 烟道气 含气原油 原油采收率 脱气原油 技术政策 实验室评价 原油类型 岩心驱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和油田注水后的剩余油饱和度与岩石/流动性能间的关系
10
作者 T.Maldal 王玉华 《吐哈油气》 1999年第3期72-76,共5页
实验室通过岩心研究了由初始含水饱和度(S_(wi))、润湿性和流量决定的注水剩余油饱和度(S_(or))。亲水岩心和混合润湿性岩心的 S_(or)与 S_(wi)成反比。混合润湿性岩心的 S_(or)还与注入的孔隙体积大小成反比。相反,亲水岩心表明 S_(or... 实验室通过岩心研究了由初始含水饱和度(S_(wi))、润湿性和流量决定的注水剩余油饱和度(S_(or))。亲水岩心和混合润湿性岩心的 S_(or)与 S_(wi)成反比。混合润湿性岩心的 S_(or)还与注入的孔隙体积大小成反比。相反,亲水岩心表明 S_(or)与流量有关系,这说明孔隙结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主要通过饱和度测井对古尔法克斯油田几个注水层段的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作了监控,发现见水后的含油饱和度反而是随时间下降的。而且还发现含油饱和度分布也随深度变化,这似乎取决于毛细管力和重力作用间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 混合润湿性 岩心驱替试验 油田注水 实验室试验 流动性能 亲水岩心 孔隙体积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of gel's dynamic sealing characteristic in porous media
11
作者 吴志伟 岳湘安 +2 位作者 李立峰 张义 杨志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25-3232,共8页
Water shutoff through injection wel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used for water injection profile control and modification in severe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aiming at stabilizing oil production.It has ... Water shutoff through injection wel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used for water injection profile control and modification in severely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aiming at stabilizing oil production.It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water shutoff using gel is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gel dynamic sealing properties in the porous media.Firstly the gelation strength and gelation time of polymer gel were evaluated.Then,core flow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gelation in a 32 m long sand pack.In addition,water flooding core experimen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in a long core of 80 cm before and after injecting gel system to check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evaluation metho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oderate-strength gel can be formed at 65 °C.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the plugging coefficient,plugging strength and water breakthrough time,the gel particles are capable of migrating to a distance of 7.47 m from the injection point of the 32 m long sand pack during the water injection process after gelation.Based on sands gelation status and effluent analyses,the effective migration distance of the gel particles is 4-14 m.Through the core flooding experiments using the 80 cm heterogeneous core,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gel can be formed in the deep reservoir(40.63% of total length) with the plugging strength as high as 6.33 MPa/m,which leads to extra oil recovery of 10.55% of original oil in place(OOIP) by water flooding after ge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CRYLAMIDE GEL sealing characteristic oil reco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结构和含油饱和度对多孔介质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Max Charbert 卢雪梅 白振瑞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5年第3期48-61,共14页
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 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 结构 试验项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