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宏 沈爱民 +2 位作者 游晓庆 吴雪惠 王波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8期50-56,共7页
目的:揭示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山蜡梅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浙江等10个种源地的山蜡梅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山蜡梅果实和种子的7个... 目的:揭示山蜡梅不同种源果实与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促进山蜡梅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浙江等10个种源地的山蜡梅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山蜡梅果实和种子的7个表型性状(果实长度、宽度、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果实长宽比、种子长宽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山蜡梅7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均呈极显著差异,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95%~20.76%,其中果实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大(20.76%),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95%)。山蜡梅果实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明显;利用系统聚类可将10个种源分为4类,第1类为江西广信、浙江龙泉、江西广丰、浙江开化,第2类为江西婺源和江西德兴,第3类为江西弋阳和江西资溪,第4类为江西玉山和江西乐平。结论:本研究明确山蜡梅果实和种子在种源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为山蜡梅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种源 果实 种子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的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评价研究
2
作者 万丽君 邢丽媛 +3 位作者 杨怡琴 徐焕华 伍振峰 邱咏薇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62-65,共4页
目的:探究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方法:对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进行家兔单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并于多次给药后取受试部位进行皮肤病理组织检查。同时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 目的:探究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方法:对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进行家兔单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并于多次给药后取受试部位进行皮肤病理组织检查。同时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单次给药后,家兔的受试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多次给药期间,部分家兔出现轻度红斑,其余家兔无明显异常。病理组织检查显示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多次给药后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皮肤过敏性试验未引起豚鼠皮肤过敏反应。结论:山蜡梅叶挥发油抑菌喷雾剂无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挥发油 抑菌喷雾剂 皮肤刺激性 皮肤过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中蜡梅碱和山蜡梅碱的分析与鉴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肖炳坤 黄荣清 骆传环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B10期59-60,共2页
All alkaloids were obtained by acid-alkali transference from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Two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 identified by means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methods. The re... All alkaloids were obtained by acid-alkali transference from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Two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and identified by means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methods. The research can offer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and using its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蜡梅碱 山蜡梅 鉴定 生物碱 波谱技术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伍庆华 钟阳红 舒任庚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38,共3页
目的研究山蜡梅提取物(山蜡梅挥发油及山蜡梅总生物碱)体外抗流感病毒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山蜡梅有效部位分别作用于MDCK细胞,判定其毒性作用大小及其与剂量的相关性;不同浓度山蜡梅有效部位分别与流感病毒及MDCK细胞以... 目的研究山蜡梅提取物(山蜡梅挥发油及山蜡梅总生物碱)体外抗流感病毒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山蜡梅有效部位分别作用于MDCK细胞,判定其毒性作用大小及其与剂量的相关性;不同浓度山蜡梅有效部位分别与流感病毒及MDCK细胞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计算EC50、SI及直线回归方程,并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比。结果山蜡梅提取物药物浓度与病毒抑制率之间存在直线关系,山蜡梅挥发油的SI相对山蜡梅总生物碱较高,但仍低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其直接灭活流感病毒及对流感病毒的吸附保护作用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山蜡梅提取物通过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内进行生物合成达到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挥发油 山蜡梅总生物碱 抗流感病毒
原文传递
中药山蜡梅叶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斌 李梦杰 +3 位作者 王平 程丹 李洁 崔小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34-1436,共3页
目的:建立山蜡梅叶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桉油精、口.石竹烯、芳樟醇、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显色剂为1%香草醛硫酸溶液,烘烤温度为110℃;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东莨菪内酯、异嗪皮啶、滨蒿内酯、芦丁的... 目的:建立山蜡梅叶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桉油精、口.石竹烯、芳樟醇、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显色剂为1%香草醛硫酸溶液,烘烤温度为110℃;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东莨菪内酯、异嗪皮啶、滨蒿内酯、芦丁的含量,使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TLC色谱中5个化合物的斑点清晰,特征明显。HPLC法中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06%,RSD为1.27%(n=6);异嗪皮啶在2.4312—24.312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86%,RSD为0.93%(n=6);滨蒿内酯在2.444~24.44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为1.81%(n=6);芦丁在9.012~90.12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4.44%,RSD为4.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来控制山蜡梅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东莨菪内酯 滨蒿内酯 芦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中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聂韡 房海灵 +1 位作者 黄丽莉 江香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7-360,共4页
建立同时测定山蜡梅叶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山蜡梅叶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能使3种黄酮类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随着植株生长,山蜡梅叶中黄酮类... 建立同时测定山蜡梅叶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含量动态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山蜡梅叶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能使3种黄酮类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随着植株生长,山蜡梅叶中黄酮类成分从5月份开始显著累积,并首先生成槲皮素和山奈酚黄酮苷元类成分,经由黄酮苷元继续合成黄酮苷芦丁。从7月份开始,黄酮苷元类成分开始逐渐下降,转化为黄酮苷类成分芦丁。从5月到10月,黄酮类总含量呈现逐步递增趋势。该含量测定方法能简便快速的测定山蜡梅叶中多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山腊梅叶药材质量;且从含量动态分析结果可知,8至9月份采收山蜡梅叶药材,容易获得较大生物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芦丁 槲皮素 山奈酚 含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三清山优势种群钩锥—山蜡梅群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延军 张冰 +3 位作者 林石狮 沈如江 廖文波 钟方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4,共5页
对江西省三清山钩锥—山蜡梅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共有种子植物40科56属81种;其中热带属占63.04%,温带成分占36.96%。(2)群落多样性指数D=0.85,H′=2.77,PIE=0.85,Jsw=0.68,Jsi=0.86,Ea=0.37。(3)群落优势科组成主要... 对江西省三清山钩锥—山蜡梅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共有种子植物40科56属81种;其中热带属占63.04%,温带成分占36.96%。(2)群落多样性指数D=0.85,H′=2.77,PIE=0.85,Jsw=0.68,Jsi=0.86,Ea=0.37。(3)群落优势科组成主要为壳斗科、蜡梅科、樟科,而以钩锥和山蜡梅占绝对优势。(4)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都较少,无一年生植物。(5)群落组成以双优势种为特征,六个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均为衰退种群。其频度规律为A>B>C>D<E,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近似。(6)总体看来,该钩锥—山蜡梅群落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并具有较丰富的热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锥 山蜡梅 优势种群 群落分析 江西三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曹岚 刘志勇 刘德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江西婺源产山蜡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93个组份,鉴定了其中67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在2%以上的成分有13个,并且以桉树脑含量最高(1... 目的探讨江西婺源产山蜡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叶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93个组份,鉴定了其中67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在2%以上的成分有13个,并且以桉树脑含量最高(16.599%)。结论该法分离效果良好,对山蜡梅叶挥发油开发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詹忠根 徐程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鉴定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按照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的方法提取山腊梅叶挥发油,采用 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6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11个,并... 目的:鉴定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按照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的方法提取山腊梅叶挥发油,采用 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62个组分,鉴定了其中4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11个,并且以桉叶醇含量最高(50.53%),其他10个主要是萜类化合物。结论:本法分离效果良好,所鉴定组分较准确,对山腊梅叶挥发油的开发应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分析山蜡梅中8种化合物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斌 程丹 +2 位作者 李洁 崔小弟 郑鹏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52-2754,共3页
目的建立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山蜡梅中8种成分。方法采用薄层层析对山蜡梅样品进行分离,第1次展开剂用三氯甲烷一甲醇(9:1,V/V),展距为50mm,第2次展开剂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V/V),展开至100mm,温度为室温,... 目的建立二次展开薄层色谱法同时测定山蜡梅中8种成分。方法采用薄层层析对山蜡梅样品进行分离,第1次展开剂用三氯甲烷一甲醇(9:1,V/V),展距为50mm,第2次展开剂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V/V),展开至100mm,温度为室温,显色剂为1%香草醛硫酸溶液,烘烤温度为110℃,扫描波长分别为545nm和606nm。结果桉油精的线性范围为0.76—11.4Ixg,r2=0.9909,精密度RSD为3.98%;13-石竹烯的线性范围为0.72~10.87μg,r2=0.9917,精密度RSD为1.49%;芳樟醇的线性范围为1.8~18μg,r2=0.9903,精密度RSD为0.6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控制山蜡梅药材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薄层色谱 芳樟醇 桉油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响 周明芹 +1 位作者 赵凯歌 陈龙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11-117,共7页
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 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大小在300~2800bp,多态率达94.37%,PIC0.31,MI3.33。在80个RAPD引物中,选出了12条合适的引物,扩增出条带数226条,大小在150~2200bp,多态率达95.13%,PIC0.37,MI4.91。两种分子标记计算出山蜡梅复合体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5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84,反映出山蜡梅复合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山蜡梅复合体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居群内变异,并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7个地理居群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遗传分化。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山蜡梅复合体居群被归为明显的3大支,且地理距离相邻的居群遗传距离也近,说明居群的聚类和地理距离有关。同时分析结果还为解决存在争议的新种的分类工作提供分子水平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RAPD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颗粒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辉 邓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9-900,共2页
笔者于2012年3月至5月间,在我院隔离门诊使用山蜡梅叶颗粒口服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观察未见不良反应,医从性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入组病例30例,年龄1~7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 笔者于2012年3月至5月间,在我院隔离门诊使用山蜡梅叶颗粒口服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观察未见不良反应,医从性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入组病例30例,年龄1~7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5例,其中治疗组男11例,女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山蜡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山蜡梅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晓芹 蓝艳 +1 位作者 黄晓燕 陈礼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5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索和发现山蜡梅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1996年1月1日~2017年9月30日CNKI中已发表的山蜡梅相关文献,运用Excel、SPSS进行计量描述,运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 2005~2... 目的探索和发现山蜡梅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1996年1月1日~2017年9月30日CNKI中已发表的山蜡梅相关文献,运用Excel、SPSS进行计量描述,运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 2005~2016年为山蜡梅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山蜡梅文献发表最多的作者为刘忠达,机构为丽水市中医院;研究热点为山蜡梅中的化学成分研究;研究趋势为化学成分研究、畲药相关研究、资源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结论对山蜡梅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分析可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发展趋势 研究热点 科学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性及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欧阳婷 麦曦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可同时对山蜡梅叶颗粒进行鉴别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指纹图谱。以Cosmosil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甲醇与甲酸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5 nm。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奈素的质量浓度均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可同时对山蜡梅叶颗粒进行鉴别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指纹图谱。以Cosmosil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甲醇与甲酸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5 nm。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奈素的质量浓度均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4.6-110.4,1.0-24.0,1.5-36.0 mg·L-1。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进行分析,20批样品平均相似度为95%以上。颗粒剂中三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芦丁含量(130±20) μg·g-1,槲皮素含量(35±10) μg·g-1,山奈素含量(60±10) μg·g-1。建立的山蜡梅叶颗粒的色谱指纹图谱,为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指纹图谱 定性与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斌 崔小弟 +3 位作者 程丹 李洁 王平 郑鹏武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53-2654,共2页
目的建立反法同时测定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Elitehypersil ODS2(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一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 目的建立反法同时测定山蜡梅颗粒剂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Elitehypersil ODS2(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一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4nm,柱温为40℃。结果东莨菪内酯在5.665~56.6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4.77%,RSD为1.27%(n=6);异嗪皮啶在2.4312—24.312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86%,RSD为0.93%(n=6);滨蒿内酯在2.444~24.44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2.18%,RSD为1.81%(n=6),芦丁在9.012~90.12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4.44%,RSD为4.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来控制山蜡梅颗粒剂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东莨菪内酯 异嗪皮啶 芦丁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叶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1)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春红 邹峥嵘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09-1811,共3页
目的分析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的成分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液液萃取法得到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使用改进了的Ellman比色... 目的分析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的成分及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法、液液萃取法得到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使用改进了的Ellman比色法检测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山蜡梅叶石油醚萃取物中共检出47个化学成分,占其总组成总量的86.456%,其主要成分是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27.370%);棕榈酸乙酯(17.340%);植醇(11.616%);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089%)。山蜡梅叶的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较弱,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该研究为山蜡梅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石油醚萃取物 乙酰胆碱酯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山蜡梅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道荣 郭韶华 张春根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13期2964-2965,共2页
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抗炎、补液等相同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再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试验组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山蜡梅叶颗粒",治疗7d后比较两组病例疗效。结果试验... 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抗炎、补液等相同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再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试验组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山蜡梅叶颗粒",治疗7d后比较两组病例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93.8%(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山蜡梅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见效快、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磷酸阿糖腺苷 山蜡梅颗粒 手足口病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蜡梅萌蘖条组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强强 林洪 +2 位作者 段爱国 肖复明 江斌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3期7-11,共5页
【目的】探索山蜡梅萌蘖条组培繁育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山蜡梅1年生萌蘖条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灭菌处理、外植体取材时间、腋芽萌发、芽苗增殖以及生根等流程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萌蘖条冬季休眠芽诱导腋芽萌发效果最好... 【目的】探索山蜡梅萌蘖条组培繁育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山蜡梅1年生萌蘖条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灭菌处理、外植体取材时间、腋芽萌发、芽苗增殖以及生根等流程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萌蘖条冬季休眠芽诱导腋芽萌发效果最好,腋芽萌发率最高为94.23%;用0.1%HgCl2溶液灭菌处理10 min,外植体污染率最低为2.17%,坏死率最低为5%;芽增殖培养基为WPM+2.0 mg·L^-1 ZT+0.05 mg·L^-1 IBA+0.5 g·L^-1 CH+0.1 mg·L^-1生物素D,芽诱导率63.33%,增殖系数3.23;生根培养基为WPM+1.0 mg·L^-1~5.0 mg·L^-1 NAA较有利于生根,生根率最高为55.0%,平均不定根数可达2.33个。【结论】通过山蜡梅冬季萌蘖条做外植体,经芽和不定根诱导,能够建立山蜡梅植株再生体系,为山蜡梅无性系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 冬季 萌芽条 芽增殖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畲药山蜡梅叶辅治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圆 叶咏菊 江伟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830-831,共2页
目的:探讨山蜡梅叶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肥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诊治的60例肥胖型PCO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达英-35口服,观察组... 目的:探讨山蜡梅叶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肥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诊治的60例肥胖型PCO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达英-35口服,观察组给予达英-35口服联合山蜡梅叶代茶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LH/FSH、BMI、WHR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LH/FSH、BMI、WHR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MI、W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FSH、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畲药山蜡梅叶能够降低肥胖型PCOS患者睾酮水平,减轻体重,纠正中心性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山蜡梅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山蜡梅叶颗粒质量标志物及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关志宇 彭石根 +4 位作者 张可欣 王勇平 刘荣华 刘志强 谢毓敏 《中南药学》 2023年第8期2088-2094,共7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山蜡梅叶颗粒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并测定相关Q-Marker的含量。方法建立山蜡梅叶颗粒HPLC指纹图谱,对15批山蜡梅叶颗粒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指认,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Q-Mar...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山蜡梅叶颗粒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并测定相关Q-Marker的含量。方法建立山蜡梅叶颗粒HPLC指纹图谱,对15批山蜡梅叶颗粒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指认,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Q-Marker的候选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山蜡梅叶颗粒相关成分的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山蜡梅叶颗粒的Q-Marker及核心靶点,并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采用HPLC法对筛选出的Q-Marker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建立了相似度大于0.95的山蜡梅叶颗粒HPLC指纹图谱,共指认了8个共有峰,其中东莨菪苷(峰1)、东莨菪内酯(峰3)、芦丁(峰5)、山柰酚-3-O-芸香糖苷(峰8)、紫云英苷(峰9)、山柰素(峰12)、异嗪皮啶(峰4)、槲皮素(峰11)为Q-Marker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山柰素、槲皮素是山蜡梅叶颗粒发挥退热消炎作用的有效成分,可作为山蜡梅叶颗粒的Q-Marker。分子对接表明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山柰素、槲皮素与筛选出的5个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体现了山蜡梅叶颗粒Q-Marker较好的生物活性。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80%~101.82%,RSD值在1.1%~2.1%。结论建立的山蜡梅叶颗粒HPLC指纹图谱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Q-Marker并进行含量测定,可为山蜡梅叶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蜡梅叶颗粒 指纹图谱 质量标志物 清热消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