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1
作者 刘汝琪(整理) 《世界环境》 2024年第1期90-91,共2页
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注册成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希望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和方法。他们所关注的... 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注册成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希望通过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和方法。他们所关注的,既有青藏高原的雪豹,西南山地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物种,也有城市周边的大自然。多年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当地社区开展保护实践,基于公民科学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提炼保护知识和经验,以期实现生态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平 生态保护 城市周边 北京市海淀区 西南山地 山水自然 路径和方法 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哲学与山水自然的发现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昌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山水自然的发现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文章提出如下观点(一),庄子所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是精神境界的“自然”,这与作为山水景物的“自然”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庄子哲学并不能直接导致对山水自然的发现。(二),郭... 中国美学史上,关于山水自然的发现一直是一个重要论题。文章提出如下观点(一),庄子所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是精神境界的“自然”,这与作为山水景物的“自然”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庄子哲学并不能直接导致对山水自然的发现。(二),郭象认为,当下存在的个体之“物”是自在、完足的,“物”之后什么也没有。从美学上讲,这就使感性事物摆脱了道家之“道”、儒家之“德”的主宰。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美学中山水自然的发现具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哲学 山水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山水自然观与魏晋山水诗的演进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7-43,共7页
儒家山水自然观偏重阐释人化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蕴,包含三个层次:一、将自然山水人格化、道德化,在观山临水过程中体味人生智慧与从政技巧;二、将自然山水作为儒家自我精神独立的象征,赋予其永恒不竭、奋发自强及遁世无闷的超功利的内涵;... 儒家山水自然观偏重阐释人化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蕴,包含三个层次:一、将自然山水人格化、道德化,在观山临水过程中体味人生智慧与从政技巧;二、将自然山水作为儒家自我精神独立的象征,赋予其永恒不竭、奋发自强及遁世无闷的超功利的内涵;三、在对山水自然的文学化表现过程中,多将山水意象作为寄寓兴谕的媒介。这三方面均在魏晋诗坛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认识上出现从阮籍、嵇康的"旧自然说"到陶渊明"新自然说"的嬗变,在诗歌创作方面则逐步弱化山水意象的兴谕功能,逐渐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来观照,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定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山水自然 阐释 魏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画山水序》论宗炳的山水自然观
4
作者 唐睿 《美术大观》 2014年第3期34-35,共2页
宗炳的《画山水序》与其山水自然观具有深刻的逻辑关联,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自然审美观,以及所达到的"澄怀味象"、"应会感神"艺术境界。
关键词 宗炳 山水自然 审美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和谐关系的当代价值
5
作者 惠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42-144,共3页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得到发展的同时却破坏了自身的栖息之所,也破坏了传统山水画所折射出的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自然 山水自然 和谐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望秩于山川”到“悦山乐水”——我国古代关于山水自然美观念的演进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40-46,共7页
观赏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赏心乐事。那巍巍泰山,涛涛黄河,莽莽长江,能引起人们多少审美遐想!然而,这些名山大川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审美对象纳入人们的眼界的。它们曾经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祭祀对象,物质生活依... 观赏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赏心乐事。那巍巍泰山,涛涛黄河,莽莽长江,能引起人们多少审美遐想!然而,这些名山大川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审美对象纳入人们的眼界的。它们曾经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祭祀对象,物质生活依存的实用对象;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人们才渐渐把审美活动扩展到山川自然之上。从“望秩于山川”的巫术礼仪活动,到“悦山乐水”的登临观赏活动,便标志着人们对待山水自然美的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山水自然 名山大川 审美活动 审美对象 原始宗教观念 礼仪活动 社会生活 诗经 祭祀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自然诗比较鉴赏——浅析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诗歌的异同点 被引量:1
7
作者 楼卜梦 《海外文摘》 2019年第16期22-23,共2页
华兹华斯和李白是东西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大量的山水自然诗是诗歌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本文通过具体比较,找到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山水自然诗创作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赏,华兹华斯和李白及他们的诗歌能更立体地呈现在... 华兹华斯和李白是东西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大量的山水自然诗是诗歌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本文通过具体比较,找到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山水自然诗创作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赏,华兹华斯和李白及他们的诗歌能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对其山水自然诗产生更广厚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李白 浪漫主义 山水自然 相似点 不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思潮影响下的六朝文学——以《世说新语》中“山水自然”用语为例
8
作者 米文靖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29-132,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与诸子哲学、程朱理学、心学等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长河,同其他思想或思潮一样,玄学对文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在《世说新语》中就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玄学的影响下,《世说新语》中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与诸子哲学、程朱理学、心学等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的长河,同其他思想或思潮一样,玄学对文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在《世说新语》中就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玄学的影响下,《世说新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自然"用语,或者说描写。这些描写一方面用以喻人、衬人,而尤以"松柏""珠玉"最为常见;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六朝士人的一种纵情山水、远离世俗的隐逸的生活态度。文章将对此展开详细论述,以期更好地窥探玄学对《世说新语》、对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世说新语》 山水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自然
9
作者 傅玉堂 《新疆林业》 2019年第6期41-42,共2页
天有天道,地有地理。当置身在西藏这块神秘的高地上,你才会真切地感到,只有这儿才佩称作天的尽头,而大海不过是陆地的尽头而已;在没有一棵树木可以阻挡视野的草原上,才知道什么是辽阔。高原上的湖如天的梳妆镜,而天空好似刚刚漂洗过的蓝... 天有天道,地有地理。当置身在西藏这块神秘的高地上,你才会真切地感到,只有这儿才佩称作天的尽头,而大海不过是陆地的尽头而已;在没有一棵树木可以阻挡视野的草原上,才知道什么是辽阔。高原上的湖如天的梳妆镜,而天空好似刚刚漂洗过的蓝绸,清新可近;河流交错,像一座座高峻大山的柔肠,流淌着对大地的浓情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自然 地理 柔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画艺术中山水自然的虚与实
10
作者 张健 王雪 《书画世界》 2022年第12期43-44,共2页
中国古代艺术历经上千年的发展,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表现里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竭力追求的意境所在,意境的呈现也使得山水自然在画卷之上有了灵韵之美,在对自然的“实”的描绘上,去粗存精,才有了艺术的意境,也... 中国古代艺术历经上千年的发展,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表现里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竭力追求的意境所在,意境的呈现也使得山水自然在画卷之上有了灵韵之美,在对自然的“实”的描绘上,去粗存精,才有了艺术的意境,也就是艺术中的“虚”。正如欧阳修所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蕴含无尽的意象,存在于表述之外,简而言之,正如体味文章的韵味在字里行间而并非浮于文字本身,这也正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虚与实的本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艺术 山水自然 虚与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筑融山水:基于自然山水和中国传统营造智慧的当代荆楚建筑实践
11
作者 陆晓明 《当代建筑》 2024年第6期61-65,共5页
武汉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文章简要阐述了如何运用中国式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在武汉这座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以老庄哲学和传统荆楚文化为指导,进行当代荆楚建筑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自然山水 中国式营造智慧 荆楚建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山水风光型旅游目的地游客地方依恋构建与解构
12
作者 李佩芸 于海涛 卢程程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3-84,共12页
以自然山水风光型旅游目的地桂林阳朔为案例地,通过挖掘符合地方依恋特征表现的网络游记,基于定性(扎根理论)和定量(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自然山水风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要素构成、形成机制及其各维度之间的互动机理.... 以自然山水风光型旅游目的地桂林阳朔为案例地,通过挖掘符合地方依恋特征表现的网络游记,基于定性(扎根理论)和定量(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自然山水风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要素构成、形成机制及其各维度之间的互动机理.主要结论有:地方依恋由地方印刻、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情感构成;地方依恋的形成机制遵循“动机性卷入→认知性投入→情感性忠守→倾向性行为”的逻辑进路,怀旧情绪在依恋形成中有促进作用;四个维度内部互动机理表现为地方依赖的影响力处于主导地位且存在着较强的中介桥梁作用.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与有别于自身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山水风光 旅游目的地 地方依恋 扎根理论 桂林阳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的自然审美观与山水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尚正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2期101-104,84,共5页
苏轼秉山川之灵、关天地之运,四十余年间宦游南北,“身行万里半天下”,所到之处,“餐山色,饮湖光”,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挥毫留下成百上千的山水诗词文赋,词章卓玮,炳蔚文囿,在山水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 自然审美观 山水文学 苏轼 文学史 山水自然 《前赤壁赋》 寓意于物 审美观念 山水审美 为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望:一种自然山水环境的体察寻胜方式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树声 李小龙 蒋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中国传统规划往往通过体察自然山水以寻找城市及其周围的胜地,进而将之作为城市规划重点关照的对象.逐渐发展成为一方胜景。
关键词 自然山水 山水环境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与创新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 三形:结合自然山水规划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树声 石璐 朱玲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对于中国优秀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古老文化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使命。为此,本刊推...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对于中国优秀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不仅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古老文化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使命。为此,本刊推出“继承与创新”学术专栏,特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王树声教授主持,基于其学术团队十合年的研究成果,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城市风景营造”、“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规划人物”、“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中华美德”、“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创新”、“典型规划案例”等方面系统展示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诠释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现代意义,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理论 自然山水 创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特色 学术基础 文化传承 城市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讨论 被引量:60
16
作者 王浩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1,共6页
为缓解城市现实危机,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平衡点,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以公园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古今中外进程中经典造园思想,分析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内涵特征,总结城市发展模式,提出&q... 为缓解城市现实危机,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平衡点,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以公园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古今中外进程中经典造园思想,分析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内涵特征,总结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三大、三塑、三感"的发展战略,并运用"四新一魂"的规划方法,从生态基底、空间构建、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4个层面构建城市公园层级性建设体系。最终,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识别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公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城市 新时代 自然山水 人工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山水式园林理念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以长沙高岭组团兴联东路市民广场醉樱园绿化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湛曦 龚卓 +1 位作者 宋志强 龙岳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对于城市广场这一异国文化现象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和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的利用率,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山水园林理念的阐述,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现... 对于城市广场这一异国文化现象的盲目移植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和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提高现代城市广场的利用率,营造生态、人性、亲和的城市广场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山水园林理念的阐述,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现状,提出将自然山水式园林理念引入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并以长沙高岭组团兴联东路市民广场醉樱园的设计方案为例,说明自然山水式城市广场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广场 绿化设计 自然山水式园林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自然山水 创园林真意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为 《中国园林》 2002年第6期84-87,共4页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中国...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山水园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由于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为蓝本,不倦地理解体会自然之理,假自然山水风物,创造园林意境。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关键就在于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意境 自然山水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理水艺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廖建军 胡凯光 聂绍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3-85,共3页
通过对中国古今园林理水技法的分析和研究,阐述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水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论述了山水园林中水的构景特点和美学特征,并对现代园林的理水艺术和手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山水 理水 艺术 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惮登临:一种对自然山水的竭心体察与寻胜精神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树声 蒋苑 +1 位作者 李小龙 张琳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不惮登临"中国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建设,历来注重对山水形势的体察与寻巧。为了寻得山水之巧,古人往往花费很大心力,故有"不惮登临"的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惮,忌难也"(《说文》);"登临&... 1.何谓"不惮登临"中国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建设,历来注重对山水形势的体察与寻巧。为了寻得山水之巧,古人往往花费很大心力,故有"不惮登临"的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惮,忌难也"(《说文》);"登临"即"登山临水"(《词源》),亦有游览之义。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不惮登临"强调对内外山水环境形势的竭心体察,追求对山水资源及潜在秩序的发掘与融合,蕴含着强烈的中国规划的山水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山水 古代城市规划 历史文献 《说文》 环境形势 山水资源 自觉意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