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MSCT测得骨盆在不同倾斜程度下髋臼最大平面前倾角和外展角的数值,探讨其与骨盆倾度的相关性,以便指导非生理状态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方法:100位患者,即200个髋臼作为研究对...目的通过MSCT测得骨盆在不同倾斜程度下髋臼最大平面前倾角和外展角的数值,探讨其与骨盆倾度的相关性,以便指导非生理状态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方法:100位患者,即200个髋臼作为研究对象,螺旋CT扫描,利用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组重建冠状位及水平位图像,改变骨盆倾度,模拟非生理状态,把骨盆依次进行10°-90°的倾斜(以100为间隔),分别测得两侧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结果:当骨盆倾度从10°-90°时,前倾角随之减小,呈线性相关,R2=0.997,P〈0.05.当骨盆倾度从10°-70°变化时,外展角逐渐增大,当骨盆倾度从70°-90°变化时,外展角又逐渐减小,变化呈抛物线样改变.当骨盆倾度为70°时,外展角最大,为48°,髋臼对股骨头覆盖最好,关节稳定性最佳.结论: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随着骨盆倾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准确测量髋臼两角的数值,找出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随骨盆倾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临床THA手术中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提供有效的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辅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放置的准确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关节炎行T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辅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放置的准确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关节炎行T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融合术。THA术中26例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观察组),19例未采用该系统(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腰椎融合节段数量以及术前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髋臼杯均在安全区(前倾角25°~30°),术后1例(3.85%)位于安全区外;对照组术后9例(47.37%)位于安全区外;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后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关节脱位、1例股骨撞击综合征;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患者THA术中可应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获得理想髋臼杯植入角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MSCT测得骨盆在不同倾斜程度下髋臼最大平面前倾角和外展角的数值,探讨其与骨盆倾度的相关性,以便指导非生理状态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方法:100位患者,即200个髋臼作为研究对象,螺旋CT扫描,利用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组重建冠状位及水平位图像,改变骨盆倾度,模拟非生理状态,把骨盆依次进行10°-90°的倾斜(以100为间隔),分别测得两侧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结果:当骨盆倾度从10°-90°时,前倾角随之减小,呈线性相关,R2=0.997,P〈0.05.当骨盆倾度从10°-70°变化时,外展角逐渐增大,当骨盆倾度从70°-90°变化时,外展角又逐渐减小,变化呈抛物线样改变.当骨盆倾度为70°时,外展角最大,为48°,髋臼对股骨头覆盖最好,关节稳定性最佳.结论:髋臼的前倾角和外展角随着骨盆倾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准确测量髋臼两角的数值,找出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随骨盆倾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为临床THA手术中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提供有效的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辅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放置的准确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关节炎行T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融合术。THA术中26例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观察组),19例未采用该系统(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腰椎融合节段数量以及术前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髋臼杯均在安全区(前倾角25°~30°),术后1例(3.85%)位于安全区外;对照组术后9例(47.37%)位于安全区外;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后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关节脱位、1例股骨撞击综合征;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患者THA术中可应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获得理想髋臼杯植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