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升华法的后掠翼混合层流控制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菲 额日其太 +2 位作者 王强 郭辉 苏沛然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58,共5页
在低湍流度风洞中针对45°后掠角NACA64A-204翼型模型,采用升华流动显示技术研究不同吸气量和不同迎角状态下混合层流控制(HLFC)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结合热线方法测量流向速度研究扰动增长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萘升华流动显示技术... 在低湍流度风洞中针对45°后掠角NACA64A-204翼型模型,采用升华流动显示技术研究不同吸气量和不同迎角状态下混合层流控制(HLFC)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结合热线方法测量流向速度研究扰动增长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萘升华流动显示技术适合用来研究HLFC方法对后掠翼转捩的影响,可以直观和准确地表示后掠翼上的转捩位置;在无吸气的情况下,随着迎角从-6°到2°增大,层流区长度先增大后减小;HLFC方法可以显著推迟由横流不稳定触发的转捩;在同一迎角下增加吸气量,可以更有效地减小主要扰动波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流控制 流动稳定性 转捩 萘升华 横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翼型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耿子海 刘双科 +1 位作者 王勋年 张扬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选择NACA0006系列层流翼型作为物理模型,使用FLUENT商用软件计算分析翼型表面压力梯度,结合对翼型后缘做局部优化修形增大顺压梯度范围以及在翼型前缘布置吸气控制单元并配套吸气装置形成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风洞试验中应用红外成像... 选择NACA0006系列层流翼型作为物理模型,使用FLUENT商用软件计算分析翼型表面压力梯度,结合对翼型后缘做局部优化修形增大顺压梯度范围以及在翼型前缘布置吸气控制单元并配套吸气装置形成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风洞试验中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测量翼型表面层流区域,探索研究了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的实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翼型实施混合层流控制减阻技术后,明显增大了翼型表面的层流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翼型 混合层流控制 减阻 红外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掠翼模型混合层流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邓双国 额日其太 聂俊杰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和湍流区的壁面温度差,利用埋入式安装的热电偶测量了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转捩位置和层流区范围。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具有良好的层流控制效果,可以使层流区范围显著扩大。前腔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后腔吸气流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掠翼 混合层流控制 壁温分布 冷却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维边界层的层流控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耕夫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9-524,共6页
根据可压缩黏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壁面冷却和抽吸对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维边界层的层 流控制作用.数值结果证明:壁面冷却对第一模式起稳定作用,对第二模式有不稳定作用;壁 面抽吸对第一、二模式都起稳定作用;直到M_e=7,导致绝... 根据可压缩黏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壁面冷却和抽吸对超音速、高超音速三维边界层的层 流控制作用.数值结果证明:壁面冷却对第一模式起稳定作用,对第二模式有不稳定作用;壁 面抽吸对第一、二模式都起稳定作用;直到M_e=7,导致绝热壁边界层转捩的始终是第一模 式,M_e≥6的冷却壁边界层则是第二模式对转捩起主导作用.壁面冷却能够推迟边界层转 捩,但是和二维边界层相比壁面冷却对高速三维边界层的层流控制作用是很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 高超音速 三维边界层 层流控制 可压缩黏性稳定性理论 壁面冷却 抽吸 旋转圆锥 紧致差分格式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表面气动加热抑制方法——层流控制技术
5
作者 王菲 额日其太 王强 《飞航导弹》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7,共5页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气动热的生成,减少热流向壁面的传递,从而降低飞行器表面温度和热流。由层流控制的机理入手,分析了流动稳定性理论在层流控制中的作用,并列举了目前常用的转捩预测方法。在多种层流控制方法中,重点... 采用边界层流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气动热的生成,减少热流向壁面的传递,从而降低飞行器表面温度和热流。由层流控制的机理入手,分析了流动稳定性理论在层流控制中的作用,并列举了目前常用的转捩预测方法。在多种层流控制方法中,重点介绍了混合层流控制和微尺度粗糙元层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加热 流动稳定性 层流控制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控制技术及对飞行器气动加热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额日其太 王菲 +1 位作者 邓双国 苏沛然 《航空工程进展》 2010年第4期352-355,406,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层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分析了层流控制在飞机减阻和外表面红外隐身方面的作用。在低湍流度风洞中,利用萘升华试验,在NACA64A-204后掠机翼模型上,研究了吸气流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等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研... 本文主要介绍了层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分析了层流控制在飞机减阻和外表面红外隐身方面的作用。在低湍流度风洞中,利用萘升华试验,在NACA64A-204后掠机翼模型上,研究了吸气流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等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可以抑制CF波的成长,吸气流量对层流区的范围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吸气流量增大,层流区范围逐渐增大。利用对称机翼模型,研究了层流控制对气动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流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扩大层流区的范围、减小气动加热、降低表面温度,前腔的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起主导作用,并存在最佳值,吸气流量过大不会进一步改善层流控制效果,吸气流量过小则达不到最好的层流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控制 红外隐身 气动加热 飞机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控制和自然层流机翼可压缩边界层计算和应用
7
作者 唐登斌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44-249,共6页
本文对后掠层流机翼可压缩边界层进行了计算研究。引入新的相似变换形式,避免了Kaups-Cebeci方法在变换中可能出现的奇性,导出了在新的相似变换下的偏微分方程组。对层流控制(LFC)和自然层流(NLF)机翼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层流控制 自然层流 边界层 机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钢150T转炉-3500mm炉卷轧机层流控制冷却系统分析及设计改进
8
作者 魏钢群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20期279-281,共3页
通过对安钢150T转炉-3500mm炉卷轧机液层流控制冷却系统的分析、设计改进,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步伐,提高了轧机的作业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成材率、树立了安钢炉卷产品的形象,为安钢盈利水平的稳步提升,打造一流精品板材基地,提供了强有力... 通过对安钢150T转炉-3500mm炉卷轧机液层流控制冷却系统的分析、设计改进,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步伐,提高了轧机的作业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成材率、树立了安钢炉卷产品的形象,为安钢盈利水平的稳步提升,打造一流精品板材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卷轧机 作业率 成材率 新产品的开发 层流控制冷却系统 设计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鬓型高效.高速层流控制技术实验研究
9
《航空科学技术》 2012年第1期78-78,共1页
完成情况简介:利用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手段,提出一种机翼吸吹气联合减阻控制技术新概念,即通过翼型前缘吸气,延迟边界层转捩发生,扩大层流流动区域,缩小湍流流动区域,翼型后缘微吹气可改变表面粗糙度和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从而... 完成情况简介:利用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手段,提出一种机翼吸吹气联合减阻控制技术新概念,即通过翼型前缘吸气,延迟边界层转捩发生,扩大层流流动区域,缩小湍流流动区域,翼型后缘微吹气可改变表面粗糙度和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从而减小湍流摩擦阻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一种高效高速层流控制激励器,并得到实验的支持。结果表明:吹吸气对二维翼型有一定的减阻效果,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吹吸气控制的机理,并对吹吸气参数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技术 层流控制 实验 超临界 二维翼型 流动区域 减阻效果 边界层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掠翼混合层流控制机制的实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菲 额日其太 +2 位作者 王强 郭辉 苏沛然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8-924,共7页
在低湍流度风洞中针对NACA64A-204翼型后掠翼模型进行混合层流控制(HLFC)实验研究.通过萘升华流动显示技术以及热线测量边界层速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吸气量条件下HLFC对后掠翼转捩位置以及流动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吸气的情况下... 在低湍流度风洞中针对NACA64A-204翼型后掠翼模型进行混合层流控制(HLFC)实验研究.通过萘升华流动显示技术以及热线测量边界层速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吸气量条件下HLFC对后掠翼转捩位置以及流动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吸气的情况下,转捩出现在x/c≈0.4,标准和两倍抽吸量条件下,转捩位置可以达到80%弦长位置(最小压力点下游).HLFC方法可以减弱后掠翼边界层平均流的扭曲,降低扰动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减小不稳定扰动波的能量,延迟转捩获得更大的层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层流控制 流动稳定性 转捩 萘升华 热线
原文传递
翼面吸气混合层流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驰宇 肖志祥 邓一菊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4-954,共11页
本文采用Menter发展的γ-Reθ转捩/湍流模式预测平板和超临界RAE-2822翼型的转捩特性,验证了该转捩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获得网格分布等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某超临界翼型上表面及其前缘结冰时吸气层流控制后的转捩预测,分别获得干... 本文采用Menter发展的γ-Reθ转捩/湍流模式预测平板和超临界RAE-2822翼型的转捩特性,验证了该转捩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获得网格分布等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某超临界翼型上表面及其前缘结冰时吸气层流控制后的转捩预测,分别获得干净和结冰外形下混合层流控制对转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层流控制对干净翼型表面转捩推迟明显,能有效减阻;在结冰情况下,层流控制几乎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模式 吸气 混合层流控制 前缘结冰
原文传递
NASA继续进行超音速层流控制技术试验
12
作者 京京 《国际航空》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46-47,共2页
超音速层流控制(SLFC)技术在NASA所从事的高速飞机研究计划中是一项关键技术。NASA对这项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还在计划进行一项新的试验研究。 NASA的高速飞机研究计划旨在为工业界制造下一代高速民用运输机(HSCT)研究... 超音速层流控制(SLFC)技术在NASA所从事的高速飞机研究计划中是一项关键技术。NASA对这项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还在计划进行一项新的试验研究。 NASA的高速飞机研究计划旨在为工业界制造下一代高速民用运输机(HSCT)研究和发展一些切实可用的技术。超音速层流控制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倘若能掌握这项技术,就能解决高速飞机研究计划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从而使美国的一种300座超音速民用飞机方案能成为颇具市场活力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层流控制 NASA 试验 高速飞机
原文传递
使用微细孔进行层流控制
13
作者 安卫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96年第6期19-19,共1页
使用微细孔进行层流控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飞行测试一种主动式层流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来超音速运输机的气动阻力。NASA同包括波音、洛克韦尔、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等公司在内的大型飞机制造厂商... 使用微细孔进行层流控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飞行测试一种主动式层流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来超音速运输机的气动阻力。NASA同包括波音、洛克韦尔、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等公司在内的大型飞机制造厂商合作,对F—16XL教练机进行了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孔 层流控制 气动阻力 计算流体力学 压气机 超音速运输机 激光加工 民用运输机 试验台 设计标准
原文传递
波音787-9可能采用混合层流控制技术
14
《国际航空》 2010年第8期8-8,共1页
为了降低阻力.波音公司提出在波音787—9加长型上引用混合层流控制(HLFC)技术.同时使其机翼与同系列中的-8型有更好的通用性。如果在波音787—9最终布局上采用这项技术.将是该技术首次应用到大型商用喷气飞机上。
关键词 控制技术 波音公司 层流控制 混合 降低阻力 喷气飞机 通用性 加长型
原文传递
波音787将使用混合层流控制
15
《国际航空》 2011年第7期10-10,共1页
近日.波音公司开始在787-9飞机的上开展混合层流控制试验(HLFC),以降低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阻力。HLFC试验段被安装在ZA003号试验机上.它仅限于垂直尾翼的前缘部分.位于垂尾上部1/4~1/2处,具体是在第三至第七根翼肋之间.高... 近日.波音公司开始在787-9飞机的上开展混合层流控制试验(HLFC),以降低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阻力。HLFC试验段被安装在ZA003号试验机上.它仅限于垂直尾翼的前缘部分.位于垂尾上部1/4~1/2处,具体是在第三至第七根翼肋之间.高频天线的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控制 波音公司 混合 垂直尾翼 控制试验 水平尾翼 高频天线 试验机
原文传递
酒钢不锈钢厂热轧层流冷却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欣荣 《山西冶金》 CAS 2008年第6期23-25,49,共4页
详细介绍了层流冷却设自动控制系统,对预设定模块进行了前馈补偿;考虑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大时滞特性,采用模糊Smith预估器提高了反馈控制的精度。通过系统现场调试结果分析,应用该系统可以将带钢卷取温度的精度控制在±8℃之内,大大... 详细介绍了层流冷却设自动控制系统,对预设定模块进行了前馈补偿;考虑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大时滞特性,采用模糊Smith预估器提高了反馈控制的精度。通过系统现场调试结果分析,应用该系统可以将带钢卷取温度的精度控制在±8℃之内,大大提高了带钢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冷却卷取温度控制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温度控制联合升温仪保暖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雅冰 《医疗装备》 2022年第4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层流温度控制联合升温仪保暖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8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层流温... 目的探讨层流温度控制联合升温仪保暖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8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层流温度控制保暖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升温仪进行保暖护理,比较两组术中各节点[麻醉前(T_(0))、切皮时(T_(1))、缝合时(T_(2))、术毕即刻(T_(3))]体温,记录两组术后苏醒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统计两组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T_(1)~T_(3)各时点的体温均低于T_(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3)各时点的体温与T_(0)比较无明显变化;观察组T_(1)~T_(3)各时点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及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流温度控制联合升温仪保暖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维持患儿术中体温的平稳,加快术后苏醒,预防患儿发生低体温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层流温度控制 升温仪 保暖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观点的混合层流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亚云 郭斌 +3 位作者 刘倩 白俊强 杨体浩 卢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2-1174,共13页
为了合理地在混合层流设计中减小阻力,降低能量消耗,利用吸气控制功率消耗与阻力、吸气速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考虑以吸气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设计方法。该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了自由变形(FFD)参数化方法,紧支型的径向基函数(RBF)动网格... 为了合理地在混合层流设计中减小阻力,降低能量消耗,利用吸气控制功率消耗与阻力、吸气速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考虑以吸气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设计方法。该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了自由变形(FFD)参数化方法,紧支型的径向基函数(RBF)动网格技术,改进的微分进化(DE)算法,以及耦合基于eN转捩预测的RANS流场高精度求解器。针对25°后掠角的跨声速无限展长后掠翼,进行了以阻力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均匀吸气和以功率消耗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分布式吸气的混合层流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基于能量观点的优化结果在雷诺数10×10~6下可以达到均匀吸气的阻力收益,相比初始构型,阻力降低了29. 1%,上下翼面转捩位置分别推迟了18%和15%弦长,功耗降低了1. 7%;而在雷诺数20×10~6状态下,相比初始构型,阻力减小了41. 3%,比均匀吸气阻力优化结果提高了4. 5%,上下翼面转捩位置分别推迟了52%和14%弦长,功耗降低了8. 14%。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能量观点的混合层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优化设计 层流转捩 主动控制 混合层流控制(HLFC) 能量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巷道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邹声华 李孔清 +2 位作者 张登春 曹瑜 丁雨晴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2,共4页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热害已成为了继矿井五大灾害后的又一灾害,高温矿井中掘进工作面的热害最为突出。惯用的加大通风量的方法已无法满足降温要求,而采用空调降温电耗成本又太高,因此,采用绝热方法降温很有必要。运用流体力学...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热害已成为了继矿井五大灾害后的又一灾害,高温矿井中掘进工作面的热害最为突出。惯用的加大通风量的方法已无法满足降温要求,而采用空调降温电耗成本又太高,因此,采用绝热方法降温很有必要。运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理论,在掘进巷道设置主、副巷道以改变巷道的传热结构和风流结构,实现了非人工制冷降温。得出选用性能良好的隔热材料、合理设置副巷道的宽度和对副巷道风流进行层流控制,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的关键,并给出了实现副巷道风流为层流状态的准则判别式及范围,导出了设置隔热板前后的热阻计算公式。唐洞煤矿的实践证明,掘进巷道采用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技术后,局部通风机送入掘进工作面的风流温度降低了2.5℃;单个人体获得的辐射热从得热56 W变成了失热27W;由隔热板、副巷道及围岩形成的复合传热结构的热阻增加了42.64%;主巷道中的风流温度降低了5.5℃。这表明掘进巷道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效果很好,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温矿井 掘进巷道 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技术 层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表面抑制第二模态失稳的最优开孔率和孔半径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涂国华 陈坚强 +2 位作者 袁先旭 杨强 张毅锋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78,共6页
多孔介质、微槽道和超声波吸声材料等可用于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第二模态扰动波。通过声波在无穷长小管道中的传播模型给定多孔介质表面的扰动边界条件,采用时间模式的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多孔介质表面对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对马赫数6... 多孔介质、微槽道和超声波吸声材料等可用于抑制高超声速边界层第二模态扰动波。通过声波在无穷长小管道中的传播模型给定多孔介质表面的扰动边界条件,采用时间模式的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多孔介质表面对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对马赫数6热壁平板边界层的考察表明,多孔介质表面不仅可以大大推迟第二模态扰动波的中性点,还可以大大抑制最不稳定第二模态扰动波的幅值增长率。为了找到最优控制参数,在较广的参数范围内考察了多孔介质表面的开孔率和孔半径对第二模态扰动波幅值增长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开孔率和孔半径沿流向的分布。最后,还考察了基本流的当地非平行性(法向速度)对控制效果和最优控制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表面 线性稳定性 高超声速边界层 转捩 层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