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次尿铜比值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意义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陆怡 王晓红 +1 位作者 朱启镕 王建设 《肝脏》 2007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次尿铜比值测定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正常儿童24小时内多次尿标本的铜肌酐(Cu/Cr)、铜/锌(Cu/Zn)比值,了解其稳定性;收集15例肝病患儿(其中2例WD)的晨尿和24h尿,研究单次尿Cu/Cr、Cu/Z... 目的探讨单次尿铜比值测定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测定正常儿童24小时内多次尿标本的铜肌酐(Cu/Cr)、铜/锌(Cu/Zn)比值,了解其稳定性;收集15例肝病患儿(其中2例WD)的晨尿和24h尿,研究单次尿Cu/Cr、Cu/Zn值与24h尿铜相关性;测定9例初发WD患儿和22例其它肝病患儿的单次尿铜比值和24h尿铜,研究其诊断儿童肝病中的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例正常儿童24h内尿Cu/Cr值和Cu/Zn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5%、9.3%。单次尿Cu/Cr值和Cu/Zn值与24h尿铜的相关系数分别0.767和0.891(P<0.001)。24h尿铜定量诊断WD的敏感度55.5%、特异度77.3%;晨尿Cu/Zn值的敏感度77.8%、特异度86.4%。结论单次尿铜比值1d内波动小,尿Cu/Zn值与24h尿铜定量相关性好,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可望代替24h尿铜定量用于WD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24h尿铜定量 尿铜/锌比值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晨尿铜/锌比值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研究
2
作者 陆怡 刘晓青 +2 位作者 王晓红 颜崇淮 王建设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晨尿铜/锌比值用于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晨尿和24h尿液标本。依据WD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分为WD组和排除WD组。铜、锌浓... 目的探讨晨尿铜/锌比值用于诊断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晨尿和24h尿液标本。依据WD诊断标准和随访结果分为WD组和排除WD组。铜、锌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WD组和排除WD组晨尿铜/锌比值与24h尿铜等指标行相关性检验。对WD组晨尿铜/锌比值、24h尿铜及24h尿铜/锌比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研究期间WD组和排除WD组分别纳入24例和64例。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的相关性较好(r=0.840,P=0.000)。WD组的24h尿铜、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锌比值中位数分别为87.1μg、0.370和0.394,排除WD组上述指标中位数分别为24.2μg、0.051和0.0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两组24h尿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尿铜、晨尿铜/锌比值和24h尿铜/锌比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0.953和0.911,其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50.8、0.17μg和0.12,取该界值时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93.7%,86.4%、92.2%和86.4%、85.9%。晨尿铜/锌比值取0.2时诊断W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5.3%。结论晨尿铜/锌比值与24h尿铜相关性好,诊断WD患儿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望成为WD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24 h尿铜 尿铜锌比值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尿铜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周香雪 李洵桦 +1 位作者 梁秀龄 陈红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研究24h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WD患者85例,其中初诊34例,复诊51例;对照组20例。初诊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24h尿铜、血清铜、脑脊液铜。使用青霉胺治疗后,每个月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尿铜。分析... 目的研究24h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WD患者85例,其中初诊34例,复诊51例;对照组20例。初诊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24h尿铜、血清铜、脑脊液铜。使用青霉胺治疗后,每个月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尿铜。分析尿铜意义。结果未经治疗患者尿铜高于正常对照,肝型患者尿铜高于脑型患者。尿铜与神经症状评分无相关性。使用青霉胺治疗后,WD患者尿铜增加。单个患者尿铜量与青霉胺剂量呈正相关。出现症状加重的患者的尿铜量低于未加重患者。尿铜量随治疗时程逐渐降低。结论24h尿铜对于WD的诊断、临床分型有一定提示作用,可以反映青霉胺疗效和治疗时程。但不能反映神经症状严重程度。尿铜排出困难与青霉胺治疗导致神经症状加重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尿铜 青霉胺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英才 邓碧坚 支李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529-4530,共2页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30 mg/24h);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和RBP水平。结果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RB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DN组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DN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90.51%,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早期DN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铜蓝蛋白 尿病肾病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在青少年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罗飞宏 沈水仙 +6 位作者 方京冲 徐虹 刘豫阳 支涤静 方昕 冯志明 张哓凤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1-504,共4页
目的 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参照 ,对比检测尿铜蓝蛋白的排泄情况 ,以了解其在青少年 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肾病综合征对照 2 1例 ,正常青少年对照 6 0例 ,收集 2 4h尿液。放免法测定... 目的 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参照 ,对比检测尿铜蓝蛋白的排泄情况 ,以了解其在青少年 1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肾病综合征对照 2 1例 ,正常青少年对照 6 0例 ,收集 2 4h尿液。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ELISA法测定尿铜蓝蛋白。结果 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组尿微量白蛋白、铜蓝蛋白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加 (P <0 .0 5 ) ,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异常者占 4 7.5 % ,尿微量白蛋白异常者占 10 % ,尿铜蓝蛋白随病程增高的幅度大于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幅度。尿铜蓝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HbA1c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铜蓝蛋白可能是反映青少年 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更为灵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肾病 尿铜蓝蛋白 青少年 早期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二巯丁二酸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尿铜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杨任民 江停战 陈卫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3-85,共3页
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0~37岁(平均20±6.4岁)。口服二巯丁二酸(DMSA)70mg/kg.d,观察8周,结果表明:7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95%。疗前与... 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0~37岁(平均20±6.4岁)。口服二巯丁二酸(DMSA)70mg/kg.d,观察8周,结果表明:7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达95%。疗前与疗后1~8周24h尿铜比较,结果显示:疗后各周及疗后总平均尿铜值均显著高于疗前。其尿排铜增高与临床疗效相一致。治疗期6例出现齿龈出血、皮下瘀斑外,未见其他副反应。说明DMSA是治疗HLD的一种较理想的驱铜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二巯丁二酸 24h尿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铜蓝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高芳堃 魏洁 +3 位作者 陈仁涉 迟家敏 李明 王葛英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5-375,共1页
关键词 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尿铜蓝蛋白 测定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病人血铜尿铜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邓世林 李新凤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5-406,共2页
关键词 WILSON病 尿铜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霉胺、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乃忠 姚景莉 +2 位作者 吕传真 夏蓓莉 陈秀珍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43-346,共4页
比较青霉胺及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的作用。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患者的 24 h尿铜排泄量,资料分析采用 X2检验及 t检验。结果: 69例用青霉胺及锌剂治疗的 HLD患者,青霉胺治疗组... 比较青霉胺及锌剂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疗效及对尿铜排泄的作用。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患者的 24 h尿铜排泄量,资料分析采用 X2检验及 t检验。结果: 69例用青霉胺及锌剂治疗的 HLD患者,青霉胺治疗组疗程为 10.25± 3.84 a,有效率为 94.2%。锌剂治疗组疗程为 3.62± 0.94 a,有效率为 58.8%。治疗同期的尿铜排泄量青霉胺组明显高于锌剂组(P<0.01)。结论:青霉胺疗效明显优于锌剂,青霉胺较锌剂更能有效地驱除造成组织损害的体内已蓄积的过量游离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青霉胺 尿铜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s病患者亲体部分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峰 成峰 +7 位作者 王学浩 李相成 孙连宝 李君 李国强 钱晓峰 汤琪云 夏永祥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 目的 总结Wilson’s病患者亲体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血清铜蓝蛋白及尿铜水平的恢复情况。方法 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3年 11月我院为 2 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术 ,均并发终末期肝硬变 ,其中 3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术前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12 4 .8± 2 2 .8)mg/L和 (15 2 4 .8± 32 8.6 ) μg/ 2 4h ,其中行活体部分肝移植 2 2例 ,全肝移植 4例 ,亲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为 (2 30 .4± 2 9.6 )mg/L ,尿铜水平均 <5 0μg/ 2 4h。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全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32 0 .2±36 .8)mg/L、(380 .4± 4 5 .6 )mg/L、(36 0 .5± 37.6 )mg/L、(35 6 .2± 2 7.6 )mg/L和 (2 4 0 .4± 2 2 .8) μg/ 2 4h、(86 .5± 10 .6 ) μg/ 2 4h、(5 4 .2± 6 .8) μg/ 2 4h及 (46 .8± 3.4 ) μg/ 2 4h ;亲体肝移植患者术后 1、3、6及 12个月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分别为 (2 16 .8± 2 0 .4 )mg/L、(2 4 8.5± 32 .6 )mg/L、(2 85 .4± 4 4 .3)mg/L、(2 6 0 .2± 36 .6 )mg/L和(380 .8± 37.6 ) μg/ 2 4h、(15 0 .6± 2 4 .5 ) μg/ 2 4h、(75 .5± 9.6 ) μg/ 2 4h及 (6 0 .3± 5 .8) μg/ 2 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s病 亲体部分 肝移植 全肝移植术 血清 蓝蛋白 尿铜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尿铜的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宪伟 徐静茹 曹波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27-329,共3页
目的:评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尿铜。方法:将尿液标本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使用JY ULTIMA-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波长324.754 nm下测定尿铜标本。结果:1个月内对3个浓度水平的尿铜标本各检测分批,每批重... 目的:评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尿铜。方法:将尿液标本用去离子水稀释5倍,使用JY ULTIMA-2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波长324.754 nm下测定尿铜标本。结果:1个月内对3个浓度水平的尿铜标本各检测分批,每批重复测定3次。批内CV 4.2%~4.6%,批间CV 4.8%~5.0%,总CV 4.6%~4.9%,方法的精密度1.57%~1.66%,回收率97.4%~98.8%,尿铜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结论:ICP-AES检测尿铜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可作为检测尿铜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尿铜 方法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晓芳 秦文华 耿琪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9-10,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尿铜比正常人高,其兄弟姐妹患该病的几率也非常大。结论:应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和尿铜的分析,并对其兄弟姐妹做尿铜分析以发现早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尿铜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尿铜标本留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云 刘芝修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3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留取24h尿铜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的24h尿标本均分为3份,作为1、2、3组,1组为添加了防腐剂的混匀尿,2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混匀尿,3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尿沉渣,分别测定尿铜值。结果尿铜测定值,1组与2组比较... 目的探讨留取24h尿铜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的24h尿标本均分为3份,作为1、2、3组,1组为添加了防腐剂的混匀尿,2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混匀尿,3组为未添加防腐剂的尿沉渣,分别测定尿铜值。结果尿铜测定值,1组与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与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添加防腐剂对尿铜检测值无显著性影响,采用尿沉渣法可使测量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铜 尿标本 留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及白蛋白的影响
14
作者 杨叶虹 方京冲 +5 位作者 姜文宇 谢洁怡 李吟遒 史虹莉 杨永年 朱禧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目的 评价苯那普利对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影响。 方法  8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控制血压组和苯那普利组。记录及测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 目的 评价苯那普利对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影响。 方法  8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控制血压组和苯那普利组。记录及测定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尿素氮、肌酐、尿酸、血脂、血白蛋白 ,并留取晨尿测定铜蓝蛋白、白蛋白及肌酐 (Cr) ,随访 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 ,比较尿Alb/Cr及尿Cp/Cr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控制血压组及苯那普利组尿Alb/Cr和尿Cp/Cr水平均下降 ,苯那普利组尿Cp/Cr下降较控制血压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可降低尿Cp/Cr及尿Alb/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2型糖尿 尿铜蓝蛋白 尿白蛋白 血压控制 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的变化比较
15
作者 高芳堃 魏洁 +4 位作者 陈仁涉 鲍利民 吴伟 高欣 王葛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59,共3页
了解血管损伤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评价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及尿白蛋白水平。结果 10 7例正常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5 2 .98± 32 .89ng min ,尿白... 了解血管损伤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评价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及尿白蛋白水平。结果 10 7例正常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5 2 .98± 32 .89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7.13± 2 .2 9μg min ;4 5例高血压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94 .0 1± 6 9.5 0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10 .4 2± 8.19μg min ;112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为 131.92± 10 3.6 4ng min ,尿白蛋白排泄率为 18.6 9± 2 7.30 μg min。对以上资料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尿铜蓝蛋白排泄率在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比高血压患者尿铜蓝蛋白排泄率更高。高血压、糖尿病常伴有肾小球血管内膜损伤 ,因肾小管基底膜电荷改变 ,网孔变大 ,使带电荷铜蓝蛋白经该处大量逸出。提示尿铜蓝蛋白排泄率对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高血压 尿 尿铜蓝蛋白排泄率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尿白蛋白 血管内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铜的恒电流计时电位溶出法测定
16
作者 陈阳 王俭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30-530,534,共2页
关键词 尿铜 恒电流计量电位溶出法 测定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及白蛋白的因素(摘要)
17
作者 杨叶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2-262,共1页
目的 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CP)及尿白蛋白(AIb)的因素。方法 记录及测定10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jc、空腹胰岛素、尿素氮、肌酐(Cr)... 目的 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CP)及尿白蛋白(AIb)的因素。方法 记录及测定10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jc、空腹胰岛素、尿素氮、肌酐(Cr)、尿酸、血脂、血AIb,并留取晨尿测定CP、AIb及Cr,对尿AIb/Cr、尿CP/Cr与以上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部分患者分人控制血糖组、控制血压组或对照组,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比较尿AIb/Cr及尿CP/Cr的变化。结果 尿AIb/Cr与血白蛋白、血Cr、尿酸、收缩压、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相关(P<0.05)。尿CP/Cr与血Alb、收缩压、空腹血糖、HbAjc。等因素相关(P<0.05)。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可降低尿AIb/Cr及尿CP/Cr。结论 尿AIb/Cr及尿CP/Cr均受到糖代谢、脂质代谢、血压及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患者 2型糖尿 尿铜 AI 蓝蛋白 B/C 因素 复查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褪色法测定尿铜
18
作者 付煜荣 甄攀 郭春燕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2-13,共2页
本文利用铜(Ⅱ)催化H_2O_2氧化甲基橙褪色的原理,测定了尿铜含量,线性范围0~2.0μg/50ml,回收率为97.7%。另外,本文尿样预处理采用HNO_3-H_2O_2湿法消化法,消化后配成的溶液呈弱酸性,便于将酸度调节到本文条件下进行试验。而H_2SO_4-H... 本文利用铜(Ⅱ)催化H_2O_2氧化甲基橙褪色的原理,测定了尿铜含量,线性范围0~2.0μg/50ml,回收率为97.7%。另外,本文尿样预处理采用HNO_3-H_2O_2湿法消化法,消化后配成的溶液呈弱酸性,便于将酸度调节到本文条件下进行试验。而H_2SO_4-HNO_3或HNO_3-HClO_4体系消化后,溶液仍会大量难挥发的H_2SO_4或HClO_4,呈强酸性。不利于在非强酸性条件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褪色 尿铜 HNO3-H2O2 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白蛋白片段、尿铜兰蛋白联合检测对高血压肾病超早期诊断的意义
19
作者 曲旭亮 王波涛 綦颂妮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18-420,共3页
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白蛋白片段(UFA)、铜兰蛋白(CP)共检测高血压病人624例,健康人360例,LIMA阳性率分别是20.99%、4.44%,UAF的阳性率分别是39.90%、5.55%,CP阳性率分别是32.37%、3.89%,高血压病人UAF、CP联... 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白蛋白片段(UFA)、铜兰蛋白(CP)共检测高血压病人624例,健康人360例,LIMA阳性率分别是20.99%、4.44%,UAF的阳性率分别是39.90%、5.55%,CP阳性率分别是32.37%、3.89%,高血压病人UAF、CP联合阳性率50.96%。1年随访UMA阴性,UAF、CP阳性病人18.89%转为UMA阳性。结果表明UAF、CP可作为高血压肾病超早期诊断的临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白蛋白片段 尿铜兰蛋白 高血压肾病 诊断 超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学、尿铜指标、精神神经症状、中医证型变化与疗程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宏 张娟 +2 位作者 王云宝 王谢 马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运用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析排铜期间血清学、尿铜指标的变化与疗程的相关性,探讨中药联合驱铜治疗最适宜的疗程。方法纳入8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二巯丙磺酸钠联合中药综合排铜治疗8个疗程... 目的运用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析排铜期间血清学、尿铜指标的变化与疗程的相关性,探讨中药联合驱铜治疗最适宜的疗程。方法纳入8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二巯丙磺酸钠联合中药综合排铜治疗8个疗程,分别于疗程开始前、第2、4、6、8疗程结束后复查患者血清、24 h尿排铜指标,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及运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精神神经症状评估,分析每位患者排铜期间血清学及24 h尿铜变化,中医证型及精神神经症状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联合驱铜治疗最适宜的疗程。结果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第4疗程至第6疗程,患者NEU及PLT较前均有所下降,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疗程,患者NEU及PLT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第2、4、6、8疗程ALT、AST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同时,患者ALB水平在排铜各疗程期间较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在排铜治疗第2、4、6、8疗程后改良Young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以第2、4、6个疗程改善作用更为显著(P<0.05)。患者24 h尿排铜量于第6疗程达到高峰值(P<0.01),后至第8疗程逐渐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时间延长,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患者数量较前减少,肝风内动证、肝肾不足证及脾肾阳虚证患者数量较前增多。结论补肾活血化浊中药联合驱铜治疗以第4~6疗程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化浊中药 治疗 血清学 24 h尿铜 疗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