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1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6,共15页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陆坡地貌演化研究新方法。【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陆坡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根据13个层序的沉积构型时—空演化规律反演古陆坡地貌演化特征。【结果】研究区中新世至今的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1中,地貌演化受大型三角洲进积驱动,研究区由深海平原演化为陆坡,地貌始终为非限制型。阶段2中,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先后经历了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填平补齐主导的演化过程,地貌由限制型、半限制型演变为现今的非限制型。逆冲断层期,泥底辟强度有限,地貌形态受控于断层活动,研究区处于重力滑动体系的远缘逆冲构造区。泥底辟期,底辟强度大幅增强,具备了独立改造地貌格局的能力,研究区由逆冲构造区向泥底辟构造区转化。【结论】重力滑动体系由沉积作用驱动,表现出与沉积相类似的空间组合与演化特征。平面上相邻的伸展、泥底辟、逆冲构造区存在成因关联,与具有排序特征的沉积相类似。因此,研究区两期构造活动的叠合关系指示了陆坡向海推进的过程。综上,典型深水研究区沉积构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陆坡古地貌演化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深水沉积构型 地貌演化 层序 陆坡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中新统深水浊流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高云峰 范廷恩 +6 位作者 蔡文涛 王夏斌 乐靖 卜范青 陈飞 马良涛 何荣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I0001,共17页
基于取心、测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研究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中新统深水浊流沉积地震响应特征、发育演化过程、沉积模式、储层品质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q1和Sq2)、6个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浊积水道... 基于取心、测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研究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中新统深水浊流沉积地震响应特征、发育演化过程、沉积模式、储层品质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q1和Sq2)、6个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浊积水道、天然堤、溢岸沉积、决口扇及末端扇5种浊积单元;中新世海平面强烈下降阶段的低水位期,从深海盆地逐渐向大陆坡下部过渡,发育浊积水道末端扇体、半限制—非限制性高弯度浊积水道、限制性浊积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储层为中孔、中高渗物性特征,但砂体规模、砂泥比和横向连续性总体上逐渐变差;中新世,全球冰期气候、强烈构造抬升、海平面不断下降,总体上控制浊流作用的强弱及沉积特征的变化;局部古地貌进一步影响浊流沉积相带分布、规模和形态;目的层段成岩作用弱,沉积条件是影响储层品质的主要因素。该结果为西非深水浊流沉积砂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流沉积 地震沉积 演化特征 储层品质 主控因素 中新统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81
3
作者 邓荣敬 邓运华 +1 位作者 于水 侯读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5-762,共8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该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主要成果及其主要地质资料,研究其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和油气富集规律。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包括裂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该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主要成果及其主要地质资料,研究其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和油气富集规律。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包括裂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盆地形成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裂解和南大西洋、赤道大西洋张开有关。始新世以来长期海退形成了现今的尼日尔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阿卡塔组、阿格巴达组和贝宁组3个岩性地层单元。三角洲前积推进过程中,在大陆边缘重力作用下,自北向南形成了尼日尔三角洲伸展构造区、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深水区的大型底辟—逆冲构造圈闭和陆地—浅海伸展构造区的深层大型断块圈闭、断鼻构造圈闭、构造翼部大型的岩性圈闭是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今后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勘探开发成果 石油地质 构造沉积带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研究——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55
4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4 位作者 王星 路瑶 万琼华 张佳佳 张义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520,共11页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世界油气行业的重点关注。目前,针对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划分方案还不完善,并且缺乏对不同级次水道... 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世界油气行业的重点关注。目前,针对浊积水道体系构型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表现为:①已有的构型级次划分方案还不完善,并且缺乏对不同级次水道单元的明确定义;②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极少涉及单一微相及其内部规模;③已有的构型模式研究远未达到定量或半定量程度。相比国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尚处在探索阶段,科学成果甚少。为此,笔者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利用丰富的高品质资料,开展了浊积水道体系的定量—半定量构型模式研究。研究表明,浊积水道体系的构型单元可划分为7级,其中3~5构型单元分别为:单一水道、水道复合体、水道复合体组合。单一水道的宽深之间呈正相关对数关系,内部砂体以垂向加积形式分布于轴部。依据岩石相垂向充填特征,单一水道可分为4类,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具有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依据外部形态与边界特征,水道复合体组合可分为限制性与非限制性2类,其内部的水道复合体具有5种分布样式。水道复合体的宽深之间整体呈正相关幂函数关系,但在弯曲段和顺直段的规律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浊积水道体系的地质理论,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水道 构型模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充填样式 定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田A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 被引量:23
5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3 位作者 王星 万琼华 张佳佳 张文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2,共9页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了海底扇储层的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原生孔隙发育,所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弱,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因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可将研究区储层的岩石相分为交错层理细砂岩、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块状中-细砂岩等6类。从微观上看,岩石颗粒的分选和杂基含量分别控制着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储集能力与渗流能力,而粒度中值对于储层孔渗的影响则较小,这一特点导致不同岩石相、不同沉积相之间的储层质量变化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从宏观上看,层序主要通过控制不同沉积相的时空分布以及同类沉积相内部的岩石相组合来影响储层质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层序 储层质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2 位作者 黄志超 任亚红 张莲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区层序演化模式:低位体系域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海侵高位体系域深海泥质发育。以层序为格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识别出两类叠加地震相样式: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 层序地层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7
7
作者 侯高文 刘和甫 左胜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78,共5页
尼日尔三角洲的形成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白垩纪初期,尼日尔三角洲雏形初具,伴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热隆起为第三系有机质转化提供了热源;晚期的古新世—始新世,尼日尔三角洲基本定型,生长断层大量发育,并伴生大量的滚动背斜。滚... 尼日尔三角洲的形成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白垩纪初期,尼日尔三角洲雏形初具,伴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热隆起为第三系有机质转化提供了热源;晚期的古新世—始新世,尼日尔三角洲基本定型,生长断层大量发育,并伴生大量的滚动背斜。滚动背斜基本分为4种:1)简单滚动背斜;2)由两条或多条生长断层与主控断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3)由一条或多条反向(北倾)断层与主控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4)由于页岩向上隆起、造成滚动背斜顶部崩塌而形成的构造。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多与生长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有关,且发育有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继承性发育的巨厚三角洲沉积、良好的生烃条件、稳定发育的储层和盖层及作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断层等是尼日尔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控制因素 构造油藏 尼日尔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新生代褶皱作用及相关的油气圈闭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书平 王春修 +2 位作者 肖华 张兰英 韩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5-363,共9页
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区,褶皱构造在其油气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尼日尔三角洲的石油勘探资料,分析了褶皱的成因类型及不同类型褶皱的时序关系。尼日尔三角洲从陆上到海上可以划分为伸展带、过渡带和挤压带等三个... 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区,褶皱构造在其油气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尼日尔三角洲的石油勘探资料,分析了褶皱的成因类型及不同类型褶皱的时序关系。尼日尔三角洲从陆上到海上可以划分为伸展带、过渡带和挤压带等三个构造带,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重力滑动构造体系。伸展带以逆牵引滚动背斜为特征,以背斜型圈闭为主,断块圈闭和岩性-地层圈闭为辅;过渡带为泥底辟相关的披覆褶皱,以背斜型圈闭为主,伴生泥底辟肩部和之间的砂岩尖灭圈闭;前缘挤压带发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发育背斜和断背斜圈闭,背斜肩部和背斜之间发育砂岩尖灭圈闭。褶皱时间分别始于始新世、中新世以及中中新世—上新世。褶皱作用引起的地层剖面的缩短平衡了伸展作用引起的剖面的伸长。尼日尔三角洲与褶皱相关的圈闭,包括背斜、砂岩透镜体等富集了尼日尔三角洲绝大部分的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重力滑动 褶皱 圈闭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的沉积-构造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苏玉山 王桐 +5 位作者 李程 张光亚 赵岩 李曰俊 赵巍 赵甜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38-1256,共19页
尼日尔三角洲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由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形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它发育于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的中、西非裂谷系和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交汇部位,主体位于大西洋洋壳之上,部分位于非洲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尼日尔三角洲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由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形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它发育于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的中、西非裂谷系和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交汇部位,主体位于大西洋洋壳之上,部分位于非洲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中、西非中生代裂谷系通过控制贝努埃-尼日尔河系的发育,间接控制三角洲的形成演化。尼日尔三角洲是一个进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进积三角洲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依次是海相页岩(Akata组)、近海三角洲相砂岩-页岩互层(Agbada组)和陆相冲积砂岩(Benin组)。三个岩石地层单位均规律性穿时,向洋方向变新。尼日尔三角洲层序中发育一大型重力滑动构造。该重力滑动构造的主滑脱面位于Akata海相页岩中,可以划分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区和后缘拉张伸展构造变形区。挤压构造变形区发育褶皱冲断带,伸展构造变形区发育堑垒构造,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发育滑脱褶皱。尼日尔三角洲的重力构造伴生有广泛发育的泥构造。重力动构造的形成可能与新生代喀麦隆火山带(Cameroon volcanic line)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进积三角洲 重力滑动构造 泥构造 贝努埃-尼日尔河系 东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 中非裂谷系 西非裂谷系 冈瓦纳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以尼日尔三角洲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1 位作者 徐强 黄志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6-853,共8页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 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差异较大,但基本沉积单元是相同的,均由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深水水道和朵体组成。②尽管不同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所发育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基本相同,但由于重力流供给、海底地形、陆坡均衡面以及可容空间和沉积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以及沉积体系叠置样式存在较大的差异。③进行深水沉积单元的识别和表征研究的同时,应加强深水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某种深水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深水 重力流 沉积单元 沉积体系 尼日尔三角洲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与尼日尔三角洲、坎波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晓明 于水 +2 位作者 骆宗强 康洪全 聂志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4,共7页
坎波斯盆地、尼日尔三角洲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这3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其不同之处表现在:①坎波斯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均只有一期裂谷,西北大陆架各盆地均有多期裂谷,这种多期裂谷使得西北大陆架的油气主要... 坎波斯盆地、尼日尔三角洲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这3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其不同之处表现在:①坎波斯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均只有一期裂谷,西北大陆架各盆地均有多期裂谷,这种多期裂谷使得西北大陆架的油气主要富集在裂谷层系中,而前两者主要分布在漂移层序;②由于烃源岩生烃性质不同,导致不同盆地油气分布特征有差异,前两者油多气少,而西北大陆架富气贫油;③三者油气分布主控因素不同,坎波斯盆地油气藏分布主要与浊积岩和盐岩运动有关,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藏分布与同生断层有关,西北大陆架油气分布则主要受构造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石油地质特征对比 坎波斯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水道砂体的沉积构成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鹏飞 李丹 +1 位作者 杨香华 赵晓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7,共10页
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尼日利亚主要的油气勘探区。研究区K油田位于尼日尓三角洲前缘深水区,其A油藏储集砂体为重力流水道及其伴生的天然堤和决口扇,其中重力流水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可达24.21%,平均渗透率可达1.41... 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尼日利亚主要的油气勘探区。研究区K油田位于尼日尓三角洲前缘深水区,其A油藏储集砂体为重力流水道及其伴生的天然堤和决口扇,其中重力流水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可达24.21%,平均渗透率可达1.413μm2。三角洲前缘深水区的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决口扇分别对应钟型-箱型、指状与漏斗型测井相,其地震几何形态特征和成因标志典型,空间配置关系明确。重力流水道砂体在空间上具有侧向和沿古水流方向迁移特征,使得其平面上呈现出弯曲的条带状;重力流水道复合体由多个正韵律水道砂层叠置而成,水道轴部主要由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水道边缘砂泥互层。地震剖面上,水道下切较深,具有典型冲刷充填几何形态,其内部发育强振幅叠瓦状、波状反射构造;重力流水道两侧的天然堤与决口扇呈楔状或丘状,地貌上略高于重力流水道。上述重力流水道及共生的成因相构成一个内部结构清晰且成因构成单元完整的重力流水道体系,可以作为大陆边缘三角洲前缘深水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K油田 重力流水道砂体 沉积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盆地原油族群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军 钟宁宁 +5 位作者 邓运华 康洪全 孙玉梅 朱顺玲 戴娜 黄小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4,共8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M区块3口钻井的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盆地超深水区具有正常原油和经历了生物降解的重质原油2种类型,原油可能来源于以海洋有机质输入为主、沉积于还原—弱氧化条件下的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超深水区M区块3口钻井的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盆地超深水区具有正常原油和经历了生物降解的重质原油2种类型,原油可能来源于以海洋有机质输入为主、沉积于还原—弱氧化条件下的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岩。根据尼日尔三角洲全盆地137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果,基于生源输入和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性,重新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原油族群划分为3类:陆源原油、海相原油和混合生源原油,并指出了各族群原油的分布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超深水区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族群划分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的二元结构特征及层序划分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振奇 李士涛 +1 位作者 于水 张尚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49-1157,共9页
本文根据测井曲线及地震相特征,建立了深水层序界面划分的5种判别标准,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地层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根据深水沉积自身沉积旋回所具有的二元结构特征及三角洲与陆架区相对海平面变化... 本文根据测井曲线及地震相特征,建立了深水层序界面划分的5种判别标准,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地层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根据深水沉积自身沉积旋回所具有的二元结构特征及三角洲与陆架区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将经典的三分体系域划分为二分体系域:异地沉积体系域和原地沉积体系域。其中,异地沉积体系域从基准面下降开始—海侵早期,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沉积、浊积扇);原地沉积体系域从海侵中、晚期—基准面上升最大位置结束,主要以原地沉降的泥质披覆沉积为主。本文分析了层序发育的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气候条件、海平面变化、构造抬升、沉积物供给、大陆架宽窄等共同制约了研究区深水沉积层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层序地层 二元结构 异地沉积体系域 原地沉积体系域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逆冲构造区海底扇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4 位作者 张佳佳 胡光义 夏钦禹 范洪军 王南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勘探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复杂的海底扇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逆冲相关地貌对海底扇宏观分布的影响,但对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海底扇分布及空间演化规律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 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勘探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复杂的海底扇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逆冲相关地貌对海底扇宏观分布的影响,但对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海底扇分布及空间演化规律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综合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陆坡逆冲构造区的海底扇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上中新统—第四系)可依据地层超覆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在其内部共识别出了块体搬运沉积、水道沉积及朵叶沉积3类海底扇沉积单元。垂向上,海底扇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海退域;而在平面上,受控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差异古地貌特征,海底扇可表现出复杂的分布演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海底扇的沉积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均衡陆坡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未开始活动,陆坡地貌相对平缓,其对海底扇的限制性较弱,此时海底扇体系主要由高弯度条带状水道组成,发育于研究区中部;(2)逆冲断层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向深水区强烈挤压,在其上盘处形成微盆地,阻止了重力流的搬运,形成大型连片状的复合朵叶;(3)泥底辟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活动减弱,并在核部伴随有向上的泥底辟作用,此时在研究区中部发育泥底辟背斜,而在其东西两侧发育顺陆坡倾向的微盆地,大量的重力流沉积物沿这些纵向微盆地沉积过路,形成东西分异的海底扇水道-朵叶复合体;(4)沉积填平补齐阶段,该阶段逆冲活动基本停止,陆坡地貌逐渐趋于均衡,此时研究区内均匀发育低弯度条带状的水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逆冲断层 海底扇 沉积演化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及构造控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磊 王英民 +1 位作者 张莲美 黄志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3-650,共8页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层...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层序边界表现为微盆地边缘上超不整合面或重力流对下伏地层的侵蚀不整合;逆冲构造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共同控制了重力流可容空间和沉积充填样式;沉积垂向演化以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深海披覆泥或浊积扇-深海披覆泥为特征.在充分考虑构造隆升和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一微盆地和多个微盆地的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坡脚逆冲带 生长地层 构造控制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东部斜向背斜形成演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永河 李雪松 +3 位作者 刘志达 胡光义 范廷恩 高云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61,共11页
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东部M区块AE斜向背斜的形成机制和生长过程及其伴生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中新世中后期的H4—H6地层沉积时期为初始褶皱逆冲阶段,AE背斜区为斜向伸展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其成因... 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东部M区块AE斜向背斜的形成机制和生长过程及其伴生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中新世中后期的H4—H6地层沉积时期为初始褶皱逆冲阶段,AE背斜区为斜向伸展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其成因主要是局部的初始差异褶皱逆冲作用下形成的斜向伸展变换构造。该时期的差异滑动也控制了撕裂断层的形成。在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的H1—H4地层沉积时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下的收缩变形强度差异导致先存伸展半地堑发生斜向构造反转而形成背斜,背斜在持续生长过程中规模逐渐变大,顶部也逐渐发生迁移。形成的断裂系统有差异逆冲伴生的少量撕裂正断层和由背斜翼部斜坡倾角诱导重力驱动的多米诺正断层。在更新世到全新世的H0—H1地层沉积时期,背斜生长停止,进入后褶皱逆冲演化阶段,局部重力回返垮塌、局部差异滑动与再活动的先存正反转断层耦合控制共轭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斜向背斜的反转成因机制及相关断裂系统演化的研究可为揭示其油气富集和油水分布规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东部 重力滑动 差异收缩变形 斜向背斜 断裂系统 构造反转 古近系 新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变形与形成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一欣 王涛 +3 位作者 陈占坤 苏玉山 张纪新 吴世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5-1439,1474,共6页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塔组 泥底辟 断层 里奥-德雷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与南海北部陆坡地貌及沉积样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荣福 张莲美 +1 位作者 王英民 李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3,共5页
利用地震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与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的地貌特征及沉积样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缺少大套塑性泥岩层和物源供给相对较弱是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未形成大量重力逆冲褶皱的主要原因;两地区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勘探... 利用地震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与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的地貌特征及沉积样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缺少大套塑性泥岩层和物源供给相对较弱是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未形成大量重力逆冲褶皱的主要原因;两地区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勘探目标不同,尼日尔三角洲陆坡深水区应以构造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而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应以隐蔽性圈闭勘探为主;陆坡沉积层序演化模式以低位体系域和水进—高位体系域为特征,该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寻找储层及储盖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储层预测及储盖组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陆坡 重力逆冲构造 重力流 层序地层 南海北部 尼日尔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逆冲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3 位作者 张佳佳 胡光义 王南溯 黄梅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6,共12页
关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深水区的逆冲构造,其逆冲背景下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古地貌变迁特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了3个关键界面和4种构造样式,将新生界划分为3个超... 关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深水区的逆冲构造,其逆冲背景下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古地貌变迁特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了3个关键界面和4种构造样式,将新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进一步分析了SSQ_1超层序内部的泥岩滑脱面;厘定了中新统逆冲构造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内的地貌特征。形成于构造活动期的超层序(SSQ_3)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和披覆沉积所主控,对应3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①逆冲断层主控阶段。在重力滑脱作用下,逆冲断层沿不同深度滑脱面发育,所产生的位移差导致构造变换带内地层受到剪切应力而发育撕裂断层,其走向与逆冲断层近垂直;剪切破裂面的存在使地层抗应力强度大幅降低,在地层超压作用下,构造变换带内沿撕裂断层发育泥底辟褶皱;顺陆坡倾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物受到逆冲相关褶皱阻挡而发生沉积,导致重力流岩性圈闭集中分布于逆冲断层上盘的地貌低部位。②泥底辟主控阶段。在差异负荷作用下,塑性超压泥岩向逆冲相关褶皱与撕裂断层相关褶皱核部集中,形成大型滑脱褶皱;泥岩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由不同深度滑脱面所限定的地层单元内;滑脱褶皱的存在使其两侧形成了沿陆坡倾向展布的地貌低部位,并成为重力流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③构造平静阶段。构造活动明显减弱,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地貌逐渐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深水 层序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