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诗学视域下双雪涛小说结构探究
1
作者 伍丹 吴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92-99,共8页
从文化诗学的独特视域深入剖析双雪涛小说的结构及其深层意义。双雪涛“东北之子”与“失落东北的逃离者”并举的文化身份使其叙事脱离了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分裂的文本迷宫;现代主义非线性叙事与现实主义线性叙事、集体话语与... 从文化诗学的独特视域深入剖析双雪涛小说的结构及其深层意义。双雪涛“东北之子”与“失落东北的逃离者”并举的文化身份使其叙事脱离了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分裂的文本迷宫;现代主义非线性叙事与现实主义线性叙事、集体话语与个人话语、父辈规范与子辈个人主义构成了复杂而深刻的文学景观。这些元素不仅相互对抗,更在深层次上交织融合,其暗含着东北“子一代”对东北失落之谜的理性探讨与追问;在作者所创造的开放性寓言中,文本结构焕发着询唤现实的意义,读者与小说主人公、小说作者,共同在个人感受、经验以及“寓言”文本的交融中获得了某种对抗现实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小说结构 文化诗学 非线性叙事 开放性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嬗变对其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中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5,共7页
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核心张力可归结为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创作思想由早期的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两者并重,再到后来的道德主义占绝对优势。这一嬗变影响了其对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选择,这便是... 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核心张力可归结为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创作思想由早期的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两者并重,再到后来的道德主义占绝对优势。这一嬗变影响了其对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选择,这便是由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到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单线索结构的《复活》;同时,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存在一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思想嬗变 自然主义 道德主义 长篇小说结构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冉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0-56,共7页
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 ,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 ,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 ,对... 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 ,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 ,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 ,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 ,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而且 ,评点小说时 ,金圣叹对“事”也相当忽略与淡化 ,与之相对应 ,他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由于金圣叹小说评点有着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的本质特征 ,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 ,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 ,这样的研究格局应当改变。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小说评点 本质特征 论说文 文法 小说结构 叙事技法 明朝 清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长篇小说结构的发展——以茅盾的创作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关键词 政治文化心理 长篇小说 创作状态 小说结构 文化语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茅盾 中国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代文学看中国小说结构的“圆相”基因——兼论中国文学传统基因的现代演化与创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黎荔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3-120,共8页
中国现代小说虽然已深受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其文学内核深处却仍潜隐着中国古典小说三种不同的"圆相"结构基因:天道推人道,天地境界与人间事态相呼应的叙事元始;反复非重复,代代延伸与止于突围相纠绕的命运"回环"... 中国现代小说虽然已深受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其文学内核深处却仍潜隐着中国古典小说三种不同的"圆相"结构基因:天道推人道,天地境界与人间事态相呼应的叙事元始;反复非重复,代代延伸与止于突围相纠绕的命运"回环";大浪伏小浪,中心事件与整体情节相宛转的同心展续。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经典文本,论证了中国小说结构"圆相"基因的现代演化及其创变特征:从浑整的生命之"圆"到残缺的生命之"圆";从单一的"圆形"结构到多维立体复杂结构;从文学秩序的构建过程看,"圆相流转"的架构方式更多已成为小说创作隐在的叙事美学特色。可见,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精要,在冲破束缚已久的传统桎梏之同时,已开辟鸿蒙,重获新生,在其古今嬗变中,中国现代小说亦用现代创造性的智慧开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中国小说结构 文学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叙事与中国现代小城镇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莉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38-139,共2页
小城镇独特的文化形态决定了风俗在该类题材小说叙事中的重要地位,风俗特有的叙事功能使小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风物的大量渗透、民俗事项特定的叙事形态,以及日常"生活相"的出现,淡化故事情节,造成小说叙述节奏的... 小城镇独特的文化形态决定了风俗在该类题材小说叙事中的重要地位,风俗特有的叙事功能使小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风物的大量渗透、民俗事项特定的叙事形态,以及日常"生活相"的出现,淡化故事情节,造成小说叙述节奏的舒缓与散漫,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小城镇 小说结构 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尔夫小说结构的美学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程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5-17,共3页
作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创新大师 ,伍尔夫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结构方式来构筑其小说世界 ,如自然循环、立体辐射、多点聚光和双重复式等。这些新的结构方式以独特的审美功能 ,表现了新的现代主题和新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 自然循环 立体辐射 多点聚光 双重复式 伍尔夫 小说结构 美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小说结构的戏剧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娇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虞美人草》作为日本文坛首屈一指的文豪夏目漱石职业作家生涯的处女作,自问世起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成为饱受争议却永不褪色的文学巨著。从小说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情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虞美人草》在小说... 《虞美人草》作为日本文坛首屈一指的文豪夏目漱石职业作家生涯的处女作,自问世起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成为饱受争议却永不褪色的文学巨著。从小说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情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虞美人草》在小说结构上的戏剧化特点,可以体会夏目漱石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和小说"戏剧性"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虞美人草》 小说结构 戏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结构模式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2
9
作者 贺国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精神样本"。用全知视角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这种视角的选用甚至使其小说结构模式所产生的美学意蕴超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在自我反思意识的关照下,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新的自我意识的生成,更有助于培养理性的读者。情节的周而复始并非原地不动,而是经过一个否定又否定的过程,其中既蕴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又对其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实质上构成一种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结构模式 全知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结构艺术之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颖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3-16,共4页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在结构艺术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其结构艺术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的态势,形成了以顺叙为主的封闭性系统。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以人物为...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在结构艺术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其结构艺术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的态势,形成了以顺叙为主的封闭性系统。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形成开放式格局。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又使中国古典小说在结局的处理上,多以喜剧来结束全篇,而西方传统小说却多是悲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小说 西方 传统小说 小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狼:叙述母题与小说结构——《断头台》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
11
作者 龙其林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46-51,共6页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叙述母题、小说结构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小说 《断头台》 狼叙事 叙述母题 小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特点及其艺术效应
12
作者 刘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5期74-77,共4页
以一个单独活动或数个在一起活动的主人公为主线,按其活动足迹,来串连起各种独立的生活场景及各个独立故事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流浪汉小说结构”。作为西方长篇小说基本结构模式之一,“流浪汉小说结构”具有环境与人物游离、每个具... 以一个单独活动或数个在一起活动的主人公为主线,按其活动足迹,来串连起各种独立的生活场景及各个独立故事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流浪汉小说结构”。作为西方长篇小说基本结构模式之一,“流浪汉小说结构”具有环境与人物游离、每个具体故事完整鲜明以及作品人物性格和所描写事件富于传奇性的特点。这种结构特征决定着此类作品人物形象的浮雕式、作品画面的长幅生活画卷式以及风格上貌似传奇实则平凡化的艺术效应,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流浪汉 艺术效应 故事 人物性格 堂吉诃德 结构模式 长篇小说 作品 生活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结构看沈从文对刘庆邦小说的影响
13
作者 余志平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刘庆邦 沈从文 《梅妞放羊》 散文化倾向 故事情节 情节淡化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复出初期的小说结构观
14
作者 张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1-53,共3页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王蒙复出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王蒙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与文章,其中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他的小说结构观。其主要观点是:进行小说创作要十分重视结构问题;小说结构包括...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王蒙复出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王蒙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与文章,其中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他的小说结构观。其主要观点是:进行小说创作要十分重视结构问题;小说结构包括篇章结构、线索结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心理活动结构等;小说结构要突破创新、丰富扩展、多元并存、自由放松;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形式、结构的变化。由此体现出王蒙复出初期的整个小说创作观是主张杂色、丰富、鲜活地表现生活的小说创作观,体现出其世界观、哲学观的主导方面是突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辩证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复出初期 小说结构 辩证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结构论:历史与方法
15
作者 王委艳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61-67,84,共8页
对小说结构的研究是小说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小说的文本组织方式和运行姿态。因此,无论中西,历来的小说理论都对小说结构进行了论述。梳理中西文论关于小说结构的论述,有三种小说结构的研究模式:创作论模式、语言学模式和交流模... 对小说结构的研究是小说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小说的文本组织方式和运行姿态。因此,无论中西,历来的小说理论都对小说结构进行了论述。梳理中西文论关于小说结构的论述,有三种小说结构的研究模式:创作论模式、语言学模式和交流模式,而且这些模式都伴随着文学理论的研究转向。纵观小说结构研究的历史与方法,发现所谓的理论原创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学现象,这就提示我们,拥有丰富文学资源的中国也同样有充分的理由进行自己原创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历史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的飞翔——近五年小说结构突破一瞥
16
作者 张永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对近五年几部优秀小说的结构作个案分析,指出它们对传统小说的突破,探讨在结构变动后面隐藏的不仅是小说体裁的革新,更是暗示新的知识范式的革命和新的认识装置降临。当前的文学处在“断裂”的峡谷中,或者说,一个时代正将悄无声息的离去... 对近五年几部优秀小说的结构作个案分析,指出它们对传统小说的突破,探讨在结构变动后面隐藏的不仅是小说体裁的革新,更是暗示新的知识范式的革命和新的认识装置降临。当前的文学处在“断裂”的峡谷中,或者说,一个时代正将悄无声息的离去,新的时代在润物细无声地着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有机性 反思 知识范型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结构重心对故事的偏离
17
作者 周励 《写作》 2001年第10期14-15,共2页
茅盾早在1923年就独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那么,这形式的先锋性表现在哪里?回答是:表现在叙事艺术上。本文仅就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超越传统小说之处进行分析。小说不可能没有故事,故事... 茅盾早在1923年就独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那么,这形式的先锋性表现在哪里?回答是:表现在叙事艺术上。本文仅就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超越传统小说之处进行分析。小说不可能没有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小说的创作素材。要想创作出小说。就要在“怎么讲”故事上下功夫。“怎么讲”即是对素材的加工。这种对素材的加工,就称为叙事艺术。就小说来说,它包括:对素材的删加、调位、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学研究 小说结构 叙事艺术 创作素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与同构——论《乡村志》在小说结构、叙事手法上的新变及其意义
18
作者 曾平 《百家评论》 2020年第1期104-109,共6页
贺享雍《乡村志》系列小说中的《盛世小民》《男人档案》和《大城小城》在小说结构和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或者完全打乱时间顺序以时空碎片及第三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穿插曲交替的方式重组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完整图景;或者以小... 贺享雍《乡村志》系列小说中的《盛世小民》《男人档案》和《大城小城》在小说结构和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或者完全打乱时间顺序以时空碎片及第三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穿插曲交替的方式重组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完整图景;或者以小说、纪实、访谈混搭及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交织的方式完成小说人物命运的全息拼贴图;或者以四季之名结构小说的主体部分,不仅成为农耕文明、乡村生活的隐喻,也与小说描写的实际内容形成相互补充又相互解构、相互对峙的紧张关系,大大增强了小说内在的张力。《乡村志》在小说结构与叙事手法上的一系列新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意义层次,并与作品所表现的贺家湾乡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动荡、心理裂变、命运逆转及身份重建过程形成充满隐喻的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享雍 《乡村志》 小说结构 叙事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味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独特性
19
作者 姜晓云 《池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60-62,共3页
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从追求情味出发,多采用自然呈现的叙事方式,以共时性的空间场面状态展开。这样就消解了情节之间的因果链,文本呈“碎片”式。“碎片”之间千丝万缕的网状联结与超故事情节结构的运用,又将“碎片”整合... 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从追求情味出发,多采用自然呈现的叙事方式,以共时性的空间场面状态展开。这样就消解了情节之间的因果链,文本呈“碎片”式。“碎片”之间千丝万缕的网状联结与超故事情节结构的运用,又将“碎片”整合为一个整体。呈现故事的结构在消解与整合之中,甚至结构自身,都有一种浓厚的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结构 叙事方式 超故事情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时期小说结构的变异
20
作者 龙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6-38,共3页
1、传统的中国小说讲究故事发展线索的“起、承、转、合”,讲究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动人的人物际遇,讲究时空对位和角度稳定,讲究悬念危机和高潮场面,讲究语言生动晓畅和景象气韵,讲究“无巧不成书”和“神来之笔”。这样的小说就... 1、传统的中国小说讲究故事发展线索的“起、承、转、合”,讲究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动人的人物际遇,讲究时空对位和角度稳定,讲究悬念危机和高潮场面,讲究语言生动晓畅和景象气韵,讲究“无巧不成书”和“神来之笔”。这样的小说就其结构而言也许是无懈可击的,但也可能有与生活隔膜之嫌,因为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严密地存在的。七十年代末改革的浪潮以空前的力度与速度闯入了我们长期封闭、节奏缓慢的生活,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传统观念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都开始发生了变化,自然,传统的小说模式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一个开放型的社会,要求拥有活跃的、多样化的小说局面,不能容忍僵化封闭的艺术模式。八十年代初,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结构方法是意识流和拼贴画。前者以极活跃的心态变化、意识流动为线索,后者可把各种貌似无逻辑联系的人物、场景、冲突等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小说结构对创作是一个极大解放。即使不能完全天马行空、无挂无碍、随心所欲,但至少用不着处处有呼应,事事有交代,不必井然有序、细密如织。它关键的意义在于小说冲破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甚至有意降低情节的烈度,竭力摆脱笨重情节的拖累,于是那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结构 新时期小说 中国小说 结构形态 结构形式 审美意识 心理结构 情节结构 现代主义 结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