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EI/ARB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芳 梁锦军 +3 位作者 石少波 谌莹莹 谌晶晶 杨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ACEI或ARB对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NEF)的治疗是否有益。方法检索2001年11月—2011年11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ails、MEDLINE、EMBASE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ACEI或ARB和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目的系统评价ACEI或ARB对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NEF)的治疗是否有益。方法检索2001年11月—2011年11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ails、MEDLINE、EMBASE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ACEI或ARB和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计算出优势比(OR)和OR的95%可信区间。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4个RCT符合条件纳入Meta分析。ACEI或ARB组与安慰剂组总病死率的OR值为0.99,95%可信区间为(0.87~1.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I或ARB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心脏原因死亡的OR值为1.02,95%可信区间为(0.87~1.2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I或ARB组与安慰剂组住院率OR值为0.97,95%可信区间为(0.88~1.0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I或ARB组与安慰剂组心力衰竭恶化的OR值为1.03,95%可信区间为(0.80~1.3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或ARB组与对照组间在降低HFNEF的总病死率、心脏原因病死率、住院率和心力衰竭恶化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I/ARB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 治疗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胱抑素C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苏锦锋 陈军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87-589,共3页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随访1年,通过Log-rank检验和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Cys C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Cys C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心脏舒张功能较差(E/A:0.71±0.09 vs 0.81±0.25),NT-proBNP水平较高[(3248±1534)pg/ml vs(2513±1203)pg/ml],心功能分级较高(NYHAⅢ/Ⅳ分级:67.8%vs 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1年,与Cys C正常组比较,Cys C异常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全因病死率(24.1%vs 16.7%,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47.1%vs 26.5%,P<0.01);Cys C水平对联合终点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7.3%,临界值为1.23 mmol/L。结论 Cys C是预测HFPEF患者1年内临床事件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正常性 心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与左房重构关系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代临杰 马向红 +3 位作者 李广平 孙飞 黄群 戴鑫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9-610,共2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与左房重构的关系,为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0年某三甲医院心脏科收治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且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102例,其心功能分级为...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与左房重构的关系,为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0年某三甲医院心脏科收治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且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102例,其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E/A值等多项指标,对比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左房重构情况。结果心功能Ⅳ级组(15例)LAD大于心功能Ⅱ级组(47例),房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组(4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40mm组房颤发生率高于左房内径为30~40mm组及左房内径为≤29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左房内径扩大,房颤发生率增加;左房扩大可致房颤发生率增加;左房重构亦可引起心衰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 左房重构 心功能分级 房颤
原文传递
新西兰兔腹主动脉缩窄术(肾动脉上)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蔡毅 何昆仑 +2 位作者 闫丽辉 冷文修 范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45-247,F0003,共4页
目的建立高血压病导致的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5)在右侧肾动脉上1cm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假手术组(n=10)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有无心衰的临床表现,手术前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建立高血压病导致的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5)在右侧肾动脉上1cm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假手术组(n=10)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有无心衰的临床表现,手术前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组于术后2周出现心室肥厚,术后4周出现心衰临床表现、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左室舒张末压升高以及-dp/dtmax降低。组织Doppler超声提示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波峰比值降低(以上均P<0.05),而射血分数和+dp/dtmax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组动物出现了心衰的临床表现、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但射血分数保持正常,符合人类高血压病导致的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 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负荷诱导的大鼠舒张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瑞芳 何昆仑 +1 位作者 杨泉 苗冬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92-95,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高血压导致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肾上腹主动脉缩窄组(n=18)、肾下腹主动脉缩窄组(n=16)、假手术组(n=16),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术后12周测定... 目的建立高血压导致的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肾上腹主动脉缩窄组(n=18)、肾下腹主动脉缩窄组(n=16)、假手术组(n=16),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术后12周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4周肾上和肾下组大鼠分别出现室间隔厚度(1.83±0.11、1.74±0.12)、左室后壁厚度(1.81±0.11、1.67±0.13)、左室心肌重量(0.89±0.16、0.81±0.12)比对照组(分别为1.38±0.05、1.34±0.06、0.63±0.13)增加(P<0.05),其它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周肾上腹主动脉缩窄组出现心衰表现,等容舒张期时间(50.39±9.69)比对照组(39.71±17.96)延长(P<0.05),左室舒张末压(28.83±3.47)比对照组(5.15±2.68)升高(P<0.01),-dp/dtmax(4712.81±1888.44)比对照组(7132.18±1428.08)降低(P<0.01),Em/Am下降(P<0.05),射血分数和+dp/dtmax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肾上腹主动脉缩窄组出现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但射血分数保持正常,符合人类高血压导致的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 动物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