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象介词“将”的产生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贝加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41,共6页
对象介词“将”萌生于汉魏之际,发展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广泛使用。“将”字处 置式中的介词“将”是从“率领、带领”义的动词“将”发展而来的。“将”取代“以”而 成为处置式中常用的介词,是语法化的结果。
关键词 对象介词“将” 处置式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与变体类别
2
作者 岳中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54-58,140,共5页
要研究对象介词短语及其蕴涵句的生成与成分间的制约关系等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及其变体类别作出中肯的分析与界定。就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而言,它是具有"传移"或"情态"谓核成分的语义指向... 要研究对象介词短语及其蕴涵句的生成与成分间的制约关系等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及其变体类别作出中肯的分析与界定。就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而言,它是具有"传移"或"情态"谓核成分的语义指向、但并不能使其发生变化的语义成分;就其变体类别讲,它有"给予对象"、"索取对象"、"对待对象"、"朝向对象"、"谓宾对象"、"比较对象"六种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介词短语 内涵特征 语义特征 变体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类介词“跟”与其韩语对译词的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薇 杨晶淑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0-33,共4页
对象类介祠“跟”因其多义性,在韩语中常用的格助词对译词有三个,分别是“^(?)(wa)”、“^(?)(ege)”、“~(?)(egese)”。三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或表现为差异或表现为对应关系,区分其不同对于提高韩汉语教学的针... 对象类介祠“跟”因其多义性,在韩语中常用的格助词对译词有三个,分别是“^(?)(wa)”、“^(?)(ege)”、“~(?)(egese)”。三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或表现为差异或表现为对应关系,区分其不同对于提高韩汉语教学的针对性有较大的启示,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对象类介词“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介词 句法功能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試論言説對象介詞“對”的演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張美霞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共13页
關於言説對象介詞“對”的產生和泛化,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本文旨在詳細揭示言説對象介詞“對”的演化歷程,分析演化背後的動因和機制.本文提出,漢語史上存在一條“陳述義言説動詞>基本言説動詞>引語標句詞”的斜坡,基本言説動詞更新... 關於言説對象介詞“對”的產生和泛化,學術界已有一些研究,本文旨在詳細揭示言説對象介詞“對”的演化歷程,分析演化背後的動因和機制.本文提出,漢語史上存在一條“陳述義言説動詞>基本言説動詞>引語標句詞”的斜坡,基本言説動詞更新是言説對象介詞“對”泛化的重要動因.漢語史上基本言説動詞與常用言説對象介詞的同步更新現象值得關注.此外被更新的舊介詞最初往往體現出書面語優勢,這種現象是語體選擇的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説對象介詞 基本言説動詞 引語標句詞 同步更新 語體
原文传递
粤语多功能介词“同”的对象介词功能探源——历史材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5
作者 黎奕葆 《语言学论丛》 2022年第3期79-91,共13页
本文探讨粤语的多功能介词“同”如何发展出对象介词功能。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本文发现在十九至二十世纪“同”曾经和另一个多功能介词“共”在粤语中竞争并逐渐胜出,而“同”的对象介词功能也在同期萌芽发育;此功能由作为共同施事... 本文探讨粤语的多功能介词“同”如何发展出对象介词功能。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本文发现在十九至二十世纪“同”曾经和另一个多功能介词“共”在粤语中竞争并逐渐胜出,而“同”的对象介词功能也在同期萌芽发育;此功能由作为共同施事介词的“同”在与动词“讲”共现的语境中发展出来,发展过程得益于“讲”曾发生语义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粤语 对象介词 言说动词 共同施事 伴随介词
原文传递
欧美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初探——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美留学生为例
6
作者 邓渝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4期49-54,共6页
作为现代汉语介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象类介词在日常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频率高、覆盖面广。由于其本身的意义复杂、用法灵活多变,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类介词时易出现较高的偏误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 作为现代汉语介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对象类介词在日常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频率高、覆盖面广。由于其本身的意义复杂、用法灵活多变,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类介词时易出现较高的偏误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欧美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象类介词的习得情况进行定量研究,依据统计学的方法对主客观两部分测试结果进行归纳和数据分析,得出欧美学生对16个义项的对象类介词的客观习得顺序和主观习得顺序,并划分出相应的主客观习得等级,总结出中级、高级两个阶段不同的习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留学生 对象介词 习得顺序 习得等级 偏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类介词构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泓 张旸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15期159-162,共4页
对象类介词由动词虚化演变而来,其用法由其动词核心义通过隐喻模式、转喻模式派生出来,其原动词义还有所保留。对象类介词可以引介动作发出者、动作承受者以及动作相关者。信息组织过程中通过组合和聚合关系形成一定的网络关系,规约化... 对象类介词由动词虚化演变而来,其用法由其动词核心义通过隐喻模式、转喻模式派生出来,其原动词义还有所保留。对象类介词可以引介动作发出者、动作承受者以及动作相关者。信息组织过程中通过组合和聚合关系形成一定的网络关系,规约化的使用形成不同类的构式,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呈现出来。不同类的信息组织形式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内涵,并形成一类固定或半固定的构式。介词构式对信息的组织也是有所制约的,构式决定了信息组织的结构,新的信息想要进入到这种模式中需要符合模式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介词 构式 语义功能 语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类介词“为”的认知语义分析及英译
8
作者 孙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39-140,共2页
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 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介词 认知 语义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译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 被引量:4
9
作者 武振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6,共4页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的东汉汉译佛经材料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诸如范围副词“都”,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助动词,句未有“不”的疑问句等,都早于同时代的其它文...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的东汉汉译佛经材料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诸如范围副词“都”,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助动词,句未有“不”的疑问句等,都早于同时代的其它文献材料。汉译佛经使用的是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材料,从汉语文研究的角度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大量的口语,对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译经 总括范围副词 引进对象介词 同义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字的虚化研究
10
作者 陈月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1-64,共4页
"找"字在历史上和现当代一般都是做动词用,以实词义出现居多,但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找"字表动作行为的能力一直都存在减弱的情况,从而虚化后具有了介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用法一直伴随着"找"的动词义的使... "找"字在历史上和现当代一般都是做动词用,以实词义出现居多,但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找"字表动作行为的能力一直都存在减弱的情况,从而虚化后具有了介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用法一直伴随着"找"的动词义的使用。文章将主要从"找"的释义、"找"在明清的虚化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虚化用法以及"找"虚化的原因这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 虚化 经由介词 对象介词 伴随介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标题制式的语法特征
11
作者 吕华信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8-52,共5页
标题制式(制作方式)从形式上看,其总体要求一般包含下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符号的精炼,即通过一系列语法上的省略使标题在文字上尽量显得简洁。如《我国产业波动辨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便省略掉了引进对象的介词“对(关... 标题制式(制作方式)从形式上看,其总体要求一般包含下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符号的精炼,即通过一系列语法上的省略使标题在文字上尽量显得简洁。如《我国产业波动辨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便省略掉了引进对象的介词“对(关于)”和起结构联结作用的助词“的”,甚至还包括深层语义符号“对(关于)”的宾语“现象”等许多以文句形式出观时必不可少的语言成分;二是词语结构的匀称,即通过各种修辞手段的调整使标题在排列上尽量显得美观。如《高增长强制约 软调控——199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1993年增长趋势分析》(《金融研究》1993年第4期),便是利用对偶手法对标题进行了较严格的修葺;三是语言音韵的协调,即通过声韵音节的选择使标题尽可能读起来琅琅上口,徐疾有致。如《全力推广牡丹卡促进货币电子化》(《中国城市金融》1993年第5期),“卡、化”因属同一韵部(十三辙中的“发花”辙)读起来便琅琅上口;又如《论中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之差异》(《金融研究》1993年第2期),则通过错综修辞手段的选择将“的”置换成有较浓庄重色彩的“之”字,在宾语部分的中心词与其较长的附加成分间形成一种明显的停顿,语感上能给人以徐疾有致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标题 金融研究 1993年 附加成分 城市金融 经济研究 经济管理 语法特征 引进对象介词 交叉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