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柯坪露头区寒武-奥陶纪层序构成样式 被引量:2
1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2-352,共1页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奥陶纪 层序 碳酸盐岩台地 露头 柯坪 样式 寒武-奥陶系 发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2 位作者 李岩 刘武宏 陈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9-556,共8页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几何构型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寒武-奥陶纪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可划分出3个一级旋回,8个二级旋回,17个三级旋回和多期高频...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几何构型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寒武-奥陶纪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纪可划分出3个一级旋回,8个二级旋回,17个三级旋回和多期高频震荡旋回。其中,寒武纪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早中奥陶世经历了2期旋回。相对于寒武纪,早奥陶世海平面升幅较大。晚奥陶世经历了3期二级旋回:第一期处于海平面低位期,幅度较小;后二期快速上升,直达最高水位状态。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控制着盆地的沉积充填和层序的形成演化,其旋回性与盆地沉积作用的旋回性相一致,并可通过沉积相的演变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层序叠加 高频旋回 寒武-奥陶纪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国俊 薛莲花 +3 位作者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197,共6页
通过研究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特征、层序地层序列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首次识别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4个三级旋回层序和9个四级旋回层序。重点对三级旋回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其体系域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通过研究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特征、层序地层序列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首次识别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4个三级旋回层序和9个四级旋回层序。重点对三级旋回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其体系域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表明,每一旋回层序的形成,理论上均由海平面相对快速上升、缓慢上升、静止、缓慢下降和快速下降所引起,但实际情况较之复杂。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幅度发生在丘里塔格晚期—吐木休克早期,之后由于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下降,该区海平面亦快速下降,海水迅速退出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层序 体系域 海平面变化 寒武-奥陶纪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新军 蔡希源 +1 位作者 高志前 马士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20,I0020,共4页
文章研究了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并探索其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和分布规律。认为海平面变化和地壳沉降才是烃源岩发育决定性因素,其烃源岩发育模式泥质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广海陆棚—半深海盆地,处于深水沉积背景;陆棚... 文章研究了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并探索其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和分布规律。认为海平面变化和地壳沉降才是烃源岩发育决定性因素,其烃源岩发育模式泥质类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广海陆棚—半深海盆地,处于深水沉积背景;陆棚相泥质烃源岩,其形成与上升洋流的作用有关;半深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是由于深水缺氧,沉积速率低,使得有机质富集;碳酸盐岩烃源岩分布于盆地中西部,与膏岩、盐岩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 奥陶纪 海平面变化 地壳沉降 控制 烃源岩 发育 海相烃源岩 寒武-奥陶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寒武系-奥陶系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8
5
作者 陈青 李海平 +3 位作者 董云鹏 冯乔 何登峰 陈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5-835,共11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剖面测量,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及新发现的生物化石特征,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比和重新厘定:①欧龙布鲁克群只发...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剖面测量,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地层接触关系及新发现的生物化石特征,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比和重新厘定:①欧龙布鲁克群只发育寒武系的第三统和顶部的芙蓉统,缺失底部的纽芬兰统和第二统;②多泉山组为下奥陶统,石灰沟组属于中奥陶统;③原划分的中奥陶统大头羊沟组属于构造改造的断片,不符合建组原则,应弃用;④通过柴达木盆地周缘分布的早古生界地层的区域对比,认为欧龙布鲁克地块之上出露的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与滩间山群、祁慢塔格群和纳赤台群(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分别代表了不同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的产物。本研究工作一方面为建立该地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系统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深化塔里木东南缘陆块群的构造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寒武-奥陶纪 欧龙布鲁克群 多泉山组 石灰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晓亮 张哨楠 谢世文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1-305,共5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地震、沉积特征研究,运用地震、钻井岩心资料,对该区层序特征分析,巴麦地区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型台地向镶边斜坡型台地演化,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早—中寒武世为缓坡型台地演化阶...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寒武—奥陶系地震、沉积特征研究,运用地震、钻井岩心资料,对该区层序特征分析,巴麦地区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型台地向镶边斜坡型台地演化,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早—中寒武世为缓坡型台地演化阶段,由于海平面频繁升降变化,台地边缘经历3次迁移;晚寒武世该区处于拉张环境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海平面开始上升,发育镶边斜坡型台地,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小于沉积物供应速率,台地边缘向盆地方向迁移;早奥陶世,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大于沉积速率,台地以追补型叠加形式向台地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寒武-奥陶纪 缓坡型台地 镶边型台地 台地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北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古地磁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左国朝 冯永忠 +2 位作者 刘春燕 陈养炎 张德华 《矿产与地质》 1993年第5期373-378,共6页
通过北山地区寒武—奥陶纪138块古地磁样品.经超导磁力仪测定,获得早寒武世古纬度为8.4°N,早奥陶世古纬度6.8°N,其半扩张距为177.6km,早寒武世半扩张速度为0.2cm/a,寒武—奥陶纪古洋区宽度至少大于740km.
关键词 地磁 寒武-奥陶纪 矿床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讨
8
作者 陆彦国 《科技资讯》 2013年第19期114-114,116,共2页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贺兰山小区。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贺兰山小区。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为陆表海沉积,其地史演化由陆源碎屑海岸—浅海陆棚—台地边缘浅滩—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整个寒武纪时期基本以滨海-浅海为主,奥陶纪期间地壳缓慢下降,海侵逐渐扩大,奥陶纪中叶达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奥陶纪晚期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隆起,海水退去结束了陆表海沉积,贺兰山地区进入风化剥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奥陶纪 沉积相 沉积环境 演化 贺兰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大陆斜坡方向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月华 岳文浙 业治铮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8-84,共7页
寒武—奥陶纪时,在中国南方曾经存在一个十分壮观的大陆斜坡,现今主要沿着无锡—皖南—赣西北—鄂东南—湘西—黔东—广西呈—带状分布。据研究,该大陆斜坡发育完好,无论其规模还是矿藏拥有量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进一步加强斜坡的... 寒武—奥陶纪时,在中国南方曾经存在一个十分壮观的大陆斜坡,现今主要沿着无锡—皖南—赣西北—鄂东南—湘西—黔东—广西呈—带状分布。据研究,该大陆斜坡发育完好,无论其规模还是矿藏拥有量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进一步加强斜坡的基础地质研究,对于阐明其形成机理和演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这里仅讨论九种确定古大陆斜坡方向(倾向)的方法,旨在为恢复岩相古地理以及解释斜坡沉积物的成因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斜坡 方向 寒武-奥陶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深部岩溶热储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冯守涛 徐勇 杨询昌 《山东国土资源》 2013年第9期16-22,30,共8页
山东省的深部岩溶热储分布在济阳坳陷区、临清坳陷区的凸起(潜)区和鲁中隆起区、鲁西南潜隆起区、沂沭断裂带,分布面积约4.4万km2,其分布范围与寒武—奥陶纪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深部岩溶热储可划分深部裂隙—岩溶热储和深部岩—溶裂隙热... 山东省的深部岩溶热储分布在济阳坳陷区、临清坳陷区的凸起(潜)区和鲁中隆起区、鲁西南潜隆起区、沂沭断裂带,分布面积约4.4万km2,其分布范围与寒武—奥陶纪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深部岩溶热储可划分深部裂隙—岩溶热储和深部岩—溶裂隙热储2种类型,具层状及层状兼带状特征。该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深部岩溶热储的埋藏与分布、水质、地温场特征、深部岩溶发育规律和地热流体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对开发利用这一热储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奥陶纪 深部岩溶 热储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萨亚克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春涌 《中亚信息》 2005年第11期20-22,共3页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于中天山恰特卡尔山一带,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个别可达到大型(如哈萨克斯坦萨亚克和博尔雷矿床和吉尔吉斯斯坦库鲁捷格列克矿床)。在中亚地区有6类构造-成矿带内有此类铜矿,即优地槽的早期和晚期,冒地槽...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于中天山恰特卡尔山一带,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个别可达到大型(如哈萨克斯坦萨亚克和博尔雷矿床和吉尔吉斯斯坦库鲁捷格列克矿床)。在中亚地区有6类构造-成矿带内有此类铜矿,即优地槽的早期和晚期,冒地槽的早期和晚期、造山期和构造-岩浆活化期,但仅有优地槽和冒地槽晚期(回返期)、造山期(原为冒地槽)和构造岩浆活化期4类构造-成矿带内发现工业矿床。工业矿床的围岩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除产于加里东优地槽内矿床围岩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外,其余矿床围岩时代多为早、中石炭世,部分为泥盆纪。成矿一般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建造有关,个别矿床与碱性辉长岩有关。侵入岩及成矿时代以早-晚石炭世或晚石炭-早二叠世为主,少数矿床为晚奥陶世。矿床内局部控矿构造为背斜、向斜轴部及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哈萨克斯坦有2个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因博尔雷矿床目前无资料,本文仅介绍萨亚克矽卡岩型铜矿田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矽卡岩型 铜矿床 晚石炭-早二叠世 构造岩浆 吉尔吉斯斯坦 寒武-奥陶纪 工业矿床 花岗闪长岩 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巴科新勘探区开始勘探
12
作者 小查尔斯.C.佩里 柏信杰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1年第2期1-4,共4页
寒武-奥陶纪马科组油气勘探新区域,现在勘探人员开始注意到沿阿纳达科(Anadarko)盆地西南级韦奇塔-阿马里罗(Wichita Amarillo)隆起的正面断层系的位置。
关键词 寒武-奥陶纪 阿巴料组 油气勘探 远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iperocks in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A coevolutionary process with changes of paleoenvironment 被引量:1
13
作者 FANG Liang LIU JianBo ZHAN Ren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6-38,共13页
Piperock,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ichnofabrics in Phanerozoic, was thought to decline gradually from Cambrian to Ordovician. A new compilation o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piperocks of China and ... Piperock, a kind of characteristic ichnofabrics in Phanerozoic, was thought to decline gradually from Cambrian to Ordovician. A new compilation o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piperocks of China and the world shows that piperocks generally flourished in Cambrian and declined in Ordovician, but a sharp decrease occurred during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The case-study on the piperocks from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Hongshiya Formation at Dabaochang of Qiaojia, norther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indicates that the forming and preservation of piperock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 intensities of predation, competition, bioturb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nutrition and oxygen in watermass. A carefu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piperocks suggests that the decrease of nearshore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and the low contents of oxygen and nutrition in the watermas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of piperocks in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rock Skolithos CAMBRIAN ORDOVICIAN temporal distribution Qiaojia northeastern Yunn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