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礼节略》与朱轼的家礼学建构
1
作者 李文昌 《前沿》 2025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仪礼节略》是清初理学名臣朱轼在浙江主政期间编纂的一部家礼学著作,该书体现出朱轼重构家礼以施行教化的设想和实践。《仪礼节略》以朱熹《家礼》为纲,又回归到《仪礼》本经,在冠、婚、丧、祭四礼的基础上增加学义、士相见、乡饮酒诸... 《仪礼节略》是清初理学名臣朱轼在浙江主政期间编纂的一部家礼学著作,该书体现出朱轼重构家礼以施行教化的设想和实践。《仪礼节略》以朱熹《家礼》为纲,又回归到《仪礼》本经,在冠、婚、丧、祭四礼的基础上增加学义、士相见、乡饮酒诸礼,同时倡导冠不可废、婚姻以时、丧葬从俭等理念,体现了轻仪节、重礼义的特点。朱轼将理学的天人性命之旨贯穿到对家礼的研究,以礼释理,缘情制礼,礼俗互贯,充分发挥礼学移风易俗的社会功用。《仪礼节略》上承朱熹《家礼》、丘濬《家礼仪节》,下启乾嘉家礼学研究,展现了宋明以来家礼学的发展脉络,其变通古今以适于用的礼学精神,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引导、对去奢崇俭的提倡无疑为当下的家礼学发展和家风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节略》 朱轼 家礼 风建设
原文传递
明代温州礼学的疏影——以国图藏孤本王叔杲《家礼要节》为中心
2
作者 吴凌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现存国家图书馆的王叔杲《家礼要节》一书,为孤本文献,是隆庆三年山西提刑按察使司重刻而成的。此书本为规范家族礼仪、教化本地民风而撰,故在内容上融合了朱熹《朱子家礼》、丘浚《家礼仪节》及明代礼俗,具有“礼随时变”及“实用化”... 现存国家图书馆的王叔杲《家礼要节》一书,为孤本文献,是隆庆三年山西提刑按察使司重刻而成的。此书本为规范家族礼仪、教化本地民风而撰,故在内容上融合了朱熹《朱子家礼》、丘浚《家礼仪节》及明代礼俗,具有“礼随时变”及“实用化”的特征。明代时期的温州文教衰败,官员、士人希冀通过推行家礼来促进民风的改善,《家礼要节》的问世,体现出王叔杲作为温州人,振兴家乡教化、重塑民风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王叔杲 家礼要节》 温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家礼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3
作者 陈延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 礼是基于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典章制度与文化样态,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中华礼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由礼义、礼仪、礼节、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法、礼治、礼俗构成的体系,家礼亦然。家礼文化是传统家礼在价值理念、仪式、制度、器物以及教化等行为活动等多层面的体现,比家法、族规、家训等其他家文化形式更具有仪节的庄严性、礼义的教育性和制度的规范性等特点,在家文化和中华民族整个礼文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家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也是当代优良家德、家风培育和公民礼仪文明建设的丰富资源。借鉴传统家礼以仪立范路径涵养公民个人品德,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滋养良好家风与淳朴世风,继承弘扬传统家礼称情立文的撰订原则助推社会礼仪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家礼文化 仪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徽州宗族礼学文化微探——以朱熹《家礼》为中心
4
作者 吴寒 陈清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2期083-086,共4页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传统礼学文化的缩影,其宗族礼学文化深受朱熹《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礼学文化的根源可追溯至宋代,但至明清时期,其体系化和规范化达到了顶峰,这一过程中《家礼》发挥了关键作用。《家礼》不仅成为徽州宗族礼学的理论...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传统礼学文化的缩影,其宗族礼学文化深受朱熹《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礼学文化的根源可追溯至宋代,但至明清时期,其体系化和规范化达到了顶峰,这一过程中《家礼》发挥了关键作用。《家礼》不仅成为徽州宗族礼学的理论基石,还指导了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而塑造了徽州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家族伦理。通过深入分析《家礼》的内容与徽州宗族礼学实践的融合,《家礼》如何在明清徽州宗族礼学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了徽州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可以发现《家礼》不仅是一套礼仪规范,更是徽州宗族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能在徽州地区看到其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州 宗族 家礼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家礼本义 发时代深思——评陈延斌教授等新著《中国传统家礼研究》
5
作者 蒋林 王泽应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0-85,共6页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值、指引家礼路径,回答了“家礼该往何处去?”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该书是一部立文化新意、发伦理深思、担时代责任,既有根有魂又立意高远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冠婚丧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家礼》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发展演变
6
作者 江鎏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6,255,共9页
明代《家礼》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为官学化、注疏化、仪节化等三种形态。明初,官方定义《家礼》为国家认同构建之要籍,曹端、宋濂等明初学者主要关注《家礼》的推广与传播,在理论上并无亮点。王源、汤铎、冯善等人则通过重新梳... 明代《家礼》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为官学化、注疏化、仪节化等三种形态。明初,官方定义《家礼》为国家认同构建之要籍,曹端、宋濂等明初学者主要关注《家礼》的推广与传播,在理论上并无亮点。王源、汤铎、冯善等人则通过重新梳理《家礼》学注疏的知识谱系,扭转了明前期《家礼》学在理论资源上的匮乏状态。丘濬《家礼仪节》开启了《家礼》研究的新方向,成为明代中后期流传最广的《家礼》文本,是明清礼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家礼》学 演进 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角下《家礼》在江户日本的受容实践探究
7
作者 郭安琪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7-23,I0001,共8页
江户时代知识人对于“家”的礼法认知,建基于朱子《家礼》。基于稳定幕藩体制和巩固身份等级制的需要,江户幕府“独尊”朱子学并奉其为“官学”。知识分子在推进《家礼》日本化的过程中,重新解构以德川幕府为中心的武士集团政治,使其更... 江户时代知识人对于“家”的礼法认知,建基于朱子《家礼》。基于稳定幕藩体制和巩固身份等级制的需要,江户幕府“独尊”朱子学并奉其为“官学”。知识分子在推进《家礼》日本化的过程中,重新解构以德川幕府为中心的武士集团政治,使其更加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现实的需要。通过重建以“血缘”为集合的“家”单位秩序,借助幕藩制度,让“血缘集团”秩序作用于“家职国家”。“孝悌”作为人伦日用之礼的核心主张,以孝亲来实现尊君,这与幕府体制下武士对藩主的“忠”不谋而合。为了使“忠”更好地在政治体制内发挥效用,德川幕府以“君臣之道”作为调整与武士阶级关系的伦理原则和经营“国家集团”的礼法准则。《家礼》的践行逻辑发生于“缘情制礼”,是朱子学与幕藩体制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家礼 江户日本 德川幕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8
作者 谭甜甜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4期36-42,141,155,共9页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日本 朱熹《家礼 《丧祭式》 天保改革 德川齐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的庶民化:朱熹对礼的变革——以《家礼》为中心
9
作者 李胜垒 《当代儒学》 2024年第1期230-243,共14页
在唐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朱熹变革古礼,推动礼的庶民化,《家礼》就是其代表作。《家礼》首创了祠堂制度,制定了士庶的祭祖礼仪,开启了祭祖礼仪世俗化的新篇章。《家礼》简化礼仪,文本不仅比司马光《书仪》更为简洁,而且在礼节的具体细... 在唐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朱熹变革古礼,推动礼的庶民化,《家礼》就是其代表作。《家礼》首创了祠堂制度,制定了士庶的祭祖礼仪,开启了祭祖礼仪世俗化的新篇章。《家礼》简化礼仪,文本不仅比司马光《书仪》更为简洁,而且在礼节的具体细节上做出了不少简化。同时,《家礼》还纳俗入礼,将社会习俗纳入礼仪之中,建立一种更加顺应世俗人情、贴近庶民生活实际的礼仪。《家礼》使礼成为更多地考虑到社会下层的庶民之礼,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礼的基本范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庶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延斌 王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0,共10页
礼学一直是传统经学研究的重心,而家礼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家礼及其文献产生于先秦,宋代以降家礼文献大量出现,随之研究渐多,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从家礼的功用、家礼的... 礼学一直是传统经学研究的重心,而家礼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家礼及其文献产生于先秦,宋代以降家礼文献大量出现,随之研究渐多,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从家礼的功用、家礼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规律,家礼的基本内容,朱熹《家礼》,家礼对古代宗族和社会的影响,传统家礼资源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探讨。近年来传统家礼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取得了一批成果,但传统家礼文献缺少系统全面的搜罗集成与整理校勘;家礼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包括综合性和通论性研究成果尚少,缺乏对家礼发展、演变的整体把握,过于倾向文本研究,在传统家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优秀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礼 家礼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礼 庶民化 教民化俗 《朱子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礼辑览》与朝鲜时代学者金沙溪的解经之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林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1期57-65,203,共10页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金沙溪《家礼辑览》一书,指出其从小学、注疏学、历史文献学等角度,疏通《家礼》的文字、条例、仪节,训解名物,考镜源流,阐发经义。本文对《家礼》疑误之处提出商榷,进一步指出金沙溪此书虽间有讹谬...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金沙溪《家礼辑览》一书,指出其从小学、注疏学、历史文献学等角度,疏通《家礼》的文字、条例、仪节,训解名物,考镜源流,阐发经义。本文对《家礼》疑误之处提出商榷,进一步指出金沙溪此书虽间有讹谬,但瑕不掩瑜,其解经成就,堪称朝鲜时代礼家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金沙溪 朝鲜时代 家礼辑览》 《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家礼教化方法述论
13
作者 陈延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1,F0002,共12页
家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在对家庭、家族成员施行家礼教化、规戒方面,采用了家训教诲、祠堂训谕、仪式历练、庭院濡染、情法并用、家风陶冶、箴铭镜鉴、典... 家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在对家庭、家族成员施行家礼教化、规戒方面,采用了家训教诲、祠堂训谕、仪式历练、庭院濡染、情法并用、家风陶冶、箴铭镜鉴、典范激励等诸多方式方法。这些方法,仍是新时代涵养公民礼仪文明、培育家庭美德和优秀家风的丰富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家礼教化方法 训教诲 祠堂训谕 仪式历练 风陶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家礼》对日本近世丧葬礼俗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维先 宫云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8-150,共3页
关键词 家礼 朱熹 宋代 儒学 日本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以来宗族组织传播与祠堂、家礼文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兵娟 崔莹莹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69,共5页
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组织,宗族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社会组织,以血缘为纬、以地缘为经将人们编织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凭借着自身的系统力量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信息传播,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 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组织,宗族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社会组织,以血缘为纬、以地缘为经将人们编织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凭借着自身的系统力量进行有目的有秩序的信息传播,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是我们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切入口。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传播 宗族 祠堂 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家礼》的现代实践——以朱氏婚礼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月肖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0,共6页
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很多关于儒家传统礼仪的实践活动。其中,朱杰人对朱子《家礼》的现代实践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朱氏婚礼进行了分析,作出了积极的肯定与评价,同时也对现代儒礼实践中... 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很多关于儒家传统礼仪的实践活动。其中,朱杰人对朱子《家礼》的现代实践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朱氏婚礼进行了分析,作出了积极的肯定与评价,同时也对现代儒礼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当代价值与文化信仰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礼 朱子《家礼 朱氏婚
原文传递
朱熹《家礼》与明清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3,共8页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 宗族 治族 家礼 社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33,共7页
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从理论上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宋代之所以出现家礼撰作的高... 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从理论上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宋代之所以出现家礼撰作的高潮,不能仅仅用唐宋社会变革、文化的阶层异动来加以解释,而与宋代士人的文化抱负有关,是他们救治世风、淑世惩弊的结果。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价值理念,与现代化事业并不矛盾。应当继承历代士人"教训正俗"的传统做法,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家训和家教,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礼》对《仪礼》丧葬礼仪知识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龙晓添 萧放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 儒家礼仪文献为中国长期以来的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是礼仪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仪礼》到《家礼》,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讨论丧礼、丧服的篇卷众多。这些经典的丧礼记述,成为丧礼知识传承的重要依据。《仪礼》化俗成礼,制定了一套复杂的士大夫及以上阶层的礼仪制度。且成为后世制定礼典,传承礼制的基本依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不能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朱熹试将《仪礼》化繁就简,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儒礼,《家礼》又逐渐成为后世礼书的基本模板。《仪礼》、《家礼》作为儒家重要礼仪文献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丧礼书写特点:以"慎终追远"为丧礼的基调;以别亲疏、贵贱为制礼的基本原则;倡导有节制的、周全的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仪知识 《仪 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懋竑《家礼》辨伪的逻辑进路与思想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峰 肖永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0,共7页
《家礼》是否为朱熹所作,是元明以来儒者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清儒王懋竑以精于朱学著称,撰作《家礼考》《家礼后考》《家礼考误》诸篇以证《家礼》非朱熹之书,在清代学术史、朱子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近百年来,学者虽多反驳王懋竑之说... 《家礼》是否为朱熹所作,是元明以来儒者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清儒王懋竑以精于朱学著称,撰作《家礼考》《家礼后考》《家礼考误》诸篇以证《家礼》非朱熹之书,在清代学术史、朱子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近百年来,学者虽多反驳王懋竑之说,却对王懋竑辨伪《家礼》的逻辑进路缺乏完整清晰的了解。王懋竑辨伪《家礼》的逻辑进路包括征于古今礼书、验诸人情风俗、考之朱熹行年等三方面。王懋竑将相关史料置于具体时空背景下进行考辨,对还原朱熹礼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朱熹 王懋竑 白田草堂存稿 辨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