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申方法:传统家族秩序反思的方法意识
1
作者 林修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5,共3页
家族秩序的复兴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大社会事实,由传统与现代“冲突”而形成的僵化性的文化格局使具有与传统文化特征和命运相似的家族文化也陷入理论困境。运用“经世致用”的视角来看待家族秩序的复兴问题,用“有限合理性”... 家族秩序的复兴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大社会事实,由传统与现代“冲突”而形成的僵化性的文化格局使具有与传统文化特征和命运相似的家族文化也陷入理论困境。运用“经世致用”的视角来看待家族秩序的复兴问题,用“有限合理性”作为分析家族文化中对现代化过程的阻力与动力因素的方法论工具,解读儒家家族文化解构和重构的现代命运,是本文试图寻找的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秩序 理论视角 有限合理性 方法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家族秩序续建——以苏北乐安堂孙氏两次修谱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修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23-131,共9页
苏北乐安堂孙氏不到20年内两次重修宗谱的个案考察表明,通过重修宗谱续建家族秩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重修宗谱不是单纯的民间行为,而是有着泛政治化背景下诸多因素影响和推动,宗谱内容变化则深刻折射着几十年来... 苏北乐安堂孙氏不到20年内两次重修宗谱的个案考察表明,通过重修宗谱续建家族秩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重修宗谱不是单纯的民间行为,而是有着泛政治化背景下诸多因素影响和推动,宗谱内容变化则深刻折射着几十年来泛政治化影响下的社会变迁。泛政治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影响的取向是多元的,宗谱修撰引发因素是多向的,泛政治化的影响与修谱的双向互动,一定会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政治化背景 孙氏宗谱重修 世系辈分规范 家族秩序续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本提纲》所见杨屾对家族秩序的构建
3
作者 龚阔英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0-83,共4页
《知本提纲》作为清代关中地区著名农学家、理学家杨屾开馆授学的讲义,集中体现了杨屾的理学思想,其中就有其对于家族秩序的构建。杨屾对于家族秩序的建构,既是其世界秩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基于稳固地方政治统治的考量。杨屾从... 《知本提纲》作为清代关中地区著名农学家、理学家杨屾开馆授学的讲义,集中体现了杨屾的理学思想,其中就有其对于家族秩序的构建。杨屾对于家族秩序的建构,既是其世界秩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基于稳固地方政治统治的考量。杨屾从家长身范、子姓佐理、内外分职等方面对家族的管理秩序进行了建构,既是其对家族秩序深入探究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关中乡村治理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本提纲》 杨屾 家族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祛建制性”与乡村天主教血缘家族一体化——来源于冀中赵村田野经验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聂家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2,共10页
在中国乡村社会,天主教的传播没有产生像欧洲社会那种瓦解替代血缘家族组织的社会后果,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与血缘家族组织发生了特定模式的融通。生活于河北赵村骆姓天主教皈信者,对其血缘家族关系与天主教教友的双重身份关系的一体化处... 在中国乡村社会,天主教的传播没有产生像欧洲社会那种瓦解替代血缘家族组织的社会后果,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与血缘家族组织发生了特定模式的融通。生活于河北赵村骆姓天主教皈信者,对其血缘家族关系与天主教教友的双重身份关系的一体化处理过程,展现了他们身为教友又属同一家族的事实。总体性公共秩序的民族国家转型,对具有政治潜能的传统家族与制度性"教会"所进行的双向消解的祛建制性过程,提供了这种一体化的制度条件。在这一意义上,继承19世纪末以来由强大行政力量推动现代化特征的当下国家,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设计仍将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天主教 双向祛建制性 家族团体秩序 宗教团体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商非正式制度简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建生 武芳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2期41-44,共4页
处于明清时期的晋商曾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业绩。分析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晋商非正式制度及其对晋商兴盛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家族本位意识和家族伦理秩序、“崇商重利”
关键词 晋商非正式制度 明清时期 家族本位意识 家族伦理秩序 商业精神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礼簪缨:《红楼梦》的法律与虚拟空间叙事
6
作者 林树煌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20年第2期309-340,共32页
传统中国之所以将礼法融注于建筑空间中,是希望通过建筑的恒常性来强化礼法的恒常性。在“亦幻亦真”的意义上,可以借《红楼梦》中的“虚拟空间”来研究传统中国的“现实空间”,考察空间中的法律运作机理。荣宁府宅、省亲别墅、贾府宗... 传统中国之所以将礼法融注于建筑空间中,是希望通过建筑的恒常性来强化礼法的恒常性。在“亦幻亦真”的意义上,可以借《红楼梦》中的“虚拟空间”来研究传统中国的“现实空间”,考察空间中的法律运作机理。荣宁府宅、省亲别墅、贾府宗祠等建筑都是关于“法律与空间”的叙事。其中所传达的行为规范与权力运作,本质上是“礼法空间化”的表现。“礼法空间化”的机制在于“空间情境化”,即人们利用空间塑造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容纳了空间、时间、意义、人、行为、情感等要素,使得人们在这个情境中得以按照其身份行事。从类型学上讲,《红楼梦》的空间可划分为以荣宁府宅为主体的“礼法世界”和以大观园为主体的“情感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与互动,是我们理解法律运作逻辑以及家族秩序构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礼法空间 情感世界 家族秩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