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邱芬 刘勇 +3 位作者 钱亦华 赵建军 田英芳 祁存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6-729,780,共5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川芎嗪组术后2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次/d),各组术后4h腹腔注射5...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川芎嗪组术后2h腹腔注射川芎嗪(80mg/kg,1次/d),各组术后4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50mg/kg,1次/d)。术后7、14、21d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VZBrdU阳性细胞数和Doublecortin(DCX)的表达。结果缺血模型组术后7d时SVZBrdU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至14d,21d减少;川芎嗪组14dSVZBrdU阳性细胞达峰值,21d有所减少,与缺血模型组比较,7、14d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缺血模型组7d时SVZ有DCX阳性表达,14d达最多,21d表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川芎嗪组随缺血时间延长SVZDCX表达明显增强,21d仍处于高水平,与缺血模型组比较,14、21dDCX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SVZ神经干细胞/祖细胞增殖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脑缺血 侧脑室下区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 /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英文)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蓬勃 刘勇 +7 位作者 李捷 康前雁 田英芳 陈新林 赵建军 石秦东 宋土生 钱亦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1-1206,共6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管膜细胞 室下区细胞 神经发生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成年大鼠室下区的再生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屈建强 贺西京 +1 位作者 杨平林 杨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9-493,497,共6页
目的①观察液压性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②分离脑损伤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分化鉴定。方法①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1... 目的①观察液压性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及其细胞类型。②分离脑损伤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诱导分化鉴定。方法①用液压冲击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不同时期(1、3、5 d,1、2、3、4、6、8周)Nestin和GFAP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类型。②分离液压损伤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传代,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室下区免疫荧光染色: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在前脑侧脑室SVZ区出现神经干细胞,主要集中在外侧壁上部和上角,其他部位及三脑室的SVZ区有少量神经干细胞。脑损伤模型组脑损伤24 h后,和正常组相比,室下区Nestin和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阳性表达在3 d后逐渐达到高峰,持续1周。②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贴壁后分化的细胞表现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且分别呈GalC阳性、β-tublinⅢ阳性和GFAP阳性。结论①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可诱导室下区表达Nestin和GFAP,Nestin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并且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室下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都对脑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②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再生 室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在体标记成体大鼠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蓬勃 刘勇 +4 位作者 李捷 康前雁 田英芳 赵建军 石秦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成体大鼠侧脑室注射DiI标记室管膜/室下区(SVZ)细胞的方法。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均接受2g/L的DiI10μL右侧脑室注射。采用H33258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iI注射后6h、12h、24h、36h和48h时... 目的研究正常成体大鼠侧脑室注射DiI标记室管膜/室下区(SVZ)细胞的方法。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均接受2g/L的DiI10μL右侧脑室注射。采用H33258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iI注射后6h、12h、24h、36h和48h时左侧脑室壁的标记细胞以及标记组织厚度。结果右侧脑室DiI注射后24h,DiI标记细胞位于左侧脑室的室管膜层;DiI注射后48h,DiI标记细胞限定于左侧室的管膜层和室下区。此外,左侧室管膜/中隔室下区(SVZspt)和室管膜/神经节隆起的生后对应物(SVZge)部位荧光标记组织的厚度分别在DiI注射12h和24h后维持于稳定水平,而且,在相应各时间点上,室管膜/SVZge部位荧光标记组织的厚度都厚于室管膜/SVZspt部位(P〈0.05)。结论2g/L的DiI10μL注射于正常大鼠侧脑室后24-48h,可能仅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膜 室下区 DII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性脑损伤后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屈建强 贺西京 +2 位作者 杨平林 杨涛 冯彦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分离液压性脑损伤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阳性(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阐明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nestin+/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 目的分离液压性脑损伤室下区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阳性(nestin+/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阐明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nestin+/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动物模型,分离损伤成年SD大鼠室下区nestin+/GFAP+共存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培养和诱导分化,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神经球以及原代和传代培养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可以形成悬浮生长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神经球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分离的室下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室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小鼠脑室下区及室周器官BrdU标记细胞的对比观察
6
作者 李力 张智琴 +5 位作者 秦永 叶建亚 郝庆卯 姚荣芬 曹翠丽 马常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1-695,共5页
目的:比较成年健康小鼠脑室下区及室周器官BrdU标记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探讨生理状态下室周器官的神经生发功能。方法:成年健康BALB/c小鼠,腹腔注射BrdU(50 mg/kg),连续3 d给药。4 d后用含4%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灌注动物,取脑制备石蜡切... 目的:比较成年健康小鼠脑室下区及室周器官BrdU标记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探讨生理状态下室周器官的神经生发功能。方法:成年健康BALB/c小鼠,腹腔注射BrdU(50 mg/kg),连续3 d给药。4 d后用含4%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灌注动物,取脑制备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侧脑室室下区可见大量BrdU标记细胞(33.70%±1.92%),在最后区、穹窿下器及脉络丛内BrdU标记细胞分别为(2.42%±0.38%),(2.78%±0.67%)和(1.12%±0.24%),连合下器未见BrdU标记细胞。侧脑室室下区BrdU标记细胞分别与室周器官BrdU标记细胞相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最后区及穹窿下器BrdU标记细胞的数量分别与脉络丛的BrdU标记细胞的数量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周器官存在少量的BrdU标记细胞,这表明生理状态下成年小鼠室周器官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生发功能;但室周器官神经生发功能比室下区的神经生发功能弱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器官 室下区 神经生发 BRDU 成年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小鼠脑提取液对成年小鼠侧脑室下区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7
作者 王成蹊 罗焕敏 +2 位作者 肖飞 肖美玲 余锐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3-525,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小鼠小脑提取液(ECNM)对成年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新生鼠小脑提取液至成年鼠侧脑室,通过Nestin和Musashi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提取液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25mg/ml)室下区的... 目的研究新生小鼠小脑提取液(ECNM)对成年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注射新生鼠小脑提取液至成年鼠侧脑室,通过Nestin和Musashi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提取液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25mg/ml)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多(P<0.01),低剂量组(2.5mg/ml)也有增加(P<0.01),溶媒对照组无明显阳性染色。结论新生鼠小脑提取液能够促进成年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分裂、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立体定位技术 新生小鼠小脑提取液(ECNM) 侧脑室下区 NESTIN Musash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脑缺血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型NO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邱芬 刘勇 +2 位作者 马波 祁存芳 王文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0-545,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神经元型NO合酶(nNOS)的表达,探讨川芎嗪对脑缺血后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及川芎嗪低(20 mg/kg)、中(40 mg/kg)、高(80 mg/kg)剂量组5组,每组按缺血...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神经元型NO合酶(nNOS)的表达,探讨川芎嗪对脑缺血后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及川芎嗪低(20 mg/kg)、中(40 mg/kg)、高(80 mg/kg)剂量组5组,每组按缺血后时间又分为1、3、7、14、21 d 5个亚组。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 h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芎嗪(1次/d),至处死前2 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侧脑室室下区(SVZ)、胼胝体(CC)、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大脑皮质、海马CA1区及齿状回(DG)nNOS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各脑区不同时间nNOS的表达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VZ,模型组1~14 d nNOS表达降低,21 d时增高;川芎嗪各剂量组均表现为3~14 d nNOS表达明显降低,21 d明显增高。在CC,模型组3~14 d明显降低,21 d有所回升;芎嗪各剂量组nNOS表达均表现为3~14 d明显降低,以中、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21 d增高。在缺血周围皮质和纹状体,模型组nNOS表达均表现为3、7 d明显降低,14、21 d呈明显增加趋势;川芎嗪各剂量组nNOS的表达3~21 d均较低,以中、高剂量组7~14 d降低最为明显,21 d时稍有回升。在DG、CA1区,模型组3、7 d nNOS表达明显降低,14 d时增高;川芎嗪各剂量组3~21 d nNOS的表达均降低。各脑区不同时间点nNOS表达模型组与川芎嗪各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对脑缺血后3~14 d各脑区nNOS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nNOS的表达、减少NO产生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脑缺血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室下区 胼胝体 纹状体 齿状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成年大鼠SVZ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祁存芳 张军峰 +3 位作者 陈新林 焦倩 张建水 刘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763,772,共7页
目的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成体SD大鼠室管膜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组织,NSCs在常氧和低氧培养箱培养,光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NSCs标记物(nestin)... 目的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成体SD大鼠室管膜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组织,NSCs在常氧和低氧培养箱培养,光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NSCs标记物(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未成熟神经元标记物(β-tubulinⅢ/Tju-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的分化能力;WST-1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从成体SVZ组织中成功分离培养出NSCs;无血清诱导下细胞培养至第4代有部分细胞分化,多为胶质细胞;血清诱导后NSCs可以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大部分干细胞分化为Tju-1阳性细胞(53.8%±6.8%),部分为GFAP阳性细胞(21.6%±5.4%),少部分为O4阳性细胞(11.4%±4.5%)。一定时间(<24h)的低氧(3mL/L氧浓度)可以促进NSCs增殖(P<0.05),但长时间缺氧(>24h),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而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1)。结论正常成体组织中存在NSCs;体外培养条件下分离培养的NSCs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短时间低氧可促进NSCs的增殖,而长时间缺氧导致细胞凋亡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管膜室下区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血生络方对缺血性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广晓 段春巧 +3 位作者 周宏斌 孟然 王晓青 王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0-305,共6页
探讨和血生络方对缺血性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HX组和HX+k252a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诱导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Sham组除外),HX组和HX+k252a组灌胃给予和血生络方药液,每日1... 探讨和血生络方对缺血性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HX组和HX+k252a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诱导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Sham组除外),HX组和HX+k252a组灌胃给予和血生络方药液,每日1次,持续14d,Sham组和MCAO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采用网屏实验评价大鼠的前肢肌力和Ludmila Belayev 12分评分法评价大鼠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rdU+/Nestin+细胞在侧脑室室下区(SVZ)的表达;qRT-PCR法检测SVZ中Nestin、BDNF及TrkB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VZ中Nestin、BDNF及Trk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MCAO组比较,在PMD3和PMD7,HX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在PMD7和PMD14,HX组大鼠的前肢肌力显著增强(P<0.05),PMD3、PMD7和PMD14,HX组大鼠的感觉运动整合能力显著增强;SVZ中BrdU+/Nestin+细胞表达显著增多(P<0.05),Nestin、BDNF、Trk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HX+k252a组比较,HX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HX组大鼠的前肢肌力和感觉运动整合能力显著增强(P<0.05);SVZ中BrdU+/Nestin+细胞表达显著增多(P<0.05),Nestin、BDNF、Trk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和血生络方能够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这可能与上调BDNF-TrkB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SVZ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血生络方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发生 BDNF-TrkB 侧脑室下区(SVZ)
原文传递
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元的再生:内、外环境因子的作用(英文)
11
作者 Christie D.FOWLER 汪作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元的再生现象是最近三十年才被科学家们所认识并逐渐接受的。随着科研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发展 ,在成年哺乳动物的一些特定脑区 ,比如海马齿状回 (Dentategyrusofthehippocampus)、室下区(Subventricularzone)和杏仁核 (Am... 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元的再生现象是最近三十年才被科学家们所认识并逐渐接受的。随着科研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发展 ,在成年哺乳动物的一些特定脑区 ,比如海马齿状回 (Dentategyrusofthehippocampus)、室下区(Subventricularzone)和杏仁核 (Amygdala)中发现了新生细胞。研究表明 ,内外环境因子可影响成体神经元的再生。具体表现在环境多样性、自主活动、有益社会交往、短日光照、化学刺激以及诸如 5 -羟色胺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增加 ,都会促进新生细胞的增生或存活。而负面社会交往及应激激素皮质酮对成体神经元的再生有抑制和降低作用。研究还表明 ,根据种和性别的差异 ,类脂醇激素对成体神经元的再生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成体神经元 再生 环境因子 细胞增生 海马齿状回 室下区 杏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occurrence of zonal disintegration around deep underground openings 被引量:1
12
作者 Jia Peng Zhu Wancheng Zhang Shic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6期859-864,共6页
By utilizing the two numerical codes RFPA3 D and FLAC3 D,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failure mod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around deep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under tri-axial stress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 By utilizing the two numerical codes RFPA3 D and FLAC3 D,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failure mod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around deep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under tri-axial stress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zonal disintegration is a large scale shear-slip failure developed in deep surrounding rock mass under tri-axial stress,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a large amount of tensile fail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fractures and the number of fractures have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rock mass heterogeneity.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homogeneity index of the rock mass, the distances between fractures decrease and the number of fractures increases. For an intact hard rock mass with relative high homogeneity, only failure mode characterized as v-shaped notches can be formed due to the intersection of intensively developed shear bands. None of the zonal disintegration can be formed due to the fact that with increasing homogeneity,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 mass is gradually dominated by shear failure rather than tensile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ock mass Heterogeneity Zonal disintegration Failure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llow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Basement Structure in the Tianjin Coastal Area
13
作者 Gao Wuping Chen Yukun +3 位作者 Ren Feng Yan Chengguo Wang Zhisheng Yang F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4期512-519,共8页
Shear wave velo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layers and applied widely in aseism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500 drill logging data are used to make a linear interpolation based on 0. ... Shear wave velo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layers and applied widely in aseism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500 drill logging data are used to make a linear interpolation based on 0. 01° x 0. 01°x lm grid. A shallow 3-D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ianjin coastal area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we selected two typical velocity profiles to try to introduce and explain its relationship to basement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clearl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ratification and lateral inhomogeneity.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shear wave structure between tectonic elements is clear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local or border fault in the Quaternary is disturbed or affected significantly. It intuitively shows that the basement structure and fault activity of this region had good control of sedim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ata formation in the Quaternary period which would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engineering seism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velocity Transverse wave well logging Tianjin coastal area Velocity structure Tectonic element Fault QUATERN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再生的剂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肖丽 邵蓓 +4 位作者 蒋慧刚 金坤林 张红霞 王骏阳 李九如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元再生的剂量相关性。方法双侧卵巢切除的SD雌性大鼠,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刺激的方法建立大鼠PSD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雌激素不同干预剂量(0μg、1μg、10μg...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元再生的剂量相关性。方法双侧卵巢切除的SD雌性大鼠,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刺激的方法建立大鼠PSD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雌激素不同干预剂量(0μg、1μg、10μg、25μg、100μg)组。雌激素持续干预2周后,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和侧脑室室下区(SVZ)神经元再生的变化。结果雌激素干预2周后,与雌激素0μg组比较,10μg组和25μg组大鼠的行为学数据有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雌激素0μg组比较,10μg组和25μg组SVZ区神经元数增加明显(分别为P<0.01,P<0.05)。结论适度生理剂量雌激素可通过增加SVZ神经元改善PSD大鼠的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脑卒中后抑郁 侧脑室下区 行为学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