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观性与客观实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太送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客观 主观 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与客观 存在物 主体与客体 物质与意识 哲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实在性的求证及思维元素分析
2
作者 马宏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6-107,110,共3页
客观的对象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都能够存在,似乎天经地义。重新求证这个命题,旨在唤醒人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思维是创新、高效的核心能力,求证的本身及求证中的思维元素分析,无疑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思维元素 对象 求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常量无穷大与客观实在性
3
作者 边均伯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8-51,共4页
文章重新认识并严格规范了常量无穷大的定义,揭示了常量无穷大的层次性,指出常量无穷大不仅是哲学范畴内必然存在的数集,也是反映自然界物质客观实在性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数集,指出了自然界的无穷大以常量形式存在这一重大事实,给出... 文章重新认识并严格规范了常量无穷大的定义,揭示了常量无穷大的层次性,指出常量无穷大不仅是哲学范畴内必然存在的数集,也是反映自然界物质客观实在性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数集,指出了自然界的无穷大以常量形式存在这一重大事实,给出了与莱布尼兹、鲁滨逊有着完全不同内涵的常量无穷大,从而划清了鲁滨逊的非标准分析和笔者的有中国特色的非标准分析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理论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无穷大 变量无穷大 单子 层次 客观实在性 数集 超实数 微积分 标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4
作者 王建中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61-65,共5页
由于信息论原理在各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里被用于不同的认识目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概念方式和描绘手段,也导致了人们对信息概念的不同理解。从狭窄的专门科学的基础上推论出广泛的哲学结论,不仅行不通,而且必然导致混乱。
关键词 信息传递 普遍联系 情报传递 客观实在性 运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悖论真的有客观实在性吗?——与钱广荣先生再商榷
5
作者 周德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9-35,共7页
由钱广荣先生创立的道德悖论没有客观实在性的根源在于它的三个立论根据不能成立。钱先生不是通过改善道德悖论的立论根据,而是运用"人为的补充假设"方法对道德悖论的缺陷进行修补,只能把道德悖论理论弄得过于繁琐和复杂而不... 由钱广荣先生创立的道德悖论没有客观实在性的根源在于它的三个立论根据不能成立。钱先生不是通过改善道德悖论的立论根据,而是运用"人为的补充假设"方法对道德悖论的缺陷进行修补,只能把道德悖论理论弄得过于繁琐和复杂而不可能使道德悖论获得客观实在性。如果道德悖论研究成果不能经受学术界的批判性考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不能得到证明,最终都将会成为无意义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悖论 客观实在性 再商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6
作者 谷先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20-28,共9页
关于逻辑规律的客观性问题,我国逻辑界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时断时续的讨论。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具有客观基础,其客观基础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本文认为,逻辑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的规律,而不是思维规律,并... 关于逻辑规律的客观性问题,我国逻辑界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时断时续的讨论。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具有客观基础,其客观基础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本文认为,逻辑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的规律,而不是思维规律,并拟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来说明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规律 客观实在性 逻辑法 个体变元 规律的客观 常项 思维规律 非逻辑 中国女排 不矛盾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客观性与客观实在性的区别
7
作者 胡太送 《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20-21,51,共3页
作为客体的根本属性的客观性,与作为物质根本特性的客观实在性,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有质的区别。
关键词 客观 客观实在性 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拟现实的客观实在性 被引量:7
8
作者 陶富源 凤蝶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3,共4页
虚拟现实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争议。事实上,虚拟现实是人的观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外化的一种电子场景,因此,不能把虚拟世界归结为精神存在;但它又只是一种虚拟的物化形态,不是现实的物化形态,所以,虚拟世界是有别于... 虚拟现实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争议。事实上,虚拟现实是人的观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外化的一种电子场景,因此,不能把虚拟世界归结为精神存在;但它又只是一种虚拟的物化形态,不是现实的物化形态,所以,虚拟世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当然它也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种纯然独立的存在,因为虚拟现实归根到底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决定虚拟世界的本质、构成和发展。作为原型的现实世界与它的间接再现的虚拟世界实为一体,它们都不过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世界的直接存在性和间接存在性都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唯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统一原理 现实世界 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技术 物化形态 精神存在 存在方式 客观世界 存在 物质 间接
原文传递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证明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安启念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7-41,共5页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证明及其意义安启念一、对列宁物质定义的一处重大误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证明及其意义安启念一、对列宁物质定义的一处重大误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客观实在性 唯物主义哲学 物质定义 感觉经验 列宁 唯心主义 认识论 马赫主义 物质概念
原文传递
物质客观实在性“三问”解难
10
作者 邝尔安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16,共1页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唯一特性难以理解。何以化解,“三问”解难。一、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只有客观实在性吗?...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唯一特性难以理解。何以化解,“三问”解难。一、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只有客观实在性吗?客观实在性是所有事物的共同性。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人的意识 内涵和外延 物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 万物 所有物 物质与意识
原文传递
论知识经济的客观实在性
11
作者 夏兴园 杨长友 《财经政法资讯》 1999年第6期4-8,共5页
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既是知识经济理论成立的主要支撑,又是知识经济实践有效的当然前提。持续三年左右的中国知识经济热,主要解决了知识经济理论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应当还是不应当研究和宣传知识经济理论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知识经济理... 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既是知识经济理论成立的主要支撑,又是知识经济实践有效的当然前提。持续三年左右的中国知识经济热,主要解决了知识经济理论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应当还是不应当研究和宣传知识经济理论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知识经济理论的事实判断,也就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知识经济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世界是否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问题是等值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澄清概念出发,从历史考察和逻辑推縯两个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理论 农业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时代 客观实在性 经济资源 内在逻辑 中国知识 经济学 知识产业
原文传递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其它特性
12
作者 张克杰 《教学与研究》 1983年第1期71-74,共4页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乃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特性。以下有时将这个“物质的唯一特性”原理简称为“原理”。本文从“原理”的提出、内容、实质和作用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同志们。这个...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乃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特性。以下有时将这个“物质的唯一特性”原理简称为“原理”。本文从“原理”的提出、内容、实质和作用等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同志们。这个原理是怎样提出的呢?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针对马赫主义者攻击“唯物主义者坚持着似乎已被‘最新科学’和‘最新实在论’驳倒了的物质概念”,列宁指出:“象马赫主义者那样把关于物质的某种构造的理论和认识论的范畴混淆起来,把关于物质的新类型(例如电子)的新特性问题和认识论的老问题,即关于我们知识的泉源和客观真理的存在等等问题混淆起来,这是完全不能容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认识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各种特 物质概念 物质形态 列宁 原理 物理特 运动特
原文传递
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须把握好“五性”
13
作者 缪惠忠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理解 具体形态 物质概念 人的意识 “五 本质属 表现形式 教学体会
原文传递
“精神显象”的基石——“印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14
作者 马向生 《思维科学通讯》 2003年第4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精神显象 “印记世界” 客观实在性 印记痕迹 被动显象 自动显象 形象印记 抽象印记
原文传递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惠连 朱校松 钱爱娟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24-25,共2页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刘惠连朱校松钱爱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合刊登载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辩文》)。《辩文》认为,应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辩证地理...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刘惠连朱校松钱爱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合刊登载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辩文》)。《辩文》认为,应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在本体论领域,作为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客观实在性 人的思想 唯物主义 和意识 唯心主义 历史的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客观实在与意识的对立方面
16
作者 赵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8年第9期236-236,共1页
摆脱具有特定性的人类意识对一般性物质概念的规定,从物质的规则、本质、信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内涵,分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类意识而转移却能为人类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的根本原因,从物质和意识的... 摆脱具有特定性的人类意识对一般性物质概念的规定,从物质的规则、本质、信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内涵,分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类意识而转移却能为人类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的根本原因,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方面探讨人类意识对物质的具有能动作用的本质。达到真正区分物质和意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实在性 物质 意识 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能把现实性与客观实在性简单地等同——与李秀林同志商榷
17
作者 薛岩彬 《教学与研究》 1963年第6期15-17,共3页
看过李秀林同志发表在《教学与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上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关系是对立就一规律的具体化”的文章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有启发。尤其是关于可能性以及几组对立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联,写的细腻深刻,受益很大... 看过李秀林同志发表在《教学与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上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关系是对立就一规律的具体化”的文章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有启发。尤其是关于可能性以及几组对立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联,写的细腻深刻,受益很大。目前对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一对范畴的全面的细致的剖析不仅在理论上有这种必要性,而且对实践活动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什么是现实性这一问题,我与作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与作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 必然 客观实在性 可能与现实 黑格尔 恩格斯 新事物 客观存在 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
原文传递
康德的实在性与现实性的存在论区分与关联——基于康德存在论题的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万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23,共7页
在康德的存在论题"实存不是实在的谓词"中,康德对实在性和现实性作了独具特色的存在论区分和关联。康德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从词源学上,实在性源于拉丁文"realitas",与本质关联;现... 在康德的存在论题"实存不是实在的谓词"中,康德对实在性和现实性作了独具特色的存在论区分和关联。康德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从词源学上,实在性源于拉丁文"realitas",与本质关联;现实性来自拉丁文"actualitas",与实存关联。实在性与现实性的区分就是本质与实存的区分。康德在实在性和现实性之间还提出了与之相关联的客观实在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在 现实 客观实在性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二重性:现代风险认知的转向及其决策意涵 被引量:2
19
作者 沙勇忠 张梦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4,共9页
近代以来,受实证主义思潮和主客二分范式的影响,学界围绕风险研究的整体图景基本是沿袭风险一元论或风险二元论所展开的。然而,随着现代风险治理复杂化与学科研究融合性趋势日益加深,以往风险研究传统的不适应性时常引致多重决策危机。... 近代以来,受实证主义思潮和主客二分范式的影响,学界围绕风险研究的整体图景基本是沿袭风险一元论或风险二元论所展开的。然而,随着现代风险治理复杂化与学科研究融合性趋势日益加深,以往风险研究传统的不适应性时常引致多重决策危机。本研究从风险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出发,以新的风险认知视野--风险二重性,即将现代风险视为社会建构风险和客观实在风险有机耦合的产物,以此来揭示现代风险认知的转向及其决策意涵。风险二重性的提出,是对风险一元论的彻底否定和对风险二元论的融合发展,推动着风险认知的二元关系从过去的互斥和互补转向融合,暗含着人与风险的关系从强调主客二分转向互主体性的哲学逻辑,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解风险本体和结构特征的风险认知路径及决策范式的产生。同时,风险二重性对于现代风险决策体系的认知结构、基本范式以及方法体系都具有重塑与变革意义。在未来,基于风险二重性进一步总结与提炼中国开放式框架下的风险决策话语体系及实践经验是风险研究共同体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二重 风险认知 客观实在性 社会建构 风险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系统自组织的客观物质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翠兰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从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述系统自组织的客观实在性,系统以自己的规律在进行自组织,系统自身存在着状态、结构、层次、联系和作用,从而阐发系统自组织能动的内在机制,以启迪人们重视唯物论,遵守客观规律。
关键词 系统自组织 唯物论 客观实在性 客观规律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