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及其本质
1
作者 任建东 王艳玲 《唐都学刊》 2003年第2期58-60,共3页
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来看 ,它涵盖道德本体与价值、理想与目的、原则与规范三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本质来看 。
关键词 道德信仰 客体性构成 客体性本质 道德本体 社会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客体性、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当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更迭与融合 被引量:16
2
作者 潘凌云 王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脉络和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随着人性观的嬗变、知识观的转型和学习观的转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从"外在客体式"到"内在主体式"再到"交...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脉络和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随着人性观的嬗变、知识观的转型和学习观的转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从"外在客体式"到"内在主体式"再到"交互主体式"的范式转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并超越理智取向(外在客体式),走向反思—实践取向(内在主体式)和生态取向(交互主体式)的主体性发展道路,"内在主体式"与"交互主体式"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翼共生共长。体育教师应通过反思、合作等主体实践活动,成为重建体育教学生活、改进体育教育实践的自觉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范式 客体性 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春时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客体性 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金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5-88,共4页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性 主体间性 客体性 对象性活动 体关系 社会性 主体属性 互主体性 体性原则 自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与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黄世虎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内在关系通常本质地体现为它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内在关系通常本质地体现为它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体性 客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力 《求实》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85,共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城市空间主客体性的融合 被引量:4
7
作者 朱东风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12期62-67,共6页
从城市空间研究理论的主客体属性出发,将中外城市空间研究分为四类。认为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视点存在主客体分离现象, 这不利于对城市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性关系的把握。提出在当前国内城市空间研究呈现制度文化转向和科学实证转向的... 从城市空间研究理论的主客体属性出发,将中外城市空间研究分为四类。认为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视点存在主客体分离现象, 这不利于对城市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性关系的把握。提出在当前国内城市空间研究呈现制度文化转向和科学实证转向的双轨转型时期, 通过对蕴含社会性的城市空间自组织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实现研究对象主客体属性的统一,使城市空间研究具有社会逻辑下的空间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研究 客体性分离 空间自组织 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 被引量:3
8
作者 陆贵山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61-66,共6页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 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辩证的统一。任何方面的倾斜和分离都不利于文学创作,不能否认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境况等客观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但更应该注重审美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在现在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情感因素、审美意念指向和审美个性特征等方面。主张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互演进和交互发展,旨在强调把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人提高到与历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境界,实现人的审美工程建设,把人的素质加以优化,性格加以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 审美活动 文学观念 文学创作 人的主体性 审美关系 创作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 客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辨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永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9-14,共6页
一、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的一般意义 汉语中的“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作为哲学语汇都源出相应的西方文字。这几个词最初出自哪一种西方文字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英语中的“su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 一、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的一般意义 汉语中的“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作为哲学语汇都源出相应的西方文字。这几个词最初出自哪一种西方文字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英语中的“su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subjcktivitat”都被译作“主观性”,而英语中的“o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Objcktivitat”都被译作“客观性”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知 客体性 主观性 体性 观性 非理性 主体参与 规定性 规定者 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及客体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永明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0-141,共2页
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主体研究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的关注却不够。然而,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及客体性,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提高思想... 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主体研究的热潮,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的关注却不够。然而,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及客体性,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以及蝶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亚敏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2-145,共4页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存在方式。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追求发展和进步应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然而,工具理性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发展忽视了青年教师所具备的文化...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存在方式。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追求发展和进步应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然而,工具理性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发展忽视了青年教师所具备的文化身份以及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使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进一步导致青年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演变为客体性发展。但是,教师发展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师的蝶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一定的文化,以教师的生命发展价值取向为出发点,推进高校青年教师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而使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向主体性发展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师发展 客体性 蝶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到混沌学、分形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本祥 《系统科学学报》 1996年第2期7-12,共6页
人类的认识既不是完全客体性的也不是完全主体性的,它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交互规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主体性或客体性.20世纪的科学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到混沌学、分形理论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本文在简单论述相对论... 人类的认识既不是完全客体性的也不是完全主体性的,它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交互规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主体性或客体性.20世纪的科学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到混沌学、分形理论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本文在简单论述相对论、量子力学所体现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后,着重分析了温沌学与分形理论中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的主体性 客体性 量子力 相对论 分形曲线 初始条件 Hausdroff 分形理论 混沌学 非线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论哲学与单纯客体性思维
13
作者 王干才 杜文曌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0,共6页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到17世纪,哲学之所以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以及人们之所以主要运用的是单纯客体性思维,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生存、实践状况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直接性,自信性,终极性,还原...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到17世纪,哲学之所以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以及人们之所以主要运用的是单纯客体性思维,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生存、实践状况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直接性,自信性,终极性,还原性,以及整体性、具体性,群体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形态学 本体论哲学 单纯客体性思维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客体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恒兵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3期29-32,共4页
"现代性"发端于主体的确立和张扬,伴随它的则是外在于人的客体性世界的形成。现代性的根本缺陷体现为本来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畸变为外在于人的自主旋转的世界,而人则由此丧失了本然的自主能动性而沦落为客体性世界的要素或环节... "现代性"发端于主体的确立和张扬,伴随它的则是外在于人的客体性世界的形成。现代性的根本缺陷体现为本来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畸变为外在于人的自主旋转的世界,而人则由此丧失了本然的自主能动性而沦落为客体性世界的要素或环节。因此,现代性批判的首要任务在于克服这种人与世界的"二分",让人的世界还归于人。对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拒斥一切基于建立应然性原则或观念的批判进路,认为只有以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以及自然形成的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为前提的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彻底"改造世界",才能实现对外在于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并由此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客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 改造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看大学生学习改革
15
作者 何旭明 屈林岩 《长沙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0-74,共5页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展学生的客体性,我国教育历来对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当前学习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各因...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展学生的客体性,我国教育历来对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当前学习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各因素,并针对各制约因素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体性 客体性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16
作者 夏伟东 《江海学刊》 1988年第6期103-107,共5页
1.首先需要确立的是道德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涵义。现在的各种观点似乎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基本上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关于道德主体性的界说。在概念不甚明了的状况下,是不是可以说,讨论与此一含混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几乎很难使各种对... 1.首先需要确立的是道德主体性这一概念的涵义。现在的各种观点似乎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基本上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关于道德主体性的界说。在概念不甚明了的状况下,是不是可以说,讨论与此一含混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几乎很难使各种对峙的观点彼此交融,很难最后得出较为使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怎样理解道德主体性这一命题的涵义,已成了目前讨论这一问题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客体性 概念 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
17
作者 毛崇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2-67,共6页
90年代的学术史风景与“80年代的教训”紧密相关。80年代把“哲学史”的研究分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旨在抑“经”的历史客体性,扬“我”的现实主体性。“六经注我”是“后红卫兵现象”,必须对其在学术上造成的后果进... 90年代的学术史风景与“80年代的教训”紧密相关。80年代把“哲学史”的研究分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旨在抑“经”的历史客体性,扬“我”的现实主体性。“六经注我”是“后红卫兵现象”,必须对其在学术上造成的后果进行清算。这一阶段学术史成为问题一方面取决于学术的重负、学科的分细、趋向于宏观与微观两端,另一方面取决于从封闭到开放,面对着全球“现代—后现代性”文化语境,长期承受高压的“主体性”一下子膨胀起来。90年代学术史面对着“整理国故”、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读“经”救国、尊孔济世等新历史语境。这里有两个关系误区:一是学科对象(“本文”)与“学术史”的关系,两者都成为“史”,但后者对前者是历史中的“我”与“经”的关系;二是当前的“我”与前二者的关系即学术史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学术史研究存在着“研究之研究”与“研究本身”的不可颠倒的“本”、“末”关系,对海德格尔的文献研究是为了本文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客体性 体性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与审美客体性论要
18
作者 温纯如 《理论建设》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2-85,共4页
“崇高的分析”与“美的分析”是构成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的分析”的两大组成部分。如果说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推崇纯粹的美的形式,强调审美的主体性;那么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中则突出了美的理性基础和道德的精神内容,... “崇高的分析”与“美的分析”是构成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的分析”的两大组成部分。如果说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推崇纯粹的美的形式,强调审美的主体性;那么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中则突出了美的理性基础和道德的精神内容,强调的是审美的客体性。 在康德看来,崇高是一种自身令人愉快的、以不确定性概念为关联的理性概念“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性 《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 合目的性 理性概念 理性观念 道德性 先验哲学 感性形式 崇高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发展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19
作者 吴建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社会规律 历史发展 体性 自然历史过程 客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活动 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20
作者 黄建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58-159,共2页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 ,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工作中 ,在注重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 ,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 ,并有效促使...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 ,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工作中 ,在注重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 ,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 ,并有效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力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性 客体性 思想政治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