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左翼女性美学视域下的审美政治化与父权意识暗合的批判——阐析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岩 王纯菲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随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作为文化研究范式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艺思想相勾连,衍生出"新左翼女性美学"。以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为蓝本,挖掘新左翼女性主义者如何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揭示和... 随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作为文化研究范式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艺思想相勾连,衍生出"新左翼女性美学"。以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义》为蓝本,挖掘新左翼女性主义者如何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揭示和批判法西斯审美政治化与父权意识的暗合,指出法西斯强权美学的哲学根源实为父权中心主义所推崇的同一哲学。桑塔格"新左翼女性"美学在审美与政治的碰撞中书写着新左派特有的文化品位和先锋美学思想,将政治、审美、性别意识纳入后马克思主义框架加以考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开阔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同时对警惕各种新式极权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政治化 苏珊·桑塔格 新左翼女性美学 后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政治化: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洋 《人文天下》 2021年第6期70-73,共4页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生产理论学家之一,其作品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以现代艺术的技术现实为理论基点,论述了艺术作品如何驱散“灵光”,肯定了“灵...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生产理论学家之一,其作品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以现代艺术的技术现实为理论基点,论述了艺术作品如何驱散“灵光”,肯定了“灵光”消失后大众的审美自由,剖析了机械复制技术下艺术与大众合作的政治意蕴和革命潜能,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技术、大众和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政治化 机械复制时代 艺术作品 政治功能 “灵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审美政治化的成因
3
作者 王媚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6-39,共4页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本土化 审美政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政治化:模仿、浪漫主义和海德格尔的歧途
4
作者 邹芒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11期35-39,共5页
现代悲剧向希腊古典悲剧创作还原的失败经验,在荷尔德林那里已经揭示了回归的不可能性。现在要进入政治问题域中,探讨这一美学上的"模仿"动机和操作,乃是根植于德意志文化深层结构中回归希腊的"原生性神话"。这一... 现代悲剧向希腊古典悲剧创作还原的失败经验,在荷尔德林那里已经揭示了回归的不可能性。现在要进入政治问题域中,探讨这一美学上的"模仿"动机和操作,乃是根植于德意志文化深层结构中回归希腊的"原生性神话"。这一神话书写,试图从审美文化和艺术上回到民族精神的源头,进而从文化再生的层面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大致从莱辛和温克尔曼开始,经过浪漫派的洗礼,至到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纠葛为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进程中,一方面呈现出审美精神的激进,另一方面却是政治观念上的极端保守,二者相互浸染,呈现为"审美化的政治"问题。这种生存论式的美学-政治论,用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与英雄式的决断论来实现对此在生存的挽救和重整,深刻影响了德意志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政治化 模仿 浪漫主义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为民众而艺术”的历史生成与价值方位
5
作者 温新才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10期100-113,共14页
“为民众而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驱力与核心诉求之一。探析、还原这一艺术观的历史生成、价值方位及其所内蕴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意识,不但对深刻认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轨迹有着知识意义,而且对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 “为民众而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驱力与核心诉求之一。探析、还原这一艺术观的历史生成、价值方位及其所内蕴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意识,不但对深刻认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轨迹有着知识意义,而且对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话语有着重要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术功能观 为民众而艺术 审美现实政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革命的魅影与永恒的革命幽灵——对读电影《夜半歌声》的1937年版与1995年版
6
作者 高竞闻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4,共16页
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 电影《夜半歌声》的两个版本——由马徐维邦导演的1937年版与由张国荣主演的1995年版——对“革命”这一主题的表现迥然相异。电影所依托的小说原著《剧院魅影》及其默片版本隐藏、压抑了法国革命,但在中国的版本中,阶级革命得到凸显与反转。首先,调用戏中戏的“元剧场”功能:1937年版使用《热血》等曲目将爱情并入革命;1995年版则颇具后革命气质,此版与1937年版中“剧场演讲”一成一败的结局彰显了过往革命的弱点与后革命斗争的变化。其次,影片的视觉核心“毁容脸”,体现出一个面孔或审美的政治化问题。1937年版中,毁容的怪脸蕴含着主体性与深刻的政治潜力;1995年版中,张国荣的明星脸自带“变形”特性,明星与“诸众”的互看,创造了剧场民主秩序与非物质劳动的艺术,半边毁容所保留的记述行为促进了人群的思考和反抗。然而,这也显出魅影“美容”兼具的后革命意味:追捧“美丽怪物”或许意味着诸众的斗争只能得到虚幻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半歌声》 《歌剧魅影》 革命 后革命 审美政治化
原文传递
《福建画报》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研究
7
作者 黄琳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19年第2期298-325,共28页
通过将《福建画报》的影像资料置于福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考察,讨论1949年后在国家权力话语和新闻体制的影响下画报摄影与图片编辑所呈现的范式以及个体是如何在权力场和社会场中进行自我调适的,由此观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福建新闻摄影主... 通过将《福建画报》的影像资料置于福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考察,讨论1949年后在国家权力话语和新闻体制的影响下画报摄影与图片编辑所呈现的范式以及个体是如何在权力场和社会场中进行自我调适的,由此观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福建新闻摄影主流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形态,意图对福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图像的微观研究做一些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提供些许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画报》 “大跃进” 审美政治化 主流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