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脊髓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敦敬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及其机制。【方法】以8只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然后对颈髓3-4节段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银染色及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损伤、...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及其机制。【方法】以8只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然后对颈髓3-4节段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银染色及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损伤、双重染色标记凋亡的少突胶质细胞,同时观察轴突密度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颈髓3-4节段未发现有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病灶、炎症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但是存在轴突损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轴突密度波动于1900~3232/单位面积,高倍视野下平均凋亡少突胶质细胞数为1.5~5.167。【结论】造成多发性硬化或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有关,而炎症细胞可能不参与非病灶部位的轴突损伤,髓鞘脱失并不是轴突损伤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轴突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不食草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血清组胺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吉晓滨 邓家德 +3 位作者 藏林泉 王霞 王磊 谢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7年第6期451-452,共2页
组胺在变应性鼻炎(Allegic Rhinitis,AR)发病的多个环节起重要作用,又称β-咪唑乙胺,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受刺激后脱颗粒释放组氨酸,组氨酸再经组氨酸脱羧酶脱羧后产生,作用于其受体引起效应。鹅不食草又称地胡菽、窝更比... 组胺在变应性鼻炎(Allegic Rhinitis,AR)发病的多个环节起重要作用,又称β-咪唑乙胺,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受刺激后脱颗粒释放组氨酸,组氨酸再经组氨酸脱羧酶脱羧后产生,作用于其受体引起效应。鹅不食草又称地胡菽、窝更比,是菊科石胡荽植物的干燥有花全草、传统的解表中药。味辛、性温,入肺、肝、脾经,有祛风、散寒、去翳、利湿、散瘀、消肿、通窍、止咳、通痹、解毒等功能,Naito报告可以减轻鼻阻塞,Wu等报告可抗过敏。本文研究鹅不食草对豚鼠AR模型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鹅不食草 组胺 组氨酸脱羧酶 血清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解表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刺血疗法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IL-4和血清总IgE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永红 吕琳 +3 位作者 陈红 曾振东 韦金育 李延 《广西中医药》 2003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探讨穴位刺血疗法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总IgE、IL -4的影响。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对wistar大鼠进行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制模 ,96只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穴位刺血治疗组(24只)、白芥子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24只)、二丙... 目的 :探讨穴位刺血疗法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总IgE、IL -4的影响。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对wistar大鼠进行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制模 ,96只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穴位刺血治疗组(24只)、白芥子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24只)、二丙酸氯地米松喷雾治疗对照组(24只)和模型对照组(24只) ,并设立空白对照组(24只)。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IL-4含量和血清总lgE水平。结果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IL-4含量和血清总lg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1)。穴位刺血治疗后外周血IL-4含量明显降低 ,血清总IgE水平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1) ,与阳性治疗对照组结果相似。结论 :穴位刺血治疗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与其对外周血IL -4含量和IgE水平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刺血疗法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血清 总IGE 总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体酮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
4
作者 余洪俊 费军 +1 位作者 罗雪 姚忠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32-2236,共5页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注射豚鼠脊髓匀浆的方法制作雄性Wistar大鼠EAE模型。当EAE大鼠出现神经症状后,开始在治疗组腹腔内注射溶于2.5ml芝麻油...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注射豚鼠脊髓匀浆的方法制作雄性Wistar大鼠EAE模型。当EAE大鼠出现神经症状后,开始在治疗组腹腔内注射溶于2.5ml芝麻油中的黄体酮(4mg·kg-1·d-1,连续注射4d),模型组注射等量的芝麻油。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脑组织的电镜检查、LFB染色、锇酸Marchi's染色。染色结果采用IPP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光密度(OD)值。结果治疗组和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区别,但是在开始治疗后第6、10、25天,治疗组正常髓鞘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而退变髓鞘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黄体酮有利于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促进髓鞘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黄体酮 髓鞘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脑白质细胞凋亡的实验性干预研究
5
作者 秦新月 董为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57-859,共3页
目的探索Trental及Pergolide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脑白质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Trental及Pergolide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免疫诱导法建立豚鼠实... 目的探索Trental及Pergolide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脑白质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Trental及Pergolide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免疫诱导法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TUNEL法原位检测豚鼠脑白质凋亡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脑白质没有凋亡细胞,EAE豚鼠脑白质凋亡细胞数为106.39±15.28,Trental和Pergolide治疗组豚鼠脑白质凋亡细胞数分别为75.25±8.72和52.87±11.26,较EAE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脑白质细胞凋亡引起的继发脱髓鞘,是EAE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Trental和Pergolide能抑制EAE豚鼠脑白质细胞凋亡,在EAE的实验性治疗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 凋亡 Trental PERGOL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杰 肖建华 焦海春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目的建立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加福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BALB/c小鼠,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病理变化,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 目的建立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加福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BALB/c小鼠,观察和比较动物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病理变化,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实验小鼠出现EAE的临床症状,光镜下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呈袖套样改变;EAE组的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EAE模型稳定、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 动物模型 髓鞘碱性蛋白(M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雷霏 赵小冬 +2 位作者 朱建国 赵丹 董震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证实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 AQP5)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挑选健康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0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用卵白蛋白行基础致敏,... 目的证实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 AQP5)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挑选健康Wistar大鼠24只,雌雄不限,体重200~30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用卵白蛋白行基础致敏,继之鼻腔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进行试验.取所有大鼠的鼻黏膜,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定位AQP5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的分布,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检测AQP5在两组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大鼠鼻黏膜常规HE染色表现为明显的腺体增生、炎症反应和嗜酸粒细胞浸润;②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均显示AQP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表达在腺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及纤毛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中;③免疫组化染色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AQP5在黏膜细胞中表达的量(156.37±1.93)明显高于对照组(178.52±1.9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8, 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时,腺体过度分泌与AQP5的高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鼻黏膜 水通道蛋白5 表达及 Wistar大鼠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 常规HE染色 纤毛上皮细胞 卵白蛋白 实验 对照组 粒细胞浸润 腺上皮细胞 统计学分析 生理盐水 一步检测 腺体增生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Bcl-2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叶菁 余洪猛 +3 位作者 李华伟 臧朝平 郑春泉 张重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6-867,共2页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BCL-2 鼻黏膜 大鼠 炎性细胞浸润 嗜酸粒细胞 迟发相反应 免疫学技术 密切关系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急性EAE豚鼠脑白质TNF-αmRNA的表达及其实验性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秦新月 余刚 董为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豚鼠脑白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表达以及己酮可可碱、培高利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豚鼠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EAE豚鼠脑白质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EAE组豚鼠... 目的 探讨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豚鼠脑白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表达以及己酮可可碱、培高利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豚鼠模型,应用RT-PCR方法检测:EAE豚鼠脑白质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EAE组豚鼠脑白质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EAE组表达下降(P<0.05)。结论 急性EAE豚鼠脑白质TNF-α mRNA的表达上调,与疾病的触发有关,己酮可可碱、培高利特对TNF-α mRNA的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TNF-Α MRNA 己酮可可碱 培高利特 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氢表雄酮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晓冬 段瑞生 +1 位作者 时昌文 孙若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7-841,共5页
目的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36只Lewis大鼠分为DHEA 0.5mg治疗组、2mg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注射牛周围神经髓磷脂(BPM)抗原乳剂后第5天开始每日皮下注射DHEA,对照组... 目的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36只Lewis大鼠分为DHEA 0.5mg治疗组、2mg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注射牛周围神经髓磷脂(BPM)抗原乳剂后第5天开始每日皮下注射DHEA,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DHEA溶媒。观察各组发病时间及临床评分,检查疾病高峰期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及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反应细胞,检测引流淋巴结和脾脏单个核细胞增殖反应,检测培养上清TNF-αI、FN-γ、白介素-10(IL-10)含量。结果两种剂量DHEA治疗组均能延迟EAN发病时间(P均<0.05),减少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数目(P均<0.05)和IFN-γ、TNF-α阳性反应细胞数目(P均<0.05),抑制BPM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P均<0.05),降低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水平(P均<0.05)。2 mg治疗组疾病高峰期临床评分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IL-10水平未显示明显差异(P>0.05)。结论DHEA可能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减轻EAN病情,2 mg治疗组具有更明显的免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 实验性变应性 脱氢(表)雄甾酮 细胞因子类 大鼠 近交L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治疗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红雨 董为伟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406,436,共4页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及溴隐亭能否抑制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模型的发病 ,以及对血清 TNF、IL- 6活性及 PRL 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 EAE模型豚鼠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治疗组肌注己酮可可碱 (30 ...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及溴隐亭能否抑制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模型的发病 ,以及对血清 TNF、IL- 6活性及 PRL 水平的影响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 EAE模型豚鼠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治疗组肌注己酮可可碱 (30 mg/ kg· d)或口服溴隐亭 (5 mg/ kg· d) ,对照组肌注等容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口服等容量 5 %葡萄糖液。观察动物 EAE的发病数、临床评分、病灶计数以及检测各组动物血清 TNF、IL- 6活性及血清 PRL 水平。结果 己酮可可碱及溴隐亭治疗组豚鼠发病数较对照组减少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血清 TNF、IL- 6活性及 PRL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能通过抑制 TNF释放及其活性的表达 ,而溴隐亭可能通过抑制 PRL 释放 ,从而抑制 EAE的发病 ,可尝试将该药物用于临床 MS的急性发作或复发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治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刺激分子CD28/CTLA-4,B7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发病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阳俊 张智博 +4 位作者 王爱民 肖波 谢光洁 杨欢 李静 《湖南医学》 2000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CD2 8/CTLA 4,B7在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言神经炎 (EAN )中的变化规律及对发病的影响。方法于小鼠双后肢足垫皮下注射兔坐骨神经匀浆 ,建立EAN模型 ,用免疫组化观察外周淋巴细胞CD2 8,CTLA 4,B7 1和B7 2蛋白的表达 ;用RT ... 目的探讨CD2 8/CTLA 4,B7在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言神经炎 (EAN )中的变化规律及对发病的影响。方法于小鼠双后肢足垫皮下注射兔坐骨神经匀浆 ,建立EAN模型 ,用免疫组化观察外周淋巴细胞CD2 8,CTLA 4,B7 1和B7 2蛋白的表达 ;用RT PCR检测外周淋巴细胞B7 1和B7 2mRNA的表达。结果B7 1蛋白和mR NA及CTLA 4蛋白从潜伏期至发病高峰呈递增趋势 ,而B7 2蛋白和mRNA及CD2 8蛋白从潜伏期至发病初期明显增高 ,至发病高峰又下降。结论CD2 8/CTLA 4,B7与EAN的发病密切相关。B7 2可能与EAN的始发有关 ,而B7 1与EAN的进展及维持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 实验性变应性 EAN CD28/CTL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刺血对变应性鼻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ACTH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永红 吕琳 +4 位作者 陈红 董晔 韦金育 李延 韦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理。方法: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穴位刺血治疗前后鼻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并设立中药穴位敷贴、二丙酸氯地米... 目的:探讨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理。方法: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穴位刺血治疗前后鼻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并设立中药穴位敷贴、二丙酸氯地米松喷雾治疗对照和正常健康对照组。结果:变应性鼻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血浆ACT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穴位刺血治疗后上述部位的ACTH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穴位敷贴及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相似(P>0.05)。结论:穴位刺血疗法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ACTH有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变应性鼻炎 大鼠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穴位刺血疗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二丙酸氯地米松 中药穴位敷贴 血浆ACTH 治疗前后 健康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卵清蛋白 喷雾治疗 比较结果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和IL-5在豚鼠变应性鼻炎脾脏组织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包晓玲 高丽 王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年第6期341-34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豚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在豚鼠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半定量测定脾脏组织NF... 目的探讨实验性豚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在豚鼠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半定量测定脾脏组织NF-κB(亚单位P65)的活性细胞表达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 label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测定IL-5的表达;比较豚鼠AR模型组及与正常组的差异。结果豚鼠AR模型组NF-κB P65阳性细胞比例和IL-5、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NF-κB P65阳性细胞比例与IL-5的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核转录因子-κB通过促进豚鼠AR发病过程中Th2类细胞因子IL-5的表达,进而增多鼻黏膜Eos的浸润而加重豚鼠AR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NF-ΚB IL-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涕止鼽汤对肾阳虚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中IL-12和GM-CSF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顺林 万雪梅 +1 位作者 李瑛 刘谣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探讨摄涕止鼽汤治疗AR的疗效机制.方法 在氢化可的松(猫恐吓耗子复制肾阳虚的基础上,以卵清蛋白致敏塑造肾阳虚型AR大鼠模型,予以摄涕止鼽汤进行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2和GM-CSF的含量,比较各组间的差... 目的 探讨摄涕止鼽汤治疗AR的疗效机制.方法 在氢化可的松(猫恐吓耗子复制肾阳虚的基础上,以卵清蛋白致敏塑造肾阳虚型AR大鼠模型,予以摄涕止鼽汤进行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2和GM-CSF的含量,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2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GM-CSF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各治疗组IL-12水平明显升高,GM-CSF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摄涕止鼽汤对肾阳虚型AR大鼠血清中IL-12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升高作用,对GM-CSF的水平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这可能是摄涕止鼽汤治疗肾阳虚型AR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涕止鼽汤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 治疗 药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相关细胞的免疫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云 王化冰 王维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9-633,共5页
目的建立 P2或 P0多肽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模型,确定诱导EAN 的优选抗原和剂量,探讨 EAN 相关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实验组用 P2_(57-81)或 P0_(180-199)多肽加完全弗氏佐剂(FCA)免疫 Lewis 大鼠,对照组单用 FCA 免疫,... 目的建立 P2或 P0多肽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模型,确定诱导EAN 的优选抗原和剂量,探讨 EAN 相关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实验组用 P2_(57-81)或 P0_(180-199)多肽加完全弗氏佐剂(FCA)免疫 Lewis 大鼠,对照组单用 FCA 免疫,致敏后每日对大鼠进行临床评分,比较高峰期最大评分,致敏第14天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测定 CD_4^+T/淋巴结单个核细胞(MNC)和CD_4^+CD_(25)^+T/CD_4^+T 细胞百分比,并进行坐骨神经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大鼠瘫痪高峰期最大评分,P2_(57-81)200μg组显著高于 P2_(57-81)100μg组和 P0_(180-199)200μg组(均P<0.01),P2_(57-81)100μg组与P0_(180-199)200μg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2_(57-81)100μg组和 P2_(57-81)200μg组对 P2_(57-81)多肽刺激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1),P0_(180-199)200μg组对 P0_(180-199)多肽刺激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2_(57-81)100μg组和 P0_(180-199)200μg组对相应致敏多肽刺激反应性显著低于 P2_(57-81)200μg组(均P<0.05);CD_4^+T/淋巴结 MNC 百分比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_4^+CD_(25)^+T/CD_4^+T 细胞百分比,P2_(57-81)200μg组显著低于 P2_(57_81)100μg组、P0_(180-199)200μg组和对照组(均 P<0.01),P2_(57-81)100μg组和P0_(180-199)200μ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P0_(180-199)200μg组显著低于 P2_(57-81)100μg组(P<0.01);EAN 急性期坐骨神经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P2_(57-81)200μg组重于其他实验组(均 P<0.01),P2_(57-81)200μg组慢性期无炎性细胞浸润,而表现多发性局灶性脱髓鞘和神经纤维崩解未恢复。结论200μg P2_(57-81)多肽是诱导 EAN 的优选抗原,EAN 致病与 CD_4^+T 细胞数量无关,而与致病性 T 细胞活性增强及CD_4^+CD_(25)^+T 细胞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 实验性变应性 T淋巴细胞亚群 坐骨神经
原文传递
多发性硬化研究的动物模型制备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新月 余刚 +1 位作者 董为伟 廖晓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6期817-817,819,共2页
目的探索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动物模型的制备,了解其病理改变,为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机制及实验性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模型,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豚鼠EAE模... 目的探索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动物模型的制备,了解其病理改变,为多发性硬化免疫病理机制及实验性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诱导方法制备EAE模型,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豚鼠EAE模型的组织学改变。结果至免疫后18d,全部豚鼠均出现EAE临床症状;光镜下见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小血管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呈“袖套”状改变。电镜下见髓鞘明显分层、水肿甚至断裂,轴突细胞器消失。结论EAE模型建立方法稳定、可靠;其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白质脱髓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病理 超微结构 多发性硬化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_1/Th_2型细胞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云 王化冰 王维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26-629,共4页
目的建立 P2多肽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模型,探讨 Th_1/Th_2型细胞因子在 EAN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用100μg或200μg P2_(57-81)多肽加完全弗氏佐剂(FCA)免疫 Lewis 大鼠,对照组单用 FCA 免疫,致敏后每日对大... 目的建立 P2多肽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大鼠模型,探讨 Th_1/Th_2型细胞因子在 EAN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用100μg或200μg P2_(57-81)多肽加完全弗氏佐剂(FCA)免疫 Lewis 大鼠,对照组单用 FCA 免疫,致敏后每日对大鼠进行临床评分,比较高峰期最高评分。致敏第14天测定淋巴结细胞培养液上清干扰素(IFN)-γ、IL-4及 IL-10的含量,并进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大鼠瘫痪高峰期最高评分 P2_(57-81)200μg组(3.6±0.3)显著高于100μg组(2.2±0.6,P<0.01);P2_(57-81)200μg组大鼠病程显著长于100μg组;IFN-γ含量,两组实验大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0.6±91.7)、(806.3±132.4)和(35.0±5.9)pg/ml,均 P<0.01],而P2_(57-81) 200μg组显著高于100μg组(P<0.01);IL-4和 IL-10含量,P2_(57-81)100μ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1),P2_(57-81)200μ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坐骨神经病理可见 EAN 急性期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P2_(57-81)200μg组慢性期无炎性细胞浸润,而表现为多发性局灶性脱髓鞘和神经纤维崩解未恢复。结论 EAN 临床表现随致敏原 P2_(57-81)多肽剂量增加而加重;在 EAN 急性期,IFN-γ水平与 EAN 临床表现大致平行;EAN 疾病具有自限性可能与 IL-4和 IL-10水平增高有关,而疾病迁延可能与 IL-4和 IL-10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炎 实验性变应性 细胞因子类 坐骨神经
原文传递
干扰素-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加雷 宋长征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6年第5期817-820,共4页
作为从反刍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干扰素-τ(IFN-τ)具有免疫调节、低细胞毒性等特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动物模型。IFN-τ能够抑制实验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IFN-τ的结构、生... 作为从反刍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干扰素-τ(IFN-τ)具有免疫调节、低细胞毒性等特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动物模型。IFN-τ能够抑制实验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IFN-τ的结构、生物活性、低细胞毒性,以及它对EA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τ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的分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晶晶 黄俊 李孜 《中国处方药》 2008年第3期86-87,共2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还存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Th1、Th2和Treg的CD4^+T细胞—Th17细胞。Th17细胞具有独立的分化、发育过程,主要分泌前炎性细胞因子IL-17,在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变应性脑炎等自身性免疫性疾病,曼氏血吸... 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还存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Th1、Th2和Treg的CD4^+T细胞—Th17细胞。Th17细胞具有独立的分化、发育过程,主要分泌前炎性细胞因子IL-17,在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变应性脑炎等自身性免疫性疾病,曼氏血吸虫感染,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Weaver 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临床研究 分化 前炎性细胞因子 曼氏血吸虫感染 风湿性关节炎 实验性变应性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