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1
作者 庄忠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7-21,共5页
在马克思看来,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出发点的"新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它不仅与历史哲学、经验论意义上的实证科学有本质区别,而且使现实的历史得以澄明。更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真正的实... 在马克思看来,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出发点的"新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它不仅与历史哲学、经验论意义上的实证科学有本质区别,而且使现实的历史得以澄明。更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才是一种真正的"改变世界"的历史观。所以,"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归宿,我们只有从"真正的实证科学"出发才能使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真正的实证科学 历史哲学 实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华 胡永翔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4,共5页
实证的方法自孔德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科学方法的代表,为公众所接受与普及。清代朴学的治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之间有着相类似的现象。从一般方法论角度比类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能够论证得出朴学中具有科学的方法与精神的结论,从而证明中... 实证的方法自孔德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科学方法的代表,为公众所接受与普及。清代朴学的治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之间有着相类似的现象。从一般方法论角度比类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能够论证得出朴学中具有科学的方法与精神的结论,从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具有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学 实证科学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利的求果性认知与辩证的逻辑实证思维——论实证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可真 姚建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6,共9页
历史范畴的科学有一个从思辨之学到实证之学的发展过程。这两种学术形态的差异是由于其所依据的因果观念不同所致。因果观念是人与环境之间现实的互动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思辨科学是本于反映前工业文明时代人适应环境的被动性行为... 历史范畴的科学有一个从思辨之学到实证之学的发展过程。这两种学术形态的差异是由于其所依据的因果观念不同所致。因果观念是人与环境之间现实的互动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思辨科学是本于反映前工业文明时代人适应环境的被动性行为规律的因果观念,其特点是将因果律归结为"有果必有因";实证科学是本于反映工业文明时代人改变环境的主动性行为规律的因果观念,其特点是将因果律归结为"有因必有果"。由此导致其有不同的认知取向和认知方式:思辨科学是追寻"果之因"的"求因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获智成善;实证科学是追寻"因之果"的"求果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成功。在思维方式上,思辨科学是基于形而上学世界观,按形式逻辑规则,单纯地进行理论性推演;实证科学则是基于辩证法,按功利实用原则,将理论性推演与经验性推演互相结合来进行逻辑实证,这是一种由语言世界的理论创造到行为世界的事功创造的辩证思维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科学 求果性认知 辩证法 逻辑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 被引量:8
4
作者 方以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9,共7页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实证科学"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和态度。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实证哲学"流派所指的"神的启示"而予以否定;在《...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实证科学"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和态度。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实证哲学"流派所指的"神的启示"而予以否定;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中,他把"实证"理解为是基于理性的体现之事实研究而予以肯定;1845年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地把"实证"理解为从现实本身出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现实是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肯定"实证科学",却不否定对世界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不是孔德所说的"实证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证 实证科学 现实 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 被引量:9
5
作者 吴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80,共8页
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此,重树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史学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初衷的考察、对唯物史观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此,重树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史学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初衷的考察、对唯物史观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以及对唯物史观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接受检验并发展自己的考察,阐明唯物史观是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具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本性。与此同时,有鉴于唯物史观所建构的对人类社会的系统认知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规律,它同样具有历史哲学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实证科学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到人性研究的实证科学 被引量:4
6
作者 孟昭勤 王一多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2-95,共4页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指出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 :1、人与动物界的严格划界 ,轻视人的生物学天性及其作用。 2、本质论的观点。 3、直觉与思辨的方法。 4、个体性、主观性、片面...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指出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 :1、人与动物界的严格划界 ,轻视人的生物学天性及其作用。 2、本质论的观点。 3、直觉与思辨的方法。 4、个体性、主观性、片面性和排它性。这四个缺陷长期以来阻碍了哲学在人性研究上的深入和发展。继而指出 ,19世纪后期以来的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等各门实证科学在人性研究上已有许多重大突破 ,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新的哲学的人性研究必须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 ,深入到这些实证科学中去了解它们提供的实证资料和研究成果 ,才能对人性问题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研究方法 思辨哲学 本质论 实证科学 人性理论 人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研究立场转变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潘惠香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8-51,共4页
马克思终结"哲学",开创"实证科学",实质就是放弃以哲学原则为依据来思考和研究从而获得认识的研究立场,转而采取从事实出发,通过对现实的实证研究来获得认识的研究立场。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立场的转变对当今中国的... 马克思终结"哲学",开创"实证科学",实质就是放弃以哲学原则为依据来思考和研究从而获得认识的研究立场,转而采取从事实出发,通过对现实的实证研究来获得认识的研究立场。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立场的转变对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对人类的哲学成果进行批判性的汲取,关注时代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立场 哲学原则 实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 被引量:2
8
作者 任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5,共6页
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主要是为了完成现象学如何为具体科学进行奠基的任务。同时,胡塞尔也在这条进路中对自然主义、客体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纯粹逻辑学为科学奠基的《逻辑研究》时期、区域本体论为科学奠... 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主要是为了完成现象学如何为具体科学进行奠基的任务。同时,胡塞尔也在这条进路中对自然主义、客体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纯粹逻辑学为科学奠基的《逻辑研究》时期、区域本体论为科学奠基的《观念》时期以及生活世界为科学奠基的《危机》时期这三个阶段展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实证科学批判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实证科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金福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哲学立场 实证科学 思想发展 哲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证唯心主义”到“实证科学”——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聚焦在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其结果是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确立。这一思想史事件如不能以感性活动为原则把捉,必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退回到近代哲学的框架。感性活动作为"新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聚焦在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其结果是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确立。这一思想史事件如不能以感性活动为原则把捉,必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退回到近代哲学的框架。感性活动作为"新哲学"的基本原则,不仅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与内在逻辑,而且揭示了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唯心主义” 意识内在性 真正的实证科学 感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春蕾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4-26,共3页
 科学观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取向的心理观和人文取向的心理观。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又称实证心理学,是西方的主流心理学,其实证科学观一直主导着心理学的发展,导致心理学出现"不统一"的困境,重建...  科学观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取向的心理观和人文取向的心理观。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又称实证心理学,是西方的主流心理学,其实证科学观一直主导着心理学的发展,导致心理学出现"不统一"的困境,重建心理学的科学观是解决困境的唯一出路。新的科学观应是整合观,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心理学 非主流心理学 实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院哲学传统到实证科学方法的转变——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八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时惕 《物理通报》 2011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考察了从经院哲学传统到实证科学方法转变的主要历程(罗·培根引入“实验科学”概念、弗·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格罗塞特提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伽利略对实证科学方法建立的贡献、牛顿创建经典力学的公理化体系等),同时,评... 考察了从经院哲学传统到实证科学方法转变的主要历程(罗·培根引入“实验科学”概念、弗·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格罗塞特提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伽利略对实证科学方法建立的贡献、牛顿创建经典力学的公理化体系等),同时,评述了实证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院哲学 实证科学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医的“实证科学化”——布尔迪厄实践哲学的视阈
13
作者 田静 蔡仲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95,共4页
在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社会环境中,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和中药的实证研究将中医的"实证科学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布尔迪厄实践哲学的视域看,这实际上是中医在近代医学场域内运用各种策略... 在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社会环境中,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和中药的实证研究将中医的"实证科学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布尔迪厄实践哲学的视域看,这实际上是中医在近代医学场域内运用各种策略与西医进行博弈以获取自身的生存,而当近代医学场域的结构发生改变(西医规则主导)后,中医不得不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性,以谋取各种科学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西医对中医的改造并非是单向性的,中医也对西医进行重塑。这是两种医学辩证缠绕在一起的相互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实证科学 布尔迪厄 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马克思“真正的实证科学”
14
作者 王利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8-11,89,共4页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抽象的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从而将无家可归的"独立的哲学"重构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实证科学 折衷主义 对象化 独立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实证科学的两种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原则分歧之二
15
作者 孙正聿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0-85,共6页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所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的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并从而改变了人们关于哲学本身的看法。这就是:它把哲学从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变成附属于科学的“关于...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所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的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并从而改变了人们关于哲学本身的看法。这就是:它把哲学从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变成附属于科学的“关于科学的科学”;它把哲学从对世界普遍规律的寻求,变成对科学各种问题的解释;它把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变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科学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前提批判 相互关系 普遍规律 辩证思维 科学成果 关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批判理性主义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
16
作者 王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6年第1期200-213,共14页
本文从"柯尔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学界引发的两次学术争论1谈起,认为段忠桥和俞吾金二位学者的争论将马克思哲学内涵的哲学与科学因素推到了对立的两端。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讲,这场争论在相当程度上推... 本文从"柯尔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学界引发的两次学术争论1谈起,认为段忠桥和俞吾金二位学者的争论将马克思哲学内涵的哲学与科学因素推到了对立的两端。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讲,这场争论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学术界关于"柯尔施问题"的讨论,但是他们限于马克思哲学或者西方哲学史的问题视域,并没有对"科学是什么""哲学与科学在何种意义上对立""哲学与科学如果相对立,二者各自的界限和划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马克思本人也没有明确论述过这一问题。本文借鉴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及其后记《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中提出的批判理性主义学说,试图对这一争论做出新的分析。尽管波普尔并没有直指马克思思想,但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内容有助于我们重新检视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哲学 实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科学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特点的比较分析
17
作者 李君亮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5,共2页
实证科学以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哲学以抽象性或思辨性、丰富性或歧义性、难以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实证科学与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由相互渗透走向辩证综合:哲学家不再贬斥科学的功利... 实证科学以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哲学以抽象性或思辨性、丰富性或歧义性、难以检验性为其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实证科学与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由相互渗透走向辩证综合:哲学家不再贬斥科学的功利与浅薄,科学研究出现哲学化现象。于是,哲学研究科学化趋势和科学研究哲学化趋势齐长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科学 哲学 认识论 方法论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科学方法——物理方法之精萃
18
作者 钱时惕 《物理通报》 2006年第11期44-46,共3页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有“肯定”、“明确”和“确定”等含意.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摆脱神权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这个时期的科学强调“起于经验、迄于经验”,要求知识的“肯定性”、“明确性”、“确实性”,...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有“肯定”、“明确”和“确定”等含意.16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摆脱神权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这个时期的科学强调“起于经验、迄于经验”,要求知识的“肯定性”、“明确性”、“确实性”,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空洞、繁难、甚至荒诞的“思辩”与“说教”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人把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称为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而伴随着这种实证科学产生与成长的方法。则称为实证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物理方法 自然科学 实证科学 经验科学 拉丁文 伴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纯粹实证科学还是哲学的社会批判学说——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辨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卞绍斌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59,共7页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哲学 社会批判理论 唯物史观 实证科学 古典经济学 批判学说 资本主义 理论辨析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科学与现代公共政策
20
作者 蓝志勇 《实证社会科学》 2016年第1期6-12,共7页
实证科学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公共政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科学严谨和注重事实和数据的精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但是,一直以来,有关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对实证主义的理... 实证科学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公共政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科学严谨和注重事实和数据的精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但是,一直以来,有关实证主义的争论,或是对实证主义的理解,却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调查彰显了实证调研在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西学再一次兴起,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成长,又掀起了新的实证主义的浪潮,对以经史子集、道统思辨为基础中国本土学术传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学术争论也因而甚嚣尘上。但是,有关实证的讨论和对于实证主义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十分表层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争论 实证科学 公共政策研究 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问题研究 江村经济 实证主义 经史子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