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张扬到压抑:汉武官僚群体的精神历程 被引量:1
1
作者 夏增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0-95,共6页
西汉中期 ,尤其是汉武帝时代 ,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奠基期 ,也是传统政治下官僚群体集体精神气质的形成时期。武帝时代的官僚群体 ,其精神气质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积极进取至消极压抑再至逍遥出世、自我放逐的历程 ;而这一历程 ,与专制政... 西汉中期 ,尤其是汉武帝时代 ,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奠基期 ,也是传统政治下官僚群体集体精神气质的形成时期。武帝时代的官僚群体 ,其精神气质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积极进取至消极压抑再至逍遥出世、自我放逐的历程 ;而这一历程 ,与专制政体密切相关 ,其对当时政治造成了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汉武官僚群体的精神气质 ,对后世官僚群体的精神气质及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知识分子 政治史 心态史 西汉中期 官僚群体 精神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历史特征——以部分中央官僚群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立胜 《德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1-37,共7页
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演化经历了"反洋务"、"反维新"、"灭洋排外"三个阶段,"反洋务"阶段的主要代表是倭仁及李鸿藻等人,他们主要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经济变革;"反维新"... 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演化经历了"反洋务"、"反维新"、"灭洋排外"三个阶段,"反洋务"阶段的主要代表是倭仁及李鸿藻等人,他们主要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反对经济变革;"反维新"阶段以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维新派变革"祖宗之法";"灭洋排外"阶段则以载漪、刚毅、徐桐等为代表,他们在自身统治受到内外威胁的情况下,仍痴迷"天朝上国"观念,妄图与洋人最后一博,把其赶出中国。晚清守旧官僚群体的代表成员有因有革,其守旧思想则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其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结构特征和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守旧官僚群体 嬗变 特征 政治守旧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武时代官僚群体之抑制心态
3
作者 夏增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在汉武时代官僚群体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背后 ,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抑制心态。它由专制主义的强化和汉武帝本人的卡里斯马品质所生成 ,并对汉武时代乃至整个西汉后期政治产生很大的消解作用。这种心态逐渐固化为一种“范型人格” ,在古... 在汉武时代官僚群体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背后 ,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抑制心态。它由专制主义的强化和汉武帝本人的卡里斯马品质所生成 ,并对汉武时代乃至整个西汉后期政治产生很大的消解作用。这种心态逐渐固化为一种“范型人格” ,在古代中国长期延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群体 抑制心态 西汉 汉武帝 官僚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 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 被引量:50
4
作者 刘建军 马彦银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98,共23页
官吏分途作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人事制度安排,依然具有其延续性和再生性。中国地方和基层治理中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的三分,与官吏分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作为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 官吏分途作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人事制度安排,依然具有其延续性和再生性。中国地方和基层治理中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的三分,与官吏分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作为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提出群体三分是更接近官吏分途的延续者与变异者。层级分流与群体三分,共同构成了地方和基层治理的主干。官吏之间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对称与目前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对称是相通的。雇佣群体是影响地方和基层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进入层级分流的精英群体或干部群体,除了具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性之外,还拥有政党所赋予的使命。使命政治是对晋升锦标赛政治的一个补充,它是解释中国的巨变和崛起的重要视角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吏分途 群体三分 官僚群体 派生群体 雇佣群体 使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辽朝汉族官僚群体的地位及其影响
5
作者 姚雯雯 《东北史地》 2009年第1期32-35,共4页
辽朝统治者为了适应辽朝社会的发展,在大量任用契丹贵族为官的同时,也大量任用有治国经验的汉族士人为官。分析《辽史》和《辽朝石刻文编》中记载的汉族官僚群体在辽朝社会中的基本特征、嬗变轨迹,可以看出汉族官僚群体对于辽朝政策制... 辽朝统治者为了适应辽朝社会的发展,在大量任用契丹贵族为官的同时,也大量任用有治国经验的汉族士人为官。分析《辽史》和《辽朝石刻文编》中记载的汉族官僚群体在辽朝社会中的基本特征、嬗变轨迹,可以看出汉族官僚群体对于辽朝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均有重要影响。汉族官僚群体在辽朝政权中的地位较高,对于维护辽朝的统治,提高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缩小与中原地区的差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汉族官僚群体 汉族士人 地位 影响
原文传递
对外战略转换中统帅与官僚群体间的复杂博弈 被引量:1
6
作者 苗中泉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08,共38页
在对外战略转换过程中,存在着游离于决策制度和程序之外的复杂的权势博弈,博弈的一方是在制度设计中被赋予特殊地位的政治统帅,另一方则是以理性决策为基础的专业官僚队伍。决定双方在博弈中胜出的关键,是政治统帅的个性特点和官僚群体... 在对外战略转换过程中,存在着游离于决策制度和程序之外的复杂的权势博弈,博弈的一方是在制度设计中被赋予特殊地位的政治统帅,另一方则是以理性决策为基础的专业官僚队伍。决定双方在博弈中胜出的关键,是政治统帅的个性特点和官僚群体的权势集合。在统帅个性不变的情况下,官僚群体的集合权势越大,在政策博弈中胜出的概率越高,最后的政策也就越倾向于官僚群体的立场。而在官僚群体权势不变的情况下,统帅个性越强,在坚持个人偏好方面就越固执,其在政策博弈中胜出的几率就越高,最后决策也就越倾向于统帅的个人偏好。对比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33年汉廷两次对匈奴战略决策过程中统帅与官僚群体之间的博弈细节,可以较好地印证上述理论。而在相同的政治制度背景中,统帅与官僚群体之间博弈的四种类型呈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异。加入时间的维度,双方博弈的最终结果符合统帅个人偏好的几率远较其他几种结果更高。如果不深入分析决策细节,观察者会很容易把决策结果看成是统帅个人的专断独裁甚至是随心妄为。这种发现对于我们观察传统中国和理解当下中国对外战略转换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对外战略 官僚群体 政治统帅 复杂博弈
原文传递
刘宋文学传播群体考论
7
作者 李鹏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6,91,共7页
刘宋时期,文学创作与传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化特征,与其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因素有关。文化权力与文学创作的交织,推动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官僚群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和以志趣为导向的文人交游群体的形成。三个群体自觉不自觉地提出各... 刘宋时期,文学创作与传播表现出鲜明的群体化特征,与其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因素有关。文化权力与文学创作的交织,推动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官僚群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和以志趣为导向的文人交游群体的形成。三个群体自觉不自觉地提出各自的文学创作主张,并在创作题材、创作主题、审美风格上形成趋同性特点,表现出一定的流派意识,共同促进了南朝文学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文学 官僚群体 家族群体 文人交游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公立大学的官僚化
8
作者 杨金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3,共4页
我国公立大学存在行政化问题,美国的公立大学同样存在官僚化问题,基层组织中,低产教授主导的各种委员会控制大学事务的决策,上层组织中,中央集权的大学董事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垄断权力。官僚化导致管理低效、资源配置平均主义以及上层... 我国公立大学存在行政化问题,美国的公立大学同样存在官僚化问题,基层组织中,低产教授主导的各种委员会控制大学事务的决策,上层组织中,中央集权的大学董事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垄断权力。官僚化导致管理低效、资源配置平均主义以及上层决策权力高度集中,阻碍公立大学的发展与创新。是否去官僚化以及如何去官僚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僚群体 官僚 官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权膨胀下士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及内部分裂——由万历辅臣子弟禁考案说起 被引量:2
9
作者 姚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0,共9页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主体以自身生存所依赖的文化资本和官僚体制来约束皇权,争取部门职权和行政程序相对于皇权的独立,即权力的客观化,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的君臣权力关系新格局,这与传统君臣相处之道和皇权运作方式是矛盾的,不仅不可能被君主接受,亦不被皇权的趋附者及皇权维护者接受,由此导致了官僚群体间裂痕的产生。这是把握晚明官场生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之特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皇权 官僚群体意识 君臣关系 权力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李州 张立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87-89,共3页
体仁阁大学士徐桐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以守旧著称。在维新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还曾斥责光绪帝的变法诏书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义和团运动中,他极力称颂义和团,盲目排外,最终以身殉道。徐桐的守... 体仁阁大学士徐桐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以守旧著称。在维新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还曾斥责光绪帝的变法诏书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义和团运动中,他极力称颂义和团,盲目排外,最终以身殉道。徐桐的守旧主要是受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桐 守旧思想 务虚 晚清守旧官僚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六朝时期岭南的佛教及其与官僚士商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邦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佛教,对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商人阶层信奉佛教,主要出于功利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岭南地区传统的务实精神的影响,使涉足岭南的中外高僧难以长久停留,也使佛教在岭南地区难以向上流社会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时期 岭南地区 佛教 官僚士人群体 商人群体 僧人群体 佛教史 佛教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汉人官僚在西夏政权中的地位与影响
12
作者 杨福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71-73,共3页
在西夏立国二百年中 ,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的政权 ,集聚了一批汉人 ,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官僚群体。他们在多方面参与了西夏内政外交 ,对推进西夏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关键词 西夏 汉族官僚群体 蕃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稽大族与两晋士族政治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培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9-25,共7页
两晋时期的南北大族是司马氏政权的基本政治力量,与大族势力的结合成为该政权的特质,这一现象在会稽大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晋政权以北来大族为重,故会稽大族的政治地位已不及前朝。进入东晋后,随着世族地主经济的持续发展,东晋... 两晋时期的南北大族是司马氏政权的基本政治力量,与大族势力的结合成为该政权的特质,这一现象在会稽大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晋政权以北来大族为重,故会稽大族的政治地位已不及前朝。进入东晋后,随着世族地主经济的持续发展,东晋统治者为了稳固其政权,不得不拉拢会稽大族,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会稽士族官僚群体的形成.便是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大族势力与政权之间的这种关系,体现出两晋政权的士族政治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稽郡 两晋政权 世家大族 官僚群体 士族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代政府贬官的迁转途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瑞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20-122,共3页
唐代受到贬降处罚的官员很多,作为特殊的官僚群体,其身份为"犯罪之色",他们的任职期限及迁转途径也与一般官员有很大的差别。丁之方先生在《唐代的贬官制度》中初步论述了贬官征召、量移、军功迁职三种迁转方式。尹富先生《唐代量移... 唐代受到贬降处罚的官员很多,作为特殊的官僚群体,其身份为"犯罪之色",他们的任职期限及迁转途径也与一般官员有很大的差别。丁之方先生在《唐代的贬官制度》中初步论述了贬官征召、量移、军功迁职三种迁转方式。尹富先生《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考论》主要考察了左降官量移出现的时间及量移的一些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官制度 唐代 迁转 政府 官僚群体 任职期限 士人心态 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现代化中政府资源论要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武林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35-37,共3页
政府在后发现代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政府资源是影响主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政治领袖、官僚群体、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体制及政府合法性四个方面。它们在现代化中的具体作用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影响,共同制约着政府主导... 政府在后发现代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政府资源是影响主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政治领袖、官僚群体、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体制及政府合法性四个方面。它们在现代化中的具体作用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影响,共同制约着政府主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现代化 政府 政治领袖 官僚群体 权力分配体制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文海 赵晓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8-124,共7页
 频繁的人际交往既是晚清官僚士人交流学问、寻求友情的重要手段,也生动地反映了处于末世的封建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士人没落的人际交往方式受到了先进思想家和新知识界的批判和挑战。伴随着制...  频繁的人际交往既是晚清官僚士人交流学问、寻求友情的重要手段,也生动地反映了处于末世的封建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士人没落的人际交往方式受到了先进思想家和新知识界的批判和挑战。伴随着制度鼎革和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方式及其观念的现代化变迁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官僚士人群体 人际交往 生活方式 社会制度
原文传递
《隋书》列传所见官员地域来源探析
17
作者 曾桐强 《华夏国学》 2015年第4期24-27,共4页
隋朝官僚群体的地域来源十分广泛[1]20。官僚群体的地域来源对官僚本身在日后仕途的发展和各个政治集团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40。本文主要以《隋书》中有列传记载的官员为样本,对官员的地域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隋书》中有列传记载... 隋朝官僚群体的地域来源十分广泛[1]20。官僚群体的地域来源对官僚本身在日后仕途的发展和各个政治集团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40。本文主要以《隋书》中有列传记载的官员为样本,对官员的地域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隋书》中有列传记载的官员共计有三百零六人,其中有确切地域来源记载的官员共计有二百六十三人,因此本部分的统计分析数据以有确切地域来源记载的二百六十三名官员为样本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 官员 官僚群体 统计分析 政治集团 记载 样本 确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朱理学官僚与清初社会重建——基于学术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昌荣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4年第1期72-72,共1页
清军入关,“定鼎燕京”,标志着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新王朝建立。王朝鼎革导致社会秩序的大动荡,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的混乱。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僚群体,顺应历史潮流,在清廷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通过改革清初弊政,推行休养生息和整顿... 清军入关,“定鼎燕京”,标志着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新王朝建立。王朝鼎革导致社会秩序的大动荡,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的混乱。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僚群体,顺应历史潮流,在清廷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通过改革清初弊政,推行休养生息和整顿吏治等举措,推动社会秩序的重建;通过敦行教化、兴起教育,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加速伦理道德体系混乱局面的结束,为清初时代命题的解决贡献了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学 官僚群体 学术思想史 社会重建 清初 社会史 伦理道德体系 社会秩序
原文传递
“清遗民”与北洋政府的依违离合——以漫社诗人群体为中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潘静如 《诗书画》 2016年第4期136-151,264,共16页
近些年,上海的遗民诗(词)社像超社、逸社、淞滨吟社、希社、沤社等,得到了比较详尽而充分的研究,北京地区的遗民诗社则相对冷落一些,关注者寥寥。然而,由于北洋政府与前清的特殊关系,北京地区清遗民的情况倒较上海为复杂。北洋政府当... 近些年,上海的遗民诗(词)社像超社、逸社、淞滨吟社、希社、沤社等,得到了比较详尽而充分的研究,北京地区的遗民诗社则相对冷落一些,关注者寥寥。然而,由于北洋政府与前清的特殊关系,北京地区清遗民的情况倒较上海为复杂。北洋政府当然是中华民国的政府,但其庞大的官僚群体很大程度上又是直接胎息于前清,这对北京地区清遗民的行藏出处和身份识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下文将以漫社诗人群体为中心来探讨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地区的清遗民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时期 诗人群体 遗民诗 北京地区 离合 中华民国 官僚群体 上海
原文传递
论清朝翻译科举的形成与发展(1723—1850) 被引量:22
20
作者 马子木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47,共25页
清朝的翻译科举是八旗士子所专有的进身之阶,是传统中原王朝政制与满洲政治传统结合的范例。本文依托遗留性史料与记叙性史料,考察翻译科举体系产生的过程,并分析该制度对清朝满蒙官员群体形成的作用,进而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下探讨翻译科... 清朝的翻译科举是八旗士子所专有的进身之阶,是传统中原王朝政制与满洲政治传统结合的范例。本文依托遗留性史料与记叙性史料,考察翻译科举体系产生的过程,并分析该制度对清朝满蒙官员群体形成的作用,进而在政治文化的视野下探讨翻译科举形成的整体背景及其与清朝中期政策走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科举 八旗教育 满蒙官僚群体 同文之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