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奶瓶喂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病因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陶海彪 阮文华 《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奶瓶喂养儿童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选择在6个月内奶瓶喂养的儿童60例,按照乳磨牙的关系分为正常牙合组(30例)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组(30例)。使用模拟婴儿测量其母亲做奶瓶喂养时儿童和奶瓶的位置;使用奶瓶喂养吮... 目的探讨奶瓶喂养儿童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选择在6个月内奶瓶喂养的儿童60例,按照乳磨牙的关系分为正常牙合组(30例)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组(30例)。使用模拟婴儿测量其母亲做奶瓶喂养时儿童和奶瓶的位置;使用奶瓶喂养吮吸压力传感检测系统测量每位受试儿童的吮吸负压值。测量结果采用SPSS16.0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儿童之间的头颅角度、躯干角度、奶瓶角度以及奶瓶与头颅相对角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5)。病例组儿童的吮吸负压平均值为(15.3±3.3)kPa,正常组儿童的吮吸负压为(20.1±2.7)kPa,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口腔吮吸力显著性低于正常牙合儿童,两者的喂养姿势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吮吸力低下可能是奶瓶喂养儿童发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因之一,而其与喂养姿势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瓶喂养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吮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全牙弓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前方牵引治疗乳牙列安氏Ⅲ类错牙合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文华 张霞 刘颖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5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乳牙列前牙反牙合的上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评估其效果。方法选择32例乳前牙反牙合患者,在上颌全牙弓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获得良好的前牙覆盖关系,疗效显著。结论上颌全... 目的探讨乳牙列前牙反牙合的上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评估其效果。方法选择32例乳前牙反牙合患者,在上颌全牙弓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获得良好的前牙覆盖关系,疗效显著。结论上颌全牙列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前方牵引矫治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既能消除咬合干扰,又能实施上颌骨矫形治疗,是一种临床有效的矫治反牙合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 上颌全列粘接固定树脂矫治器 前方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牙合的W角、ANB角和Wits值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王杰睿 乔珺 +1 位作者 米丛波 杨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6期1713-1715,共3页
目的:探讨W角、ANB角和Wits值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骨矢状关系评价的可靠性。方法:选取38例恒牙列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计算其W角,Wits值,ANB值及其变异系数,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项测量指标... 目的:探讨W角、ANB角和Wits值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骨矢状关系评价的可靠性。方法:选取38例恒牙列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计算其W角,Wits值,ANB值及其变异系数,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项测量指标变异程度不同,W角,Wits值和ANB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40、0.65,且三者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W角,Wits值和ANB角均可作为评价安氏Ⅲ类患者颌骨矢状向关系的指标,但W角可能更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W角 Wits值 ANB角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
4
作者 乔婷 任崇伟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9例,其中替牙列3例,恒牙列16例。使用固定矫治器,分别采用“2×4”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MEAW技术及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等进行矫治,疗程6...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9例,其中替牙列3例,恒牙列16例。使用固定矫治器,分别采用“2×4”技术、上颌前方牵引技术、MEAW技术及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技术等进行矫治,疗程6~32个月。结果矫治后19例均达到Ⅰ类磨牙关系,凹面形有很大改善。结论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应根据其病因、发病机制,制订正确可行的矫治方案并选择相应的矫治方法,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式Twin-block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疗效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何艳 谭燕 +1 位作者 张清磊 陈畅 《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698-700,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反式Twin-block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反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11例,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侧貌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目的评价应用反式Twin-block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反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11例,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侧貌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反式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Twin-block 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器治疗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秀珍 冯云霞 《中国医疗美容》 2014年第6期191-191,共1页
通过对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正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的2个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在不同牙合位状态下颅面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阎秀林 郭慧萍 +1 位作者 白秋野 卢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明确颌骨形态的改变在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的病因和预后判断因子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正常牙合和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复发病例,分别对颅面复合体进行三维重建和... 目的明确颌骨形态的改变在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病例的病因和预后判断因子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正常牙合和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角复发病例,分别对颅面复合体进行三维重建和在不同牙合位模拟咀嚼肌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无论在正中牙合位、最大张口位还是最大前伸位,颅面上颌复合体的应力和应变主要集中在关节窝和颧弓根部,在下颌骨主要集中在下颌升支前缘与下颌体交界处的唇侧和舌侧骨板。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高角病例颅面复合体形态的改变是机体代偿性适应的结果,与该畸形的复发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安氏[] 个别正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凤霞 王俊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763-765,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选择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患儿38例,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分别于矫治器前、矫治后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 目的:初步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选择乳牙期和替牙期功能性和轻度骨性Ⅲ类患儿38例,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分别于矫治器前、矫治后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38例患儿经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后,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面型由治疗前的轻凹面型转变为直面型,侧貌形态满意。X线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后SNA角、ANB角、wit's值增大,U1-L1中切牙角减小。结论:FR-Ⅲ型矫治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时,促进了上颌的发育,相对抑制了下颌骨的生长,比较有效地协调了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且使软组织面型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型功能调节器 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摘戴下颌联冠斜面导板矫正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岩 谷德岩 +1 位作者 刘媛媛 王艳霞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38-238,共1页
关键词 下颌连冠斜面导板 安氏[] []畸形 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C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雪 张立焕 赵秀玲 《当代医学》 2022年第9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口腔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患儿前牙覆盖、前牙覆... 目的分析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口腔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患儿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拥挤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牙弓宽度和下牙弓宽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角、1-SN角、Y轴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角、-NB角、下颌平面角(MP-FH)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C矫治器配合有效的牙合肌功能训练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有助于改善患儿反牙合的程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牙合 MRC矫治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MON自锁托槽与传动直丝弓托槽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黎黎 宁姗姗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Damon自锁托槽与传动直丝弓托槽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疗效的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徐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4例,A组正畸治疗过程全部采用Damon自锁托... 目的探讨Damon自锁托槽与传动直丝弓托槽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疗效的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徐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4例,A组正畸治疗过程全部采用Damon自锁托槽,B组采用传动直丝弓托槽。在治疗前及6个月、12个月复诊时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值观察其疗效。结果 Damon组和直丝弓组在治疗6个月后X线片上各个测量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传动直丝弓组错牙合畸形得到矫正变化明显优于Damon组(P<0.05),12个月后两组正畸方式疗效进一步提高,但Damon组与传动直丝弓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传统直丝弓托槽的短期疗效优于Damon自锁托槽组,但长期效果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传统直丝弓在临床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程度较轻患者的治疗中仍然可作为常用的托槽选择,在长期的矫正过程中则更倾向于Damon自锁托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on自锁托槽 传统直丝弓托槽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矫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动直丝弓技术在安氏Ⅲ类错牙合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云颖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期130-131,134,共3页
目的探析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72例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依照患者应用正畸方式的差异分为对比组(n=35)和研究组(n=37),对比组患者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研究组患... 目的探析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72例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依照患者应用正畸方式的差异分为对比组(n=35)和研究组(n=37),对比组患者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研究组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结果正畸后研究组患者U1-NA为(14.92±1.67)°,对比组患者为(30.77±2.3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62 7,P=0.003 9),研究组患者U1-L1为(122.46±3.23)°,对比组患者为(104.52±3.0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13 2,P=0.033 2)。正畸后研究组患者鼻唇角为(92.70±2.54)°,对比组患者为(90.53±2.4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7 5,P=0.017 4),研究组患者上唇突角为(97.06±2.55)°,对比组患者为(100.54±3.1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24 6,P=0.018 7)。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可取得迅速移动牙齿的效果,同时能够取得正轴控根的治疗目的,可使患者软组织以及牙齿形态获得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直丝弓 安氏[]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口腔修复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及咀嚼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郭莉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口腔修复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6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口腔修复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6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联合传统固定正畸,观察组联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修复美学效果、咀嚼功能、牙根平行度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红色美学指数中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侧龈缘曲线、总分及白色美学指数中牙冠形态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咬合力及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牙根平行度及种植义齿修复疾病专表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口腔修复治疗效果较高,可促进咀嚼功能恢复,获得较为理想的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口腔修复 安氏[]畸形 列缺损 美学效果 咀嚼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压膜[牙合]垫和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
14
作者 李俊斌 温桡 +1 位作者 李艳萍 田蓝 《医师在线》 2024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究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压膜[牙合]垫和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患儿4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探究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压膜[牙合]垫和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患儿4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2例。对照组采用前方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压膜[牙合]垫治疗。比较两组头影测量指标、家属满意度及面部美观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NA角、SNB角及下唇突度(LLP)[(75.74±0.52)°、(76.03±0.51)°、(6.01±0.63)mm]低于对照组[(77.56±0.63)°、(77.12±0.48)°、(6.25±0.56)mm];观察组ANB角、前牙覆盖(Overjet)及上唇突度(ULP)[(1.98±0.67)°、(1.55±0.32)mm、(6.57±0.38)mm]均高于对照组[(1.81±0.63)°、(1.39±0.27)mm、(5.85±0.5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及面部美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患儿采用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压膜[牙合]垫和前方牵引治疗具有相对较佳的疗效,上牙槽座点明显前移,上唇位置得到改善,能提升面部美观度和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安氏骨性[] 上颌活动基托式快速扩弓矫治器 前方牵引 满意度 美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影响的CBCT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雪凌 吴子忠 +3 位作者 刘东旭 谢涌涛 郭甜甜 张士杰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78,共8页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PE)治疗后其上气道形态的改变。方法收集30例8~11岁经PE治疗后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的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将T1...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经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PE)治疗后其上气道形态的改变。方法收集30例8~11岁经PE治疗后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的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将T1、T2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配准,测量上气道形态的改变。采用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经PE治疗后上牙槽座点和上中切牙切缘最前点向前上方移动,而颏顶点向后下方移动。治疗前后舌骨的位移、上颌骨的牙弓宽度和长度、上气道鼻咽部和口咽部的体积和平均横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喉咽部体积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口咽部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左右径的比值增大,而喉咽部比值减小。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经PE治疗后,其鼻咽和口咽部气道尺寸变大,而喉咽部无明显变化。口咽部气道形态变得较为圆缓,而喉咽部变得较为椭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 安氏ⅲ类错牙合 快速扩弓 前方牵引 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影响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岩 孙丽艳 +1 位作者 李志媛 刘奕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矫治结束时拍摄标准薛氏位片,采用Cohlmia测量法对关节片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测量,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 (1)关节间隙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双侧关节各间隙均明显变大(P<0.05);矫治结束后关节间隙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变化:术后1个月髁突位置与术前比较,矢状向髁突位置后移,垂直向髁突位置下移。矫治结束后与术前比较,髁突位置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矫治结束后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患者中治疗前9例有关节弹响,治疗后5例弹响消失,术前无关节弹响者术后均未出现弹响,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关节疼痛及开口受限。结论 (1)BSSRO术后1个月关节间隙增大,髁突位置稍偏后,矫治结束后恢复正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未引起关节窝形态的改变。(2)所有患者均未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关节弹响消失,提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能对TM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正畸-正颌联治疗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璐璐 刘洪臣 +2 位作者 黄旭明 张飞 赵志新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178-180,共3页
目的 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 目的 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0°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 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器 早期 安氏[] 间隙 殆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娜 米方林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10期32-33,共2页
目的比较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各15例,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运用螺旋CT测量正畸矫... 目的比较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各15例,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运用螺旋CT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的骨密度。结果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下前牙区的SNA、SNB和ANB的数值发生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牙期正畸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更明显。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发生改变,与头部摄片骨性参数的改变相一致,并能较好的反映矫治前后骨组织代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正畸 下前 槽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反式Twin-Block对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矫治效果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婉卿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应用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15例,对矫治前后、矫治后一年患者头颅侧位片硬组织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矫治的效果和... 目的评价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应用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15例,对矫治前后、矫治后一年患者头颅侧位片硬组织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矫治的效果和矫治结束后一年的稳定性。结果矫治刚结束覆盖平均增加5.41mm,SNA角平均增加2.23°,ANB角平均增加3.18°,SNB角平均减小2.28°,SL平均减小6.57mm,SE平均增加4.92mm。矫治结束后一年与矫治前比较覆盖平均增加4.21mm,SNA角平均增加3.24°,ANB角平均增加3.69°,SL平均减小3.87mm,OPSN角平均增加3.02°,GoGnSN平均增加2.47°。结论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有明显的效果,可促进上颌骨发育,使下颌后退,反覆盖反覆牙合能在6~7个月内纠正。但矫治结束后不能完全控制下颌骨的遗传性过度生长,导致矫治后一年覆盖有少量减少,下颌骨颏前点仍向前下方向生长。从而提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长期随访与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TWIN-BLOCK 正畸治疗 矫治效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慧芬 黄喜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20期3108-3109,共2页
目的探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矫治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SNA角... 目的探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矫治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SNA角、ANB角、Wits值、N—ans及N—Me均有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软组织面角减小,上唇突点尧凹点前移,与治疗前相比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上下颌骨咬合关系,改善侧貌,对治疗安氏Ⅲ类错殆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 安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