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IGC的安徽非遗手工艺品活态传承应用研究
1
作者 娄司琪 《天工》 2025年第1期26-28,共3页
当前,非遗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复杂、制作成本高、市场转化率较低,而AIGC在Web3.0时代具有生成内容规模大、质量高、单位成本低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故从“基于安徽非遗手工艺品AIGC活态传承的应用研究”出发,探讨了当前非遗... 当前,非遗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复杂、制作成本高、市场转化率较低,而AIGC在Web3.0时代具有生成内容规模大、质量高、单位成本低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故从“基于安徽非遗手工艺品AIGC活态传承的应用研究”出发,探讨了当前非遗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利用AI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广非遗的思路。以安徽省芜湖无为剔墨纱灯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AI绘画自动生成新外观等方式推广非遗手工艺品,旨在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思路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手工艺品 AIGC 活态传承 数字化手段 数字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非遗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宇 《色彩》 2024年第8期97-99,共3页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无为鱼灯、宣纸与徽墨等代表性元素展示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些非遗元素的色彩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还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安徽非遗色彩的历史渊源出发...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无为鱼灯、宣纸与徽墨等代表性元素展示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些非遗元素的色彩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还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安徽非遗色彩的历史渊源出发,探讨如何在文创设计中平衡传统与创新,结合市场需求运用色彩设计,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非遗色彩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彰显安徽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非遗元素 色彩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非遗文化“走出去”的路径研究
3
作者 王倩 张欣冉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6期1504-1509,共6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是历史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推进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是历史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见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推进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安徽省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出发,分析非遗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应从明思路、定目标、转观念、变传统出发,抓实抓牢当前非遗文化繁荣时期的关键点,认真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规划引领,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实现中国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非遗 外宣 困境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非遗元素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雪影 孙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50-152,171,共4页
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其包装可以看作为博物馆文化推广的延续,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安徽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包装中出现的问题与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比较,对安徽省的非遗资源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图形元素并进行相关的字体、... 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其包装可以看作为博物馆文化推广的延续,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安徽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包装中出现的问题与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比较,对安徽省的非遗资源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图形元素并进行相关的字体、图案的设计,运用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其包装中,能提升消费者的审美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并切实保护与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博物馆的宣传度,推动文化事业的长效发展与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博物馆文创 包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的多向进路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惠群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安徽是一个非遗传统技艺荟萃的省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传统技艺,安徽省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依托非遗场馆进行传播、依托网站进行数字化传播、依托居民社区进行下沉式传播、依托“非遗+旅游”进行融合式传播。短视频的盛行,为非遗传统... 安徽是一个非遗传统技艺荟萃的省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传统技艺,安徽省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依托非遗场馆进行传播、依托网站进行数字化传播、依托居民社区进行下沉式传播、依托“非遗+旅游”进行融合式传播。短视频的盛行,为非遗传统技艺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看见”的守护与传承方式,与安徽省现有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可以相得益彰。安徽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应坚持多向进路:政府方面,对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支持;短视频平台方面,全方位、多举措助力非遗技艺短视频传播;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生产者方面,多点发力、精准施力展现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传统技艺 政府 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安徽段非遗传统舞蹈的艺术特征——以傩舞和灯舞为例
6
作者 韩丽 李梓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段的非遗传统舞蹈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安徽传统舞蹈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首先界定安徽地理文化位置,梳理文化变迁;其次,聚焦傩舞与灯...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段的非遗传统舞蹈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安徽传统舞蹈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首先界定安徽地理文化位置,梳理文化变迁;其次,聚焦傩舞与灯舞,分析其艺术特征、风格演变及与地方文化的关联;最后进一步探讨安徽舞蹈艺术的当代传承意义,并提出保护与传承对策。文章运用地理学和文化学理论,充分注重学科间的关联性和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揭示了安徽舞蹈的地域性、仪式性、乡土性及社会功能特征,以期为推动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傩舞 灯舞 安徽非遗传统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名录的深度剖析
7
作者 王伟 《铜陵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2-86,共5页
文章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名录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名录数据,深度剖析地域分布和类别分布,全面探讨安徽省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安徽省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地域和类别分布不平衡、传承方式创新不足、宣传和... 文章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名录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名录数据,深度剖析地域分布和类别分布,全面探讨安徽省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安徽省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地域和类别分布不平衡、传承方式创新不足、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性别失衡制约传承多元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加强政府投入、构建良好传承环境、建立高效部门协同机制、促进数字媒体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升级转型的思考
8
作者 许敏娟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3-29,共7页
文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过去15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安徽非遗保护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当今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安徽应将非遗保护工作着力点放在升级和转型上。升级,就是要全面提升非遗保... 文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过去15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安徽非遗保护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当今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安徽应将非遗保护工作着力点放在升级和转型上。升级,就是要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创建符合安徽非遗特点的传承体系;转型,就是将非遗保护与利用结合,注重非遗与各种业态的融合,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安徽非遗保护 升级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
作者 汪瑜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通过分析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现代化传播的足迹与进程,发现其存在传承类型单一、非遗文本转化不足和影像呈现过时等问题。从脱域化发展、跨媒介叙事、再现与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安徽地区民间文学创造性传播新路径...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通过分析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现代化传播的足迹与进程,发现其存在传承类型单一、非遗文本转化不足和影像呈现过时等问题。从脱域化发展、跨媒介叙事、再现与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安徽地区民间文学创造性传播新路径,并从价值再造角度提出“非遗+文旅”“非遗+文创”“非遗+文娱”激活民间文学潜能的新对策,以期为安徽地区乃至中国非遗转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民间文学 非遗+ 活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非遗太和清音唱腔的综合研究
10
作者 蒋悬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10期97-100,共4页
安徽省非遗太和清音唱腔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面临保护与传承挑战。目前研究存在不足,亟待加强学术探讨与资料整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年轻一代传承者逐渐涌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中重视行腔咬字和表演。新创作的清音作品... 安徽省非遗太和清音唱腔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面临保护与传承挑战。目前研究存在不足,亟待加强学术探讨与资料整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年轻一代传承者逐渐涌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中重视行腔咬字和表演。新创作的清音作品追求艺术感染力与戏剧张力。这些创作方法赋予太和清音唱腔更大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总体而言,安徽省非遗太和清音唱腔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保护与传承中面临挑战但取得进展,有着重要的地域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太和清音 唱腔 发声方法 旋律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