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泥砂岩场地隧道式储气库安全埋深探讨
1
作者 杨子江 曹雷年 +1 位作者 薛建华 王章星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36,共8页
我国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合修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探究西北泥砂岩场地风化层对电站地下储气库安全埋深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法与被动岩土压力理论,综合考虑实际地层、抗剪强度参数及风化地层,建立了新型锥体破坏模型,... 我国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合修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探究西北泥砂岩场地风化层对电站地下储气库安全埋深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法与被动岩土压力理论,综合考虑实际地层、抗剪强度参数及风化地层,建立了新型锥体破坏模型,实现了考虑风化层的地下隧道式储气库安全埋深的计算,并开发了初值迭代法求解程序。针对12 m洞径、10 MPa内压且安全系数为2.0的泥砂岩地层内衬储气库,采用Kim竖直滑面法、刚体圆锥法及所提出的考虑风化层极限平衡法分别计算安全埋深,均为80 m左右,其中所提出方法的结果较大。分析结果表明,硐库内壁起裂角和上覆岩体破裂面倾角主导锥体模型极限平衡,风化层显著影响泥砂岩场地安全埋深,使计算埋深增加11.25 m。研究对于硐库埋深的确定具有应用价值,可以为同类地质硐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压缩空气储能 极限平衡 安全埋深 风化层 泥砂岩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硐库安全埋深计算的极限平衡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冠华 王章星 +2 位作者 王娇 易琪 马洪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7-77,共11页
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广泛采用人工开挖的地下岩石内衬硐库(LRC)作为储气容器,采用柔性密封的设计理念使得LRC与上覆岩体共同作为承载结构。高内气压作用下,硐库的安全埋深将直接关系到硐库及上覆地层的整体稳定性。基于此,文章建立了... 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广泛采用人工开挖的地下岩石内衬硐库(LRC)作为储气容器,采用柔性密封的设计理念使得LRC与上覆岩体共同作为承载结构。高内气压作用下,硐库的安全埋深将直接关系到硐库及上覆地层的整体稳定性。基于此,文章建立了考虑摩擦和粘聚作用的锥体破坏模型,定义了起裂角α、岩体破裂角β这两个决定锥体模型极限平衡状态的参数,利用极限平衡方法、被动岩土压力分别推导了关于埋深H、安全系数F_(s)和岩体破裂角β的两个控制方程,采用初值迭代法计算安全埋深/安全系数并开发了计算软件,讨论了关于LRC的安全系数控制标准。通过工程算例对比了刚体圆锥模型、竖直滑面模型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文章模型的可靠性。针对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别研究了地应力侧压系数k、岩体重度γ、岩体内摩擦角φ及粘聚力c_(e)对岩体破裂角β、安全埋深H的影响。结果表明:(1)k<1.0时将显著影响H和β,k<2.0时影响程度放缓,2.0<k<3.0基本无明显影响;(2)c_(e)对H和β的影响是重要且复杂的,β随c_(e)增大而增大,H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岩石内衬硐库 极限平衡 安全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交口灌区地下水防铬砷污染安全埋深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易秀 李佩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336,共4页
在提出关于“地下水防污安全埋深”定义的基础上,以陕西交口抽渭灌区为例,将灌区灌溉水、土壤层和地下水视为水-土-水系统进行了整体研究,并把理论研究成果与灌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从铬和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其净化的机理出发,通过选... 在提出关于“地下水防污安全埋深”定义的基础上,以陕西交口抽渭灌区为例,将灌区灌溉水、土壤层和地下水视为水-土-水系统进行了整体研究,并把理论研究成果与灌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从铬和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其净化的机理出发,通过选择耕作层下渗水量的水流运动模型、铬和砷在耕作层及包气带土壤层迁移转化的模型,根据灌区的实际勘察和野外试验结果确定了不同模型的相关参数,分别以灌溉水的实测浓度及拟设的其他不同浓度进行了耦合计算。结果表明,在黄土灌区,当灌溉水中铬和砷浓度不大于10.0m g·L-1的情况下,防止地下水铬和砷污染的安全埋深分别为不小于5.0m和1.5m,为灌区制定防止水土资源污染的有效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交口灌区 地下水 安全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道安全埋深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高金翎 姚文娟 +2 位作者 刘雄 陶佳丽 钟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31-342,共12页
管道是自来水、电力、燃气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输送工具,将管道埋置在地下合理的深度不仅可以提高管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可以达到节约地上空间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型材料、大直径、薄壁、长距离的地埋管线结构相继出现,对... 管道是自来水、电力、燃气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输送工具,将管道埋置在地下合理的深度不仅可以提高管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可以达到节约地上空间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型材料、大直径、薄壁、长距离的地埋管线结构相继出现,对地埋管道安全埋深计算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土的本构模型、地埋管道垂直土压力计算、管土相互作用、埋管外载、土体类型以及数值模拟六个角度综述了地埋管道安全埋深的研究进展,得出前人研究管道安全埋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管道安全埋深研究提供科学、新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安全埋深 综述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研究 被引量:95
5
作者 杨泽元 王文科 +1 位作者 黄金廷 段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7-74,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河湖基流量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确定了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1.5~5m;采用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河湖基流量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确定了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1.5~5m;采用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以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约束,计算出该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约为107万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风沙滩地区 生态安全地下水位 植被 河流基流量 湖淖基流量 土地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过江管线埋置深度的设计研究探讨
6
作者 王琪 黄臣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年第6期251-252,共2页
对宁波市某自来水过甬江管线工程过江管线埋置深度进行了详细设计研究,尤其对过江管线安全埋深尺度相关论证研究依据、过江管线埋置深度合理设计方案、管线埋深起算面的确定、以及管线安全埋置深度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过甬江管线工程 管线 安全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抛锚坠底深度的计算方法研究
7
作者 戚建祥 彭晓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6-470,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愈发紧密,承担着通信、能源输送等功能的海底管线铺设越来越密集。与此同时,世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船舶制造业的繁荣,大量船舶的抛锚作业对海底管线的损坏也日益惨重,并将带来惨痛的后果。文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愈发紧密,承担着通信、能源输送等功能的海底管线铺设越来越密集。与此同时,世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船舶制造业的繁荣,大量船舶的抛锚作业对海底管线的损坏也日益惨重,并将带来惨痛的后果。文章将对船舶抛锚作业的坠底深度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对海底管线的安全埋深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线 抛锚作业 坠底 安全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防洪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8
作者 沈丽娟 曹欣峰 +2 位作者 王锦 冯娟霞 韩宝飞 《珠江水运》 2025年第8期94-96,共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道防洪问题日益严峻,尤其在暴雨、洪水频发的地区,防洪设计的有效性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河道防洪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文中重点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河道防洪问题日益严峻,尤其在暴雨、洪水频发的地区,防洪设计的有效性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河道防洪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文中重点分析了河道防洪工程的设计思路以及河道断面设计方法,同时对堤防和护岸的基础埋深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应用。通过对设计断面的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对象中堤防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要求,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研究内容可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 河道防洪 安全基础 护岸断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榆林地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朱亮 康卫东 +2 位作者 王润兰 孙继朝 刘景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4-59,共6页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水质资料,总结出榆林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质量的变化特点:硝酸化严重,硬度升高明显,铁、锰含量增加,重金属污染凸现。通过分析特征污染指标空间分布及与其它水化学指标的关系对水质变化原因进行探...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水质资料,总结出榆林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质量的变化特点:硝酸化严重,硬度升高明显,铁、锰含量增加,重金属污染凸现。通过分析特征污染指标空间分布及与其它水化学指标的关系对水质变化原因进行探讨:NO-3、As是由人为污染物直接污染所致,主要污染源分别为农业和养殖业;TH升高除受直接污染外,还受CO2分压、阳离子交替吸附等机制影响;铁、锰增加主要是天然地层中难溶的铁、锰化合物在人为作用改变地下水流场的条件下溶解度增大所致;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对污染组分富集影响明显;异常值均位于埋深小于20m的地下水中,而在20m以下,各指标都趋于稳定的低值,说明研究区内20m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极限埋深,即地下水防污安全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地下水 污染 防污安全埋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