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读《庄子》内篇
1
作者 梅艳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年第11期21-22,共2页
庄子内篇中存有一种明显的思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并且提出了如何才能"安之若命"的方法——因、循、顺、游等,体现了庄子的人顺于自然和无为的思想。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他所说的"... 庄子内篇中存有一种明显的思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并且提出了如何才能"安之若命"的方法——因、循、顺、游等,体现了庄子的人顺于自然和无为的思想。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他所说的"无用之用"似有矛盾,前者讲无为,而后者用尽各种办法努力保全自己。实际上二者在保全自己生命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知其不可奈何 安之若命 无用之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孔子“同命”乎?!——“安之若命”与“畏天命”的内在联系
2
作者 李昳聪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5-17,51,共4页
"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与道家虽然分别阐释了"天命"或"命",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与当时自然及社会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不能简单地将庄子的"命"等同于孔子的"命",亦或... "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与道家虽然分别阐释了"天命"或"命",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与当时自然及社会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不能简单地将庄子的"命"等同于孔子的"命",亦或反之。实际上,他们在对"命"的态度与取向上有着内在联系。"畏天命"也好,"安之若命"也罢,都是重新拷问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畏天命 安之若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之“安之若命” 被引量:3
3
作者 袁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8,共6页
庄子在《人世间》和《德充符》中都提到了安之若命。命在这里具有多重含义,除了原本的无可奈何性外,还含有非意志性、不可知性以及偶然性。其范围包括无可奈何的人生境遇,属于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君臣之义,还有人为造成的不公平境遇。安... 庄子在《人世间》和《德充符》中都提到了安之若命。命在这里具有多重含义,除了原本的无可奈何性外,还含有非意志性、不可知性以及偶然性。其范围包括无可奈何的人生境遇,属于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君臣之义,还有人为造成的不公平境遇。安之若命的重点在于如何安,安强调的是要承认、理解、接受世事的无奈,放弃对无奈之事的追问,以求得到自己内心的宁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安之若命 《人世间》 《德充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庄子“安之若命”的独特死亡意识
4
作者 王海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6-79,共4页
庄子观生死,是立于"道通为一"的高度,将生死置于"命"中。他认为,"命"即为"道",生死皆是由命定,人在面对死亡时,如果能顺应生死在大道中的自然运化,洞察生死之理,做到"安之若命",就... 庄子观生死,是立于"道通为一"的高度,将生死置于"命"中。他认为,"命"即为"道",生死皆是由命定,人在面对死亡时,如果能顺应生死在大道中的自然运化,洞察生死之理,做到"安之若命",就能化解"悦生恶死"的桎梏,安然"顺死",从而成为与道合一的得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安之若命 顺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庄子》的“安之若命”
5
作者 罗启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57-62,共6页
《庄子》的《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都有提到"安之若命"。综合各处相关论述来看,"命"的涵义很广,大约指独立于人的意志的人世之中所有个人无法改变的事情,庄子将这一切都统归于"自然"。"安之若命... 《庄子》的《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都有提到"安之若命"。综合各处相关论述来看,"命"的涵义很广,大约指独立于人的意志的人世之中所有个人无法改变的事情,庄子将这一切都统归于"自然"。"安之若命"论的重点不在于论述的丰富和真伪,而在于强调人心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应该采取安然顺适的态度。文章通过梳理《庄子》一书中和"命"相关的思想的层次性,发现"安之若命"论并不同于其它篇章单纯论述无为的思想,而是以心之"安"为出发点,同时保有"天"、"人"。但是由于《庄子》思想的奇绝和表达的模糊性,"安之若命"论会导致积极和消极两可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安之若命 “命”观层次性 天人 精神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形”与“忘形”——庄子形体观探究
6
作者 罗安宪 武刚刚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庄子之形体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为“养形”,第二层为“忘形”。养形强调对于形体的重视、养护,以实现“保身”“全生”。忘形强调忽视形体之美丑与残缺,追求更为重要的先天之“德”,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养形是庄子形体观的基... 庄子之形体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为“养形”,第二层为“忘形”。养形强调对于形体的重视、养护,以实现“保身”“全生”。忘形强调忽视形体之美丑与残缺,追求更为重要的先天之“德”,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养形是庄子形体观的基础性层面,虽重视养形但反对追求长生不死,反对刻意的“以术养形”及过度的“以物养形”,强调养形需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忘形是庄子形体观更为重要的层面,之所以要忘是因为“德”比形更为根本,忘形是为了“德充”,“德充”为了得道。全形与忘形之间,体现了庄子的气化宇宙论和命运观。从气化流行的角度而言,人之形体会有疾病、残缺、生死的变化,庄子认为人应当顺从变化。从命运的角度而言,人之形体受大命、小命的制约,人应当“达命”“安命”才能不受命运影响而追求“德”与“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体观 养形 忘形 全德 安之若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庄子“命”不同——命从“畏天命”到“安之若命”的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昳聪 《南方论丛》 2012年第6期48-53,共6页
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与道家虽然分别阐释了"天命"或"命",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与当时自然及社会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地将庄子的"命"等同于孔子的"命",亦或反之。实际上... 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与道家虽然分别阐释了"天命"或"命",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与当时自然及社会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地将庄子的"命"等同于孔子的"命",亦或反之。实际上,他们对"命"的态度与取向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尤其是庄子的"安之若命",是在他反思科技进步,劳动率显著提高后,重新考问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畏天命 安之若命
原文传递
《庄子》“安命”思想浅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向丽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92-96,共5页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命 庄子 安其性命之情 安之若命 命运 性命 宿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美学思想视域中王家卫电影的主体性探究(三)——人生困境:庄子美学思想和王家卫电影主体性的本质显现
9
作者 柳广文 邵丽媛 《电影评介》 2014年第21期52-53,共2页
庄子的人生哲学被看作是消极的,在庄子哲学中人生是悲观绝望的。庄子哲学体现出了对个人在现实之中的各种苦闷和烦恼的关心,具有很强现实关怀的色彩。王家卫电影中的许多人物是消极颓废的,是孤寂无聊的。王家卫电影是对现代人精神困顿... 庄子的人生哲学被看作是消极的,在庄子哲学中人生是悲观绝望的。庄子哲学体现出了对个人在现实之中的各种苦闷和烦恼的关心,具有很强现实关怀的色彩。王家卫电影中的许多人物是消极颓废的,是孤寂无聊的。王家卫电影是对现代人精神困顿和主体性丧失的人文关怀。庄子美学和王家卫电影拥有一个共同的亘古话题——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庄子哲学 主体性 人生困境 美学思想 现实关怀 人文关怀 阿飞正传 悲观绝望 安之若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0
作者 郭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49-52,共4页
庄子生活在风云变幻、战乱不断的战国中期,那时封建制在各诸候国普遍确立,奴隶制已开始瓦解。奴隶主贵族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痛苦至极,却又无力扭转现状,于是就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到幻境中去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哲学正是这... 庄子生活在风云变幻、战乱不断的战国中期,那时封建制在各诸候国普遍确立,奴隶制已开始瓦解。奴隶主贵族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痛苦至极,却又无力扭转现状,于是就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到幻境中去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哲学正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可以说庄子对当时那种“极端”情况有着更为深切而敏锐的感受,如何避免“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就成为他所忧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危机四伏的环境,使他不得不发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与不能规乎其始也”的感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庄子哲学 命之 奴隶主贵族 战国中期 庄周梦 精神自由 安之若命 无己 认识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庄子的人格理论和他的人格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松青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58-63,共6页
庄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美好的“道性”,而人性是对“道性”的衍化,因而人性是可塑的。庄子的人格理论,既具有朴素学习论观点,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同时,本文还从庄子的大道理论下的理想人格、真人人格以及庄子的实际人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庄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美好的“道性”,而人性是对“道性”的衍化,因而人性是可塑的。庄子的人格理论,既具有朴素学习论观点,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同时,本文还从庄子的大道理论下的理想人格、真人人格以及庄子的实际人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庄子的实际人格极其复杂。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想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理论 人格特点 德充符 《人间世》 道性 安时处顺 安之若命 申徒嘉 齐物论 至德之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不能承受之“忍”——试析《家》中主人公觉新悲剧性格的成因
12
作者 冒艳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第7期39-39,共1页
高觉新是长篇小说《家》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巴金最心爱的人物。他夹在高老太爷和叛逆者中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忍受着人世间最大的苦难,直到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可以说:"忍"是觉新性格的核心,它侵入骨髓,渗入灵魂,伴随觉新悲... 高觉新是长篇小说《家》中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巴金最心爱的人物。他夹在高老太爷和叛逆者中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忍受着人世间最大的苦难,直到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可以说:"忍"是觉新性格的核心,它侵入骨髓,渗入灵魂,伴随觉新悲惨的一生。觉新为什么如此能"忍"?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觉新如此超人的忍耐力?下面就从长子的地位、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及新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谈谈觉新悲剧性格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新 悲剧性格 《家》 叛逆者 心理压力 高公馆 亲戚们 不抵抗主义 儒家思想 安之若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庄周的几个疑难问题
13
作者 陆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3期9-13,共5页
一、关于庄周故里庄周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故里今在何处?这是个争论很久的问题。1979年、1981年先后有人撰文认为,庄周故里在今安徽蒙城。他们的根据是《江南通志》、《嘉靖寿州志》、《重修蒙城县志书》的有关资... 一、关于庄周故里庄周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故里今在何处?这是个争论很久的问题。1979年、1981年先后有人撰文认为,庄周故里在今安徽蒙城。他们的根据是《江南通志》、《嘉靖寿州志》、《重修蒙城县志书》的有关资料。不过,据我查到的史料证明,庄周故里应当在今河南省商丘附近。证据是: (一)从汉代学者的记载来看。西汉司马迁说:“庄子,蒙人也。”司马迁距庄周仅一百余年,他忠于史实,笔录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周 庄子哲学 内篇 杂篇 物物者 《齐物论》 江南通志 《人间世》 安之若命 应帝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谈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14
作者 崔大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8-21,共4页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一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一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浪漫主义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中国文学 经验事实 德充符 《齐物论》 《逍遥游》 人从 安之若命 《人间世》 庄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人格模型论纲
15
作者 柴文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7-11,共5页
古典的人格理论是人学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反思和设计,具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正象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仅仅围绕“美”字作文章一样,研究先秦的人格模型也不能仅仅围绕“人格”一... 古典的人格理论是人学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反思和设计,具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正象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仅仅围绕“美”字作文章一样,研究先秦的人格模型也不能仅仅围绕“人格”一词作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塑造 中国古典美学 道德自觉 正象 论纲 仁义礼智 人格学 安之若命 人性恶 无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思想浅谈
16
作者 江礼中 《云梦学刊》 1981年第1期25-31,共7页
(一) 庄周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部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郭沫若同志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一) 庄周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部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郭沫若同志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鲁迅与庄子》)秦汉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儒、道、法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家。庄子正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二千多年来,它的哲学思想吸引着历代的思想家,今天,《庄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道家学派 中国哲学史 庄周 《人间世》 无何有之乡 《齐物论》 安之若命 人间世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透视
17
作者 彭鹏仿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9-22,共4页
91.8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认识成就,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世界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对其哲学思想的评价必然涉及对相对主义的评价。
关键词 庄子哲学 中国哲学史 自本自根 安之若命 庄周 《齐物论》 齐物论 人类认识史 是非标准 仁义礼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庄与“一”“二”
18
作者 赵纪彬 《中国文化》 1990年第2期78-85,共8页
一 與宋尹同屬於所謂道家學派,而影響較宋尹為遠且大者,是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周著書十餘萬言,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可為定論。老莊對於“一”“二”的理解與態度,從字面看,似有不同,從內容上分... 一 與宋尹同屬於所謂道家學派,而影響較宋尹為遠且大者,是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周著書十餘萬言,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可為定論。老莊對於“一”“二”的理解與態度,從字面看,似有不同,從內容上分析則基本相同,而莊詳於老。茲分別述之。先看《老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奈何 天倪 天均 舆言 大者 玄德 道始 孔墨 安之若命 章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创作论》述评
19
作者 刘剑康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庄子思想 创作论 安之若命 庄周梦 轮扁 世俗生活 子政 苟言 艺概 寓言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逍遥游》笔记
20
作者 其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42-48,共7页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之首,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篇文章,也是决定人们对庄周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作用很大的一篇文章。然而,对《逍遥游》主题的归结,历来认识不一,在教学上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这里所写的,不是什么研究,只是个人试图对...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之首,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篇文章,也是决定人们对庄周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作用很大的一篇文章。然而,对《逍遥游》主题的归结,历来认识不一,在教学上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这里所写的,不是什么研究,只是个人试图对《逍遥游》的主旨,作到自圆其说,以方便教学,同时也将阅读时的感受,随笔录之,因此说是教学笔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庄子思想 庄周 无己 无待 天地万物 执而不化 宋荣子 无何有之乡 安之若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