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语英译中学者型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以《淮南子》两译本中古代天文术语英译为例
1
作者 许明武 陈嘉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10年《淮南子》两部英译本问世,分别来自美国学者约翰·马绛团队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牟爱鹏。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本研究对马译本和翟译本中230个天文术语英译的译者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翻译内两译本均呈现... 2010年《淮南子》两部英译本问世,分别来自美国学者约翰·马绛团队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牟爱鹏。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本研究对马译本和翟译本中230个天文术语英译的译者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翻译内两译本均呈现“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译者行为倾向,仅马译本有“译外超务实”倾向;学者型译者身份下“学者”和“译者”角色对两译本译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马译本充分保留“学者”特色,翟译本恪守“译者”本分。本研究考察了相同译者身份下译者行为的异同,进一步揭示了译者角色在翻译内外对译者行为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文术语 《淮南子》 学者型译者 “求真—务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平话》的文本重塑与学者型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辉 张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5,共15页
本文以两位汉学家伊维德和奚如谷的合译本《三国志平话》(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Plain Language)为研究对象,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视角考察翻译内在生成性赋予《三国志平话》英译本的生命活力。研究发现,在翻译内层面,译文... 本文以两位汉学家伊维德和奚如谷的合译本《三国志平话》(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Plain Language)为研究对象,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视角考察翻译内在生成性赋予《三国志平话》英译本的生命活力。研究发现,在翻译内层面,译文求语言之真,重塑了原文本的叙事风格;在翻译外层面,译者通过学术性序言、大量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拓展了学术空间,从而实现了学者型译者务西方汉学研究之实。作为学术性翻译的典范,该译本为中西学术的平等对话与三国系列文学艺术的多元传播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平话》 译者行为 求真 务实 学者型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者型译者群体的历时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霍跃红 杨潇 王蓓蓓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年第3期80-84,共5页
本文首先对学者型译者的概念进行界定,即身兼译者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人。他们的翻译活动与学术研究是分不开的。然后以我国现、当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描述并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型译者群体表现出来的翻译与研究特点。对每个时... 本文首先对学者型译者的概念进行界定,即身兼译者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人。他们的翻译活动与学术研究是分不开的。然后以我国现、当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描述并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型译者群体表现出来的翻译与研究特点。对每个时期的学者型译者群体的翻译活动与研究活动进行全面的历时性描述,可以了解学者型译者们对我国的翻译及文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丰富翻译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译者 描述性研究 历时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型译者的翻译伦理探究——以理雅各《论语》译本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耿静 《运城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8-70,共3页
翻译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交流活动。只要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出现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翻译伦理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类型的译者表现出不同的伦理倾向。学者型译者更倾向于再现的伦理模式以及沟通的伦理模式。译者的学术背景越深,... 翻译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交流活动。只要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出现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翻译伦理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类型的译者表现出不同的伦理倾向。学者型译者更倾向于再现的伦理模式以及沟通的伦理模式。译者的学术背景越深,其再现与沟通的伦理模式越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学者型译者 翻译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型译者在翻译中的跨角色互动 被引量:6
5
作者 章方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研究认为,学者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群体,学者角色与译者角色相互配合,在传播异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1)在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上有助于合理选择;(2)在语言文字的转换中有可能减少信息的失真;(3)创造新的文化现象,即新词语、新的句法... 本研究认为,学者型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群体,学者角色与译者角色相互配合,在传播异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1)在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上有助于合理选择;(2)在语言文字的转换中有可能减少信息的失真;(3)创造新的文化现象,即新词语、新的句法、新的文学形式等;(4)建构新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学者/译者的这一跨角色性也有可能在传播中超越译者的本职,而行使最终把关权,或因翻译的困难性而在无意之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学者型译者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型译者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研究
6
作者 王丽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35-41,共7页
董乐山的译作不仅流畅自然,可读性强,也兼具振聋发聩之效;然而,目前对这位学者型译者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文章以经典译本《西行漫记》为例,将董乐山的翻译思想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分析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 董乐山的译作不仅流畅自然,可读性强,也兼具振聋发聩之效;然而,目前对这位学者型译者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文章以经典译本《西行漫记》为例,将董乐山的翻译思想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分析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百科知识的积累、文体风格的体现及翻译观念的坚持,可以发现,他的翻译活动不仅展示了其作为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能力及翻译态度,也彰显了其作为学者的敏锐眼光与社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译者 董乐山 《西行漫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讽翻译中的译者行为批评——以《阿Q正传》的英法译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冬冬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4期54-65,共12页
反讽的理解和翻译依赖常识、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三种语境被激活的难易程度不同,是系统观察译者行为规律的切入点。笔者研究发现:学者型译者整体上坚持中立并偏向求真的翻译。语境越容易激活,译者越坚持中立原则;语境越难激活,译者付出... 反讽的理解和翻译依赖常识、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三种语境被激活的难易程度不同,是系统观察译者行为规律的切入点。笔者研究发现:学者型译者整体上坚持中立并偏向求真的翻译。语境越容易激活,译者越坚持中立原则;语境越难激活,译者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为读者补偿的语境越多。作者型译者整体上坚持务实翻译。语境越容易,译者越活跃,隐性补偿较多,追求译文的语言优化;语境越难,译者受到源语的束缚越多。学者型译者和作者型译者的作品相互补充,形成知性和艺术发展的连续体。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选择以及读者对译本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 反讽翻译 学者型译者 作者型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莱尔的学术性翻译及其译者惯习形塑 被引量:2
8
作者 汪宝荣 张姗姗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8-64,共7页
文章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和西梅奥尼的“译者惯习”概念,阐析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职业发展轨迹及其译者惯习的形塑。家庭环境的熏陶、早年从军和在台湾生活学习数年的经历及其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使莱尔选择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 文章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和西梅奥尼的“译者惯习”概念,阐析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职业发展轨迹及其译者惯习的形塑。家庭环境的熏陶、早年从军和在台湾生活学习数年的经历及其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使莱尔选择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偏爱研究与翻译幽默、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他的职业惯习与其积累的初始资本相遇之际,莱尔顺理成章地进入翻译场并参与场域的实践。莱尔是纯粹的学者型译者,在其30年翻译出版生涯中,他的翻译选材取向和翻译策略逐步定型,学术性翻译的思想渐趋明晰,体现为撰写长篇译者导言、提供大量学术性注释、采用诠释译法等,翻译风格愈显沉稳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莱尔 学者型译者 学术性翻译 译者惯习 鲁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与研究者身份的越界与融合——邓正来的研究性翻译活动诠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孔悦 刘晓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基于对翻译文本中译注及其功能的量化分析,文章考察了我国学者型译者邓正来对哈耶克著作的研究性翻译活动及翻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邓正来所译哈耶克作品与其本人的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多重互动;随着邓正来对哈耶克作品翻译实践活动的推进... 基于对翻译文本中译注及其功能的量化分析,文章考察了我国学者型译者邓正来对哈耶克著作的研究性翻译活动及翻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邓正来所译哈耶克作品与其本人的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多重互动;随着邓正来对哈耶克作品翻译实践活动的推进,邓正来的译者身份“越界”其学者身份,两者的“融合”在翻译中得以表征;根据对当当、亚马逊及豆瓣三大平台相关书评的分析,邓正来所译作品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研究亦显示,对非文学领域学者型译者的研究性翻译活动的考察具有普遍意义,既可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型翻译丰富了各相关学科的内在规律,亦可推动非文学领域的学者型翻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译者 邓正来 哈耶克 研究性翻译活动 非文学领域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城》英译的副文本考察——以金介甫译本Border Town为例
10
作者 翟文慧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03-108,共6页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的《边城》译本BorderTown自2009年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翻译研究学者的关注。以《边城》金介甫译本的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序、注释等内副文本的分析和对译者经历、译者身份等外副文本的研究,可以明确助推中国...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的《边城》译本BorderTown自2009年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翻译研究学者的关注。以《边城》金介甫译本的副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序、注释等内副文本的分析和对译者经历、译者身份等外副文本的研究,可以明确助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边缘因素。对金译《边城》副文本的研究表明,Border Town在目的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与序跋点明主题、注释明确语义、译者身份影响主体性以及出版社的助推作用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金介甫英译本 副文本 学者型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文本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差异研究——基于《鹿鼎记》与《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描写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韩淑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40,158,共9页
翻译是经由译者的翻译行为而实现的符号交际活动,必然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选择。本文基于闵福德译《鹿鼎记》和郝玉青译《射雕英雄传》的副文本,对比分析学者型译者和商业型译者在翻译中所呈现的主体性差异。两类译者由于身份背景的差异... 翻译是经由译者的翻译行为而实现的符号交际活动,必然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选择。本文基于闵福德译《鹿鼎记》和郝玉青译《射雕英雄传》的副文本,对比分析学者型译者和商业型译者在翻译中所呈现的主体性差异。两类译者由于身份背景的差异,在选择源语文本、出版机构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倾向;对比两译本的外副文本发现,译者本人的自我评价显示两位译者对个人译本的认可程度不同,外部评价对两位译者及其译本的关注侧重点不同;对比两译本的内副文本发现,两位译者在显形与隐身、能动与受动、施为选择、厚译程度方面均存在主体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主体性 学者型译者 商业型译者
原文传递
译者行为视域下的“厚翻译”现象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译者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相博 《翻译论坛》 2014年第2期89-94,共6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涌现了一大批翻译家,诞生了大量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译作。而在这些译作当中,不乏有'厚翻译'现象的出现。本文试图从译者行为视域下来重新...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涌现了一大批翻译家,诞生了大量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译作。而在这些译作当中,不乏有'厚翻译'现象的出现。本文试图从译者行为视域下来重新审视清末民初译者群体的'厚翻译'现象,通过对清末民初时期社会背景的阐述分析,从译者的角度切入,结合翻译内外,界定'厚翻译'译者的学者型译者或译者型学者身份,进而全面和客观地对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翻译 译者行为 学者型译者 译者学者
原文传递
译史结合,融会贯通——司佳的译著特点和译史研究撮要
13
作者 叶霭云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3,共5页
司佳是专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历史系教授。她完成了汤因比的学术著作《中国纪行》的汉译,不仅语言通顺文雅,还为书名增译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副标题,为译本增补了300多处译者注释,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型译者。此外,她的研究成果渗透到翻译史研... 司佳是专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历史系教授。她完成了汤因比的学术著作《中国纪行》的汉译,不仅语言通顺文雅,还为书名增译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副标题,为译本增补了300多处译者注释,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型译者。此外,她的研究成果渗透到翻译史研究领域,通过收集和解读大量的一手史料,从语言接触最基本的介质开始研究,即从清代广州贸易体制下的洋泾浜英语到逐步正规化的双语字典这一历史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对传教士译者和中国底层译者及其文本开展案例分析,从而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与文本研究互有穿插。令人惋惜的是,司佳英年早逝,她的翻译特点和跨学科研究成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彰显其译史结合的贡献,为研究者树立一个学问融会贯通的好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佳 译史研究 学者型译者 《中国纪行》汉译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