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岩体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机理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冯增朝 赵阳升 文再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介绍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概率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岩体的逾渗概率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裂隙、孔隙及二者共同作用对煤岩体逾渗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岩体这类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逾渗概率与其渗透系数呈指数规律;煤岩... 介绍了孔隙裂隙双重介质逾渗概率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岩体的逾渗概率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裂隙、孔隙及二者共同作用对煤岩体逾渗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岩体这类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逾渗概率与其渗透系数呈指数规律;煤岩体的裂纹孔隙率决定孔洞孔隙率对其渗透性的影响程度;同时,裂隙还决定了孔隙裂隙介质的逾渗规律,使其与多孔介质的逾渗规律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孔隙 裂隙 孔隙裂隙介质 渗透系数 逾渗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隙含水层生物降解的模型参数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家伦 孙菽芬 洪钟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着重试验了生物降解数学模型的模式参数(介质结构参数、运动动力学参数、物理过程参数) 的变化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模式参数 地下含水层 孔隙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孔隙裂隙网络模型及页岩气渗流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邓世冠 鲁力 +2 位作者 刘海娇 张旭辉 鲁晓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6-79,共4页
致密油气藏的开采是我国未来能源的主要来源,这种油气藏的低渗和特低渗特点是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模拟含孔隙裂隙的致密油气藏中的低渗和特低渗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适于致密岩土介质中渗流模拟的准静态孔隙裂隙双重网络模型,然后... 致密油气藏的开采是我国未来能源的主要来源,这种油气藏的低渗和特低渗特点是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模拟含孔隙裂隙的致密油气藏中的低渗和特低渗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适于致密岩土介质中渗流模拟的准静态孔隙裂隙双重网络模型,然后分析了一些渗流特性如滑脱效应,并以页岩气开采为例进行了渗流及产量特征模拟。所建模型中较大的孔隙裂隙中的流动采用Poiseuille流,小的孔隙裂隙中的流动采用Forchheimer方程描述。模型中建立了根据孔隙网络计算结果得到宏观渗流参数如含水饱和度、绝对渗透率等参数的方法。通过计算获得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剩余储量—压力曲线"、"流量-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游离气储量的下降和压力梯度有关,以及在无吸附气快速解析时,产量呈指数快速下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岩土 孔隙裂隙网络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大学孔隙裂隙地热田热储特征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尹秀贞 胡松涛 +3 位作者 潘春光 寇薇 陆凯 赵辉 《山东国土资源》 2014年第8期34-37,共4页
以山东大学孔隙裂隙地热田地质条件为背景,在全面掌握山东大学地热勘查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山东大学孔隙裂隙热储特征,认为馆陶组热储埋深适中,富水性较强,属于中低温热储,是山东大学孔隙裂隙热储层区最为适宜的开采层;而东营组热储层埋藏较深... 以山东大学孔隙裂隙地热田地质条件为背景,在全面掌握山东大学地热勘查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山东大学孔隙裂隙热储特征,认为馆陶组热储埋深适中,富水性较强,属于中低温热储,是山东大学孔隙裂隙热储层区最为适宜的开采层;而东营组热储层埋藏较深且分布不稳定,部分地区缺失,富水性较差,目前单独成井开采适宜性较差。并根据热储特征及区位优势,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裂隙 热储 开发利用模式 山东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孔隙裂隙热储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研究——以德州市城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询昌 《山东国土资源》 2016年第7期49-53,共5页
当前,地热水最大降深如何确定方法很多,各地区因开采条件不同其最大允许降深也不完全相同。在基于地面沉降防控基础上以德州市城区为例,通过对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地热水分析,建立起了地热水最大允许水位降深数值模型,并计算出新近纪明... 当前,地热水最大降深如何确定方法很多,各地区因开采条件不同其最大允许降深也不完全相同。在基于地面沉降防控基础上以德州市城区为例,通过对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地热水分析,建立起了地热水最大允许水位降深数值模型,并计算出新近纪明化镇组、馆陶组和古近纪东营组地热水开采最大允许水位降深值,确定了相似区域最大允许水位降深范围,这对层状孔隙裂隙热储地区热储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确定和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孔隙裂隙热储 最大允许水位降深 地热水 地面沉降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隙砂岩渗透注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明智 白凤忠 +2 位作者 付祥昆 李忠森 车发明 《建井技术》 2014年第S1期77-80,共4页
西北地区广泛发育着弱胶结、强富水的孔隙裂隙砂岩层,在矿井建设中存在普通颗粒型浆液难以注入该岩层,注浆防水减渗效果差等实际问题。以新庄煤矿风立井井筒建设为工程背景,以室内试验为基础,选取典型的孔隙裂隙含水砂岩,采用超细水泥... 西北地区广泛发育着弱胶结、强富水的孔隙裂隙砂岩层,在矿井建设中存在普通颗粒型浆液难以注入该岩层,注浆防水减渗效果差等实际问题。以新庄煤矿风立井井筒建设为工程背景,以室内试验为基础,选取典型的孔隙裂隙含水砂岩,采用超细水泥和脲醛树脂两种浆液进行重复四次注浆试验,其中前两次注超细水泥浆液后两次注脲醛树脂浆液。试验结果表明:重复注入超细水泥浆液能够很好充填岩石中较大的孔隙裂隙;而对于超细水泥浆液无法注入的微细孔隙裂隙,重复注入溶液型化学浆液可以充填颗粒型材料无法注入的微细孔隙裂隙;随着注浆次数的增加岩样的渗透系数减小,说明浆液在孔隙裂隙中的充填效果明显;颗粒型浆液和溶液型浆液结合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渗堵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裂隙砂岩 注浆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正煤田洛河组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段锚喷井壁壁后治水技术
7
作者 梁戈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19年第10期00088-00088,90,共2页
本文介绍了宁正煤田井筒穿洛河组巨厚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段锚喷井壁壁后综合注浆治水的技术方法,并对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注浆治水技术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治水效果,积累了一定的锚喷井壁壁后注浆治水及洛河组含水层... 本文介绍了宁正煤田井筒穿洛河组巨厚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段锚喷井壁壁后综合注浆治水的技术方法,并对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注浆治水技术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治水效果,积累了一定的锚喷井壁壁后注浆治水及洛河组含水层水害治理经验,为陇东及彬长煤田治理同类问题提供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喷井壁 巨厚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 壁后综合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下的复杂裂隙岩体示踪传质特性
8
作者 宁佳祺 冯子军 高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04-2913,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突破曲线(breakthrough curve, BTC)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内水的对流是影响浓度运移的主要因素;随着裂隙开度增大,示踪剂运移的速率和峰值浓度增大,且示踪剂运移受裂隙开度的影响程度随裂隙组倾角增大而呈减小趋势;岩体基质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的浓度时空分布影响显著;随着基质扩散系数增大,示踪剂迁移的延迟效应提高;随着基质渗透率增大,储层的压力和浓度分布各向异性降低,出口边界处的浓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 示踪运移 对流扩散 突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物理论的饱和孔隙-裂隙岩体本构模型
9
作者 胡亚元 叶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6-1456,共11页
考虑饱和孔隙-裂隙岩体中固相材料应变与固相材料压力间的关系,完善模型力学参数的取值理论依据,建立新的本构模型.在混合物理论框架内,依据变形特征将固相体应变分解为裂隙骨架体应变、孔隙骨架体应变、岩块材料体应变.假定应变仅取决... 考虑饱和孔隙-裂隙岩体中固相材料应变与固相材料压力间的关系,完善模型力学参数的取值理论依据,建立新的本构模型.在混合物理论框架内,依据变形特征将固相体应变分解为裂隙骨架体应变、孔隙骨架体应变、岩块材料体应变.假定应变仅取决于能量方程中的共轭应力,基于自由能势函数构建饱和孔隙-裂隙岩体本构模型,根据模型力学含义推导模型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结合达西定律建立流固耦合控制方程.一维固结算例分析表明,相比其他方法确定的参数,所提方法确定参数计算的初始超孔压偏低、初始沉降偏大,孔隙超孔压消散滞后于裂隙超孔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增大渗透系数比会显著提高岩体固结速率,增大形状系数对裂隙超孔压消散和岩体沉降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孔隙-裂隙岩体 混合物理论 岩块材料变形 参数的取值方法 一维固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岩半封闭热模拟实验的页岩排烃效率与孔隙及裂隙演化特征
10
作者 孙宇 王云鹏 +2 位作者 刘金钟 史树勇 何志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826,共12页
页岩排烃发生在岩石物理介质中,传统基于页岩粉末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主要反映岩石中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很难反映烃类在岩石中生成和排出的微观特征。基于页岩全岩样品的模拟实验保留了岩石完整的孔隙和裂隙结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 页岩排烃发生在岩石物理介质中,传统基于页岩粉末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主要反映岩石中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很难反映烃类在岩石中生成和排出的微观特征。基于页岩全岩样品的模拟实验保留了岩石完整的孔隙和裂隙结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地质过程。但目前针对页岩全岩样品的排烃与孔隙、裂隙演化特征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半封闭系统高压热模拟实验,获取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岩心两组不同尺寸圆柱样品的排烃效率,并利用低压气体吸附实验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CT)扫描技术,表征了排烃过程中页岩微观孔隙和宏观裂隙特征。结果表明,页岩的排烃效率受热成熟度和几何特征影响,21 mm页岩圆柱的排烃效率整体高于27 mm页岩圆柱,两组样品间排烃效率的差值随热成熟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R_(o)=0.73%时,排烃效率差值为5.41%;R_(o)=1.08%时,差值(13.09%)达到最大,随后不断降低。页岩样品的中孔和宏孔体积比例受排烃效率影响,21 mm页岩圆柱的中孔体积比例随温度增加不断降低,而宏孔体积比例不断增加。页岩裂隙受残留烃裂解生气体积膨胀所积累的热应力影响,27 mm页岩圆柱整体排烃效率更低,残留烃裂解产生的气体更多,最终导致大量裂隙产生。本研究结果为页岩热演化过程中排烃效率与孔隙及裂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全岩半封闭模拟 排烃效率 孔隙裂隙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非线性渗流运动方程 被引量:29
11
作者 邓英尔 谢和平 +1 位作者 黄润秋 刘慈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已有的煤层气渗流研究基于达西定律,而实验表明低渗透介质气体渗流为非线性流。采用实验、理论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非线性渗流运动方程。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渗流曲线是从较低压力梯度下的... 已有的煤层气渗流研究基于达西定律,而实验表明低渗透介质气体渗流为非线性流。采用实验、理论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非线性渗流运动方程。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渗流曲线是从较低压力梯度下的凹形曲线至较高压力梯度下的直线,是连续变化的曲线,直线延长线不通过坐标原点,存在拟启动压力梯度。根据该普遍特征,建立了非线性渗流运动方程。其参数量纲与物理意义清楚,运动方程计算的理论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达西定律是运动方程的特例,运动方程可运用于低渗透孔隙-裂隙介质气体渗流理论及开发计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孔隙-裂隙介质 非线性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恩洪和老厂地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松 汤达祯 +2 位作者 许浩 陶树 杨紫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6-521,共6页
云南恩洪和老厂地区是我国西南潜在的煤层气开发基地。基于相关测试资料和数据,从孔隙-裂隙系统角度分析了两区煤储层的储气能力、渗流能力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老厂煤样吸附孔隙结构优于恩洪煤样,但恩洪煤样渗流孔隙结构均质性较好... 云南恩洪和老厂地区是我国西南潜在的煤层气开发基地。基于相关测试资料和数据,从孔隙-裂隙系统角度分析了两区煤储层的储气能力、渗流能力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老厂煤样吸附孔隙结构优于恩洪煤样,但恩洪煤样渗流孔隙结构均质性较好,渗流能力较强;然而,老厂煤样显微裂隙密度相对较高,弥补了其渗流孔隙结构的不足。发现吸附孔隙比例与固定碳、镜质组含量存在线性关系,渗流孔隙比例与挥发分产率、惰质组含量有正相关关系;大-中孔体积对煤岩孔隙度贡献较大,煤样渗透率受到孔隙度和显微裂隙密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孔隙-裂隙系统 恩洪 老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开度的压力溶解对双重孔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69-1275,共7页
为了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中裂隙开度的计算模型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算例,就岩体裂隙开度变化的3种工况,分析了岩体中的温度、孔(... 为了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中裂隙开度的计算模型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算例,就岩体裂隙开度变化的3种工况,分析了岩体中的温度、孔(裂)隙水压力、地下水流速和主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3种工况的计算域中温度场基本相同;孔(裂)隙水渗流场形态相似,但其量值有一定差别;工况1的裂隙开度在应力和压力(化学)溶解的共同作用下闭合量最大,负孔(裂)隙水压力增值最高;核废物的释热效应明显地改变了岩体自重应力场的水平分量,但对其垂直分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裂隙开度 压力溶解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重孔隙-裂隙岩体流变模型及其在地下洞室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符贵军 张思渊 张玉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1-609,共9页
用西原模型描述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流变特性,在理论上给出了其流变参数及强度指标的确定方法,建立了瞬弹-黏弹-黏塑性平面有限元求解格式和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针对一个矩形地下洞室围岩为裂隙岩体和完整岩体的两种工况进行数值分析... 用西原模型描述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流变特性,在理论上给出了其流变参数及强度指标的确定方法,建立了瞬弹-黏弹-黏塑性平面有限元求解格式和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针对一个矩形地下洞室围岩为裂隙岩体和完整岩体的两种工况进行数值分析,对比了围岩中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介质的情况,双重介质因其变形模量、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故洞室围岩中随时发展的位移和塑性区有明显的增长,两种工况的围岩应力分布亦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双重介质围岩中最大主应力σ_1和最小主应力σ_3的差值较大,因此,提高了围岩破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裂隙岩体 地下洞室 瞬弹-黏弹-黏塑性模型 稳定性分析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条件下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抗剪强度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玉军 琚晓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7-884,共8页
考虑裂隙的连通率、间距、孔隙基质和裂隙材料在表征单元(REV)中的体积分数,并假定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等效内摩擦角保持常数,而等效黏聚力是固有黏聚力、等效塑性应变、基质吸力、溶质浓度及温度的函数,提出了一种在热-水-应力-迁移耦... 考虑裂隙的连通率、间距、孔隙基质和裂隙材料在表征单元(REV)中的体积分数,并假定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等效内摩擦角保持常数,而等效黏聚力是固有黏聚力、等效塑性应变、基质吸力、溶质浓度及温度的函数,提出了一种在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条件下确定表征单元内任一平面上等效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方法。针对一个假定的位于非饱和双重孔隙-裂隙岩体中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结果表明,基质吸力对于等效黏聚力的增强作用大于等效塑性应变和溶质浓度的减弱作用,使得等效黏聚力得到了提高,故减少了围岩中的塑性区;由此岩体应力、孔(裂)隙水压力及流速、孔(裂)隙溶质浓度的分布及量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应力-迁移耦合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抗剪强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裂隙岩体中洞室变形及强度各向异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思渊 张玉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83-3590,共8页
将确定双重孔隙-裂隙介质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方法与描述介质强度各向异性的微结构-无迹张量方法相结合,引入到三维有限元程序中。以简单的算例,通过解析解与数值解的比较,验证了所开发的有限元程序的可靠性。针对一个假定的位于被3组正... 将确定双重孔隙-裂隙介质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方法与描述介质强度各向异性的微结构-无迹张量方法相结合,引入到三维有限元程序中。以简单的算例,通过解析解与数值解的比较,验证了所开发的有限元程序的可靠性。针对一个假定的位于被3组正交裂隙所切割的围岩中的矩形洞室,使用Mohr-Coulomb准则进行弹塑性数值模拟,就不同的工况分析了围岩中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的状态。计算结果显示:裂隙组的不同展布及组合使得岩体的变形及强度性质有着不同的各向异性,从而相应地导致围岩中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的分布与量值产生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裂隙岩体 地下洞室 各向异性 弹塑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裂隙孔隙介质中纵波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伟 邓继新 +1 位作者 曲寿利 王世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9-346,331,共8页
基于准静态孔隙弹性理论和White模型,给出了垂直于层面传播纵波的频散方程。在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中采用具有高孔隙度的柔性层表征裂隙从而构成裂隙孔隙介质,利用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的频散方程并综合线性滑动裂隙模型,推导出裂隙孔隙介... 基于准静态孔隙弹性理论和White模型,给出了垂直于层面传播纵波的频散方程。在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中采用具有高孔隙度的柔性层表征裂隙从而构成裂隙孔隙介质,利用周期性层状孔隙介质的频散方程并综合线性滑动裂隙模型,推导出裂隙孔隙介质中垂直于裂隙传播纵波的等效介质模型。裂隙孔隙介质中介观尺度上的流体流动作用所引起的纵波速度频散与衰减值远高于Biot流作用,特征频率或衰减峰值通常可位于地震频段。介质中纵波速度频散及逆品质因子均会随裂隙弱度(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背景孔隙介质的渗透率与粘度以及裂隙的间隔与弱度共同决定特征频率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孔隙介质 介观尺度 孔隙流体流动 速度频散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UNet的混凝土CT孔隙裂隙分割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贺军义 冯嘉莘 +3 位作者 焦华喆 李远航 吴梦翔 韩一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5-624,共10页
为了解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混凝土图像中裂隙和孔隙像素值一致,导致阈值分割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UNet模型的改进模型,对混凝土CT图像进行裂隙和孔隙分割.首先,通过CT技术扫描混凝土试块获取CT图像后,人工标... 为了解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混凝土图像中裂隙和孔隙像素值一致,导致阈值分割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UNet模型的改进模型,对混凝土CT图像进行裂隙和孔隙分割.首先,通过CT技术扫描混凝土试块获取CT图像后,人工标注出CT图像中的裂隙与孔隙,并利用数据增强扩充训练集;然后,采用非对称卷积模块和残差模块对UNet模型中编码器和解码器进行改进,在特征提取部分采用非对称卷积模块降低模型的运算量后,使用残差模块减少参数量,降低了训练过拟合,有效提升了CT图像中裂隙与孔隙的分割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制作的混凝土CT图像数据集上召回率达83%,分割精度为85%,Dice值为85%,对比UNet和其他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都有较高提升,为混凝土细观破坏机理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CT 裂隙孔隙分割 UNet 非对称卷积 残差模块
原文传递
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玉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7-955,共9页
建立一种饱和-非饱和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应力场和温度场是单一的,但具有不同的孔隙渗流场和裂隙渗流场,以及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对本构关系的影响,并研制出相应的二维... 建立一种饱和-非饱和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应力场和温度场是单一的,但具有不同的孔隙渗流场和裂隙渗流场,以及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对本构关系的影响,并研制出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针对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就岩体为双重介质和单重介质2种工况进行数值分析,考察缓冲层和岩体中的温度、孔隙水压力、饱和度、地下水流速和主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地下水由双重介质进入缓冲层中要快得多,2种工况的计算域中温度差别不大,但缓冲层及附近部位的主应力大小及分布有显著不同,单重介质的应力集中程度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遍有节理岩体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裂隙孔隙岩体持水曲线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树林 王利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830-3834,共5页
对于大量发育有毛细管通道的渗透性岩体,其持水曲线已经得到一些应用,但用试验方法较准确地测定具有基质孔隙和裂隙双重孔隙介质的岩体持水曲线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一般只能采用压汞试验进行转化得到;同时,持水曲线的准确程度... 对于大量发育有毛细管通道的渗透性岩体,其持水曲线已经得到一些应用,但用试验方法较准确地测定具有基质孔隙和裂隙双重孔隙介质的岩体持水曲线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目前一般只能采用压汞试验进行转化得到;同时,持水曲线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岩体中非饱和作用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因此,如何有效且准确地得到岩体持水曲线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微观结构特征和毛细管理论,讨论裂隙孔隙岩体持水曲线的预测方法;通过室内岩体微观结构的试验,进行持水曲线的预测,并与压汞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准确度较高。由此可见,该预测方法简便、准确、实用性强,是得到孔隙性岩体持水曲线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孔隙岩体 非饱和 持水曲线 毛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