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酚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干性的影响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
1
作者 王爱乔 米旭光 +7 位作者 林秀英 付建华 刘磊 王琳 张文琦 邓玲 陈士玲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7-1564,共8页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eMSCs分为对照组(仅培养液培养)、BPA组(含200μmol·L^(-1)BPA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BPA+hUCMSC-Sup组(含200μmol·L^(-1)BPA及50%体积比hUCMSC-Sup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和BPA+CHIR-99021组(含200μmol·L^(-1)BPA及10μmol·L^(-1)CHIR-99021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使用干细胞成球培养液培养eMSCs干细胞球,其余细胞均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eMSCs存活率,球体形成实验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CCK-8法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eMSCs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eMSCs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检测,BPA作用24和48 h,与0μmol·L^(-1)BPA组比较,200、250、300、350和400μmol·L^(-1)BPA组eMSCs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球体形成实验检测,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4和5 d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培养48 h时BPA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CCK-8法检测,处理24和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Sox2、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Sox2、Oct4及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BPA能够抑制eMSCs的干性特征,损伤子宫内膜的自我更新及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hUCMSC-Sup可以促进受损eMSCs的增殖,并对BPA诱导的eMSCs干性损伤起到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 人脐带充质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米非司酮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存活、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2
作者 武梦雪 陈士玲 +4 位作者 刘艳 米旭光 林秀英 付建华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Ms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hEndoSCs分为对照组、40μmol·L-1 Ms组和60μmol·L-1 M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Bcl-2/Bax比值。hUCMSCs-Sup作用后,hEndoSCs分为对照组、Ms组、Ms+hUCMSCs-Sup组和Ms+hUCMSCs-Sup+3-甲基腺嘌呤(3-MA)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LC3B-Ⅱ)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Ⅰ(LC3B-Ⅰ)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LC3B-Ⅱ/LC3B-Ⅰ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分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60、80和100μmol·L-1 Ms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40和60μmol·L-1 M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hUCMSCs-Sup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Ms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同源框基因A10 (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整合素亚基β3 (ITGB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s组比较,Ms+hUCMSCs-Sup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HOXA10、LIF和ITGb3 mRNA表达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s+hUCMSCs-Sup组比较,Ms+hUCMSCs-Sup+3-MA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hUCMSCs-Sup可提高Ms处理后hEndoSCs的存活率,降低其凋亡率,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与hUCMSCs-Sup激活hEndoSCs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细胞 子宫内膜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子宫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机制
3
作者 靳涛 颜望碧 殷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子宫介入手术。Model组和eMSCs组建立子宫内粘连大鼠模型。eMSCs组在模型损伤后立即移植eMSCs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总量为每子宫0.05 ml(2×107细胞/ml)。3周后收集单侧损伤子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子宫内膜纤维化、EMT、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宫腔结构破坏,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并积聚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但在eMSCs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中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在eMSCs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在Model组中,N-cadherin、Vimentin和ZEB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然而,在eMSCs组中,上述分子蛋白质的变化完全相反。与Sham组相比,Model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eMSCs组中周期蛋白E(CyclinE)、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结论eMSCs可以通过抑制EMT和子宫内膜纤维化来促进子宫内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上皮转化 子宫内膜来源充质细胞 子宫内膜纤维化 大鼠 子宫内粘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
4
作者 孔小娟 马正娇 +1 位作者 谈珍瑜 刘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731-4739,共9页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均可作为干细胞载体用于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但是有关两种材料的比较研究相对少见。目的:对比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作为干细胞载体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差异。方法...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均可作为干细胞载体用于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但是有关两种材料的比较研究相对少见。目的:对比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作为干细胞载体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的差异。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制备SD大鼠羊膜细胞外基质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然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材料表面,检测细胞增殖与黏附情况。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除假手术组外,子宫内膜损伤组、羊膜细胞外基质组、膀胱细胞外基质组均通过机械干预的方式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分别将羊膜细胞外基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膀胱基质细胞外基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移植至羊膜细胞外基质组、膀胱细胞外基质组大鼠损伤内膜部位,移植后14,28 d取材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子宫内膜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子宫内膜组织中波形蛋白与CD34表达。结果与结论:(1)两种细胞外基质材料均有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相较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羊膜细胞外基质材料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2)相较于假手术组,子宫内膜损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 <0.01),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发育不良,内膜厚度与腺体数量减少,波形蛋白与CD34阳性表达减少(P <0.01);相较于子宫内膜损伤组,羊膜细胞外基质组、膀胱细胞外基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升高(P <0.05或P <0.01),子宫内膜组织形态明显改善,内膜厚度与腺体数量增加,波形蛋白与CD34阳性表达增加(P <0.05或P <0.01),并且羊膜细胞外基质组的改善作用优于膀胱细胞外基质组(P <0.05);(3)结果表明,相较于膀胱细胞外基质材料,羊膜细胞外基质材料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可进一步促进损伤子宫内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细胞 膀胱细胞 子宫内膜损伤 宫腔粘连 骨髓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XA10调控网络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薄型子宫内膜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一飞 宋阳 +1 位作者 关永格 许春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7-1402,共6页
背景:薄型子宫内膜疾病是现阶段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是关于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开展。目的:基于以HOXA10为中心的调控网络,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 背景:薄型子宫内膜疾病是现阶段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是关于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开展。目的:基于以HOXA10为中心的调控网络,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购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7只;后2组采用体积分数为95%乙醇充盈宫腔制备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充盈宫腔;抽出乙醇和生理盐水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宫腔内注入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 L(细胞浓度为1×10~10L^(-1)),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宫腔内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2个动情周期后取出子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定量分析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波形蛋白、角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及整合素αvβ3的表达,q RT-PCR法检测HOXA10、miR-196b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子宫内膜薄于对照组(P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子宫内膜厚于模型组(P <0.05);(2)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子宫内膜中波形蛋白、角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及整合素αvβ3蛋白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P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以上5种蛋白平均吸光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子宫组织HOXA10基因相对转录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mi R-196b基因相对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HOXA10基因相对转录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mi R-196b基因相对转录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4)mi R-196b与HOXA10基因表达呈现负相关(P <0.05),HOXA10与各蛋白表达呈现不同程度正相关(P <0.05),miR-196b基因与各蛋白表达呈现不同程度负相关(P <0.05);(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薄型子宫大鼠内膜厚度及相关蛋白水平,可能原因为mi R-196b负性调节HOXA10基因,HOXA10基因进一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及整合素αvβ3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型子宫内膜 骨髓充质细胞 子宫内膜厚度 miR-196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 整合素ΑVΒ3 广东省自然科学 子宫内膜 骨髓 细胞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整合素ΑVΒ3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养坤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薄型子宫内膜 被引量:15
6
作者 韩冉 戴宁 +1 位作者 林韵 林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骨髓抑制后女性患者的子宫内膜中检测到来源骨髓供体的内膜细胞。目的:探讨妇科养坤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促进作用。方法:取处于动情期的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药组、骨髓间...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骨髓抑制后女性患者的子宫内膜中检测到来源骨髓供体的内膜细胞。目的:探讨妇科养坤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促进作用。方法:取处于动情期的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药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正常对照组正常喂食,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后6 h和10 d经尾静脉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mL,单药组造模后连续20 d灌胃妇科养坤丸水溶液5 m L/kg,联合组造模后6 h和10 d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m L以及连续20 d灌胃妇科养坤丸水溶液10 mL/kg。造模后第21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变化,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免疫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角蛋白与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单药组和联合组的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联合组最接近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的角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最强,模型组的表达最低,单药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联合组依次升高(P<0.05)。(3)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薄型子宫内膜大鼠体内可修复子宫内膜组织,妇科养坤丸能够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细胞 子宫内膜 角蛋白 波形蛋白 组织工程 细胞 移植 妇科养坤丸 骨髓充质细胞 薄型子宫内膜 全骨髓贴壁法 子宫厚度 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春梅 李洁 +1 位作者 孙文萍 吴德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1期6628-6632,共5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细胞的存活,发挥旁分泌作用。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以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单...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细胞的存活,发挥旁分泌作用。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以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作为观察组。培养24,48,72 h时采用MTT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细胞PTE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培养24,48,72 h时观察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亚二倍体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细胞抑制率逐渐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细胞PTEN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培养48,72 h观察组细胞PTEN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培养24 h(P<0.05)。以上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PTEN基因表达,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细胞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共同培养技术 PTEN磷酸水解酶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组织工程 细胞 脐带脐血细胞 脐带充质细胞 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屈莉红 于佳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770-2776,共7页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是子宫内膜细胞的子宫外来源,参与损伤后子宫内膜的再生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否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别进行以下4...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是子宫内膜细胞的子宫外来源,参与损伤后子宫内膜的再生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否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别进行以下4组不同处理:1第1组为单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2第2组为单纯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10-7 mol/Lβ-雌二醇、10μg/L表皮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3第3组为用Transwell小室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共培养,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4第4组为用Transwell小室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共培养,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10-7 mol/Lβ-雌二醇、10μg/L表皮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上述各组处理第5天,收集培养板底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检测上皮细胞标记(CK7,CK18,CK19,EMA)的基因表达,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角蛋白表达。第3组细胞共培养后的第1,3,5,7天,RT-PCR检测上皮细胞标记(CK7,CK18,CK19,EMA)的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1CK7 m RNA表达在各组中依次上升,并在第4组中达到最高,各组之间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2,3,4组CK18,CK19 m RNA的表达均较第1组显著升高,且第2,3,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MA m RNA在第2,4组的表达比第1,3组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2第4组角蛋白呈强阳性表达,第3组呈弱阳性表达,第1,2组呈阴性表达。3随着时间的推移,CK7 m RNA表达量不断上升,且第5,7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1,3天,不同时间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K18,CK19,EMA m RNA在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间质细胞分泌因子联合作用下,其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细胞 子宫内膜 上皮细胞 细胞分化 共同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细胞 骨髓细胞 骨髓充质细胞 Transwell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评估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
9
作者 闻哲嘉 吕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91-2096,共6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研究模型。方法:从1名女性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含不同浓度[0%(对照),0.5%,1%,2%]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胶制备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设计有3个通道,中间通道为细胞外基质水凝胶通道,左右两侧分别为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富血小板血浆通道,3个通道之间保存有可以相互沟通以及实现物质交换的面积,实验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含0.5%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共培养48 h后,采用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与迁移。结果与结论:(1)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5%,1%,2%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迁移与增殖(P <0.05),并且0.5%浓度富血小板血浆的促进细胞迁移与增殖作用强于其他2个浓度(P <0.05);(2)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更强;(3)实验证实通过三通道微流控芯片可以模拟子宫内膜细胞的微环境,同时利用该系统验证了富血小板血浆可显著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富血小板血浆 子宫内膜细胞 子宫内膜增殖 迁移 细胞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转运miR-21-5p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吕承晓 段华 +2 位作者 汪沙 甘露 徐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2-1268,共7页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已被证实通过其外泌体发挥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中旨在探索UCMSC外泌体所携带的miR-21-5p对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2018年1月至6月... 目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已被证实通过其外泌体发挥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中旨在探索UCMSC外泌体所携带的miR-21-5p对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取自2018年1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子宫肌瘤等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3例患者。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鉴定。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UCMSC外泌体并鉴定。荧光定量PCR检测UCMSC外泌体及其处理后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miR-21-5p的表达水平后,并通过CCK8和EdU染色检测抑制组(转染miR-21-5p inhibitor)、对照组(转染miR inhibitor NC)、空白组(未转染)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活性。此外,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外泌体miR-21-5p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内的潜在靶mRNA及其所参与的主要细胞生物学进程。结果 CCK8结果显示,24、48、72 h,抑制组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转染后48 h后,抑制组的外泌体增殖活性[(7.47±0.44)%]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13.47±0.47)%、(14.6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miR-21-5p的潜在靶基因参与2162种生物学进程(P<0.05)、300种分子生物学功能(P<0.05)和214种细胞学组分(P<0.05),并富集到3条细胞信号通路(P<0.05),推测miR-21-5p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促进外泌体增殖和损伤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结论 UCMSC外泌体通过转运miR-21-5p能够参与调控多种与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从而有效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加速损伤子宫内膜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细胞外泌体 miR-21-5p 子宫内膜细胞 增殖 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3-3p对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活性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于歆悦 米旭光 +5 位作者 林秀英 付建华 刘磊 李首庆 高心月 方艳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xos)对米非司酮诱导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损伤的逆转作用,并筛选hUCMSC-Exos中发挥作用的microRNA。方法以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HUCMSC-Exos)和miRN... 目的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xos)对米非司酮诱导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损伤的逆转作用,并筛选hUCMSC-Exos中发挥作用的microRNA。方法以米非司酮(mifepristone)、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HUCMSC-Exos)和miRN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SCs),分为mifepristone组、mifepristone+hHUCMSC-Exos组、mifepristone+miRNA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的hESCs为对照组。分组干预处理后,MTT法检测hESCs存活率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hESCs凋亡率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hESCs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hESCs存活率下降(P<0.01)。与mifepristone组比较,加入hUCMSC-Exos可以提高hESCs的存活率、降低hESCs的凋亡率,减少hESCs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mRNA表达(P<0.01)。与mifepristone组比较,hESCs转染hUCMSC-Exos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10种microRNA(miR-143-3p、miR-181-5p、miR-127-3p、miR-423-3p、miR-222-3p、miR-7i-5p、miR-22-3p、miR-221-3p、miR-100-5p、miR-21-5p)后,miR-143-3p可以提高hESCs的存活率(P<0.01)。与mifepristone组比较,转染miR-143-3p降低hESCs的凋亡率、减少hESCs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mRNA表达(P<0.01)。结论hUCMSC-Exos通过miR-143-3p提高米非司酮损伤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存活,降低凋亡发生以及炎性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细胞 外泌体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细胞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转染DKK1对17β-雌二醇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和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海娜 刘义 +5 位作者 吕立群 镇澜 满奕村 刘娜 廉红梅 谢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8-743,共6页
目的利用基因转染pcDNA3.1-DKK1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观察对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Wn... 目的利用基因转染pcDNA3.1-DKK1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观察对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介导雌激素促进异位内膜粘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内异症患者ESCs,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分别将pcDNA3.1-DKK1质粒,pcDNA3.1空载质粒转入ESCs。选用10-10mol/L 17β-E2处理ESCs不同时间,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DKK1前后ESCs VEGF、MMP-9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17-βE2能明显促进内异症患者ESCs VEGF、MMP-9 mRNA及蛋白的表达,于10-10mol/L作用48 h最明显(P<0.05)。转染pcDNA3.1-DKK1质粒组内异症患者ESCs VEGF和MMP-9 mRNA及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和空载体组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明显抑制17-βE2对内异症患者ESCs VEGF、MMP-9 mRNA及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雌激素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异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 WNT信号通路 DKK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小鼠子宫内膜基底/功能层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中ROCK1蛋白表达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陶娅玲 朱亮亮 +2 位作者 邹嘉乐 杜威 付先芸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8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AM)小鼠子宫组织及内膜基底/功能层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中与Rho相关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OCK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内膜侵袭能力相关性。方法 出生2d的雌性ICR小鼠3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AM)小鼠子宫组织及内膜基底/功能层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中与Rho相关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OCK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内膜侵袭能力相关性。方法 出生2d的雌性ICR小鼠3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采用初生小鼠枸橼酸他莫昔芬灌胃法制作AM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饲养至12周龄,引颈处死两组小鼠后取子宫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两组小鼠子宫组织AM病灶内膜浸润程度,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小鼠子宫组织ROCK1蛋白、ras同源基因家族(Rho),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小鼠子宫内膜基底层(NJ)、内膜功能层(NG)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ROCK1蛋白,分析AM小鼠病灶的子宫内膜浸润深度与ROC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空白组子宫组织无内膜浸润,模型组AM病灶轻度、中度、重度浸润分别为8、12、6例。模型组、空白组子宫组织ROCK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54±0.079、0.079±0.006,二者比较,P<0.01;模型组、空白组子宫组织Rho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2±0.094、0.109±0.073,二者比较,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J平滑肌细胞、NJ上皮细胞、NJ间质细胞、NG上皮细胞、NG间质细胞ROCK1蛋白OD值均升高(P均<0.05)。在模型组NJ处,上皮细胞ROCK1蛋白OD值升高,显著高于间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P均<0.05);与模型组NG上皮细胞比较,NJ间质细胞ROCK1蛋白OD值降低(P<0.05)。与无浸润者比较,轻、中、重度浸润小鼠子宫NJ及NG平滑肌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ROCK1蛋白OD值升高(P均<0.01);与轻度及中度浸润组比较,重度浸润组小鼠子宫NJ及NG平滑肌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ROCK1蛋白OD值升高(P均<0.01)。AM小鼠子宫NJ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间、NG间质及上皮细胞间ROCK1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13,0.893,0.866,0.897;P均<0.05)。结论 AM小鼠子宫组织Rho、ROCK1高表达,子宫NJ、NG不同细胞ROCK1蛋白均呈高表达。子宫不同部位上皮细胞ROCK1蛋白的表达与间质表达呈正相关,ROCK1蛋白高表达与AM的侵袭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同源因家族 与Rho相关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子宫腺肌病 内膜底层 内膜功能层 上皮细胞 细胞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液基薄片细胞检测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14
作者 杨艳 曹箭 《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67-168,共2页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是近年来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它改变了常规宫颈涂片采取细胞的方法,标本采取后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经自动细胞制片机处理,通过比重液离心后,将保存液中的黏液、红细胞、炎性...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是近年来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它改变了常规宫颈涂片采取细胞的方法,标本采取后立即洗入细胞保存液中.经自动细胞制片机处理,通过比重液离心后,将保存液中的黏液、红细胞、炎性细胞分离,收集余下的宫颈上皮细胞制成超薄层均匀细胞于载玻片上,经HE染色即可制成高质量制片,与传统涂片相比,液基细胞学细胞检查敏感性更高.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涂片 细胞 肉瘤 子宫内膜 薄层细胞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间质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淑寒 曹保利 +2 位作者 刘霞 张敏 谭桂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及间质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的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μmol/L)、姜黄素低剂量组(10μmol/L)、...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及间质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织的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μmol/L)、姜黄素低剂量组(10μmol/L)、姜黄素中剂量组(30μmol/L)、姜黄素高剂量组(50μmol/L),分别连续给药24 h后PCR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SDF-1的mRNA表达情况,分别连续给药12 h、24 h、48 h后MTT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细胞抑制率,分别连续给药48 h后Transwell小室观测异位内膜组织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姜黄素各剂量组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SDF-1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下降更明显。各浓度姜黄素对细胞作用24 h、48 h、72 h后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点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姜黄素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作用48 h后,侵袭抑制率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间质细胞的侵袭数量减少,浓度越高,侵袭率越低。结论姜黄素可以明显降低异位内膜组织中SDF-1表达,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SDF-1表达呈阶梯型减少,SDF-1/CXCR4轴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过程;姜黄素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增殖、侵袭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阶梯型增强。姜黄素可能通过降低细胞SDF-1mRNA的表达,抑制上游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而下调MMP的表达,进而抑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人类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 细胞衍生因子-1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酮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建林 林秋华 +2 位作者 方小玲 陶光实 黄凤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孕酮对体外培养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2和MMP9的影响。方法: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测定17例卵巢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12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14例正常对照组在位内膜体外培养的间质细胞上清中MMP2,MMP9的水平,并予不同浓度的... 目的:研究孕酮对体外培养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2和MMP9的影响。方法: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测定17例卵巢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12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14例正常对照组在位内膜体外培养的间质细胞上清中MMP2,MMP9的水平,并予不同浓度的孕酮对15例异位内膜细胞进行干预,测定干预后的MMP2,MMP9水平。结果: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的MMP2,MMP9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和对照组间质细胞(分别P<0.01,P<0.05)。浓度为109mol/L孕酮可以明显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MMP2和MMP9的分泌。大于107mol/L浓度孕酮几乎可以完全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9,但不能完全抑制MMP2的分泌。结论:孕激素可以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MMP2,MMP9的分泌,尤其是抑制MMP9的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 金属蛋白酶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症方含药血清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VEGF-CmRNA及MMP-9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冬青 李云 +4 位作者 卢妙莲 孙静 黄绮华 黄健玲 王建兵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99-2801,共3页
目的探讨消症方含药血清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血管内皮因子-C(VEGF-C)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5组:消症方高、中、低剂量组,孕三烯酮组,生理盐水组,药物灌胃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采... 目的探讨消症方含药血清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血管内皮因子-C(VEGF-C)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5组:消症方高、中、低剂量组,孕三烯酮组,生理盐水组,药物灌胃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离体子宫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将传至P4代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溶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消症方含药血清、孕三烯酮含药血清和生理盐水含药血清,以CCK-8法检测含药血清对其增殖的影响,PCR法检测其对VEGF-C mRNA和MMP-9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孕三烯酮组和不同剂量消症方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有差异显著性(P<0.05),其中消症方高剂量含药血清最具明显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孕三烯酮对VEGF-C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症方对VEGF-C mR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孕三烯酮和消症方对MMP-9 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症方可通过降低异位内膜间质细胞VEGF-C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最终抑制子宫异位内膜的种植、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症方 子宫腺肌病 异位内膜细胞 细胞血管内皮因子-C 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双氢青蒿素对TGF-β1诱导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9和TIMP-1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栗志英 马景红 +6 位作者 齐秀芳 单铁英 杨志红 马瑞晴 魏天慧 董付存 张素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分析双氢青蒿素(DHA)对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培养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分泌MMP-9和TIMP-1的影响,探讨DHA对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消化子宫内膜组织并滤出其中的间质细胞。据不同的孵育方法细胞被设... 目的分析双氢青蒿素(DHA)对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培养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分泌MMP-9和TIMP-1的影响,探讨DHA对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消化子宫内膜组织并滤出其中的间质细胞。据不同的孵育方法细胞被设成4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培养;DHA组:常规培养液中滴入DHA;TGF-β1组:常规培养液中滴入TGF-β1;TGF-β1+DHA组:常规培养液中滴入TGF-β1和DHA。通过吸光度值观察4组细胞的增殖结果;分析每组培养液中分泌的Ⅰ型胶原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衡量细胞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其抑制剂-1(TIMP-1)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DH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TGF-β1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0.1299±0.0023)升高,培养液中Ⅰ型胶原(0.7246±0.0036)分泌量上升,细胞内MMP-9的含量(0.0394±0.0024)稍微升高(P>0.05),TIMP-1的含量(0.7288±0.0620)明显升高(P<0.05),MMP-9/TIMP-1的值(0.0514±0.0035)减少(P<0.05)。TGF-β1+DHA组与TGF-β1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0.1210±0.0028)下降,培养液中Ⅰ型胶原(0.5723±0.0036)分泌量降低,细胞内MMP-9的含量(0.0812±0.0031)明显升高(P<0.05),TIMP-1的含量(0.4529±0.0433)明显降低(P<0.05),MMP-9/TIMP-1的值(0.1546±0.0195)增加(P<0.05)。结论DHA能抑制TGF-β1作用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并能调节TGF-β1作用的细胞内MMP-9和TIMP-1的水平来达到拮抗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子宫内膜细胞 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现状
19
作者 唐君玲 李晓明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关键词 骨髓充质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分泌细胞 骨髓移植 骨髓充质细胞移植 造血微环境 cells 干/细胞 细胞 增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1-3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震 赵健 +3 位作者 吴娟 王雅丽 马丽霞 赵彩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6-462,共7页
目的分析miR-151-3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87份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eEMS组)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EMS组),同时收集47份因子宫肌瘤等良性妇... 目的分析miR-151-3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87份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eEMS组)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EMS组),同时收集47份因子宫肌瘤等良性妇科疾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q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miR-151-3p的表达水平。分离、鉴定、培养人ESCs细胞,再将miR-151-3p mimics、mimics NC、miR-151-3p inhibitors和inhibitors NC分别转染至ESCs细胞中,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51-3p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MMP-2和MMP-9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在线miRNA靶基因预测网站对miR-151-3p下游靶基因进行预测,并结合PPI分析筛选关键靶基因。结果eEMS组(0.79±0.21)和nEMS组(0.62±0.15)miR-151-3p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MS组最低。miR-151-3p过表达可显著上调ESCs细胞中miR-151-3p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下调MMP-2、MMP-9、N-cadherin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抑制miR-151-3p表达显著降低ESCs细胞中miR-151-3p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上调MMP-2、MMP-9、N-cadherin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P<0.05)。通过数据库预测出miR-151-3p下游34个交集靶基因,结合PPI分析筛选出4个关键靶基因:RC3H1、AGO2、AGO3和FXR1。结论MiR-151-3p可能在EMS患者的nEMS组织中低表达,其过表达可抑制ESC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miR-151-3p 子宫内膜细胞 增殖 侵袭 上皮-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