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元融合,迷茫焦虑: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艺术作品的中国形象建构 |
蒋天泽
|
《美与时代(创意)(上)》
|
2025 |
0 |
|
2
|
中国美术学院与威尼斯双年展共寻“完美之路” |
杨英曦
|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 |
0 |
|
3
|
突围与困顿: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与惠特尼双年展 |
侯宇轩
|
《艺术当代》
|
2024 |
0 |
|
4
|
媒介的开放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以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为例 |
胡清清
|
《美与时代(创意)(上)》
|
2015 |
1
|
|
5
|
复眼观察 碰撞交流 协同进化——第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丹合作项目的思考 |
陈景衡
刘临安
刘宗刚
陈敬
|
《建筑与文化》
|
2007 |
0 |
|
6
|
关于“Re—睿”的回顾——写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后 |
吴洪亮
|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2019 |
0 |
|
7
|
处女花园的中国另类现实: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评介 |
吴志宏
|
《华中建筑》
|
2008 |
0 |
|
8
|
花园·展馆·国家——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国家馆建设历程回顾 |
李俊
冯文俊
冯江
|
《新建筑》
|
2019 |
2
|
|
9
|
从威尼斯双年展中找到广告的力量 |
叶芳
余宣
|
《现代广告》
|
2007 |
0 |
|
10
|
建筑或装置: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展览空间分析 |
诸翰飞
冯文心
|
《建筑与文化》
|
2022 |
1
|
|
11
|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身份”——基于九十年代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研究 |
钱歆
|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2017 |
0 |
|
12
|
意无止境: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 |
无
|
《当代美术家》
|
2005 |
0 |
|
13
|
光与阴影--行走在历史中的威尼斯双年展 |
王镛
|
《当代美术家》
|
2005 |
0 |
|
14
|
写在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之前 |
高洁
|
《艺术生活》
|
2007 |
0 |
|
15
|
打造处女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语 |
蔡国强
|
《当代美术家》
|
2005 |
0 |
|
16
|
从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回望卒姆托事务所的工作方式 |
郭廖辉
|
《新建筑》
|
2019 |
0 |
|
17
|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生成与提炼的研究 |
金恺婷
|
《艺术科技》
|
2021 |
0 |
|
18
|
百科全书式的宫殿: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 |
韩晶(译)
|
《当代美术家》
|
2013 |
0 |
|
19
|
艺术现在时——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
卢缓
|
《当代美术家》
|
2007 |
0 |
|
20
|
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关键词 |
王洋
黄寺云
|
《当代美术家》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