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融合,迷茫焦虑: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艺术作品的中国形象建构
1
作者 蒋天泽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5年第1期68-71,共4页
基于罗兰·巴特图像符号学的三层信息论,对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9件艺术作品进行语言讯息、外延图像和内涵图像层面的分析,发现这些中国艺术作品运用古今中西文化符号展示了一个多元融合的中国国家形象,在文化身份建构、... 基于罗兰·巴特图像符号学的三层信息论,对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9件艺术作品进行语言讯息、外延图像和内涵图像层面的分析,发现这些中国艺术作品运用古今中西文化符号展示了一个多元融合的中国国家形象,在文化身份建构、符号使用与解读、全球语境中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的传播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但也体现了在中国自我形象建构过程中迷茫焦虑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图像符号学 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作品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院与威尼斯双年展共寻“完美之路”
2
作者 杨英曦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4期7-7,共1页
不久前,“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威尼斯双年展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威尼斯双年展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承办。展览共展出18位艺术家和2支艺术团队创作的四十余... 不久前,“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威尼斯双年展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威尼斯双年展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承办。展览共展出18位艺术家和2支艺术团队创作的四十余件现代艺术作品。参展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影像装置等,展现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洞察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作品 影像装置 当代艺术 马可波罗 作品 美术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围与困顿: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与惠特尼双年展
3
作者 侯宇轩 《艺术当代》 2024年第3期74-77,共4页
国际双年展是当代艺术最为重要的展示机制,对于当代艺术的走向具有指向性意义。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与惠特尼双年展同时开展,前者以“处处都是外人”重新洗牌了当代艺术的身份政治话题,后者以“甚至比真实更好”,探讨了AI技术革命背景... 国际双年展是当代艺术最为重要的展示机制,对于当代艺术的走向具有指向性意义。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与惠特尼双年展同时开展,前者以“处处都是外人”重新洗牌了当代艺术的身份政治话题,后者以“甚至比真实更好”,探讨了AI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真实性命题。在分析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与惠特尼双年展之后会发现,国际双年展在保持自身展览规划的同时,也会因地域文化限制,陷入自我设定的困顿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惠特尼 当代艺术
原文传递
媒介的开放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以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清清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5年第7期101-104,共4页
古往今来,媒介一直是艺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媒介把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带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并对传统审美方式构成挑战。"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呈现当代艺术成就的最高展示舞... 古往今来,媒介一直是艺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媒介把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带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并对传统审美方式构成挑战。"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呈现当代艺术成就的最高展示舞台。正在举行的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主要为新媒体艺术。通过作品分析我们能透视出以影像和装置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媒介的开放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新媒体 当代艺术 审美转向 威尼斯双年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眼观察 碰撞交流 协同进化——第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丹合作项目的思考
5
作者 陈景衡 刘临安 +1 位作者 刘宗刚 陈敬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6期68-69,共2页
通过介绍国际合作参与第十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建筑展丹麦馆展览项目,并获得“金狮奖”的经历.从解题视角、交流碰撞展开论述.提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风物丰厚的西安城市的发展中,传统文化内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不可或缺。并借此反... 通过介绍国际合作参与第十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建筑展丹麦馆展览项目,并获得“金狮奖”的经历.从解题视角、交流碰撞展开论述.提出发展相对滞后、传统风物丰厚的西安城市的发展中,传统文化内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不可或缺。并借此反思文化的特殊性,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结合本土资源找到不同的地域性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建筑 中国-丹麦合作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Re—睿”的回顾——写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后
6
作者 吴洪亮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9-65,共7页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今年5月拉开帷幕,作为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会之一,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将之看作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重要窗口。今年威尼斯中国馆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他将此展的策划思路及...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今年5月拉开帷幕,作为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会之一,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将之看作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重要窗口。今年威尼斯中国馆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他将此展的策划思路及参展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写进这篇文章中于《中国文化报》发表,本刊认为它可以作为正确打开此次中国馆展览的一把钥匙,故此,转载此文以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馆长 当代艺术 艺术家 北京画院 《中国文化报》 中国当代艺术 威尼斯双年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女花园的中国另类现实: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评介
7
作者 吴志宏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该文对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馆在威尼斯建立的过程,以及对2003至2007年的建筑双年展和艺术双年展的展示主题和内容进行了介绍,其中,对2005年艺术双年展和2006年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中的建筑师的作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国家馆 浮现 瓦园 日常奇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园·展馆·国家——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国家馆建设历程回顾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俊 冯文俊 冯江 《新建筑》 2019年第1期39-45,共7页
文章聚焦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的二十余座国家馆建筑,通过整理历史上的花园、中心展馆与各国家馆的历史照片和图纸等档案,回溯双年展花园的变迁和国家馆的建设历程,探讨其与意识形态表达之间的关系。国家馆于1907年被引入威尼斯双年展;两... 文章聚焦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的二十余座国家馆建筑,通过整理历史上的花园、中心展馆与各国家馆的历史照片和图纸等档案,回溯双年展花园的变迁和国家馆的建设历程,探讨其与意识形态表达之间的关系。国家馆于1907年被引入威尼斯双年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展馆建筑的设计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二战后建成的国家馆更多体现建筑师对展览和展览建筑的个人理解与把握,不再追求对国家历史中理想建筑形式的想象与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花园 国家馆 览建筑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威尼斯双年展中找到广告的力量
9
作者 叶芳 余宣 《现代广告》 2007年第9期24-29,共6页
广告的终极力量,可能在于像艺术一样,能打动不同种族、不同语种的人.让他们感知、感觉、感悟。今年六月开幕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充满了世界优秀艺术家的情感魅力。广告人可以从他们动人的艺术语言里。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广告人 力量 情感魅力 艺术语言 艺术家 创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或装置: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展览空间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诸翰飞 冯文心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8期206-209,共4页
展览建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建筑形式,它来源于古典的博物馆建筑,却又与之大为不同。而展览建筑中的“展览空间”可以视作“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的一种结合。由于展览建筑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其形式中“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 展览建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建筑形式,它来源于古典的博物馆建筑,却又与之大为不同。而展览建筑中的“展览空间”可以视作“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的一种结合。由于展览建筑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其形式中“建筑空间”与“艺术空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显得更加开放,同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双边关系,而在形式上也表现出“纪念性”与“适应性”。而历史上,从博物馆演变而来的展览建筑空间也经历了数个阶段。文章以百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展览建筑为研究对象,选择出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探究出展览建筑中空间关系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览建筑 威尼斯双年展 建筑空间 艺术空间 纪念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身份”——基于九十年代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研究
11
作者 钱歆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7年第3期98-99,共2页
中国当代艺术自九十年代以来就因为自身强大的政治身份和传统身份而备受西方展览的青睐。威尼斯双年展在大规模上使中国当代艺术从本土走向国际舞台,使资本开始渗透艺术领域。在这种跨文化语境之中,"中国身份"的表现形式成为... 中国当代艺术自九十年代以来就因为自身强大的政治身份和传统身份而备受西方展览的青睐。威尼斯双年展在大规模上使中国当代艺术从本土走向国际舞台,使资本开始渗透艺术领域。在这种跨文化语境之中,"中国身份"的表现形式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焦点,在殖民与本土之间展开激烈的交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视角 中国身份 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当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无止境: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
12
作者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3期48-49,共2页
罗莎·玛汀妮茨,西班牙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曾多次担任大型国际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和艺术指导.2003,玛汀妮茨作为西班牙国家馆的策展人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艺术展.2005年由她和玛利亚·德·柯芮尔共同担任第51届威... 罗莎·玛汀妮茨,西班牙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曾多次担任大型国际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和艺术指导.2003,玛汀妮茨作为西班牙国家馆的策展人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艺术展.2005年由她和玛利亚·德·柯芮尔共同担任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视觉艺术部分的策展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视觉艺术 玛利亚 无止境 西班牙 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与阴影--行走在历史中的威尼斯双年展
13
作者 王镛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3期52-53,共2页
一切发光的东西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威尼斯双年展一百多年辉煌的历史也是光与阴影交织的历史。1895年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举办颇富戏剧性。当时威尼斯市长塞尔瓦蒂科是为了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利塔的银婚而发起这一国... 一切发光的东西都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威尼斯双年展一百多年辉煌的历史也是光与阴影交织的历史。1895年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举办颇富戏剧性。当时威尼斯市长塞尔瓦蒂科是为了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利塔的银婚而发起这一国际艺术展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 阴影 戏剧性 意大利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在卡塞尔文献展与威尼斯双年展之前
14
作者 高洁 《艺术生活》 2007年第5期12-14,共3页
风暴来临前静止的风向标卡塞尔与威尼斯艺术的风暴在密集的视线中不断逼近,今年六月的到来,是一次所有当代艺术欣赏者大脑储存空间的爆炸。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观众 交流能力 卡塞尔文献 艺术评论 文艺评论 当代艺术 艺术家 艺术品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造处女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语
15
作者 蔡国强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3期50-51,共2页
在中国馆落成和第一个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建立之间有着110年的鸿沟.因此,对于艺术家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国家馆性质的一次探究.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舞台上,究竟应该如何将首个中国国家馆呈现在2005年的双年展上.甚至考虑如何在21... 在中国馆落成和第一个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建立之间有着110年的鸿沟.因此,对于艺术家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国家馆性质的一次探究.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舞台上,究竟应该如何将首个中国国家馆呈现在2005年的双年展上.甚至考虑如何在21世纪的双年展中建设所有其它的国家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馆 威尼斯双年展 21世纪 国际性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回望卒姆托事务所的工作方式
16
作者 郭廖辉 《新建筑》 2019年第1期30-33,共4页
文章介绍了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彼得·卒姆托工作室展示的模型,并分析这些尺度丰富、表达信息侧重点不同的模型与事务所日常产生之间的关联。举例说明基地模型的制作原则,以及模型对于卒姆托设计过程中寻找形式的帮助。试图挖掘模... 文章介绍了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彼得·卒姆托工作室展示的模型,并分析这些尺度丰富、表达信息侧重点不同的模型与事务所日常产生之间的关联。举例说明基地模型的制作原则,以及模型对于卒姆托设计过程中寻找形式的帮助。试图挖掘模型工作方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位置。最后简要回顾卒姆托从早期实践到当下不同创作阶段的工具变化,说明模型工具是如何在卒姆托创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并阐述这一过程中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彼得·卒姆托 寻找形式 模型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生成与提炼的研究
17
作者 金恺婷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5期181-182,共2页
本文以历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主题的提炼、生成规律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通过研究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和原则、主题展中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对新技术的运用、参展者以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得出... 本文以历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主题的提炼、生成规律以及它对艺术的影响。通过研究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和原则、主题展中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对新技术的运用、参展者以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得出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的生成是策展人意图的表达,也是艺术前瞻性的体现,同时还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主题 艺术前瞻性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科全书式的宫殿: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
18
作者 韩晶(译) 《当代美术家》 2013年第3期70-73,共4页
即将在意大利拉开大幕的威尼斯双年展,不仅仅是全球艺术盛宴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时代,它与我们--如果1980年的刺绣、1982年的剪纸,都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话,那么,那段自20年前,1993年... 即将在意大利拉开大幕的威尼斯双年展,不仅仅是全球艺术盛宴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时代,它与我们--如果1980年的刺绣、1982年的剪纸,都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话,那么,那段自20年前,1993年威尼斯第一次经由策展人奥利瓦所开启的暧昧关系,将迎来全新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盛宴 百科全书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现在时——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19
作者 卢缓 《当代美术家》 2007年第4期18-25,共8页
2007年6月10日,对于意大利的小城威尼斯而言,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率先拉开帷幕,为2007年欧洲的四大艺术活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闻风而来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艺术观光者,同时还有来自7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 2007年6月10日,对于意大利的小城威尼斯而言,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率先拉开帷幕,为2007年欧洲的四大艺术活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闻风而来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艺术观光者,同时还有来自7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队——这也刷新了威尼斯双年展自创办以来,国家馆参与数量的历史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团队 第一声号角 历史记录 意大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关键词
20
作者 王洋 黄寺云 《当代美术家》 2013年第3期74-79,共6页
第一次威尼斯双年展一直在不断致力于推出新型的实验艺术,但是之于中国,由于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认识有限。在1958年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只送去了一批齐白石的画,1980年送去了刺绣,1982年送去了剪纸。这里所反映出的问题是:... 第一次威尼斯双年展一直在不断致力于推出新型的实验艺术,但是之于中国,由于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认识有限。在1958年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只送去了一批齐白石的画,1980年送去了刺绣,1982年送去了剪纸。这里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在八十年代,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几乎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在建国以后对于外国美术的学习和吸收仅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极力批判且拒斥苏联模式以外的现代美术风格,使之造成了对于西方美术的片面认识。与此同时,工艺美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作为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其中一项事业,因而并未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和禁止,在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被作为中国特产大量销往海外,且广受好评,在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品自然作为中国特色的有力代表。这些客观因素也造成了中国官方对于中国艺术对外展览的认识范围,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的范围之内。显然,官方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巨大影响力是有所认识的,但是关于如何恰当地进入这一展览的经验,是欠缺的。因为对世界艺术的发展的认识在中国内部几乎是密不透风,中西方之间认识的错位在这个时候形成了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 西方当代艺术 工艺美术品 中国当代艺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西方美术 美术风格 旅游纪念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