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奴隶阶级哲学初探——试论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的哲学思想 |
郑智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5 |
0 |
|
2
|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不是法产生的主要原因 |
陈动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3
|
奴隶阶级、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而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
江陵
|
《思想政治课教学》
|
1987 |
0 |
|
4
|
释“皂隶食职”并论奴隶制农奴制的问题 |
斯维至
|
《云南社会科学》
|
1983 |
1
|
|
5
|
论精神文明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
翁其银
|
《中州学刊》
|
1985 |
0 |
|
6
|
我国奴隶制时期监狱的起源、形态及监管制度 |
梁民立
张劲松
|
《河北法学》
|
1984 |
0 |
|
7
|
西周春秋的仆和庶人不是奴隶——兼评郭沫若同志的战国封建论 |
黄武强
|
《广西社会科学》
|
1988 |
0 |
|
8
|
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 |
陈光中
陈梧桐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3 |
0 |
|
9
|
汉代奴婢的阶级地位问题 |
吕名中
|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2
|
|
10
|
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思想武器——評韓非关于暴力的理論 |
刘念兹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75 |
0 |
|
11
|
孔孟的阶级属性不同吗? |
杨善群
|
《人文杂志》
|
1982 |
0 |
|
12
|
凯撒征服高卢在罗马史上的作用——兼论奴隶制度发展的前提 |
李润生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3
|
《老子》哲学思想阶级属性探微 |
雨田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4
|
第十五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
朱立民
|
《实事求是》
|
1985 |
0 |
|
15
|
赞奴隶们的革命造反精神——斥反动儒家对奴隶们的诬蔑 |
牛致功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4 |
0 |
|
16
|
从柳下跖同孔丘的论战看奴隶的哲学思想 |
冯义昆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5 |
0 |
|
17
|
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反动教育家 |
陈光中
陈梧桐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3 |
0 |
|
18
|
孔子教育思想的阶级实质 |
陈本铭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3 |
1
|
|
19
|
孔丘为什么会变成封建地主阶级的“圣人”? |
施达青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4 |
0 |
|
20
|
《贤者喜宴》(■)译注(十六) |
巴卧.祖拉陈哇
黄颢
|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