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埃尔诺《年轻男人》中的女性社会学研究 |
史晓晴
|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
2025 |
0 |
|
2
|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 |
王金玲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3
|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
王金玲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4
|
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本土知识建构的历程 |
石彤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5
|
中国女性学和女性社会学的学科化互构 |
石彤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6
|
学科化知识建构中的中国女性社会学 |
石彤
王宏亮
李芳英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10 |
0 |
|
7
|
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意识的建构 |
石彤
|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2017 |
1
|
|
8
|
中国女性社会学面对全球化的问题和经验 |
王宏亮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12 |
0 |
|
9
|
学科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社会学 |
王金玲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0 |
18
|
|
10
|
“女性社会学”走进大学课堂 |
韩晓露
|
《观察与思考》
|
2004 |
0 |
|
11
|
美丽的女人在对面——和女性社会学专家王金玲教授共探 |
韩晓露
|
《观察与思考》
|
2004 |
0 |
|
12
|
论王蕴章《燃脂余韵》的史料价值和女性社会学意义 |
周秀蓉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3
|
关于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名称的几点思考 |
单凌寒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4
|
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 |
张宛丽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3 |
20
|
|
15
|
从边缘走向主流: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2001—2005) |
王金玲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16
|
回到日常生活世界——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及其局限 |
戴雪红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7
|
文化语境中的“他者”世界——《花香时节》的女性主义社会学特征 |
万莲子
|
《理论与创作》
|
2003 |
0 |
|
18
|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学 |
陈影霜
|
《消费导刊》
|
2010 |
0 |
|
19
|
女性研究学科化的逻辑演进 |
王瑞鸿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20
|
范式流变:对西方女性杂志学术研究的回溯 |
欧勤扬
李苓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