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紫色》中女性主体建构解读
1
作者 宋亮亮 《德州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3-27,40,共6页
概念隐喻作为感知世界的认知机制是语篇组织构建的重要方式,助力揭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基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沃克《紫色》中女性主体建构,发现小说围绕“人生是战争”和“妇女主义是紫色”两个中心隐喻展开,从语篇底层促成小说整体... 概念隐喻作为感知世界的认知机制是语篇组织构建的重要方式,助力揭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基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沃克《紫色》中女性主体建构,发现小说围绕“人生是战争”和“妇女主义是紫色”两个中心隐喻展开,从语篇底层促成小说整体连贯。黑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迫于男性权威,麻木压抑自我,被动内化父权制文化,自我意识逐渐缺失。黑人女性立足黑人文化、姐妹情谊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共存,重构自身主体性。沃克致力于人类两性共同命运的探讨,她所倡导的妇女主义为两性之间和谐相处提供了合理的解救路径,对当下女性话题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紫色》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族认同与女性主体建构——於梨华及其留学生文学论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勋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24,共5页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离散 国族认同 女性主体建构 於梨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女性主体建构的反思——以方桂香的小说《幻灭的天才梦》和《这种感觉你不会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彤 《华文文学》 2008年第5期86-91,共6页
在《幻灭的天才梦》和《这种感觉你不会懂》两部现实主义作品中,方桂香就女性自我建构问题进行了反思。文中的李舒丽和龚雪晴亟欲彰显自我的价值,她们不单要摆脱对男人的依附,同时也要把自己命运的控制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由于... 在《幻灭的天才梦》和《这种感觉你不会懂》两部现实主义作品中,方桂香就女性自我建构问题进行了反思。文中的李舒丽和龚雪晴亟欲彰显自我的价值,她们不单要摆脱对男人的依附,同时也要把自己命运的控制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由于她们过度强调自我,陶醉于主体的自我构建,忽略了家人的主体存在方式,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在方桂香看来,女人想要幸福,说到底不能单靠自己,她们需要和男人相濡以沫,去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她刻意安排了大团圆的结局,塑造出理想的男性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建构 悲剧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被改造者”女性主体建构的时代意义——重读王安忆的《流逝》
4
作者 洪德志 徐妍 《职大学报》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小说《流逝》中的三位女性虽然接受了毛时代社会规训机制的改造,确立了被改造者的政治身份,但并不意味着她们成为指涉政治内容的"空洞的能指",女性能指自身的性别叙事依然存在。这种性别叙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不但指向了... 小说《流逝》中的三位女性虽然接受了毛时代社会规训机制的改造,确立了被改造者的政治身份,但并不意味着她们成为指涉政治内容的"空洞的能指",女性能指自身的性别叙事依然存在。这种性别叙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不但指向了女性本身的主体建构,而且这种变化的女性主体建构又表征了国家现代化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逝》 被改造者 女性主体建构 国家现代化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女性主义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伊琳的主体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慧 赵瑾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11-14,共4页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建构 拉康镜像理论 女性主义 他者 注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与美国华裔女性主体建构
6
作者 张卓 牟为姣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1,共2页
谭恩美的《喜福会》不仅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还可以从"记忆政治"的视角进行解读。本文从"记忆政治"的视角重新解读《喜福会》,指出《喜福会》的创作是为了保存记忆,保存对母亲的记忆以及与母亲密切相关... 谭恩美的《喜福会》不仅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还可以从"记忆政治"的视角进行解读。本文从"记忆政治"的视角重新解读《喜福会》,指出《喜福会》的创作是为了保存记忆,保存对母亲的记忆以及与母亲密切相关的对中国的记忆;记忆不是恰巧记住,而是重生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记忆 美国华裔 女性主体建构
原文传递
论《一点慈悲》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7
作者 常剑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X期73-74,共2页
《一点慈悲》讲述了北美殖民地早期一群来自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小说中四位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解读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从而... 《一点慈悲》讲述了北美殖民地早期一群来自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小说中四位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解读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从而展现托妮·莫里森小说对于人性的洞察及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慈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女性主体意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80年代海峡两岸爱情诗——以舒婷、席慕蓉的诗歌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妍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年第2期63-66,共4页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80年代初海峡两岸女诗人舒婷、席慕蓉的爱情诗,会发现尽管海峡两岸在政治意识、社会体制上截然不同,但彼此诗歌意象的背后隐藏的却仍是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和男权话语。在法律保障下社会地位与男性平等的女性,...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80年代初海峡两岸女诗人舒婷、席慕蓉的爱情诗,会发现尽管海峡两岸在政治意识、社会体制上截然不同,但彼此诗歌意象的背后隐藏的却仍是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和男权话语。在法律保障下社会地位与男性平等的女性,仍然没有逃脱男性话语的樊篱。女性主体的完全建构,仍有待深刻变革的时代去揭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爱情诗 “男性的眼睛”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爱》对《凝望上帝》的呼应与超越
9
作者 赵东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3-94,共2页
电影《真爱》和《凝望上帝》分别改编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两部同名小说。它们均展现了女性主体建构、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群体力量等主题元素。莫里森在继承前人赫斯顿的创作主题基础上,... 电影《真爱》和《凝望上帝》分别改编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两部同名小说。它们均展现了女性主体建构、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群体力量等主题元素。莫里森在继承前人赫斯顿的创作主题基础上,大胆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如多人叙事、内心独白、意识流等。莫里森对赫斯顿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黑人女性作家创作的一脉相承,这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构建了谱系,同时也对黑人传统价值观的重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爱》 《凝望上帝》 女性主体建构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浪潮电影的本土化实践——以严浩《似水流年》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3,共9页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因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人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改变,而这恰恰说明,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城乡切换的多元建构中至关重要。该片展现了港人由于所处历史时空与母体文化存在的割裂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中华母体精神的依存性,因此电影不仅具有中华母体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浪潮 《似水流年》 城乡切换 景观叙事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败的超越:席慕蓉诗歌解读——以现代性的维度
11
作者 赵妍 《职大学报》 2012年第5期35-38,共4页
以现代性的维度审视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歌,会发现在其诗歌意象的背后隐藏的仍是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和男权话语。女性书写的追求,并没有逃脱男性话语的樊篱。女性主体的完全建构,仍有待深刻变革的时代去揭橥。
关键词 现代性的维度 男权中心意识 女性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与“肉”的对话:非自然叙事视域下《再见,妈妈》中母女关系探究
12
作者 冯琦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加籍华裔法语女作家应晨在小说《再见,妈妈》中虚构了一个叛逆女儿燕子以“弑母”行为挑战制度化母性,并意图解构父权中心主义的故事。作品建构了一个生死边界模糊的非自然故事世界,燕子的死亡和灵肉分离不仅使弥留人间的鬼魂成为等待... 加籍华裔法语女作家应晨在小说《再见,妈妈》中虚构了一个叛逆女儿燕子以“弑母”行为挑战制度化母性,并意图解构父权中心主义的故事。作品建构了一个生死边界模糊的非自然故事世界,燕子的死亡和灵肉分离不仅使弥留人间的鬼魂成为等待阎罗摆渡以重获“新生”的故事参与者和推动者,还成为冲破传统伦理束缚、审视并大胆言说自己由生到死人生经历的叙述者。由此,具有理性意识却失去肉体的“灵”与存在着却失去自由意志的“肉”展开一场对话。文章将从无限循环的事件序列、灵肉分离的无主体人物和大胆言说的鬼魂叙述者三方面聚焦小说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并探索其在揭示作品中女性主体缺失及亲子关系异化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晨 《再见 妈妈》 非自然叙事 母女关系 女性主体建构
原文传递
《妈妈!》:爱的显相与疾病的隐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海洲 张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7,共4页
作为导演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终曲——“春歌”,影片《妈妈!》继续她此前对家庭中女性生存话题的探讨,以65岁女儿冯济真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为切入口,剖析这个家庭内部的秘密和矛盾。作为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影片以极致的姿态展现了它... 作为导演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终曲——“春歌”,影片《妈妈!》继续她此前对家庭中女性生存话题的探讨,以65岁女儿冯济真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为切入口,剖析这个家庭内部的秘密和矛盾。作为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影片以极致的姿态展现了它对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视,即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剪辑、声音指导等主创都以女性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症 终曲 主创 女性生存 疾病的隐喻 家庭内部 女性主体建构 三部曲
原文传递
论《暮光之城》粉丝小说女主人公的情动流变和身体重塑
14
作者 舒笑梅 李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2,共8页
身为“文本盗猎者”,女性粉丝们既热爱商业言情小说,又对特定文本持排斥态度,创作的粉丝小说由此“产生了自己的意义”。本文结合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塞奇维克等人的“情动”观点,将情感形式与身体的感触经验相联系,从叙述视角... 身为“文本盗猎者”,女性粉丝们既热爱商业言情小说,又对特定文本持排斥态度,创作的粉丝小说由此“产生了自己的意义”。本文结合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塞奇维克等人的“情动”观点,将情感形式与身体的感触经验相联系,从叙述视角、皮肤感触和主体意识三个维度,对比获得商业成功的言情小说《暮光之城》及在粉丝网站上发布的最受欢迎粉丝小说《祝福与诅咒》,分析两部小说中的同名女主人公贝拉,发现二者在情动流变方向、情动阈限强度和存在之力质变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以阐明情动对年轻女性的主体意识建构产生的影响,为更好理解互联网语境下草根粉丝的日常生活图景和价值取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暮光之城》 粉丝小说 身体 情动 女性主体意识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