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腔唱词英译的互文性关照——以《杨门女将》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李庆明 张玉涵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其唱词既涵盖了古典辞赋、民间歌谣、话本小说、说唱文学,又与西北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基于秦腔《杨门女将》译本之化用、音韵、意象、典故、方言等英译的... 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其唱词既涵盖了古典辞赋、民间歌谣、话本小说、说唱文学,又与西北乡土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互文性特征。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基于秦腔《杨门女将》译本之化用、音韵、意象、典故、方言等英译的互文性关照,尝试提出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秦腔互文性翻译框架,为秦腔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唱词 《杨门女将 互文性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抗倭女将瓦氏夫人的精神品质探析
2
作者 陆莲枝 《百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
瓦氏夫人是官家之女,田州土司世家之媳。人生大喜大悲,历经丧夫丧子之痛,饱受战乱落难之苦,逆境练就了她的隐忍坚韧,时局成就了她的家国情怀和勇敢担当。她精忠爱国,深明大义,年近花甲还代曾孙率兵远赴东南沿海抗倭,骁勇善战,受朝廷嘉... 瓦氏夫人是官家之女,田州土司世家之媳。人生大喜大悲,历经丧夫丧子之痛,饱受战乱落难之苦,逆境练就了她的隐忍坚韧,时局成就了她的家国情怀和勇敢担当。她精忠爱国,深明大义,年近花甲还代曾孙率兵远赴东南沿海抗倭,骁勇善战,受朝廷嘉奖。她守家保家,护岑猛血脉,辅政岑芝、岑大寿等,政绩斐然。她审时度势,退兵归农,恢复农耕,组建精锐俍兵,严格训练、纪律治军。她重视教育,修建义学,惠及平民,秉承祖训,传承感恩美德。探析瓦氏夫人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后人追寻有关瓦氏夫人的记忆,弘扬瓦氏夫人励志精神,有助于世人更好地理解瓦氏夫人鲜活立体的女英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倭女将 瓦氏夫人 精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韩女将小说中“谪降”母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立 王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4-131,共8页
比较中韩女将小说,主要人物经历中均设有"谪降"母题,成为一种惯用叙述模式,而中韩两国均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复制的痕迹。中国"谪降"母题历时悠久,来源于传统道教文化,而韩国"谪降"母题鲜有自身文化因... 比较中韩女将小说,主要人物经历中均设有"谪降"母题,成为一种惯用叙述模式,而中韩两国均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复制的痕迹。中国"谪降"母题历时悠久,来源于传统道教文化,而韩国"谪降"母题鲜有自身文化因子的影响因素,可以考虑其是受到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和中国通俗小说的深刻影响。挖掘中国因素对韩国"谪降"母题的具体影响,有利于促进中韩文学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将形象 中韩通俗小说 佛道文化 跨文化影响 武侠要素 主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戏的移植改编:从扬剧《百岁挂帅》到京剧《杨门女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戏曲改革运动个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炼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245,共14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杨家将戏曲改编,其进路之一是从老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凄苦悲怆,一转而为扬剧《百岁挂帅》的悲中见壮,再转而为京剧《杨门女将》的慷慨激昂。其间,地方戏特有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想象,“人民性”的乐观和坚韧,以及中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杨家将戏曲改编,其进路之一是从老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凄苦悲怆,一转而为扬剧《百岁挂帅》的悲中见壮,再转而为京剧《杨门女将》的慷慨激昂。其间,地方戏特有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想象,“人民性”的乐观和坚韧,以及中国文化中“家国一身”且又“轻家重国”的精神传统,加之当时极力宣扬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在在不容许有丝毫悲惨气息和异质成分的干扰而暗淡其光芒。于是各种历史、现实的政治文化因素在此际会,共同促成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和艺术境界在京剧《杨门女将》中的“完美”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杨门女将 戏曲改编 地方戏 改革运动 中国戏曲 京剧 扬剧 个案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韩国小说女将形象研究——以《玉楼梦》《六美堂记》《洪桂月传》《郑秀贞传》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 王琪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69-74,共6页
韩国小说描写女将形象一生经历的甚少,这里以描写女将一生经历的《玉楼梦》《六美堂记》《洪桂月传》《郑秀贞传》为例,揭示有关女将形象描写诸多相似、交叉的情节。四部小说相仿情节可被概括为由诸多母题组成的一条同一路线,其中梦仙... 韩国小说描写女将形象一生经历的甚少,这里以描写女将一生经历的《玉楼梦》《六美堂记》《洪桂月传》《郑秀贞传》为例,揭示有关女将形象描写诸多相似、交叉的情节。四部小说相仿情节可被概括为由诸多母题组成的一条同一路线,其中梦仙感孕、显明女儿身、坠水、中举、征战外侵、深山学艺等,均有成因。探索其同一路线成因,可对其新的女性观以及如此塑造形象和设置情节的时代意义,加深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小说 女将形象 同一路线 母题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建宏 《长沙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8-12,共5页
本文考察杨门男将史实,澄清一些关于杨家将的错误认识,认为杨门男将在明代中期演变成女将,而演化的文化意蕴在于披着封建礼教———"忠孝节烈"的外衣,来宣传妇女独立意识;同时,也是对宋代以来在对外族入侵过程中"雌了男... 本文考察杨门男将史实,澄清一些关于杨家将的错误认识,认为杨门男将在明代中期演变成女将,而演化的文化意蕴在于披着封建礼教———"忠孝节烈"的外衣,来宣传妇女独立意识;同时,也是对宋代以来在对外族入侵过程中"雌了男儿"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男将 杨门女将 妇女独立意识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女将文化视域下的女土司秦良玉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7-12,共6页
秦良玉在中国古代女将文化中具有真实性、典范性与悲剧性等特征。首先,秦良玉在中国巾帼文化中的独特性在于历史的真实性,其生平事迹、人物形象均真实有据,并无虚构,因此更能激发时人与后世的景仰与崇敬;其次,秦良玉作为一位英勇善战的... 秦良玉在中国古代女将文化中具有真实性、典范性与悲剧性等特征。首先,秦良玉在中国巾帼文化中的独特性在于历史的真实性,其生平事迹、人物形象均真实有据,并无虚构,因此更能激发时人与后世的景仰与崇敬;其次,秦良玉作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名将,善于治军、严于纪律,战术灵活多变,善于利用山川险要攻防进退,多年征战中很少打败仗,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军事家;第三,在后世关涉女将文化的历史语境中,秦良玉的女将形象经历了从压抑黯淡逐渐走向明朗与光辉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良玉 中国女将文化 巾帼英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门女将故事源流初探
8
作者 曹家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7,共8页
杨门女将故事虽在明代正式成形,并写入长篇小说《杨家府演义》,却是文学题材和相关故事内容长期发展演变,并应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结果。女将题材应是由唐代传奇中女侠题材发展演变而来,而杨门女将的故事创作又很可能直接受到《水浒传... 杨门女将故事虽在明代正式成形,并写入长篇小说《杨家府演义》,却是文学题材和相关故事内容长期发展演变,并应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结果。女将题材应是由唐代传奇中女侠题材发展演变而来,而杨门女将的故事创作又很可能直接受到《水浒传》的影响。杨门女将的第一代佘太君这个人物,可能早在宋朝就被虚构出来,但从宋朝经元朝,到明朝前期,无论是小说和戏曲中,杨门女眷都一直充当配角,而且亦未见以女将的形象出现。杨门女将的故事应是集中创作于明朝中期,而在一开始就有可能存在不同版本。从宋到明,女侠和女将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应是与理学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影响不断深入相一致的,这亦可看作杨门女将故事源流一个潜在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女侠 佘太君 杨家府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古代通俗小说中女将形象差异及成因
9
作者 王立 王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2,共5页
明清英雄传奇的女将,多因其出身将门或父兄影响而自小习武;朝鲜汉文小说的女将多幼年遭遇家难、"深山学艺"而成长为将。明清小说诸多番兵女将显示出自觉的求偶意识,朝鲜女将则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求偶观,虽心有所属但要等待男将... 明清英雄传奇的女将,多因其出身将门或父兄影响而自小习武;朝鲜汉文小说的女将多幼年遭遇家难、"深山学艺"而成长为将。明清小说诸多番兵女将显示出自觉的求偶意识,朝鲜女将则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求偶观,虽心有所属但要等待男将先表露情怀。朝鲜女将多女扮男装,被发现后嫁与男将,回归家庭生活;而明清女将家庭生活描写为空白。身处岛国环境,朝鲜女将人物形象经历的曲折坎坷人生经历,起于朝鲜拼搏、忍耐的民族精神,朝鲜礼法习俗禁锢更牢,因朝鲜李朝时期值"程朱理学"高潮,男尊女卑思想比中国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文学 通俗小说 女将形象 民族性格 东亚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故事中女将形象演变发展的文化解读
10
作者 徐燕 《天中学刊》 2015年第3期82-86,共5页
隋唐故事演变发展过程中,女将人数愈趋增多,作用越来越大。她们分担甚至取代男性在战争以及国家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她们有自己择偶的意识,自荐婚姻,情欲觉醒。这些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强男弱"模式、"侠女求偶&qu... 隋唐故事演变发展过程中,女将人数愈趋增多,作用越来越大。她们分担甚至取代男性在战争以及国家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她们有自己择偶的意识,自荐婚姻,情欲觉醒。这些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强男弱"模式、"侠女求偶"母题以及功利心态、大汉族主义等影响相关,是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故事 女将形象 演变发展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的女性独立意识
11
作者 郭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2-43,共2页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非常贴合人物性格的特点;剧作深刻的文化意蕴在于披着封建礼教——"忠孝节义"的外衣,宣传了妇女独立意识以及崭新的妇女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杨门女将 女性独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慷慨偏多计较空——从家庭伦理的维度解读梁山三女将
12
作者 齐昀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8-92,共5页
对于梁山三女将在《水浒传》中存在的意义,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褒扬者誉之为巾帼英雄,贬损者则认为她们毫无女性特征,是被异化的典型。本文试图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之解读,认为三女将分别是黑道、灰道、白道的代表,作者是以她们的... 对于梁山三女将在《水浒传》中存在的意义,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褒扬者誉之为巾帼英雄,贬损者则认为她们毫无女性特征,是被异化的典型。本文试图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之解读,认为三女将分别是黑道、灰道、白道的代表,作者是以她们的婚姻同主流社会诸多淫妇对照,较为成功地阐释了一种“义以为上”的新型家庭伦理观念,这种观念也进一步证明了“义气为重”的水浒精神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将 义以为上 家庭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亮相西安
13
作者 栗茵 《当代戏剧》 2007年第6期60-60,共1页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演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经过一年多的精雕细琢,于国庆期间在该院新落成的剧场隆重推出。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历史剧 秦腔 青春 西安 训练班 研究院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激情、突破——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观后
14
作者 杨云峰 《当代戏剧》 2008年第1期18-20,共3页
在十几年前,以王玉琴为代表的西安尚友社在八十年代初上演的秦腔《杨门女将》,似乎把这出京剧名作定格了十几年,尤其是王玉琴的老旦唱段:“那一阵不为江山与黎民”,作为那个时期的名戏名段广为传唱;此后再就是新世纪初由原三意社... 在十几年前,以王玉琴为代表的西安尚友社在八十年代初上演的秦腔《杨门女将》,似乎把这出京剧名作定格了十几年,尤其是王玉琴的老旦唱段:“那一阵不为江山与黎民”,作为那个时期的名戏名段广为传唱;此后再就是新世纪初由原三意社上演的秦腔《杨门女将》,不管是周晓莉的佘太君,还是刘宇主演的穆桂英,抑或是导演杨通民为那班青年演员量身定做的武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秦腔 历史剧 青春 激情 青年演员 穆桂英 京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系列小说女将形象的性别文化解读
15
作者 徐燕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8-42,共5页
"隋唐"系列小说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女将人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在战争以及国家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呈现出情欲觉醒、反叛精神加强的发展轨迹。这显示出小说作者们在明清时期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女性形象塑... "隋唐"系列小说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女将人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在战争以及国家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呈现出情欲觉醒、反叛精神加强的发展轨迹。这显示出小说作者们在明清时期特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女性形象塑造、人物刻画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但小说中的女将们终不脱以色娱人的窠臼,她们的心理历程被忽视,"女为男用"的心理寓于故事发展中,表现出男性视角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系列小说 女将形象 性别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麟囊》与《杨门女将》的审美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晓鑫 《福建艺术》 2012年第5期52-54,共3页
作为国家京剧院前辈剧作家范钧宏和翁偶虹先生的代表性作品,《锁麟囊》与《杨门女将》都是艺术家所处时代审美和个人意趣交织而成的艺术奇葩。关于这两个剧目审美特点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在此仅浅析两剧的四点异同之处。
关键词 《杨门女将 《锁麟囊》 审美特点 艺术家 翁偶虹 剧作家 京剧院 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爱国女将秦良玉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华先 农夫 《武陵学刊》 1995年第5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秦良玉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女将 袁崇焕 明政府 杨应龙 爱国精神 四川 维护祖国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门女将》“寿堂”穆桂英形象的塑造与嬗变
18
作者 陆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88-189,共2页
中国京剧院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整理、改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演出的《杨门女将》,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新编京剧的代表作。该剧展示了中国京剧的丰厚创作实力和强大演出阵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新的京剧经典剧... 中国京剧院根据民间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和扬剧《百岁挂帅》整理、改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演出的《杨门女将》,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新编京剧的代表作。该剧展示了中国京剧的丰厚创作实力和强大演出阵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新的京剧经典剧目的意义。该剧主人公穆桂英的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突出与表现,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不断发展。这使得《杨门女将》更加具备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文章主要就穆桂英在《杨门女将》"寿堂"一幕的形象进行分析,对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予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寿堂” 穆桂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戏曲再度进入主流文化的重要契机——从青年亚文化角度看“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想 《艺苑》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移植搬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白面世以来,受到广大秦腔观众的关注,尽管其中褒贬兼有,但整体而言是适应现代戏曲观众,特别是适应青年秦腔观众欣赏口味的一出戏。尤其是该剧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 陕西戏曲研究院小梅花团移植搬演的“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白面世以来,受到广大秦腔观众的关注,尽管其中褒贬兼有,但整体而言是适应现代戏曲观众,特别是适应青年秦腔观众欣赏口味的一出戏。尤其是该剧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不仅有很多陕西籍的观众为重觅乡音进入剧场,还吸引了大量听不懂陕西话的当地青年观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门女将 传统戏曲 秦腔 文化角度 青年 主流文化 青春 戏曲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学派之戏曲电影研究——从《杨门女将》看戏曲电影的韵味美
20
作者 洛帧 陈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件就是要真正认识戏曲的艺术特性与其美学原则。“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王国维的高度概括,把“歌舞”与“故事”的关系提炼出来,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一出戏的故事情节与情感体验均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杨门女将 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 韵味美 学派 故事情节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