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宋天章阁待制刘瑾与随县知县邹定墓志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陈柏泉
-
出处
《南方文物》
1987年第1期56-59,共4页
-
文摘
一、宋元祐元年天章阁待制刘瑾墓志铭此墓志于1968年出土于永新县。志题“宋故朝奉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真定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成德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护军彭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公墓志铭并序。”志首署“资政殿大学士正议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护军东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吕惠卿撰。承议郎充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轻车都尉南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蔡卞书并篆盖。”
-
关键词
天章阁待制
内劝农使
马步军都总管
蔡卞
安抚使
朝奉大夫
正议大夫
资政殿大学士
轻车都尉
开国侯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北宋天章阁待制吴鼎臣墓志考释
- 2
-
-
作者
张卡
吴名岗
侯天霖
-
机构
滨州市博物馆
惠民县庵里吴村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
出处
《海岱考古(辑刊)》
2021年第1期394-408,共15页
-
文摘
一、发现过程2014年1月,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庵里吴村在村西挖水库时,挖出了“宋故天章阁待制吴公墓志铭”志石(以下简称“吴鼎臣墓志铭”)。志盖早在1975年春天出土,志盖平面近方形,盝顶式,长100、宽96、厚22厘米,顶部中间刻“宋故天章阁待制吴公墓志铭” 12个篆字,现存于惠民县博物馆(图一、图二)。碑石长100、宽96、厚22厘米,共1886字,现藏于滨州市博物馆。
-
关键词
天章阁待制
志石
墓志铭
盝顶
山东省滨州市
吴鼎臣
博物馆
惠民县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7.4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文彦博相关文献勘误(四)
- 3
-
-
作者
申利
-
机构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24,共1页
-
文摘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六一:“康定元年六月十六日,河东转运使文彦博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448页)“河东转运使”为“河东转运副使”之误。按:文彦博《长平怀古》诗题下注云:“康定元年任河东转运副使入境,题长平驿舍。”(《文彦博集校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59页)又,《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卷一三《文忠烈公彦博传》云:“为河东转运副使……除尚书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迁天章阁待制、转运使。”
-
关键词
转运副使
文彦博
宋会要辑稿
天章阁待制
直史馆
中华书局
诗题
长平
-
分类号
G256.3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刊中报
- 4
-
-
-
出处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5-28,共4页
-
文摘
年初,我们随兰溪市溪西乡文书来到溪西乡黄龙洞村,主要想看看该村档案工作和了解村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情况。近年来。
-
关键词
档案工作
档案局局长
刊中报
黄龙洞
市溪
机关档案
单位档案管理
天章阁待制
综合档案室
档案宣传
-
分类号
G27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包拯用人刍议
- 5
-
-
作者
张廷安
杨保华
-
出处
《领导科学》
1987年第1期43-,共1页
-
文摘
包拯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铁面无私,执法严谨,疾恶如仇,除奸爱民的清官,而且还是一位改革图新,注重吏治,任人唯贤的政治家。仁宗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针对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局面,上疏仁宗皇帝,陈述改革图新的政治主张。一、用“才”不用“庸”。为推动改革,他坚持要朝廷起用那些敢承担天下重任的“才能之士”,罢斥“持禄取容,妒嫉贤能”的“庸才”,反对任人唯亲,滥用官员。例如仁宗皇帝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缺德少才,贪求无餍,仗着侄女是皇帝宠妃的关系,先后被仁宗任命为三司使、宣徵使、节度使等要职。包拯一连上了三道本章,指出张尧佐根本不胜任“三司使”这个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职。有一次,包拯为此事在金殿上与仁宗当面争执,唾沫星竟溅了仁宗一脸。在包拯的再三弹劾下,终于罢黜了张尧佐的“三司使”之职。
-
关键词
三司使
仁宗皇帝
北宋王朝
尧佐
谏院
天章阁待制
政治腐败
上疏
监司
御史中丞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司马光
- 6
-
-
作者
夏至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史志学刊》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一生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历任天章阁待制并侍讲、永兴军安抚史、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和尚书左仆射(宰相)等职。司马光毕生致力于编撰《资治通鉴》。司马光因与推动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而淡出朝堂,退居洛阳后,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放在《资治通鉴》上。司马光在洛阳的居室十分简陋,为利于专心著书,司马光让人在家中挖了个又大又深的坑,砌成地下室,专为写作之用,美其名曰“壤室”。北宋王得臣著《麈史》记:“熙宁间,王拱辰即洛之道德坊营第,甚侈。中堂起屋三层,上曰朝元阁。
-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天章阁待制
左仆射
王拱辰
端明殿
宋英宗
永兴军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
- 7
-
-
作者
赵启同
-
出处
《运城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49-55,共7页
-
文摘
司马光(1019年——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北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神宗时任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700年)出知永兴州(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
关键词
北宋仁宗
神宗
枢密副使
哲宗
熙宁
谏院
追封
山西夏县
赵顼
天章阁待制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苏州中学校史概述
- 8
-
-
-
机构
苏州中学校史编写组
-
出处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10-16,共7页
-
文摘
前言苏州是世界上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2500年;苏州中学及其前身是世界上建校历史最长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951年。校址不变,办学不断,可以成为计算“校龄”的客观标准。苏州中学最早的前身北宋府学,创办于景(礻右)2年(1035年),比创办于1186年的牛津大学还早134年。北宋府学演变为苏州中学的历史过程是:宋仁宗景(礻右)2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作苏州郡守,捐献南园筑宅之地,兴建府学。首任掌学的是名师胡瑷。
-
关键词
苏州中学
校史
府学
建校历史
天章阁待制
汪懋祖
青云中学
初中部
历史过程
中学教育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包拯的清官形象简论
- 9
-
-
作者
宋灵恩
-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61-66,共6页
-
文摘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土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正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薨于位,赠吏部尚书,谥孝肃。他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 (-)清心直道,刚而不愎。包拯“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可见他从小就读书刻苦,抱负高远,立志为国家尽力。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续改监和州税,可是他“以亲老侍养。
-
关键词
权三司使
枢密副使
北宋中期
吏部尚书
给事中
天圣
阁学
天章阁待制
嘉祐
宣徽南院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立论正大 技法高超——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小析
- 10
-
-
作者
元硕
-
出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1993年第5期45-46,共2页
-
文摘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著名史学家。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历任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谏院题名记》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司马光在宋仁宗末年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这篇文章是他在这时期写的。谏院,执掌谏诤的机关;题名,将已往谏官的名字题刻于石上。文中指出题名是为了使后世的人给以评论,以督促谏官要公而忘私,正而不阿,立论正大,示戒鲜明。第一段涉古论今,极言谏官责任之重大。“古者谏无官”,从上至下,由官到民,均可进谏,其职不专。
-
关键词
谏院
谏官
御史中丞
示戒
天章阁待制
著名史学家
古论
山西夏县
侍讲
极言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弊绝风清包青天
- 11
-
-
作者
胥嘉
唐伦扬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6期34-34,共1页
-
文摘
站在包公墓前,莫名的震颤席卷全身。同所有人一样,包公在我心中也是清官"的理想化身,"包公"两字同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不畏权势、铁面无私等字眼联在一起,烙印在华夏民族的心理字典上。此刻,我伫立在他的墓前,在合肥,在"包教肃公墓园",思绪穿过滚滚的历史尘烟,去寻找这位弊绝风清的包青天。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享年64岁,是距今98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首任江西建昌(今江西永修县)知县,后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使、西北转运使、天章阁待制、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死后谥号孝肃公。
-
关键词
天章阁待制
枢密副使
龙图
直学士
咸平
历史人物
建炎
建昌
碑表
法服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清直名臣司马池
- 12
-
-
作者
刘一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处
《文史知识》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
文摘
司马池,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他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据家谱所载,出生日期为“十月十五日子时”(司马灏文、司马秀等《司马氏庆系谱》卷一,国家图书馆藏清末抄本),换算成公历,便是979年11月7日。他自幼品行端方,沉默寡言,“读书研求精意,不喜肤末;为文根于正道,不为雕琢”(庞籍《天章阁待制司马府君碑铭》),读书有法,文风醇正,学问根基打得比较牢固。当时人们认为经蒲坂、窦津、大阳运盐的官道太绕远,在太宗至道年间开了一条蛤口道,从闻喜县翻山便达垣曲县,每次能节省六七成运费,都认为很方便。
-
关键词
太平兴国
天章阁待制
司马池
国家图书馆
蒲坂
名臣
庞籍
司马氏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论《武经总要》中的军事技术问题
被引量:3
- 13
-
-
作者
王兆春
-
出处
《军事历史研究》
1987年第2期195-202,89,共9页
-
文摘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翰林学士丁度等人编写的《武经总要》刊印问世了,全书分为前后两集,每集各二十卷。同既往的兵书相比,《武经总要》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包容了丰富的军事技术内容,从而成为我国官修的第一部兼有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综合性兵书。在前集的第十至十三卷中,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军事上的“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并绘制了相应的图形,这些图形和文字说明,不但形象而具体地展现了北宋初期的陆战和水战兵器、筑城技术和城战(其中包括攻城和守城战)器械、战船的形制构造,而且也是北宋以前各朝在军事技术上所获成果的缩影。
-
关键词
武经总要
北宋初期
军事技术
曾公亮
筑城技术
天章阁待制
弓弩
丁度
太白阴经
前集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